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Jonathan Haidt)
The Righteous Mind,即正義之心.看到書名會以為要談什麼是正義,其實不是,甚至恰恰相反,繁體版用了個取其義不用其名的書名,作者Jonathan Haidt是個心理學者,這本書的主旨是在談為什麼A認為的正義範疇與事物,在B的眼中卻是不正義的事,而B認為的正義在A的眼中卻是不堪的禍事.因為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東西有不一樣的看法,甚至從政治,宗教,至習俗,文化,教育等各種層面會產生完全相反的主張,每個人都認為我對你錯,自認更為正義更具道德性,以至於社會總是被這些相異的主張給分裂,破壞社會穩定與阻礙了社會進步發展.這本書就是從人類的心理層面開使談起,說明人的心理道德是如何產生的,受哪些因素影響,又如何由個人道德情感做出道德推論,以至於產生出完全相異的道德主張,而Haidt透過這些道德主張去描述自由派與保守派各自偏重於那些道德特質,以至於產生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最後作者從現實論述中,要相互對立的政治主張者去注意對方偏重的道德特質的優點與可行性,若能理解並包容,將有助於降低政治,宗教,社會的對立程度,促進人類社會更文明.
讀完第一章後,就發現這是一本合心意的書籍,Haid從人類的道德心理面開始談起,那時就已經猜想作者的道德論述與正義主張會歸於何處?.隨著作者的論述到保守派,自由意志派,海耶克到涂爾幹,自身開始有警醒,會認為這書合口味,甚至會認為它是一本好書,可能的原因正是這本書第一部份的主旨,Haidt指出人類是直覺先到,理性推理後至,可能正是因為這書可能的論述偏重與個人的價值觀點有相契合的部分,所以能夠認同他的主張,甚至認為它的好看度破表,但是,相對的,若是不太同意作者關於自由派的論述與定義,或歷來反對保守派的一切,反效率論,那麼可能就會覺得這是本立論偏頗的書,比起保守派的論點,Haidt自認自己在政治上是同情民主黨,偏向自由派,但他透過心理學,從生物演化,文化演化與多樣的主張論述比較之後,竟然能夠同意效率論有其正當之處,了解權威,忠誠,聖潔等道德主張有其價值,雖然他沒有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卻因此更能體會保守派的道德主張能有其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所以與其抱著自身的圍籬對於不同意的主張矇眼,不妨試著從一個新的角度與方式來看一下這本書的論點.
在Haidt看來人類的理性往往不是在追求真理,而是在為自己的直覺服務,書開場Haidt做了很多心理實驗讓受測者身處道德困境中,很多受測者做出了道德判斷但是無法自圓其說,同時他還讓人在理性思維受干擾下進行道德判斷,測試發現結果與無干擾的情況下沒有差別,這些實驗顯示的正是為什麽人們往往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人們在理性辯論時,其實並不是在探討真理,而是在用各種論據使得自己內存的觀點合理化,和人類基因的演化相比,人類理性的發展遠遠落後,Haidt認為從柏拉圖康德等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嚴重高估理性的能力,他指出道德不是完全先驗的,不是完全經驗的,更不是通過理性推理出來的,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人類心理演化的角度討論,讓道德經驗在先天基礎上進行的修正.道德感官的差異並不僅僅出於先天,並不完全由基因演化造就,Haidt採用了神經學家馬庫斯的觀點,認為基因演化充其量只為人類的道德提供了初稿,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這張初稿是不停地被繼續塗抹改編的,不同文化下人們不一致的道德偏好就是由此而來,東西方道德差異就是其中一個例證,甚至即使在相同的文化環境下,個體的情感與精神體驗的差異也會使得人們的道德觀點呈現殊途兩端,道德是可以從後天塑造,這是一切道德教化存在的原因,作者提倡一種更偏直覺主義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路徑,這種路徑對個人能力的看法更為接近事實,更看重能使人們所思所行更加良善的環境和社會體系.
全書以三個部份組成,第一部份就是前面所說直覺在前,策略推理後到,這部份以一個小故事開始,他以有一戶人家的狗在家門口被撞死,狗主人聽說狗肉很香,所以就切碎了狗的屍體煮了當晚飯,但沒人看到他們做的這一切,一般人看到這樣的故事,第一反應就是覺得這麽做是不道德的,那麽我們內心的道德從何而來?,這種對他人沒有傷害,但看起來卻令很多人無法判斷的悖論事件,就是作者用以嘗試作為心理實驗的一種手法,他想從這種悖論性的問題中,看到人們道德心理的過程.而心理學上的一條導理是人的心理是分為幾個部份的,不同部分之間會相互沖突,就如騎象人和大象的比喻,作者發現人類的道德判斷其實是天生的,是憑直覺快速做出的,是我們頭腦一瞬間的反應,然後才是人們根據情感因素做出策略性的推理,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說人們會根據自己的情感喜好塑造自己的道德判斷,並且前後是相互影響的,作者也以他自己生活中例子來說明這種心理上的謬誤,他妻子因為他做家務而準備指責他,他瞬間的反應就是毫不猶豫立即的說了謊,把自己的道理為直覺來服務,而在真實的世界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誠實的,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利於我們的那部分事實真相與道理,然後很好的加以掩飾,以至於我們自己都信以為真.
第二部份Haidt則從前面的基礎出發,指出人間道德的內涵有多種,道德的內涵不僅止於傷害和公平,至少從政治上的保守派與自由派來看,就有5種道德內涵,而作者從論述與探討中又發現第6種,這一部分作者開始具體講述道德直覺的具體內涵,他以自己去印度的經歷說明中西文化的道德矩陣之間的巨大不同,在人類共情能力的幫助下,他開始理解東方的社會倫理和神聖倫理,並對他個人的三觀產生影響,通過這個例子,他想告訴我們,走出個人一直所在的文化道德體系,去理解其他地區或族群的道德體系,人們會發現真理不止一個,人類的道德內涵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你對我錯,然後,作者開始講述他認為的道德模塊,這6大道德模塊,1.關懷/傷害2.公平/欺騙3.忠誠/背叛4.權威/顛覆5.聖潔/墮落6.自由/壓迫是從分析自由派與保守的政治立場中產生的,作者指出這個道德模塊分析來看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就是它們所偏重的部份不同,自由派僅重視的是關懷與公平,而保守派則重視以上的這6種,而從保守派中衍生的自由意志派則最重視自由,因此也會有了效率論與義務論的論戰,而我們若不能了解個體間出發點的不同,自然就容易陷入各自的意識形態之中,而流於論戰式的討論.
第三部份才是作者想要說理的重點,雖然很簡單,卻不容易執行,這個道理是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這句話清楚表現了社會對立越發嚴重的現象,這一章開始涉及了許多演化學,宗教與超自然的論述,這些內容都是在支撐作者的一個論點,人類的選擇是多層次的,人類的天性中,90%是黑猩猩,10%是蜜蜂,作者引用的理論就是為他的這個論點做依據,就是說人類基於各種基因,進化,乃至生物學的原因,有著群體選擇的能力,人類選擇和其他人一起圍繞在這些事情周圍,將自身廉潔至追求更大目標的團體中去,人類需要一種歸屬感來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Haidt指出90%是黑猩猩,10%是蜜蜂就是以此表現人類多數時候是自利的,但是有些時候也會有屬於群體的精神,而這有賴於蜂巢開關.只要蜂巢開關能夠開啟,就有機會去做促進團體有意的事,這是宗教存在的理由,,也是政治得以進行的主軸,所以輸到最末還是要回到政治,在最後一章,作者通過大敘事和個別分析的方法,具體分析為何自由主義之路難行的原因,指出了自由派的優點與問題,同時也提出了保守派忠誠,權威,聖潔三個道德要素的重要性,並據以提出自由意志論的優良性,而這也是個人認為不一定能被接受之處,但這些政治主張的優劣辯論不是這本書的主要論點,Haidt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後一章的章名"為何不能化歧見為助力",整本書所談也就是這個目的,單純的辯論與崇拜義務或效率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使取長補短各取所能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興盛的國家應該是多元的,需要自由派,保守派和自由意志者共同存在才能獲得更加文明的政治制度,求同存異本來就是常態,無需過度反應.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