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9871217.jpg

非平面(Unflattening,Nick Sousanis)

   "非平面"是一本漫畫.它另一個面向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簡單說就是Nick Sousanis以漫畫替代文字作為書寫博士論文的表述工具.Sousanis專業是在教育學.這裡卻將這本書暫列在科普類,我以為分類上將它列在社會,哲學,科普,乃至未分類項下都是可以的.因為書的論點從教育,科學,藝術,設計,漫畫,學習,人文社會這些層面上都說得通.雖是一本漫畫,但作為一本博士論文該有的引註,參考書目,審查委員名單等內容並不馬虎.閱讀時必須在引註跟圖形文本中跳躍對照才能理解,若佐以網路查詢各原型設計創作原貌與圖案風格對照更能一目了然.不過這雖是一本漫畫,是少數能以通俗出版品角色面向大眾的博士論文,但終究有它的學術難點,並不真的完全通俗到人人可讀.當然若不在乎論文中引用德勒茲,羅蘭巴特等諸多社會學者的主張的,也可以嘗試跳躍理解本書,而這正是本書所提倡的,以多維角度思維來解讀世事.

   類似"非平面"這類書籍或的出版或主張不少,比如提倡森林小學,人本教育,單向度思維等相關的書籍,大約就是對現存的社會現象提出批判與問題,然後推出它認為是相對較好新主張事物去替代原來的.多元化是這些新方式的根本面向,本來出發點都是好的,不過往往最後都會變多元為單元,主張者最後都會變成除了新主張其他老舊方式都不該生存的獨裁結論或必須就被提上消滅日程.所以這類書籍我照例都同意一半,待觀察一半,個人以為它的論點雖好,但總覺是拼湊已經的物件的組合,其實談不上特有的創見,以博士論文來說,似乎有點不足.

  "非平面"'的觀點挺簡單的,就是指出社會因為主流表述方式,制度,教育等各種結構創造出多數人都成為一種觀點思維平面化,線性化的人,不但思相維差不多,普遍僵化,做的工作與行動方式與回饋也大同小異,人類彷彿是一個機械工廠訂製的相同類型,行為模式一致的機器,失去了該有多樣性,活潑性,跳躍性,靈動性,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人類社會過早的讓孩童接觸單純的文字取代圖像,過早的讓個體依據社會需求決定了工作型態,社會角色,與對未來的認知,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單純平面化線性化,形成一貫化作業從出生到火化的完整線性人生,無法轉換成利用角度變換與增加想像力來創造思維突破,因此消滅空間思維與角度轉換力,無法成為一個多維思維與富有想像力的人便是作者批判的.相對的,他以為要突破平面化單向思維創造多維想像力可以透過圖形化創作結合文字表述來改善,"漫畫"就是一種很好的應對,這是他認為一個很好的創造出多維觀點與想像力的工具,而比起使用工具,要創作多維視角多元觀點最根本的是要開放自己,不必從眾,讓各種可能的視角由內生,而非都在接受社會所給予的一切知識觀點與角色認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走出新的道路.

    Sousanis一開始即指出因為社會給每個人固定的角色,人們被分門別類,放置在固定軌道接受指令,按部就班的過完平面化的一生.單一的視角,狹隘而僵化的思維,使人們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無限的潛能也被遏制,一個人宛如活在小說"平面國"中的居民,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存在,因此限制住自己的眼光的成就,成了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說"思想與行為的單向度","缺乏進入批判性維度的潛能,依而無法突破現狀","人退化至已確立的話語和行為領域",像影子,虛幻無實體的存在著.單向的線性觀點創造如此的世界,作者以人性遭到如此奴役,就該像珀爾修斯那樣飛到另外一個空間裡,必須改變一種看世界的角度.要從"所見"的思考開始.他以生物視覺的觀點讓我們從左眼與右眼所見事物的內容其實並相不同出發,經過雙眼的融合而成了一個人所見,而產生了角度的觀點,人類據此算出了地球的直徑與相對位置地的距離,也透過觀察點的改變而形成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太陽為中心或地球為中心的差異,因此轉換視角變成創造出多維視角一個絕然不同的新世界觀..為了更好的觀察世界,而後便有了替代性的工具比如望眼鏡,這樣的工具方便了人們對於世界的觀察理解,卻也相對地限制了觀察的結果,因為它是一種拱同角度的工具,並不能創造差異,工工具是依據經驗,帶來文明知識與便利性,卻也創造了依賴,單調,單一的面向觀,於是人們來從生活中學到的角度觀,又被迫退回到平面國度.但正如人們的左右眼不同的視野觀點創造出我們的所見,一個人的視角也可以同其他人的視角來合併,這彷彿一個人的兩隻眼,因此事會上多個人就能創造出多隻眼而形成共識與差異,使得各觀察點不再孤立,有機會形成緊密協調綜合體的全面理解力的潛能.這種多維度的形成不同於平面國,它的觀點形成不是層級化的樹狀結構,或是線性化,而是去中心化,有分支的塊莖結構,每一個莖節都與其它莖節相連.

   視覺是人類高級的感官能力,笛卡爾透過了水中折射產生所見物理維彎折的現象,想到了理性與感性其實是同時並存在我們的視覺中的,但相對於視覺,人的思維方式受左腦與右腦工作方式差異的影響,人類缺少了對其中的一種工作的運用的練習,以至於失去了很多人類能告創造東西的新方式與機會.這就在於他認為左腦是把續訊息打散分離成很多部分,右腦則在自身系統下綜觀全局,因此如果能同時開發運用兩者不同的思考模式,在進化上將有非常大的優勢.因為當左腦在進行內部思考時,緊密關注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右腦可以保持開放,對外警戒,避免被吃掉,有序跟同時相互兼顧便是我們對於複雜現象體驗與感受的互動結合.但是,作者認為類社會過早的讓孩童只從事閱讀文字的活動,加強了左腦的功能與訓練,卻因此放棄了右腦功能所帶來的配合優勢,以至於我們左腦只顧及了自己視覺中所帶來的理性,所有的割離性,序列性,線性,而放棄了左腦能夠產生的同時性,與思維連結的分枝莖塊特質.而只有一項東西能夠同時連結起左腦與右腦的功能,就是漫畫,它有文字,有圖形,同時閱讀漫畫時是同時看到每一格與全頁的每一格,具有序性,卻也具備同時性,這是讓人類左腦與右腦捯到最好運用合作的工具.

    除了文字與圖形被區分弱化了人類思維外,想要達成多維思考的另一種有效方式是"運動".這裡的運動當然不是從事體育活動,而是指透過從頭到身體的運動會改變我們環境的關係,讓目光的掃視永遠在動態中.就可以發現更多不同的層面,蒐集更多訊息,不斷的構建改變內在行為模式.而隨著運動不斷的改變視角,本來就是多維的一種根本.讓人們能追尋更深層次的理解.運動外,作者再提出另一種能力"第五維度"即想像力,想像力是意識的活動,是專屬於一個人內在的,是不能透過他人傳述,獲得自他人經驗的,而是透過一個自身的生命經驗生活歷練的過程而來,是一種能夠創造多維角度的個人工具,他人無法代勞,而從此觀點也透露出作者反對過度學校常規教育的必要性,因為那將減損個人對於生活的體驗與想像,而接著想像力的論述個人經驗的重要後,漫畫接著畫出"陳規","繫著的線"這兩部分無非是顛覆或推倒傳統陳規,教條,甚至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被人提著線繩的木偶要倒立自己的身體,如此才能看清在自己頭上有無數操控的線,不論是來自社會,家庭,或是其他各種價值取向的線,再再的操控著我們固定的行為,所以這兩部分就是要讀者自己打破周圍的藩籬枷鎖,才有機會創造一個多維視角的人生.由於這兩張的圖相當具象,稍微思考一下便能理解,反而容易理解.

     這本漫畫談了如何創造視覺多維角度的各種可能方法,結論當然是創造非平面化的人生.但必須說這本書其實是以杜威的教育理念為主體,批判人類常掉入的一個陷阱,認為你的人生與成長是受外部環境影響,而不是來自己的掌控.它強調人類自始至終根本不需要別人給予你甚麼,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鞋子去走自己選擇的道路即可.別人的鞋別人的路並不適合你.極杜威所言"能力不是一味被外界灌輸的空容器,而是主動攝取的力量,向外延伸又向內吸收".看來是樂觀的,至於個體同不同意這種觀點也只在個人的差異.只不過作者偷渡了漫畫為王的觀點在這裡必然會引起論戰,起碼再看完整本漫畫的當下,我並沒有真的思考通透到底這論文想表達甚麼?只覺得它是一些已知觀點的結合而已,是透過是後的整理與文字書寫才理順了這本漫畫的大致目標與作用.當然我不否認漫畫'風格與圖形確實能夠引起個人對內容的記憶與順瞬間對觀點的醒悟,只是究竟它是否有作者論述的這樣的功能,個人還是頗為懷疑的,雖然看漫畫也算是閱讀的一種,但多數人應該習慣一掃即翻過,似乎沒有太多停留思想的時機與空間,而這本漫畫論文卻不能這麼看,我懷疑單看圖形文本應該是不可能理解它的,反而是後面大量的文字註解才協助了它的簡易閱讀性.至少個人的經驗是這樣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