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9825949.jpg

潦草(賈行家)   

   "潦草"這本散文有大主體,必須在言外才能體會,要不就得住到牆內,最好還在底層生活.作者賈行家,以前沒聽過此人,連名字是真名還是筆名也不清楚,畢竟如果自稱'假行家"也頗有意思.這散文是從作者日常網路文章集結成書,這類書籍往往欠缺整體性,零碎.不料,"潦草"便是零碎的集合體,像極了拼圖,怎麼拼任讀者自選.

   "戰爭中,真理第一個陣亡,仁恕緊隨其後,此二者屍首腐爛,從中滋生出堅強和樂觀.凡人的"不適應"雖脆弱,但也珍貴.所謂適應,會愈演愈烈,不斷把標準下移直到不知標準為何物.屆時,施者漠然,受者甚至打心眼兒裡愛上施者,都不覺得有甚麼殘酷可言,有什麼旁路可走.如此說來,當下所發生的都殘忍被掩蓋著,被粉飾著,被闢謠著,竟是好現象."作者直到近書末的溫故篇"前腔"寫下了這段.我想即使是最遲鈍的人可能也讀出了隱含其中的深意,由此反映出整本散文的主軸..

   在"中國的經濟制度"這本書裡,張五常藉由界定清楚"產權"這個觀點發展出40年來經濟轉型的起點作用因素.但這只是經濟學者對於系統如何啟動運作的一種基本思考.而系統運作並非只有商品生產與交易,因此有了貨暢其流擴展全球值得歌頌.伴隨著有價商品出現的必定有廢料,殘餘需要處理,有計算計畫外的人心需要安撫,擋在光明商業活動下的也有各種見不得光的黑暗面,生活的,環境的,物質的,心理的,教育的,親情的,生物的,醫療的,還有道德的,各種各樣可見不可見的陰暗面現象,而引述前面內文,它們恰好"都殘忍被掩蓋著,被粉飾著,被闢謠著",賈行家的"潦草"寫的就是中國多數人民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分為若干篇,每篇皆由無數小段構成,每個小段都是200字左右,或說一段事件狀態,一個人的心理感受,或是一段期間變化,每小段之間彼此並無故事或事件上的關聯,都是獨立的,可以拿起散文隨便翻一頁,隨便從某小段讀起都行,若選擇如此,則當是本文字細密,用字平實的生活散文來看,作者文字功底不弱,若是選擇循序而入,便能體會"明明不是戰爭中",卻也有哪些真理陣亡,仁恕腐爛,從中生出的堅強與樂觀,相比徐賁的"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這本不在"教導"人們的好的,正常的公共生活,而在顯出盛世之下無名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但這兩本書所想傳達的都與"執政"宣揚價值相悖,只是他們並不這樣標榜,也懂得不直接罵人.不寫吹捧經濟成果或是生活水準的提升的擁護文,而是寫它陰暗或是被遮住的部分.

   這整本的筆調並不悲苦.雖然他寫的多數以底層人的生活為主.主要卻在描述當下人事物場景的應貴與關係變化.這些變化能從那些從土地產權關係變化所套出來的錢開始,它們走向了地產,開發,而建物由一線城市向二線三線擴張,於是連這些偏遠縣城都有了好的嶄新的建物.但這裡沒有群聚的產業企業,即使有能力買現成的房子,卻沒有生活機能,成年男女還是得到沿海打工,將小孩留在農村,戶籍不能隨移.只能在鄉受教育.留守兒童,隔代教養,鄉村間距大設校疏散,因此孩子可能自小學即須住校,幼童一人過同齡群聚生活.周末才與祖父母相聚.農村青壯力外流,小面積耕種不能滿足需求,於是鄉村也轉為城建化,小農將土地轉給大型農耕開發公司,由他們進行土地合併轉大規模種植,農民退出耕作,住進這些公司所興建的現代建物,然後出外打工,於是許多二三線城市徒有新建物,卻人跡罕見平日宛如空城,商業機能不彰.大量的盲流全進了一線城市,一線城市也就有了更多的問題,超過容量的人口都在這裡搶錢.於是各種關係各種基於利益關係的事件,故事,與現代社會的病灶就一起出現融進了"潦草"中.一個精神病患,一位舞女,一名嗜網癮的少年,一名落馬高幹,一座凋零的舊工業廠房,一群追星的私生飯,或是全省第一位卻排不上全國名次轉任教師的前運動選手,還是在殯儀館前搶生意的村客.各色各地各種職業各市場所,所透露的是他生活的某一個瞬間,或是一輩子,空白還是遍佈荊棘都在平平穩穩的文字中透露出底層人,或一個魯蛇的當下.

   "說起以前的酸楚,多是荼炭中的生離,老病關口的死別,或貧苦,運動,戰亂裡的苦厄.還有一種,是極熱切地奔走,得來事事相反,無端害了人.他們因為相信天堂而死於地域,按悲劇理解劇情卻又不夠貼切.不必歷史評價,只需把他領回到青年的自己面前,會覺得可憎而陌生,欲語還休,只有歌者繼續唱到:如果你要為我哭泣,花樣的年華,倒不如祭我一杯苦酒"."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度盡的年月褪掉污垢和光澤,不再有榮辱,只剩下廣泛的鶻及和無始無終的畏懼.它們將神靈的審判視作絕對的仁慈,我們矜誇著各自的勞苦煩愁.在時間這條筆直的迷宮裡,各自思索著不可說的問題.雖變化多端,但也是只是關乎自己的去向.在磨難與榮耀之間,或許有,或許被沒有那條道路".看看這些文中不屬於他人故事中的段落,有一種欲語還休,說不清道不明的意思.表面上標上溫故,以長輩他人的故事為由,將它溫故至於最終,顯然是有目的,明顯是對照,對照前頭的盛世,盛世下不屬於最先一批富起來的小民或是曾經風光卻在這些年的浮沉中轉為失意者的生活.很聰明的既不使用魯迅式的吶喊,冷嘲,也不用直接點名的謾罵,畢竟有誰又真的清楚該有哪個特定的個人該被罵,何況罵了之後呢?一如旁人對作者所言"寫這些有甚麼用?",所謂的"用"雖不言明,聽者也很清楚是哪幾種可能,若不是事涉關於金錢,便是關於改變它社會當前的情境.談錢是世俗的,確實寫這些除非有人買之外還真的沒"用",談改變情境則如狗吠,而實情是寫得太明會招來災禍,寫的隱晦又達不到功能,於是轉為個人自身的去向,是作者的,也是周遭每一個個體的"在磨難與榮耀之間",那之間的一條道路,總不至於永遠要這般極端的只能選擇要不在絕對完全磨難死亡,就只為走在絕對完全榮耀道路而灼身.於是作者似乎也不是暗示,乾脆就明明白白地寫下親身經歷,或是各色聽聞,不在指桑罵槐也不是暗諷比喻,但讀者應該能夠自己找到各自經歷或想像的過往.

    社會上是需要這類書的.即使不理解或不想理解那些故事裡背後的哀愁或是無奈.單是閱讀文字就值得.至於讀懂甚麼也並不真的重要,且那最好讓個別讀者自己體會,並不需要那些鎮日吶喊呼口號的人來幫大家定義沒有答案的答案,不如轉個思維換換腦袋才是真的必要.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