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9799297.jpg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Hector Macdonald)

   在資訊匱乏的年代,人們從少量的訊息中試圖拼湊出真相.在資訊爆炸氾濫的時代,普遍存在"矛盾真相",於是人們在海量的資訊中只找尋自己相信的訊息來拚出真相.這便是後真相時代.這裡的"矛盾真相"是指真相有多個面向,且可能是彼此解釋相對立的面向,但是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大多數人都只選擇與自己價值觀認同接近的那一面真相為真相,因此若我們能夠操作大多數人的認同與價值觀,便可以控制真相的解釋權,達到真相任我們操控的可能.這本書就是談有心人如何來創造眾人的價值認同與掌控操作真相解釋權,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想當有心人,想破解有心人,或是避免被人操控的人都適合來看這本.

   這是一個新聞業死亡的年代.記者或評論員與政治人物的界線已經沒有了.角色可以經常彼此互換,還能一換再換,傳統媒體都已經不可能達到像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輿論學裡所說的功能與角色,何況現在還出現新自媒,新網媒,這些新穎的東西,根本就已經否定了傳統輿論與真相的功能與要求,這些新興新聞媒體或個人本來就是出自操控的目的而能存在的.因為分眾愈細加上傳播成本降大幅低,只要小部分的人願意追隨聽從便可以讓自媒生存,這與過往需要大資本才能設立的媒體結構已經不同,因此形成矛盾真相的單一面向便能養一小群的人,當前已經不像以前存在所謂的國民偶像,利潤偏態已緩和,而這些新興人既沒有義務也沒有意識來追求真相,何況追求真相與他們的生存利潤方式是背道而馳的事.在此不做道德批判,反正新聞業的實務界與理論界在我國可以說是全數死亡,因此想藉傳統新聞業陣亡而牟利的人特別需理解這書裡關於真相的操控法則,它將真相分成四塊"部分真相","主觀真相","人為真相","未知真相",逐一講解如何操控,或說如何避免被操控都該注意那些事情,或創造哪些事情.

   這本書若讓我來編輯,我會把整本書籍的順序做的大調動甚至完全顛倒.會把書中列在結論的"最終真相"放到前面,先談最終真相的影響與它的結構.再結合書中無知之幕的觀點來形容未知真相.未知真相終分為"預測"與"信念"兩部分等內容來引導出為何人們需要真相.這是因為除了構成宇宙空間時間物質的物理數學現象等"科學真相"外,人們所涉及事物的真相大多數非關於科學與物質.而是社會與人之間互動而生,這些非科學性的真相佔據了我們生活決策的大部分區塊.而人們之所以需要真相就是要利用它來進行"選擇".從攸關個人生活生存的課題,與社會或國家生存生活的課題攸關,有經常性的,也有機遇性的問題的各種選擇,都會影響到個人與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型態.從未知真相的認知形成信念,信念影響了預測,進而影響了選擇.這是真像在個體上所發揮的影響力.所以為了特地的目的,若我們想讓別人照著我們所設計的方向與行為去做選擇,我們就必須在不知不覺中創造那個人對於信念的認知,從而使他完全依我們定義的"真相"去從事選擇與操作.因此,我們只需要讓他在諸多"矛盾真相"間選擇我們灌輸與影響他的"部分真相".在我們設計的與定基在他體內的信念影響下來按部分的主觀真相與部分的人為真相形成他的選擇的唯一路徑,如此我們便能操控這個人的選擇,達到影響他與他背後群眾社會選擇的目的.

   於是,從中秋去烤肉到假冒的法國餅乾,發電的安全型態,到選舉的結果,無一不在有意人的掌控中.,予取予求.而這也是我前面所書此處不以道德批判,是因為我們在此將新聞業或政治行業都當成銷售商品的企業來看,能占有最大份額或獲得最多票的人或組織即是成功者,而這也意味著將這兩個行業資本主義化,失去關乎道德與創造正義等善良社會功能的目標.從行銷來看,這本書就是攸關創造選擇與信念的內容,能夠幫企業創造客戶或消費者.但若要將這些非真正關於商品而有關於社會正義監督等功能的新聞輿論業或是政治行業給商品化看待,那就表示放棄了提升社會正義與監督的功能,我們這些平常人可以這樣分析不在意它們的道德性與正義性,但行業中人能不這樣自我要求嗎?如是,那正是我說新聞業與的崩潰死亡,所以這裡我們是以成功與失敗,創造最大佔有率這面向來看"真相"在新聞輿論行業中的"成敗功能",而非攸關監督或正義這些它們原該具備的"角色功能",這是一種悲哀,民主國家的悲哀,但暫時忽略它,讓不理解自己如何失敗的人或組織知道如何操控選擇也許瑱是本書的閱讀目的.至於新聞業願意將自身降格設定為政治人物或組織的公關,宣傳,行銷,企劃部門,那也就是它們自己的思考與選擇了.

    複雜性是競爭性真相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每天看到聽到很多不同的競爭性真相,這些競爭性真相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思維模式又決定了我們隨後的選擇和行動.當我們對一些主題一無所知時,我們很容易受到影響,並且這些影響會先入為主的進入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以後的行動.那磨何時何種東西容易先進入我們的思維決定了我們的"信念"或信仰,便有機會提供別人當作操作控制個人選擇的切入口.能夠首先掌控無知之幕的便是引道建立特定信念,這便是我前頭所說這書應該順訊反過來寫的原因.與其說是被操控者喜歡信任某些真相的說法由於其他,倒不如說其實這些部分真相的權重在聽聞者者心裡早已有了絕對性的份量,操控者不過世引導了部分真相與閱聽者的信念做了充分連結而已.所以"伊莎貝爾"明明是本地企業卻能以"法式"喜餅的由頭打下市場,首先法國人有喜餅的概念嗎?那沒有關係,重點就是法式一詞在聽聞者看來就是另一種情調,或是高級品的代名詞,對於原先存在對以上這種認同信念的消費者而言,只要器也能讓他們產生這種連結,他就有機會能夠大入市場.掌控信念,便能掌控預測,並操作無知真相.所以父母的教導,幼時以來的教育,裁示形成我們最初信念的來源,隨著與外界資訊的接觸,最先影響的除了來自父母的經驗,教科書與老師,就是同儕的影響,以幼年青少年主要是流行次文化的,這三部分形塑與影響了大多數人的信念.人們往往更容易接受與自己已有的思維模式相符的訊息,抗拒與內心觀點相衝突的部分.這是我認為要理解本書的第一核心,雖然作者可能以為追求真相是第一,但我以為那太難,沒有任何一個人或單位能宣稱自己章握真相,何況不同的部分真相間彼此是競爭關係,究竟是要真正接近事實的真相勝出,或是讓最多人相信的真相勝出還是得靠操控者,若新聞工作者想讓接近事實的真相勝出,他就是想當個新聞人,若他想讓最多人相信的真相勝出,那他就是公關企畫宣傳,我們不可能影響操控者的自由意志,但操控者有能力影響哪一種真相勝出.因為他知道信念的占比是如何分布的,更厲害的是創造主流信念,比如極權國家就是這麼做的,極權的僵固性便主要來自於此,真相如何也早已不重要,因為信念已決定結果.控制預測的因子,所以內容是在河邊看於逆水上游,或是洋蔥炒蛋本身已無關宏旨,只要能掌控信念即可.

    由此可知信念的力量.而這種信念的創造多數是人為的,主觀的,選擇性的,也就是本書的前三部分,部分真相,主觀真相,人為真相.從主觀真相來談可以透過注入道德性,將敵對真相妖魔化,創造一種符合信念的集體體性的道德認同準則,或是讓真相與道德觀點各行其是,,讓人脫離道德考量,如此便能從人心與信念切入操控他人對真相的選擇.除了道德性外,創造主觀真相可以藉由提高被選擇真相的吸引力,比如說服他人欣賞某種特定價值觀的東西,或鼓勵他人反抗群體作為操控特立獨行族者的一種手法.或者創造讓人知道選擇某種主觀真相有有相對的較高的價格或價值滿足.利用定錨點來影響閱聽者的主觀估價,或是選擇判斷比較.至於人為真相則更加的赤裸裸,掌控定義權,社會建構力,與掌控命名權三者為要.而這些恰恰是新聞媒體它功能上最具影響力的.比如藉由解讀形式來滿足定義,夜遊歪曲定義來滿足形式,或藉由改變定義創造一個稻草人來改變辯論內容,這就是政論節目中最常見的改變定義的手法.至於選擇性敘述,重新定義社會建構,與創造或消滅一個既存的社會建構,這些都是政黨論述中最常見的手法.而不論是主觀真相或是人為真相,它們都屬於想像中的真相,事實上社會科學中許多論述與價值觀點都是透過這類競爭性想像的結果而來,因此操控者所做的並不單純只是歪曲事實,主要是為了創造尋找相同信念者的追隨因子,也就是這些歪曲的觀點若不能引發信念的追隨變無效用,只是巧舌如簧,但能引發信念發出認同訊號便是創造追隨的有效利器.而這些想像的真相內涵透過創造性的故事,選擇的數據,便能影響脈絡,打破或創建框架,更進一步的創造歷史事件的新意義,從而讓複雜的真相,顯得更單一更純化,更能符合一般人簡單的直向信念.

    信念有兩個主要的功能,就個人而言能激勵做大事的力量,另外一功能就是團結群眾.因此就操控者來說,能團結群眾力量為我所用便是目標,從商品品牌的忠誠創造,宗教信仰,或是愛國主義,揭示現實表現信念團結群眾的實際表現,我[呒前述關於矛盾真相的運用都在誘發認同信念的心理.以為我所用.而信念的創造與培養守在鼓勵從眾,讓人產生離群及孤僻異類或是被排斥的想法,讓人以為只有順從大群體中信念才能得到想要的慾望與目的,其次是利用隔離與控制,分別讓個體接受特定信念的灌輸,並重覆將信念轉化的觀點讓個體不斷的一再的記憶,或是利用選擇性的觀點來解釋經典,以達到操作信念的一致性,在現實中比如常見的直銷拉人,摩門教傳教士經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傳播宗教,或是大學裡的政治社團也用這種模式經營,,藉由創造個體新信念洗去舊的思維來達到目標.因此只要能夠掌控這個終極的根基,便能從根本的去操控個體對於真相的認知理解,而這也是我試圖將這本書順序反過來的理由.而操作信念的根本機器在現代有機個管道,一是教育與教科書,二是流行潮流與次文化產品比如藝人或是與其相關的文化產物,三是媒體,且它的功能影響越來越強,四是家庭的傳統,但此項效用已在降低.因此只要能夠掌控這四者便能毫不費力的朔造一代又一代的認同信念,因此伊莎貝爾並不需創造法式產品是潮流格調或是傳達某種意識的信念,它只要努力去發現人們有這種潛在的信念即可,而政治人物或組織卻可以透過四個管道來創造影響信念根植,以便未來為己所用.

    這本書的論述內容與舉例條件都不錯,但正如我前面所改變的順序,它的文本觀點零散屬於條列式,而我試圖將這些零碎梨節起來,此處也暫時放棄道德批判角度,正是因為信念的創造與影響對於真相的解釋有負面的,但可能也有正面的,只是它們可能都屬於在商品化資本主義的範疇下,因此反而顯出那些信念真相必須脫離此範圍者必然有所謂非關價值金錢的考量,而攸關人間正義,善良,監督或是鈣症的功能,洽讓這些令譽的從業者難以自辯是在傳播真相或是創造虛偽的信念來達到特定的目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