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111.jpg

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The Big Four: The Curious Past and Perilous Future of the Global Accounting Monopoly,Ian D. Gow & Stuart Kells)

   談會計這個行業的書不多,既然有一本新書出版就看吧.這本書說的四大事務所排續依次是普華(PwC,PricewaterhouseCoopers),德勤(Deloitte,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安永(EY,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Klynveld Peat Marwick Goerdeler).它們在本地的代理或分支依序則是資誠,勤業眾信,安永,安侯建業,因為個人很早習慣了國內機構的名稱,所以看這本時有些地方會一時轉不過來,而這邊的全球排名與國內排名並不一致,這是需要注意的,而2019年valut排名中安永沒有參與評比,所以跌落10名以外,但在其他機構的評比上安永仍名列前茅,2019,2020新的valut排名中第四名都是Grand Thornton.國內的對應機構是正大.不過這些排名對讀者而言並不重要,首先我們是要看行業的發展狀況與問題,其次不論從英文或中文來看這些事務所都是一再合併而擴張的,所以他們的名稱都是兩個以上的姓氏或機構名字的疊加,而這正顯示出會計行業的發展歷程.全球化,大型化,與業務複雜化.

   一場抽獎活動通常會找律師或會計師當公證人,但其實路人都能當公證人,為何要找這兩種人?這就想起電視劇"潛伏"裡的台詞"信任是種奇妙的好感,我求之而不得!".如果實際抽獎的手是魔術師劉謙,你找律師會計師公證還不是只有路人的擺設功能被騙得團團轉,看不出作弊隱藏的破綻.所以囉,公證,信任這種東西看來高大,實際上嘛,若沒有需要根本不必要存在,"若無懷疑何須公證"?!.一個老闆賺多少錢自己知道即可,帳房這角色確實要找信任可靠的,但他只忠於出錢老闆,老闆給他薪水除了請他算帳外,也包括守住財務秘密.悖論在此就出現了,那就是會計師這個角色.企業老闆出錢給會計師讓他查核公司的財務以便讓會計師對外宣告公司財務報表裡沒有任何欺詐隱瞞的內容,而會計師就是這份財務報表的公證人.因為有了會計師公證,路人們在閱讀這份財報時就可以安心相信其中所列的每一個數據毫無作假的可能.此處的悖論就是老闆出錢請人公證他的財務報表沒有秘密,這就回到開頭我們說的抽獎公證人問題.首先會計師並不知道財務報表的編製是不是出自劉謙之手,其次會計師還是要具備看出劉謙之手破綻的眼光與能力,路人甲可沒這能力,最後重要的是會計師敢於與出錢的老闆翻臉,特別是當公司財務報表真的是出自劉謙之手時.而會計師這麼做的結果是以後魔術師老闆就不願意再找他來公證財報,會計師的收入會因此下降,這正是悖論的驅動力,魔術師老闆以後會改找"願意當路人甲"的人來公證財務報表,對"公證"二字而言這不就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發展?!這樣會計師豈不又回到了帳房的角色?一如前一本書我們說的新聞人終於成了政治人物的公關行銷企宣一樣,關於社會公證或監督功能的角色普遍消失,創造的就是失去監督濫用權力與資訊封閉欺詐叢生的不公社會.

   於是問題來了.魔術師老闆很多嗎?萬一真的很多,會計師要如何生存?這便是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的囚徒困境與問題來源:專業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衝突.在梅迪奇時代,為應付多處多城市的宗教收付需要形成了對於外包會計服務的需求,而有了專業複式會計的出現.而因為神職人員的關係,這些會計人一般是低調謙卑保守的.這些都成了後來會計學上常說的保守一致性的會計人特色.但隨著上世紀初資本市場的新興發展,外部人對於財報公正度的需求,而有了財務報表公開簽證審計的必要.特別是IPO成為企業主要籌資手段後,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有了較大的變化.這變化也對實質工作有了影響,首先針對何謂"審計"這一名詞的定義有不同的認知.最早"審計"被認為是"檢查財報數字錯誤的程序",也就是一般人在學校或正統知識中對於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的認知,查核財報可能出現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地方,並藉此揭露.但隨著爭取業務競爭需要的增加,"審計"成了"創造信任的技巧",這是技術上對實質工作內容的轉換藉口.另外一種變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併大型化與全球化,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歐美政府法律對於會計師事務所能取得的審計收入開始有了限制,通常是以被審計公司的營收獲利為基礎收取一定百分比的數額,所以若客戶的規模越大,自然事務所的收入才有增加的機會,為了服務大型企業,事務所勢必要擴大規模廣增人才,這是大型化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在跨國企業出現,使得會計服務也有了跨國跨行業跨貨幣的必要,分支機構自然會增加,更進一步促進規模擴張,而合併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是增加規模的最快方式.

   專業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競爭便由此開始.究竟是為了專業勇於揭露可能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部分而開罪被審計人,還是為了固守一家長期給予自己穩定收入的大型企業而能對某些違規放水或視而不見?從近30年各種大型企業倒閉或金融風暴中會計師事務所的角色,我們可以知道商業價值已經取得了主要勝利.這雖是事實,但仍有許多事務所採取不同的說法,甚至試圖改變審計可能的功能的解釋,便是前面所說"創造信任的技巧",這其實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因為他們自認不能在審計中查出問題未必是會計師故意的,而是因為真的無法查出隱藏的問題.這樣的原因可能有幾個,首先審計程序本來就是抽樣的產物,單憑抽樣未必真的能完全反映全貌,其次是企業的經營內容越來越複雜,甚至是會計專業者理解領域之外的東西,比如金融業的衍生性商品的複雜度可能連事務所的人都未必能完全了解,於是這些交錯因素就形成了審計這事未必真的能查出財報嚴重的不符合會計原則的問題,更不可能進而找出經經營上的問題,因此未必真的能把這些隱藏經營問題的倒閉企業或金融風暴衍生的問題都推給事務所,不過這可能是另一種託辭,主要是因為現代事務所除了審計業務外,新的諮詢業務已經在營收上占比提高.當初只是平衡季節收入與人員工作的不均勻,在愗些時候人力閒置時才開發出諮詢或顧問的營業項目,但如今在四大內諮詢顧問服務的收入也近占比四分之一,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角色矛盾,特別是對於事務所原有的審計客戶來說,要一邊審計還要對想辦法對他出售諮詢服務,勢力得有所妥協,自然造遲了在審計上有放水的嫌疑,這兩種因素的交錯,至少過去幾十年來發生了太多因為審計失誤沒有對外接露可能的問題,而至財報的使用者因此誤判投資決策而遭受損失的案例多不勝舉,也讓人們懷疑會計師事務所的角色究竟算不算只是花瓶擺設,專門聯合企業來欺騙投資人的惡劣機構.

   除此之外,會計師事務所提供諮詢的服務可能也會與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衝突,比如它一方面提供企業節稅的諮詢規劃服務,卻又同時接受政府的顧問諮詢工作來設計稅務徵收的細節.這雙重角色本來就自相衝突,加上四大的客戶規模一般而言皆是大型企業,又因為專業與政府官員常接觸,許多有問題的涉及公務員貪腐放水的案子也往往就是這三者聯合的結果.因此對於這樣的會計壟斷與劣質現象,作者提出了幾個可能的未來方向.首先是分拆,設法將四大的規模給予業務分拆,比如按審計與非審計業務將事務所的規模減低,也不會因為諮詢服務的販售來影響審計的專業性,其次是資本化,將事務所合夥制改成股份制,引進外部股東,提供會計專業以外的多元人才加入,避免事務所的近親繁殖,也讓慎計工作更專業,第三種則是公共化,將審計工作改以官方為主體的角色來提供,脫離了事務所的範疇,這樣或許就能避開書中所提的審計八宗罪,作者提出的第四個方式則是保險,他指出可以創造一種財務報表保險,若因為信任財報而遭受損失者可以藉此保單來給予補償,這是一種新奇的想法,但個人以為實務上較難施行.雖然以上的改革方式未必能真的讓審計工作回歸專業主導,但改變勢力得進行.這是因為會計工作的一個大敵正悄悄地接近中,那就是人工智慧.會計工作的內容應該是最合適於程式化的一種,所以未來的審計工作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的帶動下,應該可能有機會脫離採取抽樣的方式,而採全部即時的監控稽核,與隨時的調整,也就是說不管從事會計工作的人意願如何,他們的工作應該是未來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對象,因此屆時可能會因為自動化而失去了專業上的優勢,而除了專業的被挑戰外,錢少事多加班血汗的會計底層工作,專賣努力的特色也可能會被電子化給完全打敗,這便是近期可見的一種危機.

   這本書談了許多關於四大的故事與過往,也提出了許多審計舞弊或疏忽而導致的商業失敗事件.但他不事純粹的獎過往歷史的書籍,重心還是鎖定在四代攏短下可能存在問題,與未來可能的出路,同時對於會計審計工作內容上實際執行而不能解決,或表面現象的問題提出了許多看法,雖然略嫌瑣碎,但還稱不上無聊,只是有一些專業用語與程序可能沒念過會計的人可能會不理解,這是需要注意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