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World Order,Henry Kissinger).
"You have been the mouthpiece and the prop for these people from the beginning. You propped up the Chinese Party and not just that you took the blood money from them".這裡的you是指Herry Kissinger,話是上個月川普的前白宮幕僚長Steve Bannon所說.不過,類似的話,他也罵過Bill Gates.
這本是掛名季辛吉的作品"世界秩序".本地沒有出版,所以看的是簡體版. 說是掛名是因為從書呈現的內容與翻譯的狀態來看,懷疑這本極可能只是口述記錄.近年以季辛吉之名出的書就是這本"世界秩序"與"論中國",但基於我們知道與Banon一樣的感覺,所以沒選擇看"論中國".文本是對歷史發展演進做出敘述與分析,目的是寫出形成今日世界秩序,與國際關係的相關歷史事件發展間的因果及與此有相關的政治哲學與國際關係理論.因為季辛吉是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規劃與執行者,多少會對他的看法抱著比較大的期待.不過究竟因為他是季辛吉或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或國務卿才決定他主張的重要性其實難以判別.但是基於"國家利益"來創造期望的國內與國際秩序不論從作者個人觀點或這本書所想表達的世界秩序的想法卻都是一致的.因此萬勿抱持"大同""和諧"這種想法來看這種書,"美國利益"才是作者所有著作或思維的最根本,即使文本不會這樣直白宣稱.對讀者而言,只要將"美國利益"換成""本國利益",就能將本書所談的想法運用在判斷自己國家的狀態了,而國家利益與區域秩序間的關係是遠遠不能靠媒體宣傳,聲量代理人這些邊緣手段達成,無智慧無力量無法爭取合法性就是浪費金錢,時間的小孩把戲.
基於國家利益或本國利益來決定自身對於區域或世界秩序的態度或做法並非是一種簡單的直覺.這本書分了9章,先用兩章講述歐洲區域秩序形成的歷史,到今日面臨的困境與障礙或危機可能來源,.接者再用兩章講述中東的區域秩序的變化與今日秩序最大的變動因子"伊朗",再用兩章談了亞洲區域制許的歷史與當前的困境,主要是鎖定在"日本","印度","中國",再用兩章談了"美國"在世界秩序歷史中角色,政策的演變與今後可能的問題.這種分區域逐步談區域國家與世界秩序之間的關係演變看似是無章法,但其實除了一開始以西發里亞協定來說明三十年戰爭後世界秩序的主要規範與形成方式外,所探討與列舉的這些國家其實都是從當前可能影響未來"美國利益"的關鍵者為主體.所以並非是隨意選擇的,因為那正是美國利益所在,因此,中南美,非洲,大洋洲完全沒有在這本書探討的秩序裡佔有分毫角色.而當讀到"美國的對外交往不是傳統的上的外交政策,而是作為傳播價值觀的工程,它認為其它的民族都渴望照搬美國的價值觀",這裡的價值是指自由,民主,意思是美國自認自己的行事與信仰放諸四海皆準,是最符合世人需要的一種生活方式.雖然這種說法可能因為"自由","民主"的觀點被認同.但反過來說若將這種美國的價值觀換成2000多年形成的中國價值觀,自認身居天下之中,四邦自動來朝進的想法,不也完全可以替換,相對的換成伊朗的伊斯蘭神的國度思維也能夠自成道理,.也就是各個國家皆基於自身利益來形成自身對世界秩序的觀點及相關的做法.所以,萬勿從這書裏的歷史發展敘述與事件動機推論來探討作者觀點的對錯,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來看對於歷史事件解讀正確與否的書籍,作者的出發點與觀點就是他的觀點與價值,因此有部分能轉換成為美國外交的觀點與立場.當然,隨著時代的演進,及時很多觀點不復正確,但我們至少也能從其中看出過去決策的思維方式.當然,這書充斥大量的指稱道德主義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說法,我們就當作是相信他們真的那麼的相信自己的作法全是基於道德主義吧,至於真假也不重要了.
前面從美國價值談起.現在再回過頭來說這本書的實質:"均勢".書從西發利亞的協定開始,這個協定是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後,主要的歐洲國家體認到戰爭的殘酷,基於避免大規模長期交戰的情況再出現,所,於是利益相互衝突的幾個國家結合成聯盟,在防止小規模衝突轉成大規模戰爭的前提下,彼此尊重對方的主權與領土權,不干涉對方的內政,在國際上互相尊重.這種基於權力均勢所簽訂的法律協議便是此後國際秩序維持的和平的一種標準.這種均勢是建立在兩個條件上,一是權力,,一是合法性.當然,作者所言的這兩個條件都存在可能的問題與前提,首先是所謂的均勢並不是真的建立法律條文上,法律條文只是表面,是形式,真的維持均勢的內在理由在於簽訂協議的幾個國家間權力或"軍事"力量相當,都不具備立即能夠完全壓倒打敗對方的力量,所以便以這種形式上的協議來替換實質上力量的對抗.而這裡的合法性其實業不無約束性,因為違反西發利亞協議是沒有罰則的,也不可能遭到懲罰.所以均勢概念是作者認為現代國際秩序的起源,但實際上,歷史的演進說明過去400年來,均勢的觀念與態勢不段的被挑戰,打破,再重組形成新的均勢,如此反覆.
而這本書所談的歷史便是打破均勢力量的歷史進程.首先是西發利亞協議的和平狀態要依持持續到拿破崙興起,歐洲才再出現了駭人的戰火,這說明了一個強大的力量:拿破崙的法國,破壞了原有的均勢.這正是均勢破壞的一種狀態,聯盟或協議中出現強大的,好戰的軍事與國家力量正是破壞這個穩定秩序的元凶.為了制衡法國,拿破崙敗北後維也納會議卻造成了日後普魯士的興起,雖然維也納會議後持續和平了40多年.卻也為其後的均勢埋下另一顆地雷,當普魯士的興起,俾斯麥的政策再度打敗法國並逐步發展成德國,形成了德法英俄奧五大國狀態,致使一戰前這五國的思維都是創造並待在一個三國同盟中,如此的力量便能至少不被其他國家攻擊.但這個均勢卻讓一個意想不倒的暗殺將它們全部拉近了一次大戰中,這是個絞肉機的大戰,戰爭創造的人數是過去無法相比的.因此戰後,這種簡單基於力量協議而得均勢的方式便被新的思一種"共同安全"的思維所取代,這就是國聯的產生.它的功能與出發點便是懲罰與制止任何試圖使用軍事力量的國家.但是這種共同安全的思想表面上看是好的,但實際上有它執行上的困難,不加入這個聯盟的國家或是只是片面違反規定的國家,國聯對它並沒有任何強制制裁或制止的能力,因此一戰後的日本在滿州,德國的國防都違背了它,卻沒有讓何制止之法,加上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壓制讓它終於還是脫離了世界秩序,自行其事而有了殺傷更兇猛的二戰..
權力的增長突出破壞了原有的均勢,是過去西發利亞式協議或國家的問題.而二戰之後對於均勢的困擾因素就越發增加了.首先是戰後民族主義下的被殖民民國紛紛獨立,但是這些國家的劃分往往是政治上的任意,構成的疆域與民族並不是依照歷史而是人為武斷的方式,這自然造成許多國家內部存在不安的因子,並間接對於區域秩序均勢有了影響.這便是地緣政治的問題.其次是非西方國家原來就存在的價值觀點與西方價值,或說是與季辛吉在本書所稱的自由民主價值間埋藏著極大的扞格與衝突,致使許多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除了西方式的資本主義與市場價值外,並不能全盤的接受,甚至完全的反對.這其中以中東,印度,中國三者為主體.其三是另類的西方價值與季辛吉所稱的西方價值的衝突,這主要是來自於俄國革命後所產生的蘇聯及其後所衍生的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張的共產國家.這三股力量共同創造了冷戰時期的世界秩序頓亂,因為讀者可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冷戰就是美蘇之間的對抗,或是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的對抗,或說自由國家與鐵幕國家的對抗,但其實它的內涵可比單純的意識形態對抗要複雜的多.所以並非是一個單極或雙極之間的對抗而已.複雜的伊斯蘭神學主張,以色列復國,殖民民族主義,與受壓迫民族的再興起各種元素在其間中和與交織而成的秩序混亂.只是因為冷戰中最受關注的因素便是"核打擊","核毀滅",它的恐怖與威力掩蓋了其他因素,直到蘇聯瓦解.那些隱藏其下對於均勢為鞋的其他因素才被人更淒楚的看見.然而核威脅並沒有因為蘇聯的解體而消失,反而因為它的解體,加上新的擁核國的加入,使得這樣國際秩序的威脅變得更為清楚明白.
權力的增長來自武力,軍事,也來自自覺.而這便是我們一開始先談到美國價值的原因.在書籍的整體敘述中,作者筆下的美國原來是個孤立於北美的新興政治體,甚至在一戰之前都上為具備能夠影響世界秩序的能量或意願.它對於秩序維護的偏好最早來自於對於領土的追求,從路易斯安那,到與西班牙的戰爭,擴大了國土的面積也更進一步的有了較大的野心.門羅主義下對於整個美洲的看法就是這種權力力量延伸出來的自信.直到,西奧多羅斯福公開申明對於善良好人外交的鄙夷.再一次書名了新起國家的霸權心態.標榜的是對於國際秩序的現實性的看法.而進入20世紀後威爾遜的新外交主張,對於美國對於世界的道德責任突然成為了此後美國外交與對國際秩序看法的最高原則.表面上看來誠意十足,陳義過高.但實際上這種理想主義究竟是真的理想或是包裹在現實主義裡的一種假面委婉的說法其實令人質疑,因為自二戰之後美國對外發動的五次戰爭,韓戰,越戰,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除了韓戰是真的創造了均勢外,其他的結果都成了單邊的勝利或是區域秩序更加紊亂於是乎.讀者不僅要想這些戰爭中,美國是權力均勢的維護者,還是打破者?是道德主義還是現實主義在主導這些戰爭的發動.這些戰爭的結果最後都創造了較高的道德狀態,抑或是都沒這些國家創造了美國生活的價值?但是,若我們從西發利亞式的狀態中去尋找這些戰爭的理由便反而十分淒楚了,加入者能創造破壞均勢的狀態,目的是為了創造下一個新的均勢狀態.而這才是實際上季辛吉它門鎖一直以來使用權力均勢的方式,並試圖偽以合法性的外衣,畢竟這些用兵未必皆能得到國際組織的認同.因此即使作者提出對於中國傳統世界秩序觀,伊斯蘭宗教的聖戰世界觀,.或是印度輪迴式世界觀對於各自國家再世界秩序的看法上將與美國價值脫鉤表示將視未來秩序發展的隱憂,但其實比起價值差異引發的爭議,恐怕那種假性道德主義中包含現實主義的說法與外交做法,才是世界秩序一直並不穩定隨時飄移的根本原因.至於想求某種國際秩序價值看法於一統,本身就相當緣木求魚,並沒有辦法證明誰比誰好,只能透過歷史的演進依照不同的方向各自朝向較為寬容的領與前進,才有秩序和解的希望,否則只是一場遠無止盡的口頭,甚至軍事較量而已.
進入了21世紀,這些舊有的國際秩序可能會面臨新的考驗.這些考驗主要是技術性的:網路.網路的影響有兩部分,一是網路技術上攻擊與防守力量的較量,主要是對於其他國家實體性的攻擊,對於國際秩序自有影響,且這種攻防是不對稱的,也很難查到發動攻擊的國家或個人.一是網路內容的連結影響人的意識,由此造成國際秩序的不安.第二點尤其要緊,網路內容與大數據分析影響了人的思維,影響了人對於解決問題的立場.使人容易短視只重視眼前的問題,只留心透過數據查核能夠得到的現象,只在意網路上的回饋意見.而令人失去對於長遠問題的觀察思考.訊息替代了知識,知識替代了思想.google沒有答案的東西人們也就不會了.政府施政將過於注意滿足自己選民的期望,並至少在口頭上滿足他們的慾望,藉此創造激情與向心力.只著重與解決眼前與任期內的可能阻礙政客自身前途的障礙,缺少對於國際秩序的長遠未來的理解,同時易陷入極端的宣傳人與選民的思維操作,而這將造成主治者對於國際秩序或區域秩序看法的偏見,誤解而一意孤行,最終當然是滑向權力的偏態或是喪失對於合法性的興趣與立場,那麼秩序均勢將會被打破,一場創造新均勢的戰事會由此產生.
雖然季辛吉過往的立場與作法不見得受本地歡迎.他的世界秩序中對於美國外交或政策的說法有許多的虛偽性,但是不得不說這位老先生對於很多事務與國際關係的分析是相當辛辣且具有參考性.而我們從中也能獲取思考對於自身地位在國際秩序間的切入做法與基本調性.盲目的意識形態,不論是哪一種,都不值得堅持,起碼在國家發展與國際秩序間的做法是應該如此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