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17).jpg

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Philip Roth)

   "美國牧歌"與"呼喚奇蹟的光"正好形成一種對比,後者是戰爭殺戮裡的陽光,那前者就是昌盛繁榮中的陰影.

    有一些題材會令我覺得想看.比如寫911事件裡那些劫機撞向大樓的虔信者,或者寫白色恐佈時期在警總專門刑求人的無名軍警,可以安排刑求者與被刑者後代因戀而有交集,還是寫電視鑑寶節目拿著寶物的年輕人不知道這寶物是他父親當紅衛兵時從抄家者手中得來,恰好被抄家的後代也正在電視前欣賞這幕,然後故事開展,消失的紅衛兵,或者寫90年抗議獨裁的野百合學生到了10年代可以為了立委身分換黨淪為新獨裁者爪牙,立利獨裁者法案.或者寫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為了復仇不惜支持創造另一次的獨裁社會重新創造一批受難者.他們都經歷或改變了甚麼?!還是我們原知道的都只是假象,只有時間才能提供真相,真面目?嫌以上距離太大太長太遠不能看,那就寫很久以前的一個同事近日居然列名否決繼續發照封殺新聞台的七人之一,她究竟這些年都經歷了甚麼?寫當下人的骯髒與真面才有趣嘛!."美國牧歌"寫一個富裕良好家庭,父母辛勤努力,受過高等教育的運動動健將與選美皇后所孕育下的一個女孩淪為炸彈客的故事,理由是反戰,反對越戰,虔信馬克思主義,然後女孩炸死同鄉人,時間是1968年,紐約附近的紐華克.大時空背景是二戰後到世紀末這段美國國力最鼎盛時期.因此任何人都不禁要問,Why,"美國牧歌"試圖來找這條路徑,形成了一個吸引人的題目.

   這本有改編成電影,但評價不高,我趁這閱讀這段時間也找來看過,我猜看沒看過原著單憑電影內容要理解故事很難.畢竟電影時長太短,連個因果前後都說不清道不明,自然令人感覺不知在說甚麼,觀眾只會以為是富家養出的任性女孩做出荒唐行為的青少年成長電影,因此還不如直接看Roth的原著.從電影看題材,"美國牧歌"引我興趣理由之一是它相對於"阿甘正傳"那種標準的美國偉大,陽光燦爛,傻人努力,奮鬥不懈的勵志主流標準,簡直就是一個異數.但其實它才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相對於阿甘正傳裡的阿甘,Roth其實有點像在寫阿甘欽慕的那個女孩的故事,嬉皮,反戰,任性,隨波.但Roth思索不僅於此.小女孩梅樂是其中一個有逆家族期待成為炸彈客的角色,但由她擴及她的父親綽號"瑞典人"的西謨.黎沃夫,與得過選美比賽紐澤西小姐后冠的母親朵恩所組成的家庭,還有她三代猶太家族,再擴及紐華克中的猶太人社區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這個猶太家族移民美國取得事業與家族的成功,美國夢成功,但他們的第四代卻出了一個反對贈恨美國的女孩,還多次引爆樂炸彈炸死了4個平民,這便是整個"美國牧歌"真正想探索的,為什摩會出這樣的人,由此衍生出一連串引起我們思索的問題.

   小說分三篇,第一篇"憶樂園"以第一人稱展開,"我",內森.祖克曼,他是一位作家,返鄉參加畢業45周年的中學同學會,遇見了以前的死黨,傑森.黎沃夫.這位已移居佛羅里達的外科醫生.一聊之下,才知道傑森並不是回鄉參加同學會,而是參加他老哥"瑞典人"西謨.黎沃夫的喪禮."我"相當震驚,因為幾個月前,他才見過"瑞典人'.當時西謨主動邀他餐敘,目的是希望內森這位作家能幫他過世的父親寫一本傳記,但餐敘中對此事卻又隻字未提,這令內森感到不解,此時再聽聞噩耗,更感到震驚與詫異,他怎麼就死了?!青年時期因為與傑森的關係,內森經常出入黎沃夫家,與西謨也算熟識,西謨這位中學裡的風雲人物,棒球,美式足球,籃球三棲明星,俊美的面孔,壯碩的體態,在當時大名鼎鼎,簡直是無人不知的萬人迷,畢業後還加入過陸戰隊,娶了選美比賽的冠軍當妻子,繼承家族開設的手套公司,擴大經營規模,在全球多處設有工廠,人生可謂是絕對的"贏家",這樣的記憶一直在內森的腦中.但此刻的"瑞典人"卻成了傑森嘴裡那位命運多舛的老哥,引起了作家的好奇,這45年他都經歷了甚麼?第一篇就以同學會為背景,透過內森在會場遇到老同學,與每一位老同學的談話中,讓時空回到中學的時光,講出了自己與"瑞典人"的各自經歷,主軸自然是"瑞典人".,"我"這個角色盡情地回憶了描述了風雲人物的過往.他的一切令人羨慕的各種成績與表現.到了第二與第三篇,"我"消失了,文本成了看似第三人稱的結構.這是要為這45年西謨的經歷寫下完完整整全視角的過程.我們在此可以看成這是內森實踐西謨曾經提出寫傳記的要求,雖然內森寫的並不是西謨父親,而是以西謨為主題的他的家族的故事與經歷,也就是西謨自稱他認為他父親生前有些不對勁的部分,而這個不對勁的部分其實並不單是他父親,而是由這個家族的三代與美國經歷所構成.

   這個不對勁是"猶太性","美國性","全球性"的交互作用與衝突形成."瑞典人'是家族的第三代,所謂的第三代是移民的第三代,黎沃夫是個猶太家族.他的祖父追求美國夢,自歐陸跨海而來,最先從事體能工作,直到第二代即西謨的父親老盧.黎沃夫開始從事皮革加工業設立小作坊轉而進入的商品製造買賣,而有了家族事業,並在西謨的手中擴大規模,事業成功,而有了美國夢成功的樣貌.西謨明明是個猶太人,他的綽號卻是"瑞典人".金髮,白皮膚,新教,一個刻版的白種人要冒,一個內在的美國夢外型.這是瑞典人這名詞裡隱喻的意思.這樣的外殼裡要承載些甚麼?這形成了一個自身家族反射的有趣對比,內在的"瑞典人"信仰者猶太人大部分的傳統,從家庭觀,信仰,習俗,與親屬間的相處,乃至習慣.而他的外在則全是屬於美國夢成功者的,矯健的運動身手,顧及周遭一切人事物的做人風格,事業的成功,美麗的選每皇后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裔妻子朵恩,表面上這種內外在差異沒有問題,實際上兩元素彼此初相見必是衝突扞格的,這是移民者身上必然有的現象.只是"瑞典人"能夠刻意的壓抑住衝突.或者說他已經能夠接受這種內外相異的現象,畢竟他是移民的第三代,這點與他父親摩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他的父親還是遵守猶太信仰,習俗,對於西謨要娶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女孩頗有意見,"她要改信猶太教嗎?".而對外,他展現出那怕有一份猶太人的因子而惶惑謹慎,他是美國人,成功的美國夢掘獲者,他必須表現出讓人一眼即知他的"美國人性",但同時,不論是和樂的家庭生活,或是外在燦爛的事業與做人的成功,都只是一種服從集體性的表演或模仿,他的個體性被隱藏了,或者說被埋葬了,尊重長輩的子女,成功的企業家,善待勞工的資方,能夠展現領導者能力的運動健將,手套工廠經營者,或是參加猶太人的社會聚會,這些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表演",表演出符合"猶太性',"美國性"的完美,旁人想看他是哪一面特性,他就儘力的隱藏他的另一面.所以每隔人都認為他是好人,是符合社會要求,符合族群期待,符合家族價值的完美人物.而這種形象與現實的衝突並非不存在,他不可能認為父親的訓示永遠正確,美國社會的價值也必然無誤,定會有所質疑,他的好好性格是建立在容忍上的.容忍他人的無理,他父親的無理或工廠員工的無理,透過容忍來創造和諧,表象的和諧,這是猶太性與美國性的衝突,衍生來說就是移民者身上原鄉與新駐地間的文化與生活衝突,在他這一代顯示出來.

   他的父親老盧並沒有以上這種衝突膠著,至少並不顯著.因為他那一代還忙於物質的基礎建立,無暇他顧,堅持原鄉或原來的習慣即可,最好能於同鄉報團群居共同對抗外界可能的威脅挑戰,他們的美國夢是淺層的物質生活面.而小說安排讓西謨陷入陰霾的是他的女兒梅樂.她的猶太性被大部分的美國性給替換了,畢竟比起親族她更多的時間是與同儕相處.加上戰後的世界已經有所改變.隨著工業,商業,新興媒體的興盛,世界性或全球性元素進入了美國性.比起來梅樂並不是裝成美國人,或要別人看她做美國人忽略猶太性,而是她壓根就沒有太多的傳統猶太性思維,可能碩果僅存的不過僅存血緣性的關係.她的思維,行為已經與普遍的美國青少年一致是真正的美國化的一代.自他身上的移民自我認知的衝突其實很微弱,甚至不存在,即使有,那些被當下的更大環境所掩蓋.而梅樂生長的環境時空裡,國際政治是冷戰,是共產主義在它意識形態的實踐週期裡最昌盛的年代,儘管它只是理論性的昌盛,但正是年輕人追求時代潮流必須服用的一劑興奮劑,是戰後舒適生活星帶來的厭戰思維,是懷疑,自我,是思想交鋒也是思惟迷失交錯不迭的年代.全球性進入了美國性,是階級議題躍遷到與國族議題,民族議題同等位階的年代.比起猶太人,猶太主義,新的年代裡全球化的是也帶來的是第三世界的民族獨立問題,是階級貧富差異的問題,因此這個內外都已去移民性個的梅樂自然與他的父親,祖父等人在所關注的事情上有了ˊ不同,她也沒有祖父所ㄒ顧及的猶太集體性,或是她父親要保持的美國性外在,而作者在此又刻意的選擇遠離"偉大的美國"那樣的阿甘路線,他以在那些時期裡在廣場在政府機構外抗議越戰的人物為樣本塑造了梅樂,這個人物有理想性,是反映當時的年輕人,但也具有衝動無知的荷爾蒙,所以暴力,抗議,甚至引爆炸彈都是可能的表現手段,與其說他們是某種反建制,反戰爭,反資本主義,還不如說,其實他們壓根都聯反對的是什麼都未必有清楚的理解,自然也難提出解決之道,唯一的手段想法就是讓現況"停止".以致只有破懷,而提不出建設.最終就是轉而毀壞自身,頹唐萎靡.

   但是梅樂的暴力與萎靡所殺死的不僅是炸彈引爆所波級的四人,還包括她看似風光的家族,從她的天生口吃,創造影射的就是這種移民性衍生出的表達混亂,猶太性愛爾蘭性美國性,不知如何地以言語表現自我.同時她越是順應家長的期望來說話與行為,她的口吃越是嚴重,反而放任她不管她的發展,她才能夠偶爾的順利說話,因此她後來的發展,反越戰,反階級剝削,都與主流所給予的價值不同,而她的父親不能接受她的價值觀點,她反抗無力,最終造成她引爆的做法無疑就是一種"行為上的口吃",既然不能盡情表達清楚被人接受,那就讓一切都混亂吧,而混亂的狀態,就真的表現了她反越戰的清楚主張.所以當西謨的做法無力挽回,就只能陷入那個她不是壞人,她是被他人蠱惑慫恿來自我解釋安慰,以為找到了外部性因素,事情便能迎刃而解,殊不知最終只是造成自己偷情出軌,老婆出軌,兄弟不睦,父子不合,弟弟與父親都因此遠住佛羅里達難道不是清楚說明問題,而朵恩養的牛隻必須全數賣出,即暗喻牧歌蕭蕭,,結局竟然安排梅樂返家,豈不是給了細心安排一切外在的西謨一拳重擊,她刻意不讓父親知道梅樂另外又犯下了三件炸彈案,掩飾知情老婆出軌,但最終是必須讓真相為眾人所知,終究成了段悲劇的的美國牧歌,美國夢碎.

   這本小說也暗喻著美國社會中猶太人一種自我身分的不確定性."瑞典人"的祖父移民來到美國的小城紐華克,思想裡還是猶太傳統.但第二代的老盧就開始處在雙重矛盾中.一方面,他自然無疑的恪守猶太教規,猶太傳統,在精神上不背叛猶太教.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放棄對物質的追求,為了變得像美國人一樣,為了實現美國夢需不斷積累財富. 在老盧看來只有做完美的手套才能賺錢.老盧本不同意讓西謨娶非猶太女人,因為彼此的宗教信仰不同,將來定有衝突,但他無法讓西謨放棄執拗,或說對於美國性的追求.只能以妥協收場.同樣老盧也不贊成小兒子傑森多次離婚,因為這有違猶太教規,不過每當傑森找到新對象,老盧又對此做了妥協.他的妥協性是他對猶太性逐漸變得不堅持的表現.到"瑞典人"這代完全成長於美國,對猶太傳統淡泊,渴望融入美國社會,多少因為尊重家族仍能見他有少量的猶太性,但他並不以此為榮並極力的自我壓制.直到女兒梅樂用一顆炸彈,將家族的夢想終結,意味著猶太傳統被徹底捨棄.小說裡美國這座熔爐就這樣將猶太人的傳統融化掉.一方面,這是移民家族必會面臨的問題,是時代必然,但是另一面是作者有諷刺美國社會裡猶太移民者的企圖,儘管他自己就是猶太人,諷刺他們在這個世界性全球性的時代裡依舊只關心自己的集體性有沒有獲得照顧與滿足,仍只注重在自己所居社群與族群的利益裡,與自身利益,對於其他議題,如黑人問題,階級問題,貧富差距,乃至一般社會治安問題並不關心也不在意,他們的移民性格中仍具備高度的排他疏離與隔離性,而故事最終的幾位猶太人朋友間的餐會上表面出各人的黑暗瘡疤,無義是暗諷他們嘴裡所堅持的猶太性,猶太傳統,猶太教義真正被實踐的部芬有多少,形成相當諷的結局.這應該也是他想表達疑問吧.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