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9007331.jpg

在阿凱的童年時光(Aké: The Years of Childhood,Wole Soyinka)

   接著看的是索因卡(Wole Soyinka)的"在阿凱的童年時光",索因卡也是奈及利亞作家,198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名頭掛在那,選看也是情理中,不過沒有挑熱門的"死亡與國王的侍從"或"詮釋者",而是看了本較冷門的"在阿凱的童年時光",是索因卡童年時光的回憶錄,這本國內沒有,純簡體了.

   "Aké: The Years of Childhood"約略透露兩個意思,一是講述童年時光,二是對"阿凱"這個地點的記憶,典型的非洲小鎮.回憶錄自然是第一人稱,"沃雷'的童年視角,開頭的奇幻風格,童年時期對於妖魔鬼怪的印記與想像,立刻推動了刻板印象,但似乎又不全然是那麼回事,配上讀者對於非洲蒙昧的成見,因此這本有點像是小孩子看的童話故事,但實際上並不全然如此,就成年人視角來看,寫的就是一個時代過程,二戰前後索因卡8到11歲時的奈及利亞小鎮阿凱風貌的變遷,從孩童的眼光來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鋒衝突,當然這是讀者觀點,作者心思可能就是單純寫了個童年回憶錄就是了.

   與前頭我們看的"半輪黃日"相較,這本不僅是負重少,不刻意,寫得純粹.最重要的是它幾乎沒有了站在殖民主與白人肩上看世界的困擾,簡單的非洲人,單純的兒童,這點其實不易,現代政治正確觀點窒嚳的建立可比從前面更隱而微,更沒了具體的型態,方式,主要透過教育與媒體導入人體,在幾乎人人都可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下,人毫不設防下與無意識就可以形塑了"高級"的"群體"的價值,要逃脫其實比響的藥難多了."在阿凱的童年時光"首先是童趣的視角,其次是原著作者早期作品自身的思想抵抗能耐尚未為非非洲非傳統的現代主流價值給完全攫獲,這樣略帶天然呆的文字可能反而比設計性的東西更難多了.

     回憶錄是從小時候在阿凱的"家"的形容開始的,那樣的詭異帶著神祕的環境包圍著自己的家,其實只是一個普通附屬教會的屋舍,從樹精這樣的奇幻手法來形容舅舅,對殖民主來說妖魔鬼怪大略是不存在的.但在奈及利亞,索因卡所屬的約魯巴族這卻是必然無疑的定理.在這片充滿神秘感的大地上,童年的索因卡為他看到的每一件新奇的事,新的環境,甚至是新遇到的人都給予了這樣那樣的奇幻角色.但是這本回憶錄真正的特點是隨著年齡逐漸增長,這種童趣雖然仍在成長,時不時仍在發生,但是伴隨著社會的變遷,或是周遭人們的眼界轉變,孩童的視野與眼光也在跟著轉變.索因卡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非洲貧童,從回憶錄一開始我們即知,他的父親是小學校長,又兼涉教會事務,母親篤信基督教,且父母對於宗教的教義或信仰的儀式有一定的堅持,加上母親兼營一家小賣鋪,這些條件的綜合形塑了一個有趣且衝突的環境.他的父親期望他未來能受高等教育,超越他與她時代的所有人,可是另一方面,他的祖父又是一個傳統部落的酋長,有著固有非洲部落的蒙昧思維與行為方式,所以即是在這樣的小學校長家庭長大的小孩,仍然要接受許多屬於傳統的規範與認知,即是他們現在所接受的新式教育反對那些,孩子們的童年就是必須在這種雙重價值交錯的衝突與匯流中生活.

   索因卡的童年也是如此,一邊是有趣放縱,充滿了非洲特有文化與想像的,作者的孩童視角充滿了諧趣,讀來頗為有趣.全書中他稱自己的父親為"散文",而叫母親則是"狂野.克里斯汀".除了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外,也明顯的表示作者對於親子主從關係的輕鬆隨意去威權的內裡.雖然以名字來看是如此,但其實他的父母的管教卻相對嚴格.原先我們以為是因為父親是小學校長的關係,到後半部才知道其實這樣的嚴格,是他們想極早的將索因卡送到高等學校去求學,為的是讓他習慣於過獨立的生活.他的母親是一位基督徒性格幹練又植直率乾脆,對待索因卡可謂嚴厲,正是她的嚴加管教,才使作者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了健康的思想,想對順利地走過人生之路.而由於他父親"散文的要求,索因卡才得以飽覽書籍.嚴母慈父,帶給索因卡成功的教育.

   在阿凱,索因卡這個家庭深受人們的尊重,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眼界也得以被開拓,而他的眼界開拓最初是從"探險"而來,跟著遊行隊伍不知不覺地遠離了生活圈,與親戚的往來,去爺爺家,去外公家的另類鄉下探險,一如"童年往事"增廣了鄉村環境的見聞.最後隨著將要接受新式現代教育而開始與不同的市鎮,族群的人物接觸,更增加了新的想法,逐步地走出蒙昧,比如破除某種不可信的傳統迷信.而當時,世界正受希特勒勢力狂掃,索因卡因此對經常出現大街上的軍人也有觀察與描述.儘管殖民主英國與希特勒為敵對,但顯然索因卡對於此人存在恐懼與敬畏,這也間接地影響了他對於暴力與殺戮的想法有所轉變.在索因卡8歲時,家裡又誕生了一個小女孩,也就是他的妹妹.可是,妹妹出生後不久,身體就出現許多不良狀況最終夭折.妹妹離世那一瞬間,他體會到了生離死別之痛,崩潰大哭,正是在經歷一件件事情後,索因卡慢慢走向成熟.

     索因卡從小便在非洲文化和殖民主文化綜合交流環境中長大,感受著二者的衝突和融合.回憶錄的最終部分講述的是由他母親"狂野.克里斯汀"曾參與的婦女起義運動.事件發生之時,索因卡已經是一個11歲正要前去高等學校求學的少年.當時,阿凱的收稅官官腐敗,收取超高額稅金,引起了在市場從事販售人的不滿,終於,婦女們不堪忍受交稅的重擔.在幾位有影響力的婦女,包括索因卡的母親帶領下,成立了婦女聯合會,爭取不再受到稅收歧視,直闖王宮向國往抗議,婦女們發放傳單,示威遊行,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組織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影響擴至全國,而整本回憶錄也在此結束.

     從結束的地方看似乎有些突兀,回憶終結的突兀!講述這個抗議事件的突兀,但其實這正是這本回憶錄的意義,它順帶隱藏了另一種意思就是以某個人童年時光表示非洲人接受現代西方文明的影響的改變過程.而索因卡正做為這種集體現象的個體代表,他在抗議事件中完結了對於蒙昧的一切,而理解了身為一個人的價值,對抗著蒙昧,對抗威權,同時知道集體的暴亂行為中畢仍有個體的良善,與光芒,而這樣就部會覺得它結束的過於倉促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