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36).jpg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Hans Rosling & Ola Rosling & Anna Rosling)

   這一本看得快,但沒有採取速讀,只是正常讀速,可能通俗讀物就是需要難度降維以招攬更多讀者.心得應該不會太長,但這並不意味這本書沒有價值,相反的本書有兩種價值值得留意.一是從文本自身而來,就是讀者接收從書名標題到內容所帶來的智慧受用價值,另一種價值則是它正顯示了社會的醜陋狀態,這種狀態就是讀者可能一面基於書籍內容來推崇,但另一面卻完全按照書中被質疑的思考行事,這本書的暢銷顯出的就是人們言行不一的社會怪現象.

  "真確"寫出人們思考中可能存在的十大直覺偏誤,這些直覺偏誤影響了人們對真實世界的看法與作法,甚至因此產生許多錯誤的決策,作者Rosling們藉書提醒世人避免重蹈覆轍.這裡的重蹈覆轍指的有兩部分,第一個部分糾正是個別人對於世界觀既定印象與認知的錯誤,第二部分是糾正人們在思考與觀察行為裡的錯誤習性.之所以會有這兩部分的錯誤,是因為人們總是讓"直覺"成為佔據或替帶思考.這裡的直覺與我們前面看的"雜訊"剛好絕對相關,顯然是行為科學的部分,也跟所謂的系統一"快思"是相關的,而直覺的具體型態依Rosling所分共有10種."二分法","負面","直線型","恐懼型","失真型","概括型","宿命型","單一觀點","怪罪型","急迫型".根據康納曼在"雜訊"中的觀點,直接使用直覺作為預測與決策反應是預測失敗者最大的因素,甚至遠超系統方法的偏誤,人類行為差異的雜訊,它直接屬於"客觀的無知",這樣一來這本"真確"就是在補足說明對於人類"客觀的無知"的幾種來源與可能條件,也就是"真確"所說的其實正是操縱決策與預測事件中人類無知行為的來源.

  表面上本書是一本看如何看世界的書,它首先打破過往以"已開發國家","未開發國家"二分國家收入來區分兩種類別國家中各種社會現象的差異方式與可能解釋的習慣,改將這種二分法細分為四級,從第一級最貧窮的國家,到第4級最富裕的國家,只是單憑著分級加細,便能推翻過往對於未開發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在社會發展的各類面向上如教育,婦女,兒童,醫療,飲食,文化出現差異的緣由,得出相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原來不好的世界狀態在這裡突然都變得美好起來,一切都變得有可能.主要原因是經過細分後,增加了中間收入等級的國家,細格化的效果,讓社會間的一些微變動,小變動以明顯的方式被揭露出來,透別是透過時間軸的拉長.從這樣細分之下的世界觀,將不再是富國越富,拉大了窮國家間的差距,Rosling反而看出當前中間所得的國家才是世界人口的主力,是未來全球財富增長的主要群體,是未來消費世界的大宗,是找尋未來極好投資標的暗池,相比之下,過去富裕的國家在未來雖不建德必然會衰退,但在全球重要性下必定逐步讓於這些新興的發展國家.同樣的道理,這些第2,3級的國家,絕大多數過往都是由第1級發展上來的,因此即使今日仍名列第1級的國家,未來都有可能循著相同的道路往上,因此,從Rosling的觀察中,他指出其實世界是一天天在變得更好,現在的印度,將來的非洲國家都有可能成為地球的生產製造中心,甚至成為富裕國家,從此點看,這是一本樂觀與正向看待世界變化與未來的書籍,也就是我們開頭所謂文本所來的第一種價值.而在這種可能性的立場下,除了正向樂觀之外還藏有5個值得留心的全球危機可能,分別是全球傳染病,金融崩潰,第三次世界大戰,氣候變遷,赤貧有可能在為來是全球樂觀前景上疑似的烏雲.

  但是這本書所帶來的第二種價值更值得深思.首先,與前者種不同,第二價值帶來的恐怕就是悲觀的,甚是想來令人細思極恐.所謂的直覺,即"雜訊"所說的"客觀的無知"竟然如此地以二分法,宿命論,單一意識形態,單點,單向思維,負面情緒,恐懼未知性格,或是不求甚解的以粗略,以特例作為通例,以古為今的各種隱形面貌潛藏在我們習慣性的行為,與潛意識中,因此在做預測或是決策判斷時,這些潛伏導致人們選擇無知的條件都會隨時的掌控我們.如過選擇或預測的結果只是攸關個體或個人的人生,那也頂多是個人的業障,自行領受就是了.問題是群眾"客觀的無知"所產生的集合力量可能對集體的生命與生活有重大影響,另外掌握權力的人若時時存在這種"客觀的無知",或是懂得利用群眾的"客觀的無知",那麼單純"直覺"的破壞力量影響所及將是難以估計.但是這樣重點就來了,"真確"這本書的目標就在提醒讀者隨時追求"真確",養成"求真習慣".但是誰需要真確呢?誰需要求真呢?這書的最後在敘述中隨意的提到三種人通常不是"真"的追求者,因為他們的工作並不是靠"真"來評價成功與否,這三種人便是記者,社運人士與政治人物.說到底,真實呈現世界終究不是這三種人的任務,也不是目標.他們永遠必須靠誇張說詞與吸睛故事搶下我們的注意力,永遠會鎖定異常而非平常,也永遠是關注最新的改變,關注立即的改變,而不是關注緩慢的進展.對這三種人來說平實中性的呈現世界,雖然正確卻無趣.他們的權力與利益來源,或說的高端一點,成就來源往往需要依靠群眾的支持與認同.因此群眾的"客觀的無知",直覺,就是他們仰賴贏得群眾支持的必要條件,群眾越依賴直覺,越無知,就越受這三類人歡迎,也是他們必須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最需要創造的社會氛圍,所以這本書提出的10種直覺偏誤,正是他們熱烈期待長存於社會的一種現象.而如此說來,豈不就是一種令人感覺極端恐怖,與悲觀的未來環境,而這種價值與第一種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就不再重複作者建議如何防範避免陷入10種直覺謬誤的方法,如何希望透過教育,社會力量來改變直覺影響世界的現象,因為真實的世界有助於人把人生走好,讓人更安心,這些是幾個能夠執行的方式.但對我來說,這些想法依我國社會當前態勢,似乎是過於樂觀了,我們社會反應出人類直覺的力量,特別是群眾的"客觀的無知"簡直是一種相當恐怖的武器,根本不可能靠著一本書,一些教育能改變,甚至於受過最高等教育的博士,教授,最高級的醫學科學研究者,院士,媒體的總編輯,主筆居然一天到晚都在發表著完全符那10條直覺偏誤的話,或文章,來協助統治者愚民,那就更別提那些次媒體,網紅的完全就是瞄準這些直覺性的民眾為目標.所以說,要創要一個求真的環境與社會,基本上太難,太悲觀,甚至於出版本書的人可能就是這樣的一種人,而以上這些正是我開頭所說的暢銷所代表的現象諷刺,不得不令人覺得細思極恐.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