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陳虹宇,吳聰敏,李怡庭,陳旭昇)
這本拖到現在,主要還是自認對內容應該都熟悉,再看可能只是重複加深印象.所以簡單寫一些.
個人以為把陰謀或鬥爭視為本書的重點是搞錯方向,這書提出了許多質問,但基本上那些問題確實是值得拿到太陽下檢視,從這角度看本書那就算它中肯了.所謂的經濟學,無非就是討論選擇的學問,選擇就是在這個或那個,此時或彼時,此處或它處之間找你想要的.它至少會有機會成本,且必然會顧此失彼.只是一般討論中不會考量那些未被選擇的,或忽略失去的部分,也就是書名的最後兩字"代價".而選擇往往與擇主的真正需要與意圖有關,但那往往是潛藏不易識破或不想解釋的部分.
這本書直接提出的狀態其實就是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施行的結果審視,對兩種出象的解釋回推.一是大量的外匯存底,一是長期下行的利率.央行主導貨幣政策,或是這是它唯一的本職,藉此穩定金融環境,配合經濟律動做出調節.書裡的指控就是指我國央行有意的對於新台幣匯率與利率的展開壓制,維持弱化狀態,但這其中有因素的變化,早期壓低新台匯率是為了促進出口,推動經濟發展,累積外匯存底,保障金融體系,而壓低利率一方面是配合景氣的衰退時期作出調整,一方面是避免累積的外匯存底回兌對於匯價產生壓力,這些做法本來都在可接受的範圍,但書中特別指出近年依舊維持對於弱勢新台幣匯價,與低利率卻可能是因為我國外匯存底龐大,央行為避免因為台幣升值在資產帳上產生龐大匯率損失,與因為提高利率產生龐大的定期存單利息費用成本所致,也就是本來應該專職於穩定貨幣政策與金融體系職能的機構,因為被另外賦予由外匯存底操作所產生龐大獲利挹注財政收入來源的功能,使的它專注此項新目標而忘卻了它的真正業務本質,以至於為了次要目的而選擇了壓低匯率與利率,因此會有許多人與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影響,這些影響便是"代價",寫作的主要目標應該是針對於此.
書開始的絕大多數內容都在近述央行該有的主要職能,國內與國外央行實際業務執行上,主要是與美聯儲的差異.述及低利率與低匯率的影響,產生的利益所在.但它同時也講出了這種雙率壓低政策受害的所在.產生的影響,尤其這種負面的影響與效果通常會被媒體一帶而過,主要是很難具體量化成產生影響真正的單一要素來討論,其次本書中這些指控有涉及到"人"的政策,主要是關於前行長的,但因為媒體效應的既定印象,普羅大眾一般很難就此將焦點放在決策事物的本質上,畢竟對政策的批評很南不被視為是對人的批評,但我以為書中所提多數確實值得拿出來無須避諱,只是書籍的寫法用語問題而已.事實上那些壓低薪資,無葉升級,促進房地產價格飆漲的指控都不是無的放矢.此處就不重複書中的所有關於升值貶值與低利率相關推論,我認為那些推論給熟讀經濟學的個人自行研判即可.但是書末的建議包括增強央行獨立性,檢視盈餘繳庫政策,加強資訊揭露與決策的透明度,更清晰的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的決策流程,研究品質,貨幣政策架構的明確化其實確有必要,畢竟長期以來央行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商量機構,說甚麼便是甚麼,不容質疑,但實際上許多現象透過數據的揭露,讀者才會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一個核心,票選與任期制決定了官員決策的需要排序,使得"現在"大多數時刻都比"未來"重要,經濟與財政政策上敢於預支未來的錢來當前使用,或是顧前捨後,這是經常被忽略的現代政府特色,而為了政績宣傳必然重視短期績效與總體數據,政策長期遠期效用與個體數據是被排序在後的,甚至直接無視.個人並不認為央行干預匯率是錯的,畢竟變動的世界爾虞我詐,每個國家的政府為了自己的國家需要或多或少都做出檯面上不允許見光的事情.但是因此忌談受到政策負面效果影響的人們與他們的生活也大可不必.至於要不要改設立主權基金讓央行外匯存底的操作透明化,在維持外匯存底保障金融體系與幣值防禦的滿足下追求更大的操作績效或是採保守的風險態度維持現狀,都是該能討論的,畢竟也曾發生勞金操作弊案,每一種選擇都要它各自可能產生的問題要面對.但最好還是朝開放透明法治的方向去做才比較合乎現代化國家的需求,擺脫一人威權式的管理與專斷的可能.
基本上這本書值得去瀏覽一次,畢竟過去國內也沒有真正出現過談央行與它政策相關議題的通俗出版品,我認為作者們提出的一些質問與建議都至少值得拿出來討論,並不是甚麼陰謀論,相比美聯儲的管理方式,我們央行確實有更進一步改革的需要與必要.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