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59).jpg

狼廳終部曲:鏡與光(The mirror and the light,Hilary Mantelt)

    狼廳三部曲到了最終回"鏡與光".第三部的量體稍大,是前面兩部的總和.得幸虧有心得紀錄,前面兩部"狼廳","血季"的心得速速瀏覽一下,大體記憶能喚回,馬上就能接著這部.

    整個三部曲始終處在一種陰冷的調性上,這部一開始便是安妮.博林與四位姦夫的行刑場面.為了得到一名男性子嗣,亨利八世先是驅逐了他的第一任王后凱薩琳,與羅馬教會決裂,唯一的公主瑪麗淪為私生女,後凱薩琳抑鬱而終,有傳說是被安妮.博林下藥殺害.不過安妮.博林也未能善終,穿花蝴蝶勾引亨利成功,但凱薩琳死後僅四個月就被控與他人通姦而遭斬首,她只生下一名公主伊莉莎白,前王后遭斬首僅24小時,亨利便與出身狼廳的珍.西摩訂婚.前車之鑑在眼前,珍.西摩想要名正言順的長期安居后位,關鍵就在男性子嗣,這便是"鏡與光"的展開背景.當然主角湯瑪斯.克倫威爾在其間既扮演著攪弄風雲的人物,也終究要被時代吞噬,被後來的風雨給掩埋.

    整個三部曲令我覺得深刻的有幾項.首先就是人物都挺"渣"的.身為國王的亨利八世先後娶了六任老婆,但全都沒好結果.除最後一任妻子凱薩琳.帕爾因亨利去世倖免於難.第一任阿拉貢的凱瑟琳被迫離婚抑鬱告終,第四位日耳曼克里夫斯的安娜協議離婚,第三位珍.西摩因產褥熱去世,而安妮.博林,凱薩琳.霍華德都因被控與他人通姦被他處死.翻臉無情,動輒處死,他為了離婚不擇手段甚至有栽贓誣陷的嫌疑,是個絕對的"渣男",甚至渣贏如懿傳裡的"渣隆".至於克倫威爾更不在話下,到處安插耳目,刺探打聽,威之以利,或挑唆造謠,各種手段,這固然關乎他的權位,更關乎他自身的利益,這種普遍"渣"的現象,言行記載他身上,也在他手下,更在他的政敵身上出現.如果曾經出現過如陽光和煦般的人物,或是平和善良的個體,若非平民百姓,便是官員的家屬妻妾奴僕,那些無關政權的人,但春風和煦者往往一下就領了便當.但我以為這小說裡的渣性並不是壞事,這本來就是一個有關宮廷鬥爭,政治與宗教領域的對抗,國家間的利益的糾葛等爭權奪利的故事,所謂"勝者自為正,敗者自為邪".做者並沒有給任何一個角色主角正義或主角光環,而是盡量的還原可能的政治鬥爭參與者的本真.就我這個東方讀者來看,小說沒有一般華文小說裡喜歡埋藏道德正義潛台詞與背景的那種氛圍,說教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看完後讀者自身的道德感在作祟,在"狼廳"故事裡推動事物與人物前進的是慾望與企圖,不論是對於政治權力,抑或性慾渴求,還是金錢財富,宗教影響,沒有半點訴諸道德主義與情感的跡象,赤裸裸的慾望展現才是"狼廳"的主體.

    其次,狼廳三部曲總體的步調挺慢的,尤其到了"鏡與光".實際上的三部曲是由兩部故事分組而成,一部分,也是主要的部份就是克倫威爾的生涯史,另一部分就是亨利八世的生子史.但其實還有一部分隱藏其中,就是小說裡有許多在臆想,恍惚,神遊的段落,這些部分通常在描寫一個人的心境:他的變化,他的轉化他的抉擇痛苦,他的狠心必須.留意這部分占的比重不小,但未能體會它作用,而認為故事部分很少的人應該不少,特別對只讀前兩部"狼廳","血季"的人更有這種感覺,因為那兩部裡常識性線型劇情的推進太慢,讀者可能感受到看不到太多"歷史"前進的步調,卻看到了許多這種留在意象裡的文學情境,對這段英國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完全不知道在寫甚麼,畢竟閱讀前設定是歷史小說,實際切入進去才發現文學語境的部分占了主要的位置,歷史敘述則多數是自行腦補為主,作者發展的主要是可能的衝突場景與它相關人物情感,情緒間的糾葛,變化,交融,或割離,縱使到了"鏡與光"這部分關於歷史敘述的前進加快了腳步,但小說裡的蒙太奇往往在這裡出現,讓故事成了次要角色,切割式,片段式,匆匆過去,馬上又快進到另一個場景段落,轉換之間,讀者可能搞不清狀態,明明還在室內說著話,怎突然又跳到郊外出巡,或進宮拜謁,而此正是小說所夾著的另一個困擾讀者的人稱問題,這問題我在看"狼廳"第一部時裡心得上就寫過,不知是作者,譯者還是編輯的問題,這部小說中的"他".經常發生在隔一行的"他"就指的是另外一個人,會讓讀者混淆不清,如果"他"是一本單純的第三人稱小說,連續兩行中的他竟是指不同人,行距間隔沒有明顯的做區分,讀者不知道已經換了場景,換了空間也換了人物,造成敘述者在變線的時候何人是主角模糊不清,這樣會令讀者迷離,神遊,我直到這部的下冊才完全適應了這小說的這種風格,原來是有特定意義的,但是對那些初次接觸的人必然會感到不知所云,有人說這是一本第一,第三人稱交錯的文體,但我沒看出來.過往讀過的這類文體的小說中,兩個人稱的篇章與段落通常是分得很清楚,即使讀過幾本雙線敘述混合在一起的如"阿爾特米奧 克羅之死"的作品,我都還能分得很清楚,但這一本足足到了最後半部才適應下來,足見它還是有閱讀上的難度,後來發現這個特質的"他"在本質上都單純指稱為克倫威爾,凡是沒有註明處,這個到處接續的代名詞就是克倫威爾,這種相對特殊的用法造成一種風格,冷不防出現的"他"意味著主人公像個陰魂,監控者,影響力無所不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他彷彿是對那些圖謀不軌者的警戒,對於主人公鬼魅似的動態,對於克倫威爾此人格特質的展現,直到小說近末端處,看到在克里夫斯的安娜不受亨利喜愛時朝臣們開會需要簽一份協議的文本是這樣寫的:"下列英格蘭代表都在協議上簽字:克雷默,歐德立,他自己,費茲威廉,湯斯托主教".突然靈光一閃,是了,這根本就是把第三人稱當作第一人稱在用,因此一切原有的怪異突然都合理了,這讓'狼廳三部曲"本質上成為一本文學性大過歷史性的小說.

    "一本叫亨利的書"是克倫威爾私下所寫,紀錄內容是關於亨利曾經的言行做為,與自己想到的應對亨利的方法重心與情感情緒要求,這是做為一個掌璽大臣的自保手冊.霍爾拜因是請來為亨利八世畫人像的畫師,我們都看到了"鏡與光"中國王在這位畫師面前任其擺弄指揮,還不能抱怨.然則亨利是如此容易駕馭,欺玩,控制,或利用的一位君王,還是憑藉著一本手冊指南就能輕易安撫解決的長者?顯然都不是的.亨利八世的後宮是一個令人不安驚恐的小朝廷,離奇的各種謠言,不同權貴安插的侍女,眼線遍布其間,誰也不知誰的真面目,或背後的靠山,即使是一位侍女背後可能擁有極大的力量,加上國王偶爾來的心血來潮造就了它緊張又陰鬱的氛圍.失寵是突如其來的,並常常是致命的.亨利登上王位早已經過去20多個年頭,喜怒不定無常是小說裡顯出的風格,但是爾偶虔誠的告解與沉浸自抑的場面也表明他不是一個完全無情的國王.對亨利統治的威脅既來自皇室內部,也來自遠方.金雀花王潮的後代瑞金諾德.波爾視亨利.都鐸為必須推翻的僭王,他在歐陸與反英格蘭的勢力連結傳播合力推翻亨利政權的思想.法蘭西想要從英格蘭手中奪取加萊而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結盟.在英國北部地區,一場抗議苛刻稅收的叛亂已經展開.但是除了生下一個男性子嗣的願望最大化外,小說裡對於這些內憂外患似乎都無關亨利甚麼事,感覺他毫不太在意,作者沒擺置太多場景在這方面,反而多是手下的大臣在面對危機,顯出一個高大又遠離的國王形象,反而是一些與臣民的玩笑,玩樂場景卻經常見他上場,當你以為他是一位可以忽弄的人物時,卻又發現他甚麼都知道,任何傳言謠言,那怕是哪位大臣某日嫖妓,或是與那個婦女勾搭上了,事無巨細他全部都知道,亨利八世實際精明,自大,是風暴的中心,卻又無視風暴.

    所以表面上克倫威爾找到了讓國王獲得新妻子還能推倒處置凱瑟琳的方式,但他同時又是是安妮.博林的倒台的推手,預先擺好押寶了珍.西摩這棋子,促進英格蘭的宗教和政治改革,出版英文聖經,助亨利奪取了英格蘭大多數修道院的財產,對抗羅馬教廷,他站在國王的身邊,揣摩他的意思,處決各種人物,縱放自己所喜,看似是一位精明的天生政客,對於何時該奉承,示弱,威脅,撒謊瞭如指掌,以為他掌控了國王,實際上他謙謹恭敬,始終被國王給掌握,不能逃脫.自紅衣主教沃爾西未能助亨利離婚倒台去世,克倫威爾續位後周圍的屍骸便越堆越高,他要殺的人應該都是亨利想殺的,但是他其實不懂亨利的心思.Mantel將克倫威爾塑造成一個多面體,他是可靠,堅毅,聰明,殘酷的政客,但同時時又是溫柔,專情,多金慷慨的情人,丈夫,父親.他既是一位有原則的改革者想從腐敗的教會中奪取財富和權力交回國家管理的大臣,同時也是一位貪婪的利己主義者,在升遷的上升過程中不斷的聚積權力,更聚攏龐大的私人財富.既公正又貪汙,既開明又自私,既高遠又狹隘,是一位多面體又混雜著各種不為人知的陰私,陰謀,惡意與善念.

    因此這兩個表裡不一與身分地位不同的人物的交手自然才是小說的重心,既是君臣又各存私心,這種含糊不清的關係也正是這個故事魅力所在.二人經常的彼此依賴,或合作分贓或分進出擊,但又相互鄙視對抗,小說中多次有克倫威爾意指勾搭國王的女人,情婦,或與她們曖昧的場景,甚至甚至包括瑪麗公主愛慕他,讓他兒子葛羅哥利與國王成為連襟的意圖,似乎都有做僭越或攀親更上一層樓的意圖暗示.但克倫威爾敬愛的沃爾西主教因亨利而死,他掌權後能消滅那些曾經參與殺害沃爾西的政敵,但唯獨不能拿亨利說事.隨著他與其他貴族政敵鬥爭的勝利,他的野心和怨恨都跟隨官位在同步上升,還跟朋友們抱怨.這樣的怨言最怕外傳,陣營中有人背叛了他,使得連他沒做過的晦暗不明的小事都成了一道催命符."鏡與光"讓克倫威爾的倒台中恢復了一種殘酷陰冷的調性.在經歷了之前那些繁雜且艱辛的敘述後,小說最後經營的蒙太奇快速地令人覺得過於匆忙,但此使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作者的風格意圖.就在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埃塞克斯伯爵後,他的地位就開始動搖了,就像那些生不出男性子嗣的女人對於亨利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有被消滅於塵世間才好讓亨利有走下一步棋的藉口,他要再婚與他要新的秘書大臣是一樣的可切.於是他要為介紹克里維斯的安妮和未能殺死瑞金諾德負責,要為王國面臨的一連串新威脅負責,包括北方的叛亂與可能的來自法國的入侵.國王的心情與信仰的改變就像更換外套一樣,因此"他"被粗暴對待,被剝奪了徽章,爵位,財產,現在,人們可以終於公開指責國王的秘書大臣,畢竟以前只是曾經的竊竊私語而已,不僅僅因為王國的不安全,還可能只因為他穿了一件僭越的上衣,失去了亨利的仁慈,這樣的小事就足以讓其它的亨利特質發揮作用使得這位曾經的掌璽大臣走下歷史舞台.

    克倫威爾胸前總是貼身藏著一把刀,刀原是自己打造,一度遺失後由義大利的女性轉贈,既暗示他的鐵匠之子出身,也警示位當前居高位前曾經的辛勤生活,而官場謀生如活在刀口舔血.搭配上無誤不在的"他",這個他前面說過有用第三人稱當一人稱用的嫌疑,克倫威爾的"我"在小說裡多數時間是消失的.為了向上,這位主人公在多數時間的自我消失,任憑忍讓,蟄伏,甚至委屈種種的壓抑加身,不論主動的籌謀或被動的陰險,都有著數不盡的上層力量在拉扯或誘惑他,甚至為威脅他.直到小說最終兩章,他被打入倫敦塔待死,面對著安妮.博林用過的"鏡",由此想起層層的過往,在回憶前間他的"我"終於出現了.而一直處於陰暗誨汲汲營營的他直到最後被斬首時終於能看到那屬於生命的"光".就單一角色來說,作者顯然用了相當的功夫在克倫威爾的塑造上.主線的的仕途史從狼廳第一部他進入樞機主教府邸任事到最終回"鏡與光"中的被斬首可以說是具相當層次感,在主線的敘述中偶爾會插入他回憶過往的時光,包括在歐陸的遊歷與考驗,小時候的經歷,到他在基層工作的點滴.在寫這個主人公上算是成功的,但是以三部曲來說拖得太長太大,往往有許多為了文學的呈現而把篇幅顯得相當攏長,但實際的線性進展卻很短很慢,恐令人不耐.這本小說的另一個特色就出在故事的背景是在"亨利八世"這位娶了六個妻子的國王上,小說裡的國王是一位陰晴不定隨時翻臉無情的人,這人設相當不錯,所以在英國宗教的問題上,他個人婚姻的問題上,他的外交策略上,都見到他游移不決,或反覆翻臉的部分.因此克倫威爾在當時可以說時由一個平民逐漸做到了國王第一寵臣,每一件事情亨利都要諮詢他的意見,也幾乎言聽計從.但是國王的問題在於,如果他的大臣不能幫他解決困境,他就會對你失去信任與信心.克倫威爾就是無法幫他解決瑞金諾德,又不能讓他退婚安納,加上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的反間計,亨利又被傳成是一個性無能的國王更加令他立場尷尬,自然就讓亨利最後對克倫威爾失去一切的信心加上其他大臣的構陷,最終必然消忙.平民出身的克倫威爾不論在貴族大臣或平民間都沒有贏得太多同情,反而因為些協助國王奪取教會財產而得罪許多人,加上他自己經常有不經意的取國王而代之的言行,無法廣結善緣,處處的堤防他人或誣陷栽害政敵,最終也遭自己人反噬,這段歷史原來可以寫得相當精彩,但篇幅拉得太長,加上讀者若非自行腦補,單憑小說內容可能會完全不知道歷史真正的發展,自然也會失去對於這三部曲的興趣,不過亨利的性無能無法完事,加上反覆無情,只看小說的人會不會暗中懷疑接下來的國王女王,愛德華,瑪麗,伊莉莎白其實都是別人的小孩?.

    三部曲拖了10年終於被作者完成,我們也隔了4年才把這小說完結,本來以前兩部的內容是不太想看這第三部的,但幸好這部把故事圓的還可以,雖然不是非常驚豔,但終究不算白花時間,起碼自行補充多看的歷史部分還相當的有趣.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