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55).jpg

白牙(White Teeth,Zadie Smith)

   剛看完"科學態度",對其中的創造論是否納入生物學教材的討論還在記憶中.這本"白牙"竟隱然有接著提出大問哉的意思.這是個關於移民第一代與第二代的故事.作者Zadie Smith利用"生物演化論","上帝創造論",與"人工基因生殖"三種表達對於生物學領域的觀點來用在影射關於移民者在"殖民地","被殖民",與"移民"社會中的面臨的種種狀態與困境,其實是有相當企圖的意思.不過對我來說這是本三分之二加上三分之一的作品,明顯的作者開頭平易通俗詼諧卻又隱含著宏大敘事的調性,過了三分之二似乎不見了,有點虎頭蛇尾趕節奏草草結束,變成另一本小說,有點可惜.想可能是轉折過橋沒有清楚明確交代那個匯聚各方衝突的"爆點"事件的內涵,又缺少了一個明顯直白完整的結局所造成,而個人這些想法都源起於拿它與開篇前半部隱藏的文字企圖相較,有點算是結的草率了.

    "白牙"的故事發生在倫敦北部的威斯敦,小說主要講述了三個移民家庭的故事:瓊斯一家,伊格柏一家和喬分一家.傳統英國白人出身的阿奇.瓊斯在與意大利籍妻子婚姻失敗後,娶了19歲牙買加裔人克羅拉.包頓為妻,他們有一名女兒名叫艾瑞.山曼德.伊格柏則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人,和同來自孟加拉的艾爾沙娜結婚,二戰後移居英國並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分別是馬吉德和米列特.山曼德和阿奇曾在二戰中在英軍部隊同袍共事,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生活中的阿奇無能且沉悶,在一家郵遞公司工作,他講求實際,認為平凡中也孕育著偉大.山曼德則在印度餐廳擔任服務員,因為移民的身分,他既不滿足於這份工作,但又愛幻想,慎直常常想法陷入極端.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兩個家庭增添了不少煩惱,問題也不斷出現,兩代間的代溝有的是因為空間地點,孟加拉與英國,或牙買加與英國間的文化,社會差異造成的,有的是因為時間,1970年代出生與1930年代出生人的差異.後因違反校規,米列特和艾瑞被學校安排到喬分家接受為期兩個月的矯正教育.喬分夫婦是德國和波蘭猶太移民的後裔,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丈夫馬考斯是個大學教師終日忙於基因研究,妻子喬伊絲則是個園藝家,對異花傳粉和物種起源很感興趣.而他們的兒子喬書亞後來則變成了一個狂熱的動物保護主義者,強烈反對父親對白鼠進行不人道的試驗,又是一樁源於時代觀念的差異,科學觀與進步主義的衝突,因為這樣的接觸交換與往來,形成更多的衝突點與異化觀點,而這一切故事的本質其實是要探索"同化"這檔事:三個移民英國的家庭該如何的英國化與反英國化,當然最終他們各自的同化與異化也都成為英國現代化的一部分.

     小說以“白牙”為題,牙齒的意象貫穿了小說.牙齒的意象首次出現在阿奇與克羅拉偶遇時,克羅拉正從樓梯走下來咧開嘴笑了,這一笑暴露了她的一個缺陷,整整一排上牙都不見了.克羅拉當時的男友騎車帶著克羅拉外出,撞到了一棵樹上.男的安然無恙,而克羅拉卻摔掉了牙齒.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次事故,但是對於克羅拉來說,牙齒代表著她血緣民族的根源.作者似乎想告訴讀者,克拉拉失去牙齒之後就已經失去了部分根基.因為從那以後,克羅拉失去了對自己的宗教組織耶和華見證會的信仰,並且逃離了家庭.從此,她裝上假牙來展現虛假的美麗,並將"無牙"的事實真相隱瞞了許多年.對於克羅拉來說,牙齒是自己民族傳統的象徵.她從小在西方社會長大,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響非常大,潛意識中就開始按照西方的審美觀和價值標準來衡量人和事.少年時光都奉獻給了自己母親的宗教和自己的民族傳統,課餘時間除了發宗教小冊子和等待世界末日的到來,什麼也不被允許做.在她結識了男友並且萌發了愛情後,對宗教失去了興趣,當她發現男友已經被母親勸說皈依了耶和華見證會之後,她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和母親背道而馳的信念.她決心改變自己的民族身份,和過去徹底決裂.她果斷和男友分手,逃向了末日派對,喝酒嗑藥濫交,與他的宗教信仰完全背道而馳.而她的宗教信仰又涉及到她外祖母與白人殖民者間懵懂的性愛與傳教關係,裏頭有真的虔信卻有包藏的淫穢邪惡的殖民者心態.她與阿奇偶遇在認識6個星期後便和47歲的白人阿吉結婚.失去牙齒的克羅拉與英國白人結婚是她人生的一個大轉折,阿吉成為了她開闢未來,終結過去的救世主,這也是她夢想融入英國白人文化的 關鍵一步.從此以後,克羅拉裝上了假牙,改掉了口音,慢慢地把自己變成一個英國人. 

   根管治療是治療牙髓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種以保建原來牙齒為目的的牙髓治療.在這裡Smith所要強調的似乎是牙齒的根的重要性,這自然有明顯的影射的意思,因為不管外表如何光鮮,若牙裡面已經沒有了原來的神經,就是虛有其表的香蕉人,雞蛋人,或是任何一種披著種族皮膚的異化人.對山曼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外面的牙齒,而是牙齒的根,他們自己的宗教和民族傳統.潘達是山曼德的曾祖父,據山曼德被告知認知中的回憶,潘達是一個民族英雄,打響了印度反抗英國統治的第一槍.山曼德一直以自己的曾祖父為榜樣,立志在戰爭中立下戰功.但實際的情況是英國史學界從來沒有把潘達當做英雄,只是一個在歷史宏大事件裡偶爾行為冒失的小人物,根本無法上得了檯面.但山曼德認定了潘迪的行動就是光榮的民族的傳統,是民族性的代表,他不斷的跟別人講述潘達的事蹟,而這也是他雖身處英國倫敦但依舊不忘尋求民族身份的認同行為.

   荷坦絲.包頓是第一代移民的代表,她的媽媽安姆博西亞被英國派駐牙買加的道恆上尉奪去了童貞,在被英國殖民者教育的過程中,包頓一家皈依了耶和華見證會,自此真理進入了包頓家的生活,直接經過血液從安姆博西亞流到荷坦絲.對於荷坦絲來說,她的宗教信仰似乎是她的根,她的民族傳統的見證.但那也是英國殖民教育的產物,當艾瑞受喬分家影響而暫時離開家庭住進了祖母荷坦絲的屋子時,她從一個受中產階級理性影響的環境又回到了以神學為主的家族傳統的思想的地方,除了聖經,還看到了亨利.凱洛的"牙體解剖學",與克羅拉"無牙"的照片,這是一種失根回歸,從不知所措中慢慢地回溯的自己的根源對比的意思,於是她又由喬分主義回到了包頓主義.

    當艾瑞,馬吉德和米列特三個孩子在收穫節那天拜訪漢彌頓先生時,漢彌頓先生發表了他關於牙齒的一番議論,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顆臼齒,也就是一般常說的智齒,他就栽在那上頭,並教訓孩子們要好好地照顧牙齒,並表示自己曾孫己經能感覺到了智齒是爸爸遺傳下來的,一個必須長得夠大,才容得下智齒.這一段的意思有一種對第二代隱性說教的意思.因為對於第二代移民群體來說,他們既是第一代移民的延續,建構傳承民族身份並將本民族的語言,宗教信仰,文化遺產等傳給下一代的想法是必然的,但對於第二代移民來說,身份的建構對本民族傳統的繼承卻成為了一個困境,因為他們沒有牙買加或是孟加拉的生活經驗,那也不是他們未來要發展,繁衍的地方,新的移民第才是,應該是他的出生地才是,所以兩代的價值衝突就在這裡衍生.山曼德為了解決自己家庭的這種的困境,把雙胞胎兒子中的哥哥馬吉德送回了孟加拉,希望能夠繼承民族文化和傳統,次子米列特感覺在馬吉德被送回孟加拉國的這8年間,家庭中的話題中心永遠是那個遠離了家門的孩子,以及圍繞那個孩子而產生的紛爭和吵鬧,因此備感冷落,很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來自父母的關愛,於是變得異常叛逆張經常參與打架鬥毆.小小年紀便抽香煙吸大麻.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被寄予了厚望的馬吉德最終與民族文化和宗教漸行漸遠,一直留在英國的米列特卻皈依了他父親所信仰的伊斯蘭教中的一個派別,成了宗教活動的積極參加者,一個伊斯蘭狂熱分子.

    艾瑞也是第二代移民的典型代表.艾瑞是一個黑白混血兒.她沒有繼承父親基因中的白皮膚和藍眼睛,卻從母親那兒遺傳了黑皮膚,非洲式捲髮和牙買加大骨架. 她也因此在少年時期飽受白人孩子的歧視和嘲笑,因而她十分厭惡自己的身份差異.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讓自己抬不起頭來的滿頭牙買加捲髮變成直發,這是她尋求趨同,渴望得到認可的努力.艾麗竭盡全力融入主流文化的另一舉措就是靠近喬分一家.在小說中喬分一家是強勢文化的代表,在艾麗眼裡,喬分一家比英國人更像英國人.因違反校規,米列特和艾瑞被學校安排到喬分家接受兩個月的再教育,顯然這又是一個企圖"同化"的橋段設計.克羅拉想方設法阻止艾瑞融入"理性"社會,不讓她接近喬分一家,卻造成母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艾瑞離家出走,去外祖母荷坦絲那兒尋找文化之根.最後,當克羅拉的假牙不小心咬了艾瑞的時候,艾瑞發現了母親隱藏許多年的秘密.對於艾瑞來說,從克羅拉的牙齒與祖母那裡的宗教訓示中找尋自己的民族身份.

    對於第一代移民來說,尋求自己的民族身份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他們堅持自己的根,包括宗教,傳統和民族文化,卻又無法面對所處新生地的現實社會.想找到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卻又很難在主流文化中立足.他們一面反對主流的英國文化,又一面不得不在英國文化與自己民族文化的夾縫中生存.對於像山曼德這樣的人來說,只能靠堅持自己的宗教和傳統來保存自己僅有的民族性,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根.對於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移民來說,想找到自己的民族性似乎更加困難.因為對於從小就生活在兩種文化當中的人來說, 想界定自己的民族身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們甚至嚮往主流文化中英國性所有的一切,想讓自己在主流文化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即便是像馬吉德一樣從小被送回了孟加拉,英國文化對於他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英國人.但是小說裡第二代尋求民族身份的種種努力都曾遇到了挫折.艾瑞想透過減肥和拉直頭發來從形像上更加英國化,但無效,所以喬分這個典型英國化的家庭就對她充滿了吸引力,為了能夠待在喬分家,她不惜與自己的母親決裂.馬吉德則是通過與馬考斯的通信來達到回到英國的目的,回來之後的他已經與自己的民族文化漸行漸遠.米列特小的時候就開始背離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文化,跟許多英國孩子一樣吸毒打架,尋求自己在學校中的認同感.但是他們所有的努力都不能改變自己的民族身份,也無法在主流社會中獲得認同感,艾瑞最後回到外祖母荷坦絲那裡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米列特最後皈依了伊斯蘭教.喬書亞走上了進步主義,而與他的父母科學理性漸行漸遠.

    小說透過牙齒的意象揭示出了幾代移民的生活現狀,不管做出什麼樣的努力,牙齒的顏色不論是純白或有汙黑黃垢,它是不可替換的,必須好好保健的,因為一旦掉落,就永遠難以復返,即使裝了新的假牙,看似白淨,但已經與身體的連結脫離,僅剩一種虛構的連結狀態,只能剩裝飾作用或表達形象的意思,對移民者而言,民族身份是他們的牙齒,任何企圖抹去這種民族身份的行為都像是幫人拔牙換上假牙,究竟是要接受歷史,接受自己的傳統文化,完成對自己的民族的認同,還是要跟隨移民地的主流文化,全盤脫齒並沒有答案,但即使經歷幾代,人們換上全口的假白牙乃至植牙,爾偶還是會在不經意間因為某些意外被揭露出不想被揭開的真相,這時才是文化衝突難堪與質疑認同同化起始的一種不確定的開端,而似乎也不太可能會被劫解決,自"白牙"2000年出版後,沒多久的911以及隨後的戰事衝突,更多的中亞移民往歐洲去,這種移民產生的異化衝突與同化認同始終不斷的在上演,要說有甚麼是解決問題的好答案的,恐怕依舊只有"等待"一途,畢竟真實世界也不像我們想的想要和平就能和平的.

   其實小說在前頭提到的"生物演化論","上帝創造論","人工基因生殖"三種假設意象的包裹下其實很有代表性,只是後來敘事的發展有點加快速度,顯得有點沒有結尾的感覺,當然或許只有我如此覺得,不過這畢竟是前911的作品,這20年來的歐洲移民問題加劇,顯然會出現另一種觀點甚至極端意象的作品才是.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