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79).jpg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橋水基金應對國家興衰的原則(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Ray Dalio)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探究的是社會和世界的運行規律和原則,書籍考察了過去500年世界上主要國家在財富和權力上所有重大變化背後反復出現的模式和因果關係,形成了一個國家興衰週期的推論.作者認為在這些國家興衰變化背後存在著一個具備永恆且普遍的規律,透過考察過去許多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到這些變化的典型模式,規律,週期和因果關係,並以此為基礎試圖來預測未來.

    這是Dalio的作品.因此將它列在經濟觀點類,畢竟它是從債務週期這個議題延伸出來的討論,有延續前作"大債危機"的意思,但本書的非經濟議題內容不少,以Dalio避險基金公司CEO的角色而言,這些非經濟議題的討論看似偏離,但其實並非無關,畢竟投資決策與國家政治經濟的狀態,發展可以說是密切相關,但這書比較尷尬的地方是在討論國家興衰的狀態時,避免不了涉及國際秩序主導者的議題,這就把"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給搬上來,引用到當世免不了就有暗指中國取代美國的指向,而這是某些人特別討厭或極度歡迎的一種想像議題,而這反而遮蓋了書籍探索意義本質的原意,當然以本書探討中國興衰所用的歷史時間約1500年(自唐至今)相對較長且討論篇幅較多來看,也不排除作者本就有藉此意來打開市場名頭,但這也不打緊,讀者自己掌握分寸即可.

    不過這書的討論上與結論確實有某些問題,首先主要是基於研究方法與概念上的問題,而非那些內容的問題.書有陷入"歷史決定論"這種宿命論嫌疑,儘管它導出國家興衰是一些固定因素加乘而形成起落,但難道留意並一直保持正向因素於高峰防範負向因素產生就能使得國家永遠興而不衰?這提問恐怕比得出本書結論顯得更為難得出結論.儘管作者從事投機活動該知道隨機性在投資中的影響力,在歷史中一樣有隨機性的問題,不確定性其實更大,要堂皇的利幾個理由就能看出興衰週期的可能,並預測"當下"是處在循環週期的某個階段,未免也太過超前,太過規律,機械與宿命,我是說以歷史預言的觀點來說太超前.在投機活動中用這種模式觀念來預期則是常態.但或許正是因為Dalio的投機活動做的太成功,以至於他把自身在投機活動上所用的思維"模型""方法""週期觀""循環觀"的自信當成是一個相對有把握的利器,十分主觀的的就這"週期"觀念拿來用在了政治經濟興衰問題上頭,除了有過於主觀的溢題外,甚至有點"大題小作"的可能.以那些個別因素探究國家興衰的討論為例,比如諾斯(Douglass C. North)的制度經濟學,光是這單一面向探究國家經濟興衰,他就至少有"西方世界的興起","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三本書被翻成中文繁體本,相比起來本書600多頁討論一個更大的政治經濟興衰週期未免太少,真可以是算大題小作了.雖然我認為從事投機或投資活動的人必得多讀歷史,但歷史被這麼簡化成循環走勢似乎反倒是片面了.不過基於需要,還是將本書的主要觀點,邏輯,推演敘述於下:

    在Dalio的研究中一個國家的興衰起伏是由許多不同來源的週期加乘構成.主要的週期來源有三種.分別是債務/資本市場週期,內部有序與混亂週期,外部有序與混亂週期.其中驅動國家興盛或衰落的主要週期是債務/資本市場週期,因為債務,貨幣是驅動一個經濟發窄的重要因子.我們一般讀者,特別是有基本財經常識的人過去接觸最多應該是屬於短期債務週期,短期的債務週期可以透過調節市場形成所謂的景氣氣循環,一般約在8年,是一個國家的債務延展與貨幣政策間因為執政需求與政治目標,在每次短期循環低谷時,都能順利換手,達成軟著陸,由央行所採取的手段造成.不過這種過度依賴以發行新貨幣支應拖延債務支付的方式,長期而言會形成一種難以挽回的災難,這就是我們在歷史上偶見的國家貨幣崩潰現象,並因此進而形成了國家混亂衰弱的重要敗因,這種為了促進經濟規模擴張由硬通貨制度,逐步地向準備貨幣放寬,貨幣準備制,到法定貨幣超貶至崩潰的過程,就是本書所說長期債務/資本週期,它共分六個階段,如此便形成長期債務/資本使場循環由底部逐步推高峰頂達成經濟實力的最高處,後隨著過度擴張的貨幣數量一發不可收拾的無法解決債務問題,而必須對當前的弱勢國家貨幣出手改革,或是因為政治經濟,貨幣政策已經完全失靈而崩潰,以致必須重新轉回制應通貨,讓經濟規模再次轉弱,甚至是經濟崩潰,陷入長期低谷,這種長期的債務/資本市場週期約50年~100年.而這個長期的債務週期就是本書所說產生國家興衰現象的主要驅動力量,至於債務如何造成這些波動在傳統經濟學書籍或是作者的"大債危機"都已經有所舉例闡明,若再加上內部有序與混亂週期,外部有序與混亂週期,就是構成國家興衰週期的三大週期.

      國家內部的體制與相關部分就是本書所定義的內部秩序,內部秩序的改變多數不可能導致世界秩序的改變,只有當造成內部混亂不穩定的力量與外部力量交織在一起時,整個世界秩序才有改變的動力與契機.所有的內部秩序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擁有財富和權力的群體管控,以共生關係為前提運作,維持現有秩序.當財富,權力以良性的形式競爭,將激發人們將精力用於各類生產性活動,就會帶來有效的經濟繁榮與內部秩序.但若這些力量被用於具有破壞性的內部競爭甚至權力鬥爭時,這就會造成內部秩序出現混亂.國家內部存在的秩序定義了或約束了人民之間應該如何共處,制度和制度下的實際行為會產生相應的結果,這些因果關係決定了內部秩序,也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因此內部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演變的良怙將決定內部秩序的狀態為何,也能形成一個內部秩序週期,同樣的它也分成六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新秩序開始,鞏固權力,第二個階段開始有了有效的官僚機構,開始有效地配置資源,最終帶來第三個階段的和平與繁榮,而到了第四個階段,一個國家會因為過度的債務和支出,帶來政治分歧和貧富差距的擴大,引發新的社會矛盾,直到第五個階段,由於財務狀況的惡化,蛋糕無法再做大,所有的內耗,矛盾一次性爆發,導致這個社會出現巨大的消耗,第六個階段則可能出現動亂,革命,內戰等極端情形.而這六階段與債務週期的六階段大致相同,只是時序上稍微落後.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體制則是本書所稱的"外部秩序".與內部秩序不同,國與國之間或現在通稱的國際關係秩序的維持更多的取決於不同國家間實力強弱優劣比較的動態機制,這是因為所有管理體制都需要有效且能執行完成為要,沒有有效的執法力量單靠文字與約定,根本不可能維持體系長期平穩的存在,這道理在內部秩序說得通(利維坦),用在國際間也是一樣.包括立法能力,執法能力,警察權,仲裁機構,這些國際組織若想有對於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仲裁施行達成明確和具體的結果,從而確定對錯並依法執行,必然是靠力量大的國家為主要的定義機制.因此若一個國家的權力超過國家間共同體的權力,那麼權力更大的國家將會制定國際秩序.當大國之間出現爭端時,它們不會文謅謅的向法官申訴.而會採取相互威脅,恐嚇甚至進一步的動用武裝設施,若威嚇不能達成協議,必然將開始考慮以交戰來決定誰有話語權.因此外部秩序,國際秩序與其說是遵循國際法,不如說是靠拳頭說話.在繁榮和平時期,人民和國家更可能建立合作關係,在蕭條時期則更可能發生暴亂,這是內部秩序,那外部秩序,則是公認有絕對穩定的老大時,國際關係將處在和平穩定階段,但當一個新老大出現,又恰好進入走向它自己的內部秩序峰位,舊老大卻又由內部秩序的峰位走向下坡時,這種狀態就可能出現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而有了新舊老大之爭.當現有大國相對於新興大國走向衰落時,自然想要維持現狀或現有規則,而新興大國則想改變規則,使其符合不斷變化的形勢,如此便形成了一種外部秩序週期.而當外部秩序由平穩走向混亂甚至征戰時,常見的國與國間的鬥爭主要有5種型態:分別是貿易戰經濟戰,技術戰,地緣政治戰,資本戰,與最後不得已的雙方或多方軍事戰.

     以上的三大週期是本書所有觀點的基本核心.三大週期加上"技術與創新","天災"構成了造成國家興衰的五大力量,此外Dalio又引進了8個指標分別是教育,創新和進步,成本競爭力,軍事實力,貿易,經濟產出,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儲備貨幣地位.五大因素加上8大指標經過再次篩選後,加上其它重要因素,最終形成了本書模型使用的全部的宏觀因子,即18個因素.作者根據這18因素量化將其套進了每個國家,算出了該國長期以來的大週期數據走向,從而劃出了各國的大週期走勢圖,藉由走勢圖比較分析可以來探索該國曾經的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的歷史,且可知道該國目前是屬於處在週期內某個階段,並因此用在對未來的預測上.但由於作者沒有標明如何量化這18個因素,所以我們只能以作者提出的結果,與推論去看他的論述,這雖是本書的一大槽點,但也能算是勉強的三週期的代換,不過質疑暫且先放在一邊.根據這大週期,我們可以知道核心其實就是債務週期,由此衍生的便是貨幣政策,貨幣制度的興衰,而這才是Dalio擅長的部分.

     債務周期表現出的是國家的貨幣制度存在一種周期性輪迴.這種貨幣變動輪迴像幽靈,從汎美到以農業社會為主的中國社會,唐宋以來的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也存在類似的循環.貨幣週期中存在著三類貨幣:第一類是硬通貨,如黃金,白銀等金屬貨幣,完全來自然資源稀有金屬的冶煉. 第二類是硬貨幣債券,從現代的銀行票據到中國古代票號發行的銀票,以白銀背書,每一張票據都對應了對白銀的提取權.第三種是法幣,也就是現在全球廣泛採用的信用貨幣制度.信用貨幣是以國家主權為背書.法幣的特點是它具有很強的自由流動性,很強的信貸創造能力.央行的職能有二:一是維持幣值的穩定,保持貨幣購買力不變.另一個是維護金融的穩定,為社會提供一個穩定的支付體系.長期來看,央行從最後貸款人制度的建立,到審慎監管工具的推出,央行在金融穩定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支付體系的中心化地位是越來越強的. 但是央行在穩定貨幣購買力的施力上則處在一種相對尷尬的角色.現代中央銀行的前身都是作為財政部的一個部門出現的,以前的央行天然具有通過債務貨幣化的方式為財政困難提供融資的功能,即使到了20世紀,這種隱藏的角色功能依然存在,及印鈔票支應政府開支,以致全球央行的政府債務持有量也和全球政府的債務負擔高度相關.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債務佔GDP比例迅速增長,全球央行持有的政府債規模也同步增長.在政府財政越弱的時候,央行越傾向於為政府提供融資,以至於它的貨幣政策就越傾向於維護財政而不是獨立於行政機構.只有當政府財政穩健時,央行的貨幣政策才能更多的基於對於經濟判斷的獨立性,而不是成為財政部小弟. 但是即使到了2008年次貸風暴,近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們依然能看到為了拯救危機,美聯儲依舊以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觀判斷作為決策依據,而沒有考慮貨幣的購買力問題,致使通脹,貶值問題始終是個隱藏的大患,而這就是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定後的開啟的整個的債務大週期面臨到一個困境點.其實全球體系當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規律,19世紀以來,全球國際貨幣體系經歷的金本位制,布林頓森林協定,牙買加體系三個主要的階段其實正好與本書所定義的貨幣週期三類型,即硬通貨,硬貨債券,與法定貨幣一一對應. 國際貨幣體系的本質是調節國際收支缺口的手段. 金本位制度透過黃金調節貨幣數量,布林頓森林體系下透過國家的外匯固定匯率和黃金為儲備調節貨幣,而牙買加體系下國家透過外匯匯率浮動調節貨幣,是全球貨幣體系發展的逐步發展歷程.我們將這三個協定後貨幣準備型態調整放在本書的框架之下,則會發現隨著全球貨幣體系發,國際收支缺口調節主導者是從政府走向私人部門的.金本位下的政府主導,與維持自身強大的財政形象的需要是一致的.政府只有建立強大的信用,擁有國際債務融資能力,維持在全球貿易中的中心地位,才能保持這種貨幣的價值與地位.當國家的權力開始逐漸地讓位於企業和家庭,直到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擴張中轉移到跨國銀行,整個調節的機制它就會越來越向有利於信貸創造的方向去發展. 而信貸創造最極端的一個形式就是商業銀行直接通過國際信貸活動進行的貨幣創造,由於基礎貨幣發行的央行對國際信貸不存在儲備準備金制度,國際信貸的貨幣乘數理論上不存在上限.因此,在當前的牙買加體系下,貨幣的發行很大程度上是商業銀行決定的.私人部門更容易獲得信用的代價是持有資產購買力的侵蝕,就是靠貨幣貶值為代價取得的信用擴張.資產回報的變化相較通脹成為了威脅貨幣價值更主要的風險. 在過去400年,全球一共出現過750種貨幣,但目前還存在於世界上的貨幣只有20%,將近80%的貨幣在過去400年終都已經消失了.即使是仍然存在的20%的貨幣裡,幾乎都出現過大規模的貶值,荷蘭盾,英鎊,美元等強大的國際貨幣都經歷過戰爭與不同的原因帶來的一次性貶值. Dalio還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在過去150年裡,在考慮貨幣利息之後,貨幣和黃金扣除通脹後的收益幾乎相當,年收益率分別為1.2%和1.3%.但是如果以一戰劃斷,一戰前黃金落後於貨幣,而一戰以來貨幣價值大幅落後於黃金,當前我們正在處於一個貨幣貶值,黃金升值的大時代,正式硬通貨到法定貨幣的大週期的必然悲哀.一戰也是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度的轉折點,放棄金本位對戰爭融資是關鍵且必要的,這也帶來了黃金/貨幣相對價值的範式轉換. 在Dailo形成債務週期/貨幣週期框架的基礎上,投資策略可以納入對國家和貨幣的興衰週期的判斷,尤其是長期的財富和權力轉移過程中所處地位的判斷.在傳統中,我們投資時只考慮大類資產類別本身的屬性,不論是美國,日本,還是中國的股票,都是在增長上升,通脹下降的宏觀環境下受益,認為貨幣的價值服從均值回歸的規律,各國股票性質不加區別.但是加入週期考量後,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國家的大類資產根據它自身全面考慮三大周期,五大力量,8大指標和18個因素之後的宏觀狀態來確定其貨幣價值,因此會有所差異,同樣的,同類資產在不同國別間也產生了報酬率的區別.這是本書裡唯一對基於三大週期的區別對於投資分別的初略建議,但作者已經表明他的下一本書將會專門談他自己的投資策略,而或許可以等待的一本書,不過從本書的內容來看,還是不要期待太高.

      本書談國家興衰的一大賣點,便是全球爭霸問題.作者從西元1600開始談所謂的有關全球秩序領導國,從荷蘭,英國,美國,到今日的美中爭霸,看起來雖然是有趣,符合當今世人的窺秘心態,加上指出未來10年爆發全球大戰的機率是35%,美國現在位於他自身大週期70%的位置,約在內部秩序的第五階段,未來10年內有30%的可能爆發內戰或革命,亦即進入內部秩序的第六階段.而中國位於他自身內部秩序的第三階段.從上面兩國所處階段的差異兩相比較之下,Dalio根據自己的模型能得出何種結論也就不難推測了.不過身為讀者,這部分內容看戲參考即可.一如我們開頭所說,"歷史"是否能夠如同金融市場有實際"週期"的存在其實頗值質疑,雖然我們都會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或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那終究只是一種文學,或概念上的意義,它是一種循環或週期的概念,但不是甚麼決定性的模型,今天要真將它數字化,數理循環化,這有可能達成嗎?它可用來預期嗎?!同時,我們從本書第二部分500年歷史探索中,可以在簡單的爭霸的歷史回顧中興起的一些疑問.首先,當年荷蘭成為霸主,和中國並無關係,雖然它曾與之前的強國西班牙打了一仗,但這只能算是一場獨立戰爭,不是爭霸戰.而後英國取代荷蘭,確實和荷蘭有戰爭,這是典型的爭霸戰.但到了美國取代英國,兩國之間卻完全沒有開戰,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美國都是英國的盟友,英國國力衰退,美國順勢自然而上.在荷蘭之前其實並無全球霸主,而這與本書中講的霸主交替型態完全不同,霸主似乎並不是必然存在?!甚至也沒有必然交替的模式存在.因此個人並不把這段500年歷史敘述當成重點,其後的儲備貨幣的演進從荷蘭頓,英鎊,美元,到人民幣的通貨歷史與國際交易角色雖然也是一種重要的陳述,但正與"爭霸"歷史敘述的目的相同,燈是為了寫出中國在在走向新霸的路徑來鋪墊,且強調在此狀況下人民幣將成為新的儲備貨幣的要角,因此在未來全球投資與資產配置,貿易交換中的角色必然幅提高,只是不論中國稱霸,或是人民幣重要性看俏,都是進行式,很難合理化那些歷史進程與客角色的絕對連結關係.因此我們只要留心這是一個趨勢重點即可,未必要同意作者的爭霸與儲備貨幣週期觀點.

    但是作者以債務貨幣的角度提出的大週期倒是值得去思考的問題,畢竟過去我們在經濟學中也只有知道一個"康德季拉耶夫循環"(kondratieff Wave)是屬於長期50~60年的週期循環,但也僅止於如此,對於它細節的內容研究一般都不清楚,除非是專門經濟領域的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可能會去深入議題,而今天卻在由硬通貨到硬通貨債券,到法定貨幣的過程形成了一種長期債務週期概念,而這些或許能提供一些思維新方向給週期研究者.至於Dalio透過模型預測書成之後的4~6年內將會發生新的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事件,我們就當成是一種額外的好戲,預測準不準並不重要,畢竟想在50~100年的週期中預測一件改變全球秩序的事情,這本來就是天方夜譚的要求.

    這是一本內容不少且試圖建立一套預測模式的書籍.且預測的是國家興衰的週期,及它的運用.除了歷史能否週期化是個疑問,本書並沒有提供實際計算那些因素量化的方式步驟,,也就是說讀者無法檢驗真偽,這是書籍的兩個核心的缺憾.但是它試圖以債務週期的循環來看全球國際秩序還算是一個新穎的想法,值得在這方向一看,至於這本書當然逃不開正在發展的國際政經走勢中美國,中國兩邊力量的消長,難免就會有一些不太確定的霸權交鋒議題.但我以為這非重點,反而需要去留心關於它評估內部秩序的因素,指標中的一些狀況改變,如美中貿易戰中,美國在升高貿易保護,在俄烏戰爭中,沒收不少俄羅斯富豪的財產傷害了財產權,這些本來都是它內部制度良好且有序的部分,但它卻明顯的自己選擇往那些內部秩序的負向走去,這是它自己內部秩序周期的問題與選擇,從此看,確實有隱隱的合乎Dalio的模型估算.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