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1108.jpg

追求文明:從近代早期英格蘭的禮儀,重探人類文明化進程的意義(In Pursuit of Civility:Manners and Civiliz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Keith Thomas)

    對我而言"追求文明"這本書有點可惜.以內容與目標而言立意良好,可惜章節關係稍嫌雜亂,觀點間欠缺統整與邏輯性,致堆積了許多"追求文明"的故事,名人語錄,與古老典籍的說法,卻讓論點重心一再消失在冗長的歷史敘事中.類似的舉例與故事過多,重複性高,缺乏作者以自身的語言見解將這些他人敘述歸結成適當小結,致讀者可能連讀了10段小故事或語錄,卻不知這一大片單段的敘述目的何在?彷彿每一個橋段只是希望讓讀者自行腦補連接.以通俗讀物來看它廢話太多,從學術作品來看核心重點卻又像是被隱藏.這書寫的就是關於近代早期英格蘭如何逐步的發展出具現代社會文明生活的過程與演變的各種情況.後半部則是在談英格蘭的這種文明如何傳播到世界它處,而那又遭遇或產生甚麼樣的樣貌狀態,與可以令人思考的現象.

    1765年英格蘭古文物家William Cole遊歷巴黎時發現法國人讓用餐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玻璃杯或高腳杯."這種乾淨的方法完全避免了喝別人口水的不愉快情況".1784年有個遊英格蘭的法國人發現同桌的20個人用同一個杯子喝啤酒,為之厭惡不已.而義大利著名的社會學家Giovanni della Casa在1588年出版的"禮儀"(Galateo: The Rules of Polite Behavior)中就已經指出禁人共用酒具於禮儀上的必要性.以上的敘述是我自本書裡摘出的片段.雖然是作者不經意地描述當時英國社會普遍狀態與歐陸的差異,但它很清楚地說明了兩件事,首先英國的餐桌禮儀,起碼是關於喝酒用杯的習慣是從法國,甚至可以追溯到由義大利傳播模仿學習過來的,其二,所謂西方文明進化的現代餐桌禮儀,在英國普及其實也不過是最近200年的事而已,在那之前,關於餐桌禮儀,甚至與禮儀相關衍生的其他文雅公眾行為並非不存在,只不過它屬於少數貴族與上流人士獨尊的行為態度,是後來才成為英國普羅大眾一般行為準則的.禮儀與文雅的舉止並非一開始即是如此普及,遠在前現代以前,在中世紀,不假飾,自然,粗鄙,直接的表現個人的行為與情緒才是普遍的現象.

     很多以今日看來不文明的現象其實到了很晚近才消除,在17世紀的英格蘭仍有許多當時的高貴人士會隨時隨地便溺,比如牛津大學的副院長Josiah Pullen牽著為首的女士的手帶領一群女性參觀校園時,突然尿急,便"把臉轉向一堵牆,進行解放,但繼續緊握那名女士的手,造成對方不小的困惑",又如1666年英國議會開會時,"查理二世的朝臣們在每個角落,煙囪,書房,煤房,地窖,留下了他們的大便".後來雖然人們知道隨地便溺的行為不雅,因此乾脆忍住,反而引發出健康問題.而有人在荷蘭則看到"一個老婦人在一個紳士旁邊的洞坐下,又在自己用完當刮刀用的貽貝殼之後,禮貌的提供給那位紳士"."18世紀的餐具櫃裡放著尿壺,紳士們可在餐桌同伴與社會地位平等的人面前使用".從餐儀,如廁,日常應對行為,言語,肢體,甚至眼神,服裝等這些關於個人文明行為的展現,與文明行為的演進到更寬闊統整一致社會儀俗,它背後的發展自有一套"邏輯""價值""目的"與推動力.

     根據作者的意見這些禮貌,文雅,文明行為的出現是出於"decorum"(本書裡翻成莊重,但解釋成合宜或彬彬有禮也行),就是做恰當,得體,合宜的事."一種恰當的行為,一個人不管說話或做事,方式都符合他的個性,等級,學問,官職與職業".這裡頭隱含著社會等級與地位的分別,這是文雅,文明行為最初出現的原因,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展現出不一樣的禮儀.而且這還包括對上對平對下輩各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如對上恭謹,對平輩開朗坦率,對下輩和藹,施惠.這樣才是所謂的decorum,也因此才會有17世紀哈利法克斯侯爵"沒有甚麼比對每個人都彬彬有禮更沒有禮貌的了"這種現在看來幾近荒謬的說法了.基於一種差別,尤其是身分上的差別,是這些繁文縟節出現的原因,但目的呢?最初是為了尊重王權,因此這些東西只在宮廷與國王所在的地方出現,出了皇宮其實街市上根本沒有太多人理會這些.但隨著國家統治力的增強,這種僅限於宮廷中的吹毛求疵也逐漸被遵循於朝臣的府邸,貴族的廳堂與家戶中.更進一步跟著統治力而擴及到英格蘭各郡統治所在的首府官員的府上.

    這整套的行儀裡面存在著兩種內核意義,首先是方便秩序維護與管理,其次是它是一種權威力量的展現.有了這套東西之後,一個人事處在宮廷或府邸裡的甚麼位置,自然就有了一套屬於他該如何動作,行走,吃穿睡喜怒哀樂表現的準則,長此以往宮廷範圍或府邸裡上下秩序的維護就有一種自發性的力量,人人自動遵守屬於自己範圍的標準.至於能夠規範規定一個人或一群人該如何執行以上的準則,便是不折不扣的權威展現,只有最大權威者方能夠定下此等原則與標準,不遵守者自然會遭到懲罰.這兩個內核意義是我統整本書得來的,也是作者在後面的文本中經常展現卻沒有明確指出的重點.也就是說所謂的"追求文明"一開始根本不是甚麼文雅的追求,背後存在極大的統治目的與統治力展現,其實直到今日這仍是它背後運作力量的一部分,只是沒有近代前期以前的占比來的大,這是因為對文明追求的驅動力到後來有了變化,基於生活,娛樂等自我需要的力量逐漸取代了統治者差別對待的秩序要求的力量,這是後話.但這兩個內核將做為本書後半段文明"傳播"的重要力量在往後發揮,我這裡使用"傳播"而不用"追求"是因為書的後半段主要是談這些英格蘭文明現象後來是如何在美洲,亞洲被複製,那種新文明進入狀態應該不能被稱之為"文明追求",甚至"傳播"兩字而言還太客氣了,實際上應該說是一種"文明壓迫",畢竟是靠武力征服,血腥殺戮而將這些英格蘭文明輸入的.要知道美洲亞洲那些地區的人即便有"追求文明"的需要與行為也不可能是等英國人來了才開始.因為並非只有拉丁希臘文有古禮儀書,前基督時期中國早就存在四書五經,其中的整套儀俗要求與後來官方發展閱讀考試的目的與本書所寫的英格蘭追求文明現象其實內核並沒有太多差異.都是基於統治目的,只是作者可能不太理解這些東方的發展.

      那種原在宮廷,貴族,大臣府邸裡的準則,隨著社會開放的實際面逐漸地展現出來而被中下層人士給模仿了.開始基於商業上的目的,工作上的需要.更好的合宜的禮儀有利於做成生意,或取得工作機會.於是原本只是上層階級人士在使用的準則開始被中等階級模仿,被下層階級看見,這運作期間伴隨著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商業貿易等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的變革需要,使得這樣的儀俗普及程度由宮廷而都市,都市而市鎮,市鎮而鄉村.這種儀俗文化傳播的一種路徑.另一種路徑則是這種單純的階級位階的禮儀逐漸地擴大了它的範圍,從一個人的行走舉止吃穿睡等表象狀態,增進到了包括思想心靈的各種層面.這種演變的核心仍是前面所說基於管理秩序上的需要.宮廷或貴族府邸裡自然而然的形成的秩序是建立在一種背後權威統治下形成的表面文雅化狀態.這種概念被複製到了用以管理社會與國家上面,統治者悟到減少或降低所有人天賦激情衝動,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維護.於是原本只是一種基於個人禮儀上的文雅狀態被擴張到所有的社會行為層面,包括從使用語言說理替代暴力,到更進一步演變為說文明的語言,不使用語言暴力,不酗酒,不穿汙穢衣物,不通姦等等共同的社會行為的改變,目的就是為創造一個利於管理的社會.同時賦予這種逐步文雅減低自然激情爆發的社會狀態是一種"文明的","開化的"社會狀態,有別於"野蠻的","暴力的"社會狀態.也就是說隨著前現代時期英格蘭追求俗儀的改變方式,,逐漸興起形成了英格蘭現代文明的觀點與追求.從風俗,語言,宗教到法律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文明觀點,有別於"野蠻的","暴力的","原始的"社會.而在這種觀念二分法下,後來才產生了一些行為與風俗表象的二分法,認為何種行為是文明的,何種是野蠻的的粗略不精準,甚至是標準的文明文化歧視狀態而不自知,也有了對於文明的刻板印象.

     於是這種起源於宮廷,起源於農耕,商業環境的文明觀隨著殖民隨著航海開始進入到他地,帶這種觀點價值的人到了它處,自然開始了他挑剔的眼光,或說偏見的開始.在他們的價值中那種遊牧民族不耕作是懶惰的,側騎馬是野蠻的,他們就是野蠻的民族.那些美洲原住民不但不耕作還在全身塗滿各種詭異的顏色形狀,那些非洲人不穿衣服,這些都是野蠻的.那些東方人的軍隊對下動輒打罵,強殺俘虜都是不文明的,是低下"未開化'的民族.與國內的狀態一致,不融入文雅禮儀者是無法被社會容許的,因此為了生活,工作,做生意,多數人都會開始執行遵行這一套社會標準的儀俗.但在這些航海旅行殖民者所新到地方,基本上沒有參照,除了一些"野蠻人'的帶頭者會接觸到英格蘭來模仿其某些行為外,多數人並無遵守的需要,而要讓統治地完全地融入到英格蘭的文明裡,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化"他們,若無法開化就驅趕他們離開"文明者"統治的範圍.但有趣的現象就是一旦展開了驅趕,就會爆發肢體衝突,就開始有了武力與暴力的使用,直到最後的一點野蠻地都被收進了文明的空間裡,整個新世界都成了文明狀態.但一開始基於文雅的需要開始的"文明",竟然需要以"野蠻的"."暴力激情的"來對付,來"開化",然後將這些收治的異族以奴隸的形式販售,提供他們的勞動力供自己的農耕需要而工作,如此形成了一個怪異的"英格蘭文明的化外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不得不反思這種起源於文雅的文明有甚麼樣的弊病與限制,比如壓抑個人情緒,個人才能的發揮,虛飾文化的大行其道,鼓勵娘娘腔文化讓純雄性特色的人性被泯滅,展現人們本身,天然,激情,隨興的特質也遭到壓制,致使真感情的表現也無法被探求,以上這些屬於文雅文明一致性對於個體的影響.但這種文明的全球化實際上是一種絕對統治權威或政治力量的展現,它也有著對於全球集體的影響.首先,它本身就忽略了全球各方都有屬於自身的文明,與自己對於文明的追求,並不是英格蘭來了,文明才降臨此地,才展開文明的進程,這並不是書所稱單純的文明相對主義,或東方主義,個人以為作者此處短見了.要知道自然環境裡生活的人們本來就是憑藉著自我激情來管理周遭的一切,人類的壓抑自我激情的開始是基於團體生活的必要,這與他是否生活在西歐開始是無關的.其後,人類團體逐漸形成城邦聚落與國家之後,基於統治上的需要,自然會發展出一套共通的行為準則,且是由絕對統治者所頒行的,後成為律法,這一點現象在英格蘭是如此,在其他地點也是一樣.我前頭所舉的四書五經的產生與科舉考試的推廣,雖然形式不同於西方禮儀文明的演進過程,但核心的力量與作用其實是一樣的,透過四書五經訂下的關於階級間的儀態秩序,心理思維擴展到由此控制的官僚統治體系,而逐步發展到全社會遵行,目的就是基於權威於背後運作下的統治便利性.所以這並非是東方主義,而是一個人類社會不約而同殊途同歸的一致性思維,只不過東方國家沒有海外探索殖民的發展而已.

      至於文明內核嚴肅禮儀的需要在今日已被放寬,不若現代早期那樣繁文縟節,主要還是個體的解放與自利心追求取代嚴格的階層控制成為穩定社會秩序的工具.至於作者談及的王權衰退,宗教改革,真實情感需要的抬頭等可以是現象,但個人以為還是回到我所提的兩個核心,舊式秩序統治需要的改變,與他背後權威力量來源的改變有關.不論是基於民主還是為民粹力量作為進入統治力的根源,它的權力來源離王權更遠,離王的喜好更遠,與民的喜好更近,這便是關鍵.其二文明文雅行為的要求更著重其目的性,而非形體形式尊敬的需要.比如不亂吐痰,不隨地便溺,不亂丟垃圾可能不再被認為單純是基於禮貌上的需求,或羞恥心的需要,更多了是為了世俗中共同生活的便利性而執行,而這種便利性源於執行文明行為最終將受惠於己的觀點,且應該與核心權力來源的改變即由王權轉為民權是相伴相生有關,只是這恐怕值得另寫一書,而這在本書就是最後一章稍嫌簡短的交代了,有點可惜.

      對我而言本書屬於可讀,但有些缺憾,前面講禮儀故事部分太多,過度重複,後面該衍生思維,道理,觀點論述的地方又太少,且略顯西方觀點,但想想可能是被中文書名誤導了,人家明明就是"Manners and Civiliz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其實沒有要做太多延伸到甚麼人類文明化進程這種超大題目.還有這本翻譯不敢確認是否是好的.因為中文甚麼"雅致","文雅","文明"其實意思差不多並不容易區分真正的差別,但它們用的英文單字很不同,個人不確定這些翻譯的精準度就是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