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jpg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James Joyce)

    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作者是愛爾蘭籍的喬伊斯.小說是寫一個立志想成為藝術創作者的男人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從孩童,青少年到青年時期的一些成長經歷.

    "迪達勒斯"這個名字是取自希臘神話中一位巧匠Daedalus,他因替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建了一座關押巨怪的迷宮而備受讚譽,但當他想要返鄉時卻被國王囚禁起來,於是他用羽毛和蜜蠟為自己和兒子伊卡洛斯造出了翅膀,飛行前,他告誡伊卡洛斯不要飛太低,怕翅膀會沾到水,但也不要飛得太高,否則太陽會融化蜜蠟,伊卡洛斯沒有聽從勸告,太過靠近太陽,蜜蠟融化,羽毛四散,墜海而亡.從主角斯蒂芬取名的來由,與開頭描述了與他父親的關係,便大約知道小說所含的某些意義,它表示了一個立志成為藝術家的青年人身上所有的束縛與可能冒險的結果.斯蒂芬探尋藝術和生命出路的過程就像是鍛造羽翼的過程,有著家中的協助,也有著來自長輩與家庭的對生活與未來的各種教誨,但是當他要展翅獨自飛翔時,可能高飛發光,也可能因此而折翼墜亡,但首先必須離開父親的羽翼.

     雖然小說情節是由一個古老神話的意念衍生,但這小說卻不是尋常的以俗濫劇情,或情節推動建構的作品,更不是甚麼父子情仇,它寫的主要是這位斯蒂芬成長過程的一些引發他內心思緒波動,與另他深刻記憶的一些經歷.透過這些經歷帶來對他個人情感與智慧的推動,逐漸地讓他認清自己要走的路,藝術創作,是多麼的不同於那個時代的大眾認同價值,為了對於美,對於藝術最高境地的追求,他體會到他必須離開現在的環境,包括脫離家庭,學校,國家,甚至包括認識的朋友,因為那是屬於一條個人的,漫長且孤獨的道路.

           小說裡斯蒂芬一步步經歷了家庭,學校,宗教,民族運動,愛情,交友,性啟蒙等人生與社會化過程,有些是聽聞,也有些是經歷.起初斯蒂芬跟大部分人一樣聽父母和學校的話,即使有時會對老師的責罰做出反抗,大體上也依然表現得沉靜順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卻逐漸發現自己難以融入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生活價值洪流中,也越來越常發生斯蒂芬對周圍人,事,物的異見與反思.斯蒂芬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堅持自我獨立的感覺和思考,雖然這讓他偶爾遭到同學的語言挑釁甚至是有意攻擊,但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年紀輕輕便意識到周圍存在著各種類似的聲音,這些類斯的聲音包括他的父親,與老師們督促他努力作正人君子,從多做運動會變得強健,到叮囑他忠於愛爾蘭民族運動,或是同學們要他講義氣協助同學逃脫校規懲罰等,斯蒂芬突然意識到這些聲音的共同點都是要讓他活成別人期望的樣子,而這些觀念與他想成為藝術家所需的心理可能是不一樣的,這些共同的聲音可能是他追求自身夢想的羈絆,於是斯蒂芬清醒主動的選擇了一種忠於內心的生活,將自身置於現實的界限之外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除非他在現實世界中聽到發自他內心的瘋狂喊叫的迴聲,否則現實世界的一切便已不能再強迫他該如何的生活與思考.

       可是忠於自我並非毫無問題,畢竟他究竟只是個剛從孩童走向青年的年輕人而已.沒了教條與強制力約束,難免聽任被身體內的野性,獸性,自然性所掌握,存在走入歧路的可能,由青春期所催生甦醒的性慾讓斯蒂芬一次次走進妓院,好奇帶來某種感官的啟發,但同時也讓他經歷了心理的折磨之旅,因為那些經歷與他在學校中的所學大有違背,且這樣的違反宗教旨意恰好也等同於對他虔信宗教的原生家庭的一種違背,後來他嚐試透過宗教懺悔來自我救贖,使得懺悔神父邀請他加入耶穌會的群體,不過斯蒂芬並沒有把性慾與愛情混同,小說中始終存在著一條若隱若現的愛情線索,即他對一個少女的暗戀,最終在海邊讓他獲得靈魂的自由的,也正是一位優雅嫻靜的少女,明白了個體的性慾和對愛情的煎熬是人類成長要經歷的某種考驗過程.這在從脫離政治的,宗教的這類從集體主義約制下對於創作心靈的限制,走向與了生物性對於個體慾望的制約的戰鬥.

        在斯蒂芬的設想裡,想要成為藝術家首先必須做出的取捨,就是那些來自於有群體的誘惑,加入集體多數人的認同裡去,這樣才有朋友,才有活在社會上的感覺,這是一般大多數人所認識的價值世界,包括宗教的,政治的集體認同選擇,可以說是斯蒂芬所處社會裡,即愛爾蘭裡相當重要的事情,愛爾蘭民族主義的召喚,獨立運動種子的萌芽,小說裡斯蒂芬所處的二十世紀初的年代,正是愛爾蘭民族意識高漲,擺脫英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是當時多時愛爾蘭年輕人的願望,大多數愛爾蘭青年都投身其中,斯蒂芬卻要選擇了離開,他不僅離開了包括朋友達文在內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拒絕在他們的抗議書上簽字,而且最終也離開了愛爾蘭,而這也包括離開他的原生家庭,因為他的父母本身就是對於此事相當熱中的人.

        除了社會集體思維的壓制外,想要走出一個自我獨立的創作生活,還需要像物質生活說不.堅定自己走向藝術創作之前,斯蒂芬要經歷一次物質的誘惑,那就是教會的召喚,有一份教職正在等待他.由於家道中落,本來富裕的家庭一夕之間突然淪為需要經常搬家,變賣資產,雖然小說裡沒有明顯的交代這些變化,但從家中過去的人口與聚會狀態,到成年後的多次離散,便能知道此點.因此斯蒂芬到了大學時期的生活境況堪稱困苦,此種情況下,斯蒂芬如果接受神職,不僅可以一生衣食無憂,還可以幫助家裡一群前途黯淡的弟妹,因此,他有時候也想到過接受神職,但是那種生活的冷漠和謹嚴讓他本能地感到厭惡.因此,在安穩的生活並但負起家庭責任與過上自己的藝術生活之間,斯蒂芬依然選擇了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此時的斯蒂芬終於從家庭的長子和學校的好學生這些身份的束縛中破繭而出,認識到他的使命是像古希臘的迪達勒斯一樣,應該是做創造出一個走向新的,向上的,美麗的,冒險的生命歷程,而不是呆在原生家庭裡等待平凡穩定的一生.這個選擇是在政治之外的又一次對於家庭的背叛,因為家中需要他這一份神職工作所帶來的薪酬.

       雖然內心的召喚依然是一切選擇的基礎,但是僅只用內心的召喚就能拋棄一切現有的東西其實不易,斯蒂芬需要與異見相對抗,辯論,或甚或擊敗那些出言質疑他理想的人.從與朋友的對話與交往中,他拒斥了他們腐朽的觀念與錯誤的認知.他指出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忠心更像一個缺乏頭腦的農奴對待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時那種盲目的忠心,讓愛爾蘭更像一個吃掉自己的豬崽子的老母豬.他與林奇的辯論說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審美感情應該是靜態的,把每天普通生活上的經歷變作具有永生生命的光輝形體,他追求終極的價值,而非暫時的得失.他此時已經拋開了最初對於未知與陌生的恐懼,大步的走向未知.

      年幼時的斯蒂芬恐懼陌生的環境,長大之後,這種恐懼則變成某種如影隨形的情緒,它所以產生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他害怕靈魂的墮落,而造成這種恐懼的頂點是阿納爾神父講道時對地獄懲罰的描述,因為害怕所以那些教條便能輕鬆的駕馭他,控制他,讓他不敢有多所做為.但是,也正是恐懼讓他的靈魂得以像迪達勒斯一樣翱翔在世界之上,斯蒂芬初次感受到靈魂飛翔的靈啟,他的靈魂正是在伴隨著恐懼的狂喜中飛離的,此時恐懼在斯蒂芬這裡並非懦弱,而是清醒的標誌,也是他尋找自由的推動力,在找到了自由飛翔的心靈之後,他終於可以懷著輕快的心情無畏地走過都柏林."我不怕孤獨,不怕為別人的事受到難堪,也不怕丟開我必須丟開的一切,我不怕犯錯誤,甚至犯極大的錯誤,終身無法彌補,或者也許永遠無法彌補的錯誤".斯蒂芬在接近尾聲說的可能永遠無法彌補的錯誤,正是他選擇的丟開既有的一切,背井離鄉,要孤獨的走藝術家的道路,這時的斯蒂芬已經戰勝了內心最主要的恐懼,用忠實於自己內心的選擇代替了對來自他人的審判的擔心,也用堅定的追求照亮了未知的道路.

      這是一本第三人稱為主,輔以最末以斯蒂芬離家前最後幾天的日記第一人稱的敘述而成.套用文本中斯蒂芬自己認為的三種藝術形式."這三種形式是:抒情的形式,藝術家利用這種形式表現和他本人直接相關的形象,史詩的形式,藝術家利用這種形式表現和他自己以及其他的人間接相關的形象,戲劇的 形式,藝術家利用這種形式表現和別人直接相關的形象".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確實就是這樣三個形式的結合,那些大量詩歌的採用可見一班,但是神父講述地獄懲罰的場景,斯蒂芬與同學的辯論場景,或是他領悟了對於未知恐懼的海邊場景,那種安排幾乎都是戲劇形式的.因此,雖然有人說甚麼意識流小說,但我個人是沒有太多異樣感覺,只是覺得作者很多段落的連結上使用突然跳換時空的蒙太奇,一個不注意容易走神不知在看甚麼,但前後對照再看一下,就理解了,算是他所說的酸種形式的結合,其實沒有別人說的那樣難讀.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