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0000.jpg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Targeted: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Whistleblowers Inside Story of How Big Data, Trump, and Facebook Broke Democracy and How It Can Happen Again, Brittany Kaiser)

     以吹哨者為主角的"操弄"相比前一本"爽拿的時代'是本敘事較流暢,故事更精采沒落入流水帳的作品.但釜鑿設計痕跡重,個人感覺剪掉隱藏的部分應該比刊出的內容更多更精彩,事情不會只有這樣而已,必然有所保留.文本中看得出作者Kaiser的業務員性格,能力,不論是她人生好的時期,或低迷的時期,都能化成文字或與影像商品,侃侃而談,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審時奪事清晰迅速,我以為她並不像是個被騙無知者,更談不上是受害人,與她在文本試圖呈現的被欺騙與被家庭經濟羈絆拖累因而走險的那名弱女子形象應該是完全不同的.

     這本是以作者Brittany Kaiser加入"SCL"這家以行為研究與策略傳播為核心的政治與企業公關服務公司後,所經歷一切事務的故事.SCL被控以非法的手段利用從Facebook取得的會員個資從事分析,來進行對於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與宣傳的活動,從而產生了不當的影響.簡單說就是透過數據分析,取得會員資料者能精準的定義出那些選民是潛在可被影響決策的選民,哪些則是猶豫不決的選民,SCL下的劍橋分析公司能夠根據它由心理研究所得出的模型提供給不同定義的選民接收不同的訊息或廣告,試題影響與改變該名選民的投票行為,而且可以因應不同選民的特色單獨提供推送屬於他的廣告內容,達到操控選戰結果的目的.在英國脫歐成功的公投,與川普當選的大選上,SCL與劍橋分析都曾參與其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因為事涉非法使用Facebook會員資料,違反了個資保護而被控告,Kaiser當下則立即由SCL的銷售顧問轉為一名吹哨者,揭發SCL與劍橋分析的黑暗面,此書便是她在該公司期間的所見所聞與執行業務過程.

      這本書的重心有二,其一是關於個人經歷,其二則是劍橋分析究竟是甚麼?第一部分所占文本極多,但個人以為看看就好,Kaiser試圖將自己描繪成是一個信仰左派,前進思想,民主黨的忠實支持者,卻因為家庭經濟拮据等原因,不得已,不小心加入了一個充斥著共和黨保守主義人士大本營的企業,與它相關的業務範疇,進而淪落成了一位為了錢而暫時拋卻理想的博士研究生,開始因為業務的需要而違背自己的初衷,加入了一個又一個共和黨候選人選戰的虛傳公關事務,甚至還幫助了她過去甚為討厭的川普當選,是個為了幫客戶當選贏得高傭金而迷失自我的小白兔.且試圖將自己描寫成只是一位單純的銷售業務,既不懂技術也沒有涉入盜竊個資案的可憐無辜者,只是因為任職在罪犯公司而被證人誤解被牽連,她更試圖將自己說成是一個講究公平,維護正義,人權的前進思想者,只是生不逢時,錯用位置.第二部分則暫比較少,只是約略的提到劍橋分析的OCEAN模式,透過這五種主要的指標能將被選定的人清楚的定義出他屬於在選民結構中的哪種特性的人,是否可以進一步的加以影響,達到操控他最終投票行為的目標.

      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大數據模型可以通過Facebook上的點讚數據,精準地預測人的行為,只要拿到某個人10個點數據,模型對這個人的行為預測,會比他的同事還精準,如果有了一個人的150個點數據,預測準確率會比他的家人還高,如果有300個點數據,這個模型對他的了解,會比他的配偶還要高,所以,大數據模型在判斷人格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做市場銷售或者心理評估的,都很依賴把人當成數據來處理,把人當成數據來處理,這個趨勢被從事選舉的公關,宣傳等類型企業看成是一個有利的新武器,而實際需要選票的政治人物更是視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是確保他們勝選的新武器,因此不少資金被願在這方面的開發上,原則上"操控"裡的共和黨候選人們正是被描述於此領域功能的沉迷者,因為能夠取得這樣的數據,便有機會既由他的選擇喜好,推送他喜歡的資訊內容,而在這種資訊內容的設計上夾帶某些能夠引響其心理的"元素",便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掌握或轉換他的喜好,或是達到控制他喜好與大腦的目的,因此關於Facebook的資料角色的重要性在本書雖然被強調為關鍵,但文本對於Facebook的檢討卻幾乎是沒有的,而是著重在拿到這些資料的劍橋分析.

      那麼劍橋分析是如何試圖控制他人的心思呢?劍橋會有一幫專門的心理學者和數據專家,開發如何激發利用社交媒體和假新聞操控他人,關鍵在於壓制投票,與創造恐懼.對於不屬於能夠被操控或改變的選族族群,他們試圖利用創造出一種讓他們不去投票的訊息與氛圍來影響他,而對於那些搖擺不定的人或是游移不決的,他們則採取製造恐懼的方式,實際的作法可劃為三種. 首先,把政治正確界定為是一種身份威脅,讓人感覺不那麼做就是不對的.劍橋分析注意到,美國年紀較大的人,從小被灌輸了一種觀念,認為自己天生享有一定的社會特權,比如像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過去白人認為黑人低劣,看不起黑人,男人看不起女人,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歧視的自由,白種男性必需小心約束自己的語言,不斷糾正自身在公眾場所的表現.但當經濟衰退,他們找不到高薪工作時,對他們來說,受歡迎的男性形象越來越高不可及,這讓他們內心充滿憤怒,劍橋分析要做事情就是把這些人心中的仇恨和憤怒給勾出來,劍橋分析要給這些人建立一個信念:種族關係是一場零和遊戲.少數族裔拿走的東西越多,你能拿到的就越少,別人要是主張政治正確,你就無法發聲, 把政治正確界定為一種身份威脅,就會催發一種效應,當接觸到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之後,他的偏見和信念反而會加強.

       其次可以採用強化認知偏差的方式.有一個心理學概念稱為"公正世界效應":人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裡,如果有人發生了不幸,那一定事出有因,如果有人因為發生惡性事件受害,那受害者肯定也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因此一個相信"公正世界效應"的人,往往更傾向於責怪事件的受害者.劍橋分析發現,公正世界效應跟種族偏見往往極度相關.因此白人普遍比黑人富裕,文化程度較高,而相信公正世界效應的人就會認為造成這種社會和經濟差距的原因,要怪黑人自己,後者明明有那麼多時間,條件可以迎頭趕上,可就是扶不起來,針對這些人,劍橋分析會推送相關的敘事,強化他們的觀念.

       最後可以採取煽動個體的黑暗人格來達成目的.所謂的黑暗人格,包括了自戀,極端自我中心,其二是行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無情的絕對利己主義,第三種黑暗人格則是情感疏離,不能與他人產生共情.一般來說,這三種黑暗人格都起因於對社會適應不良而生,而人格障礙的人更可能做出反社會的行為, 劍橋分析發現,如果有人在Facebook點讚了某個極端主張的文章,影片,其中的大數據算法把他和其他用戶區別開來,此後,算法會優先給這個人推送一些同樣屬於極端的文章,影片,或是會員連結,或給他一些量身製作的新聞,廣告,文章,這樣就能提高他的參與度,參與度越高,看到同質同類文章,影片,廣告的機會就越高,時間就越長.

     透過種種心理學分析的拆解,劍橋分析公司開始在Facebook上投放各類選舉廣告與信息,並創立一些群組,在這些群組中,他們會發布能進一步煽動和激發用戶共鳴的內容,若某群組的人數到達一定規模,會再組織網路外的線下活動,讓這些人能交流彼此的心情,看法,與恐懼,在這種同溫層效應下,這些被選定的人們就會逐漸拋卻理性判斷,放棄其他種可能的解釋,看法.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被激起了群體或部落認同,將很容易被操控.而對那些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剩餘個體則採取壓制手段讓它們失去對於原有主張的堅持,未必需要做到讓他改變原先的投票認知,只要讓他放棄實際投票行為即可.比如可根據需要組織青年搭車返鄉投票的運動,但是當情勢不利時,則可以反轉調整成無法組成青年搭車返鄉投票的活動,這些變化都是順應當下的個體與群體的狀態而變化.

     這種源於網路的新媒體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生態,我們在前一本書所提到的第四權的墮落問題因此越發嚴重,因為傳統媒體的墮落,閱聽者移轉資訊獲得的管道對象,取代它的卻是更容易被源頭端"操控"閱聽受眾的社群媒體,比起傳統媒體絕大多數不清楚自己訂戶的個體性資料,新式媒體的發行者完全掌控了訂戶的各種資料,很容易藉由這些個體資料竟進行個體的心理思維,行為操控等做法.而且社群媒體有一種黨同伐異的同溫層聚集作用,容易因此產生對立,衝突,並從虛擬進入到實體世界,其引響力不可謂不小.因此,對於社群媒體會員或用戶資料的保護,與使用限制必然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而防止這種資料被政治利用成了新的問題,而這與前一本主張全面的企業資料公開間,其實存在著衝突,要如何達到兩種主張間的平衡固然是個問題,但在之前的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第四權的全面崩潰,即使有吹哨者,或是匿名者,若沒有健康願意監督執政的第四權,其他一切的工作與檢舉大概都是無用的,第四權如何與執政者保持距離,才應該是首先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只是第四權越來越被執政者吸納成側翼或成為發聲者已是一件不容樂觀的事,.獨立的新聞媒體與新聞人幾乎已經快要完全消失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