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000.jpg

倦怠社會(Müdigkeitsgesellschaft,Byung-Chul Han)

       可能純屬湊巧,韓炳哲的系列安排了許多本,但在殷海光之間,這下可能很難讀下去.手邊有的"倦怠社會","美的救贖","透明社會","娛樂何為","愛欲之死","在群中","它者的消失","精神政治學","暴力拓樸學"等,包括實體書與電子檔.因為每本的篇幅都不多,都100頁上下,大致翻了一下快速瀏覽,粗領略的大部分論述的想法根源.偏這原點,及其衍生的後續文本大體上跟殷海光的諸多著作論述大相逕庭.這倒不是說韓的書不能閱讀,而是因為有了設定後,就顯得哪哪都是論述破綻,缺乏論證.雖然要說建構在以馬克思,黑格爾等思想為基本前提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現象批評的書籍,一路都未曾消失,但是起碼該有合乎基礎論述觀點,拋去多數謬誤的表現吧.所以就當它是純粹的哲學書籍來看吧.

     資本主義世界的異化現象有許多,法國的布赫厄迪寫了許多這方面的專著.原則上韓炳哲的書延續的就是這面向的議題,不過他似乎更往上看,瞄準的是傅柯,傅柯從對前工業到工業化時期的社會觀察,體認到了"規訓社會"的狀態,所謂的規訓社會就是試圖用一套或一系列人為的規則,將人裝入一般性的宰制,成為一套權力機器的某個部分,因此形成權力能在身體裡東翻西找,拆卸並重組它.

      規訓在17,18世紀開始為一套宰制方式,它有別於奴隸制,因為它並不是透過暴力強徵身體的所有權關係為基礎,甚至還可以說,規訓利用優雅身段來控制人,避開了奴隸制代價高昂又具暴力性質的手段,但同時效果上又不亞於奴隸制.規訓狀態是一種受到高度規範的服從關係,然而被宰制者與宰制者間卻距離遙遠,主要作用特別是在勞動的產出上,而不是在身體操作上.是的,雖然學校,軍隊,監獄裡是規訓社會的最明顯的縮影,但是這種規訓制度最主要的還是出現在生產關係裡,特別是工廠的環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規訓制度的影響可以說後來由工廠,學校,逐步的困級的整個社會,透過規訓,法條規則,獎逞,產生的優劣等級區別狀態,使得個人會依照這種情況來選擇其行為表現,最終目的當然是希望達到所有的人登能符合規訓下該有的樣子,沒有一個人有其他不同的行為狀態,美一個人都有他"應該"的行為,與產出能力.

      韓炳哲對於資本主義下規訓社會下形成的類奴隸制樣貌本身是有另種看法的,首先,他的角度認為規訓社會對於個人的壓迫力道,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入侵關係.他把這種規訓的發韌視作是一種病毒,因為病毒入侵了人體,因此產生的作用力,是外來的壓迫,強迫自己行為或生產行為,當然人會反抗,產生免疫力,這是一種與外來病毒相容相抗後的解除狀態.但是呢,他認為進入了21世紀這種規訓社會的狀態已經變樣了,他表示新自由主義下的世界已經從工業社會的更進一步的跳躍,這種跳躍不是奴隸制的跳躍,是達成奴隸制手段的跳躍,他把這種手段稱之為"功績社會".不同於"規訓社會"利用否定性的行為來達成目的,"功績社會"利用的是肯定性的方式來達成目的,功績社會是將功績的觀念內化自身的一部分,因為內化了,是感受不到壓迫,但實際上壓迫自己向前的就是自己的內力驅動.

      不強調否定但強調肯定的社會是一個不會利用規訓來告訴人們"應該"做甚麼的社會,而是經常利用各種肯定性的方式來激勵人們"能夠"做些甚麼的社會,因為你"能夠",所以你有無限可能,你就能夠達到你自己認為最好的樣子,在各種層面,生活,工作,娛樂,你都有你能夠發揮的空間與位置.功績社會鼓勵各人追求成功和卓越,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變得更自由,要找尋自我成為唯一的指令,在一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社會,勞動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不斷邁向一個更健康,積極的人生,追求所謂新的衝動,刺激,陷入過度的積極性.在韓炳哲的角度下,這種自發性追求卓越,美好,自由的狀態,其實只是另一種奴隸制的變形而已,個人依舊是奴隸,但同時也是壓迫宰制自己的人,他稱這種狀態的人為"普羅米修斯".

      而這兩種都被視為是奴隸制的狀態下的病態表現在韓炳哲看來卻是有差異的,"規訓社會"裡,壓迫是外來的"他者",你的反抗是自然的免疫力的發揮,因此外顯的病灶型態是歇斯底里症狀,或躁鬱狀態,就集體來說可能是會衍生出"社會運動","革命"之類.但是"功績社會"裡,壓迫是來自於個人內在欽羨美好生活的自身驅動力,個人是看不到外在的壓迫規範或是力道,因此感受不到身心的困境,特別是當產出回報能滿足自身的要求時,只會像吸毒一樣更加上癮,唯有當回報不如預期,甚至受挫時,才能感受到一種無以為繼的乏力感,這就是"倦怠社會",但即使如此,可能依舊要喝了再上,因此容易產生精神分面的疾病與症狀,抑鬱症,邊緣性人格等.而這種內發性的壓迫因為不涉及他人,所以很難醞釀出社會運動,更別說是前人所採用的革命.

       因此在功績社會裡最終的形成是一種靜態的,沉靜的,平和的壓迫狀態,人們始終限於其中,不得求解,這是韓炳哲所觀察到的21世紀社會現象:不僅是人的身體,而且是人類整體都演變為一架效能及其,順暢無阻地運轉,力圖最大化發揮自身的功效,興奮劑僅僅是這一發展潮流的後果之一,生命原本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現象,如今被簡化成一種生命機能,生命效能,相應的負面效果是,功績社會和積極社會導致了一種過度疲勞和倦怠,無節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梗阻.這種心靈梗阻的具體表現能夠曾幾個面向看出,首先便是"深度無聊"的生活型態充斥,因為工作占據了多數時間,人們只有碎片化的時間習慣,只能習慣於過度的瞬間訊息接收,而這種訊息刺激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注意力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感知因此變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長的工作負擔要求一種特殊的時間和注意力管理技術,這反過來也影響了注意力結構,作為一種時間和注意力的管理技術"多工化",但韓炳哲認為"多工","多勞","多種才能"不代表文明的進步,甚至更確切的說,他以為這代表了一種倒退,是一種野獸才會有的特質,他認為人的演化特質應該是一次只專注的做一件事,不須被旁騖所擾.

      而這種沒有間隔,缺乏餘暇的生活,首先會喪失的是對於辨識人的注意力,與深度的思考力,韓炳哲以為人類在文化領域的成就,包括哲學思想,都歸功於人類擁有深刻,專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許深度注意力的環境中,才能產生文化,這種深度注意力卻日益邊緣化,讓位於另一種注意力:超注意力,這種渙散的注意力體現為不斷地在多個任務,訊息來源和工作程序之間轉換焦點,而缺乏悠閒的後果便是缺乏沉思的時間,作者引用尼采的說法"如果把一切悠閒沉思從人類生活中去除,那麼人類將終結於一種致命的超積極性之中".因此,由於缺少安寧,人類文明將逐漸終結於一種新的野蠻狀態,行動者,即哪些永不安靜的人如今大行其道,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社會逐漸增長的積極性還削弱了其他一些情感,比如恐懼和悲傷,這些情感以否定性為基礎,即它們是消極的感情,如果說思想本身是一個由抗體和自然免疫反應編織成的結果,那麼一旦缺少了否定性,思想將轉化為一種計算,"功績社會"最後只會淪為完全計算不歇的世界.計算的世界首先便是喪失了對美的感受能力,接著自然失去對於藝術的鑑賞力,失去了沉思的能力,失去了行善的能力,隨後便由形而上的擴及到失去信仰的能力,也表現出對於神聖儀式輕忽,如慶祝,儀典的簡化,最終取消.一旦它們被取消,便只剩下庸常的,轉瞬即逝的時間,並且全部被用於工作.韓炳哲總結功績社會狀態是每個人都經營著自己的營地,這是一座勞動營,其特殊之處在於,人們同時是犯人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主人和奴僕,我們進行自我剝削,剝削者即被剝削者,二者已經無法分辨,為了更高效的工作,我們不斷優化自身,直至死亡,以這種恐怖的方式,且自我完善被理解為績效的提升.

        傅柯的"規訓社會"之名並不是瞬間即得的標題,它是一個長時間的觀察,閱讀,沉思後的一種濃縮結論,光看標題與答案是不可能有甚麼深刻思想的.但從"倦怠社會"的構成來看,它敘述多,論證少,而且本書的敘述大約都架在"他人語"上,會先引用某個人比如漢娜鄂蘭,Esposito,Ehrenberg等人的觀點談話為核心據以延伸出他自身在此論點上的贊成與反對,再形成他認為的現象,也就是說"功績社會"的這種觀點並不是長篇的論述或觀察而來,他只是藉由他人語拼湊形成一個"倦怠社會"的結論,是透過類推(analogy)"規訓社會"的模式想當然爾的充分條件衍生出來的"功績社會",基本上缺乏傅柯那種過程的嚴謹度,沉靜深思度,而以作者這些書籍出版的速度,應該也是頗符合"倦怠社會"模式下的行為,不過"倦怠社會","功績社會"等名詞對於資本主義異化現象觀察總結,似乎還是有標籤化的簡化好用之處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