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00000001.jpg

怎樣判別是非(殷海光)在紛亂的世界還是有恆定不變的價值存在

      新版的殷海光舊作"怎樣判別是非"是從早期的"邏輯新引"合輯中拆分出來,因為只有100多頁,篇幅減少,個人以為蠻適合生活快節奏又乏時間的人閱讀.但書的重點不在篇幅,而在於這丁點篇的內容雖然基本卻太重要,可以讓很多人體會不需再浪費時間去接收一些實在不能稱之為"道理"的政論節目,書籍,或是影視影視品,甚至是網路直播.

     舉一個關於"怎樣判別是非"的現例,有人指控球場被埋的電線磚頭是惡毒的新任市長自己偷埋的."惡毒"之類的指控屬於道德範疇,因為惡毒的人確實可能偷埋電線雜物廢土,但也可能惡毒者不會埋,兩種是狀態間其實沒有因果關係,很難就此推論.但是偷埋電線的行為卻是一種可以科學驗證的事情,當代人生活狀態可憐中的一項便是處處充滿監視器,影像紀錄器,新市長有沒有去偷埋電線,球場附近公家,私人的諸多紀錄器監視器必然可以取得諸多清晰明白的證明,這完全是可以驗證的,可證明對與錯.所以隨便指控,甚或以道德面向指控科學驗證問題,其實是經不起考驗的,也沒有意義.

     殷海光的這本書就是要提供人們在這些紛擾世界下諸多亂象的學習如何具備釐清真假的技術,能力與心態.依書裡的原話來說是"古往今來,只有極少數人在極少數的時間以內逼近著真理,最大多數人在他們最大多數的時間以內過渡著受神話,傳說,權威,禁制(taboo),口號,標語,主義(ism),偏見,宣傳,習俗,風尚,情緒等等力量支配的生活,而這力量常常穿上"真理"的偽裝出現,不知者以為這些力量的確是真理,並且常常持之甚堅的樣子,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來維護或求其實現".這段形容的並非甚麼遙不可見的現象,它根本就是我們現在正在經受的日常生活,紛亂的網路現象,與政治言語的表現,實在不是太遠的事情.

     許多歪曲的政治言語或觀點經常被人在不經意間使用出來,還有人喜歡打著"真理越辯越明"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卻往往展現出說話者既不懂真理,甚至也不懂辯論的窘態,只是當事人不自知自身的糗樣反而沾沾自喜能夠壓倒他人,其實人家已經當他是瘋言瘋語,已經沒救了.大家容易觸犯而又容易被人利用的若干短處,這些短處,在傳統邏輯中叫做謬誤(fallacies),殷海光認為常見的辯論謬誤共有七項.

     第一項"訴諸群眾":有一種論辯的方式是訴諸群眾的論式,這種論式就是假定了"多數乃真理的標準",多數人讚同的說法即是真理,多數人不贊同的說法便不是真理,這也就是說,一個說法是否為真,不取決於論證,只取決於多數,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謬誤型態,從風俗習慣的延續,到激情場合的群眾效應皆可能產生所謂的多數情緒,被因此被誤認為真理.第二項"訴諸權威":在論辯時,利用一般人畏懼或崇拜權威的心理,引用權威之言來壓倒對方,比如動不動搬出什麼什麼"名人說","大人物說",這種論辯的方式,就是訴諸權威的論式.第三項"訴諸暴力":當某些人們要別人接受他的結論或主張時,卻提不出相干的論據而拿暴力或借暴力來威脅對方,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結論或主張,這種辦法就是訴諸暴力,俗話"秀才遇著兵,有理講不清",西方則稱之為"might makes right",這些話都是訴諸暴力的註腳.第四項"訴諸憐惜":在進行辯論時,或提出主張時,不列舉相干的論證而只透過憐惜之情以使人接受我們的結論或主張,這種辦法就是動人憐惜的論式, 動人憐惜的形式很多,有的一望而知其荒謬可笑,有的則似乎神聖有理,動人憐惜時所舉理由如果有社會傳統或群眾心理的背景,那麼奏效更大,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有人指出其邏輯的不相干,就會犯眾怒,就會傷感情,比如常見醉駕自撞身亡,新聞媒體卻經常歪樓說"他是孝子".第五項"人身攻擊":與人對辯時,撇開問題的本身不談,轉而從對辯者人身方面的因素著眼施以攻擊,以冀取勝,這種辦法就是人身攻擊,在上段我所舉的被控埋電線的市長的道德疑惑,便是一例.第六項"以自我為中心":限於自己的觀念圈子,而不知尚有一外在世界,依此觀念圈子所作的論斷叫做自我中心的論斷,在一適當範圍以內,自我肯定本系生物存在之所必須,但是,過了適當的範圍,自我肯定又與自我戀(Narcxissism)的種種形式結合,便成一種病徵,生活在這種病徵裡的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在自我封鎖的觀念世界裡,把自己幻化得不同凡響,而鄙視屬於他人的一切,這種想法常常穿上哲學的法衣,也就是現在的同溫層效應.第七項"過分簡化":真正有所說明的道理,無論就衍發的程序說,或是就形制的手術說,很少是簡單的,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也很少是簡單的,經得起長期考驗的真理,大多是學人長期研究的結果,這類結果之衍發常常是經歷了複雜的程序.但是,對於這樣複雜的程序和建構,一般人感到不耐,一般人所喜歡的,是簡單的確定(Simple certainty),愛的是萬靈丹,不耐煩一磚一石地建造羅馬,希望天國於一夜之間降臨人間,這種過分喜好簡單而又急切的心情,於是口號,標語,主義,教條,理想等大量應市,然而,當這些廉價的商品被證明是沒有實用價值時,跟著來的便是失望,幻滅,沮喪.

      從上可知真理是辛勤的產品,激動群眾心理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一定能驚世駭俗,要能獲致真理和解決問題,只有切實用腦用手從事研究科學.真理的獲知手段是藉由科學,辯論的過程同樣的需要科學的態度與架構.了解科學避免發生誤解首先就必須知道科學有哪些特徵.一般人常說,科學必須有客觀性,同時科學需有互為主觀的可檢證性,所謂"互為主觀",意即一個命辭或概念為不同的個人所了解或應用,意即一個命辭或概念可以為不同的個人所互相檢證,這種辦法,可以使科學免於受個人的偏見或文化的偏見之支配.其次科學需有足夠的印證程度,這是科學知識之所以成為科學知識的第二個標準,這個標準幫助我們劃分"意見"與"知識",意見可因人而異,可因情感而移,可隨立場而變,知識則不能因人而異,不能因情感而移,不能隨立場而變,能夠改變知識的,有而且只有共同世界裡的經驗.而後,科學必須是有組織的知識,我們要知識有組織必須將知識納入一個系統之中,或把知識組織成一個有系統的形式,既然如此,科學知識必須是各部分彼此融貫的,在同一系統之中,這一部分的知識與另一部分的知識互相矛盾,或者首尾大相徑庭,或者結論否定前題之真,這些情形之發生,在科學裡都是不許可的.最後,科學的一大特點是在它具有廣含性,這裡"廣含性"的意思是說,在科學中,往往以相對少數的基本觀念,假設,定律,來說明相對多數的事項,這就是俗話所說的以一馭百,科學就有這種以一馭百的力量,因為科學有這種力量,所以它能收穫記述的經濟.說明的經濟,以至於思想的經濟.除了以上四特徵之外,少不得的便是懷疑的精神與態度/

      有了這些關於科學特徵的認知,才能將科學性的概念運用在辯論時的假設,採用的語言敘述方式等等面向上.書籍的後半部,殷海光將常見的這些在論述與辯論中能發揮科學概念的實際使用方式做了一些基礎的羅列,,比如現代的三段式形式:必要,充分,充分且必要條件的論述,與差異;類推法(analogy,作者譯為"比擬",我則將其改為當代常用語類推,類比)使用時該注意的那些限制,以及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五種歸納法(作者本書裡則將其譯為穆勒方法)的使用細節,與範例,這些都能提供做為讀者在使用判斷時的參考範例,內容雖不多,卻有一定的說明性.

      書末,作者列出了一些相關的補充性書籍作為這方面的參考,但我想以今日的需求,本書也就夠了,畢竟不是要眾人都去當學者或是政治哲學家,而是能達到提供自己在紛亂細瑣的訊息社會裡排除不必要的雜訊的目的即可.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