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季節(The Season of Divorce: Stories, John Cheever)
“離婚季節”又是本短篇集子,作者是美國作家齊佛(John Cheever).與前面所讀的”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餽贈”類似,這本集子初呈現了相當突出的地域與時代性.集子中大部分的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二戰前後之間,地點則集中於美國的東北角新英格蘭地區,及紐約,芝加哥等城市裡.
單看”離婚季節”這書名會被誤導,它其實只是其中一篇的篇名,名字看來突出而已,Cheever的短篇數量不少,國內出版社將它分成三本出版,"離婚季節"只是其一,實際上原文版就是一個把Cheever的作品集合一次出版的單行本為主體.”離婚季節”這名字會讓入以為它是本單純的情愛故事.但這些短篇的內容大約是在呈現上世紀30到50年代的美國社會百態,主要是以城市的中產階級為主體,寫出傳統家庭觀念與移民式莊園墾植家庭體制的解構,及其與現代都會式型態小家庭轉換間在觀念與價值衝突所形成的新人際觀,家庭觀,社會觀對跨時代人所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故事文本總在一種光鮮亮麗的生活外表下寫出人物內藏的痛楚,窘困,卑微,屈從,與各種受辱,或災難的場景與心理變化,齊佛試圖刻畫那個時代特有形成的新的人心,行為,與現象,最重要的是,在失去了主要莊園式大家族集合的可能協力幫助下,新起的都市中產階級生活可能陷入相當的不穩定性的狀態,這種不穩定可能源於經濟支援或是工作的突然斷供,情感因為意外誘惑增加,或是傳統夫妻角色的丕變所形成的關係不穩定,或是家庭成員間原有的角色認定價值的改變致使親情的不穩定,因為不穩定又缺少了傳統的家庭助力後可能就產生了屬於新時代的別樣悲劇,描寫以上這些不穩定的狀態及可能結果是這集子的最大特色.
跟別人不太相同的地方是,我看過這集子後的發現裡頭房子代表的意思挺重要的.在這個集子裡最常見的兩種組建家庭的居住建物,一是紐約市裡公寓房子,或是大樓裡的某種單間,另一種住房則是傳統美國在墾殖時期的鄉村莊園式屋舍,可能是豪邸,也可能只是一些農舍的組合,但是這些豪邸與農舍可能在集子中的故事中已經不是代表著極端的有錢或絕對富貴的大家族,可能只剩下是搬遷到紐約市的某個家族的一個空置屋宇,只在暑假,或其他假日供家族成員度假與休憩的場所,而家族成員可能各自分散居住於都會各自所屬的小公寓,或是套房內.這種總體的意含表的得非常清楚,家庭構成的不同,整體的傳統家庭組成方式,成員,在這個年代有了相當的轉變,大都會內服務類工作型態的興起替代了傳統以農業,流通商業為主體的狀態,使得原先以服務家園事業或農貿為主體的家庭分裂成為都會中的小家庭,這種變化有兩種值得觀察的有趣現象,一是莊園式的家庭與它鄰人住屋間雖然保持相當的距離,但能透過所謂的鄰近地區的宴會,或小鎮中心交集式交往而維繫情感關係,保持友誼,但是換成了公寓住房,鄰居之間的交往與關心則較為稀疏,淡漠,甚至不相往來,其二是自家的家人之間的關係,也由集中式居住的莊園,解構為各自獨立的原子體,家庭觀自然也因這種解構而有了變化,衝突少了,情感也疏離了,因此原先可以藉由大家庭彼此間協作互助支援個體的功能也消失殆盡,使的小家庭,小個體在遭遇各種不順遂,特別是經濟上的問題,可能陷入一種新的無法可見的悲慘循環中,以至對於人,特別是個體有了新的影響,主要是情緒負面的.
“大收音機”可以說是這本集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裡頭的夫婦住在紐約的一間大樓公寓裡,丈夫新買了一部新型的收音機,但不知是哪裡出了問題,這部收音機居然成了另類的竊聽器,他的老婆聽著它,隨著調整頻道,居然可以聽到大樓內不同樓層不同房間,不同家庭間的對話,知道了各家的隱私,剛開始,只當這現象是好玩,但隨著收聽的入迷,她居然陷入了一種深入其中的情緒,擔心某家會突然發生家暴,或是瀕臨經濟危險,直到丈夫發現她隱瞞了一些家庭收支的欠債問題,要提醒她留意時,她竟然害怕這件事,或這件家庭隱私會被其他鄰居從收音機聽到,隨著丈夫叫囂的其他家庭瑣事,她只想把它關掉.這篇非常的有意思的用一種諷刺的情節來描寫都會中小家庭對於鄰人他者的關係,只剩下在那些不為外人道之事之間刺探,窺伺,不同家庭之間的關係只剩下一種日常機械式,或場面式的問候,人際之間,甚至家庭之間都只剩下以物質無主體的互動,毫無其他傳統與情感的層面.
“再見,我的兄弟”是這集子開篇,講述一個家族兄弟姐妹於祖屋的假期重逢,是重逢也是散夥,因為其中的一位兄弟與其他成員的個性,價值觀大不相同,這位在城市中已經立足,有了自己新生活,新的生活重心的弟弟早已過不上過去傳統那種生活的狀態,已經融不進原生家庭,一位曾經的家庭悲劇,父親溺斃讓眾人的心有所隔閡.這篇寫的就是這個最後相聚,這幾族成員最終勢必各自東西,兄弟姐妹將發展出屬於各自生活的體系,再加上下一代的逐漸成長,新的觀念,新的人際圈,勢必讓過去的家族凝聚再也不會出現.悲觀主義偏執的弟弟勞倫斯對一切事物都存在偏見也缺乏耐心,他一次又一次地遠離家庭,朋友,學校和工作單位,卻始終不能對生活滿意. 弟弟養尊處優卻又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對待母親,兄妹甚至是妻兒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終於惹惱了哥哥用木棍敲破他的頭頂.弟弟負傷而走,整個家庭對他的愛與恨或許未增也未減,也許這就是傳統家庭存在的意義,一切是那麼穩妥又那麼陳舊.但是弟弟顯然可能從此就會從家族離開了,這就像徵著未來的後代會一個個因為各種的原因,或誤解,而逐漸的由大家庭解構成單位原子,各自獨立,而這座海邊的莊園若不是被海吞沒毀棄,就是被後代給拆除,出售或遺棄,這是大家族體制分解的最好說明.
“巴別塔裡的克蘭西”則是寫一個電梯操作員克蘭西,這個操作員在這棟大樓裡看慣了形形色色的住戶,他最看不慣的是那位盧安崔先生,經營著怪怪藝品工藝店,根本不像是他眼中的正當能賺錢行業,又有個疑似同性戀身份,讓他覺得噁心,後來盧安崔開瓦斯自殺被克蘭西救下來,但他因為干預了盧安崔的生活,被威脅可能被辭退,這讓他心情不佳,後來生了重病.意想不到的是盧安崔竟然為了他的重病幫他向大樓住戶募款,解決了他競技上的困窘,這讓他開始有了省思,原來盧安崔先生有著這樣的善心,但自己從前從未發現,讓他不得不想過去在操作電梯時,總是預設了在大樓生活裡的人物各種標籤,但其實自己根本不明白他們各自有什麼優點,困境,哀傷,或是痛苦,一如其實自己的生活經濟拮据,老婆,小孩經常穿著有縫補的衣物,使用破舊的器物,自己可能自覺得很驕傲,但他人卻可能有不一樣的眼光,因此他從此也不在用自己有色的眼睛去干涉盧安崔先的事了,因為自己的家事都還沒有處置妥,且想到自己的行為與兒子的表現可能在別人眼中也是有另一種模樣,未必是自以為的光明正派,那就不要同樣的態度與眼光去質疑他人的怪異,苦難與不得已.相比之下另一個電梯操作員在"對窮人來說,聖誕節是個悲傷的節日"既是謊言,也是事實,單身的查理講了一堆謊言,偽造了自己的不幸,因此贏得了大樓住戶贈送的許多聖誕節禮品,大魚大肉吃喝不盡,加上許多的用品,他喝了許多住戶餽贈的酒後開始行為脫序,遭到大樓管理員的辭退,這確實是個值得讓他悲傷的聖誕節,但是這故事也透露了城市單身窮人的悲歌與慘狀.
因為設定的時空背景因素可能在1930到1950年代之間,剛剛結束的禁酒令,大蕭條,其間的二次大戰表面上似乎都沒有進入文本的敘事中,但實際上許多篇的主角與人物沈迷於酗酒,戰後的工作,與生活的不如意等安排,都是以展現而非敘述的方式來符合這樣的時空環境,作者寫出了當時環境之下的親情,交友,職場,婚姻,育兒,旅行,度假,宴會,甚至婚外情.以各種的反諷,對比來安排這些社會現象的變化.但其中有一個特點是,這個集子中的人物眾生顯得非常的“白”,個人似乎並沒有看到任何一個黑人人物曾經出現在文本中,我並不知道作者其餘的篇章的佈局是否也是如此,想想若不是有特定的價值觀的影響,就是當時美國東北地區鄉村與都會社會現象中黑人的地位尚且處在一個模糊不清又難以界定進入中產這樣的範疇吧,還有另一個現象,就是那些不如意的主角人物往往整日沈迷在酗酒的時間裡,常常致使原本來就不佳的生活狀態,包括家庭,事業,或是愛情,更因爲酒後脫序的言行而雪上加霜,令人不忍卒睹,也難免會思考這究竟是主角自己的性格命運所致,還是當時美國東北地區普遍存在那種普遍性的社會酗酒的狀態,因此而成為一種時代的表徵?"琴酒的哀愁"說的就是這樣的普遍狀態,實在有點讓人好奇.
這個集子的特色是大量的微微悲慘的中產人物故事,而且有一些故事如'"孩子們","哈特利這一家","碎夢之城","離婚季節"都是一些基本良善,勤懇工作等小人物的不幸,雖然略顯得人世不公,但似乎就是接近現世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