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子與灰燼 : 核災難的歷史

原子與灰燼 : 核災難的歷史(Atoms and Ashes : A Global History of Nuclear Disaster,Serhii Plokhy)

        一部由珍芳達,與麥克道格拉斯主演,片名是"The China Syndrome"的電影於1979年上映. 電影描述一名女記者和她的攝影師無意中發現了一間核能電廠可能發生"核爐心熔毀"的緊急意外,打算將發現的問題公諸於世,卻遭到想電廠人員諸多攔阻,連性命都受其威脅,廠方甚至殺害了說出真相的工程師等一連串故事的電影.這部電影上映兩週後美國發生了三哩島事件,所以帶動了電影的受注目程度.但是,一部講述發生核災的電影,卻有一個看來並不相關的片名,難免引人好奇,"China Syndrome:中國綜合症",乍看起來怪異.但其中有若干典故,是由曾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家Ralph Lapp於1971提出,他認為核能電廠的爐心若發生不可控的熔毀事件,其中核燃料熔液將會熔解一切物質,甚至可以穿透地殼,和地心,直達地球的另一端,因為中國地理位置恰對映在美國於地球的另一面,所以便以China Syndorme來形容核能爐心熔毀事件造成損害的威力與恐怖程度,若美國發生核災,災難影響也能穿透地心直達中國,即影射核事件的污染擴散影響是無遠弗屆,難以控制的意思.

       即使不懂China Syndorme的意思,核災在普通人的印象裡也是恐怖的,它雖然不像火災,水災,地震,透過目視,感受,與經常的頻率性為人所知,但經由廣島,長崎的原爆與受輻射傷害的人們影片,與傷亡數據的傳播,人們普遍對它有了先天的恐懼形成,而早期的核能運用主要便是在國防武器上,不論是大國博弈或小國自衛,核武器的發展都列為國家機密,除非是公開的大規模引爆試驗才能為人所知,否則在機密之下,非參與者很難得知它的存在,增加了核能的神秘性,但偏偏那些非武器爆炸作用下的核災發生事件的當下是無法為人立即感知,除非有儀器偵知並公諸大眾,否則等到核災的影響在人體出現反應讓身體有所察覺時,往往已經是非常嚴重,造成了不可逆轉的人體傷害,所以普通人對於核能所存在災變的防禦心態與恐懼心態,是一種奇怪的恐懼與想像的交織心理.

      "原子與灰燼"就是一本講述史上曾經發生的六次重大核災事件,這六個事件的特色就是事件初起都被官方封鎖消息,直到它公諸於世或為一般人偵知時,已經造成了很嚴重的大規模傷害.這六個事件剛好可以分成兩種來源,一種是為發展核武器所造成的核災害事件,分別是1954年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附近試爆氫彈,所引發的核污染事件,1957年蘇聯烏拉山克什特姆的核廢料爆炸事件,與同年英國winscale的核洩漏事件,後兩者皆為發展提煉武器級的鈽原料的工廠爆炸災變,另一種是和平用途的核能設施所引發的核災難,分別是1979美國三哩島電廠,1986蘇聯車諾比電廠,2011日本福島電廠.

       "原子與灰燼"雖是一本講述地表上曾經發生的六次重要核能災難事件的歷史敘述書籍,但它又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書籍,還帶有很高的現代疑問啟發在其中,而這種疑問是起因於氣候變遷.曾任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主席的Gregory Jaczko曾表示,以當前人類社會的狀態發展而言,真的要應對氣候變遷,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千座,而是幾千座的核電核能反應爐,以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公布的到2022年底為止,全球正在運轉的的核反應爐共411座相比,要應對氣候變遷,核能反應爐的數量必然需要大幅增加興建,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可預見的大幅增加核能機組的情況下,必然會同步增加可能發生核能災難事件的機率,甚至可以直白的說在增加運轉幾百甚至幾千座核能機組下,必然會發生新的核災事件.根據德國明斯特應用技術大學的Tomas Rose和倫敦大學的Trevor Sweeting兩位科學家以當前正運轉的反應爐中對可用數據庫中數十起核事故的研究,預測在接下來25年中核爐芯熔毀事件的發生次數在95%信心水準下的置信區間為0.82—7.7,這意味著在2036年以前很有可能再次發生核事故,更何況世界氣象組織(WMO)在11月底的報告中指出今年地球平均溫度預計會比工業化之前再增加華氏2.5度(攝氏1.4度),增幅只比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設定的本世紀末升溫目標上限低了0.1度,由此可以推估想單純依靠新能源來替代石化能源來阻卻地球升溫這種進展速度太慢,可以說增加核能發電的運轉機組必然是這個地球大多數國家短期內要阻止氣溫上升的最佳選擇,何況剛剛進行COP28(聯合國氣候約定綱要第28次會議)上有近120國已經承諾要2050年前將核能發電提高3倍,所以未來發生對核能事件的關注重心應該不是在有無發生,而是在事件發生後影響地球環境與人類生活嚴重程度的大小而已.       

       在核工業歷史上發生的數百起事故中,本書記述的六起事故尤其具有代表性,儘管事故定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通常取決於事故發生國的評估,但車諾比和福島兩起核事故通常都被歸為最嚴重的"特大事故"級別.克什特姆核事故的定級為6級"重大事故",winscale和三哩島核事故則為5級"具有嚴重後果的事故".至於馬紹爾氫彈試爆污染則從未有過定級,因為定級指標僅適用於非武器核設施或核電站發生的事故,而不適用核彈試驗,大型事故揭示了除簡單失誤和技術故障以外的諸多現實問題,凸顯了更具廣泛意義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這些因素以間接,隱秘但最為深刻的方式導致了事故發生.同時這些事故也體現了在核災難和核緊急事件中科學家,工程師,核工業巨頭,大眾和政府在處理方式上的異同.如果美軍沒有在短時間內按計劃試爆第一枚氫彈的壓力,試爆或許不會造成如此慘痛的後果,如果英國政府沒有施壓要求延長降溫退火操作的間隔,那麼winscale工廠大火可能不會發生,如果車諾比核電站沒有盡快併聯發電的壓力,那麼反應爐不會在沒有執行必要測試的情況下啓動,或如三哩島核和福島核事故所揭示的因為政府監管部門通常與業者內部政商關係曖昧,對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視而不見而釀災.事故發生國的政治文化和管理文化不盡相同,政府和核工業在應對核災難及其輻射和政治後果時也採取了不同的做法.雖然所有國家的核科學家和工程師普遍持有樂觀,敢闖的態度,但僅有蘇聯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有意違反安全指令和規定,政府也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管理人員和操作員遵循了操作指令手冊,那麼克什特姆核事故和車諾比事故都不會發生,無情的計劃體系制定了越來越高的生產配額,如果不抄近路違規操作,這樣的生產目標根本無法完成.

       由上可見,過度的效率與效能的追逐是造成這六大核災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因為大國博弈,蘇聯的烏拉山事件,與英國的winscale都是這種因為需要追趕他國核武競賽的壓下,主要是官僚體系對於技術部門的壓迫,致使底層的工作人員經常性的必須忽視某些技術臨界條件,烏拉山事與winscale爆炸這兩個事件比較不為人知,發展核武既要公開成果讓他國害怕,又要隱密過程不能為人探知,所以相關的災難事件都被隱瞞許多年後才逐漸為人所知.這本書對於這六個事故的細節敘述頗有可看的故事性,這兩個鮮為人知的事件或許更值得一看.但在效率之外,另一個造成核災難事件的因素其實是"無知".這裡的無知是真的無知的意思,雖然說人們對於核裂變的相關知識已經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對於整個知識領域來說不可知,或尚未完全能理解的部分也不少,即使是如核電廠這樣的設施運作如此成熟下,仍可能有許多未知的可能突發狀態,並不為人類科學所掌控,人類能夠應變核能緊急事變的劇本數目顯然對應未知的可能風險便故數量來說,仍然太少,從發生時間最接近現在的福島事件,身為廠長連對於到底該不該立即注水入已經爆炸的核反應爐的決策尚且都有躊躇,這是因為人們對於爆炸後的核設施混合狀態無法確定其屬性狀態,不是百分之百的能夠確定依照事前訂定的作業程序是否能有效控制,或者如馬紹爾氫彈試爆,人們算錯了可能的引爆當量與污染範圍,甚至因為不確認風向的可能變化,而遇見非期待中的結果,或如車諾比初期乾脆用空投沙土掩埋的方式,這些案例中都可以見到人類當前知識有限之處,雖說科學應該是主要的標準,但人類目前在核能的知識上,還是需要更謙卑一些的承認.而在無知之上的另一個產生核災的因素是非專業領域的政治人物的干擾與介入,因為核能汙染一但發生且為外界偵知會產生重要的政治影響,文章開頭即說過普通人對於核污染的恐懼遠大於其他種的災難,所謂的China Syndrome,這種會危機領導人政治生命的事件,讓他們會更想立即的以最短時間的方式來解決或掩蓋問題,有時疾病亂投醫,反而走了最壞的路,致使災難擴大.鑒於事故發生時間和所在的國家有所不同,各國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隱瞞,杜撰或歪曲了相關訊息,蘇聯對媒體有絕對的控制權,還可以調遣KGB監督輿論,成功將克什特姆核事故的秘密保守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而民主政府需要應對的是新聞自由,在馬紹爾氫彈試爆污染與winscale大火這類與國防相關的事故也是如此,媒體是作為獨立的行動者出現的,媒體在三哩島核事件的餘波中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不僅傳播了新聞,還散播了恐懼,在福島核事件中電視媒體現場播出了核電站發生的數場爆炸,並在危機之初成為首相的主要訊息來源,媒體成為揭露這場核災難真相的主要機構,但是政治力量的介入作用恐怕依舊是無法可擋的核災來源之一.

       綜觀未來,那些第三世界國家企圖發展核武的試驗可能是未來核災事件的來源,但國際監管離他們太遠,可能很難阻卻與防範這一塊.但是另一種核災卻是當前國際社會必須留心的.前面提過要達到阻卻地球持續升溫最快速的方式便是以大量新建新的核能電廠去替代燃燒石化的電廠,有龐大數量預估的可見核能機組要建置,必然就有相應的商業競爭會出現,因為核電廠是屬於大型有技術要求的公共工程,在這個領域,全球相應有競爭能力的廠商其實數量不會太多,但這些廠家會不會因為要爭奪這些核電廠建置案件而採取便宜行事或降低價格成本的方式來爭取值得觀察,會不會一些老舊,建構安全係數較低的技術與設施可能就由此被利用在未來的可能的核電廠機組上的可能性將會隨著官僚機構的貪腐或效率追求而提高,是需要被列入考慮與追蹤的,這必然是未來可能的核災難來源的主要隱藏因子.也就是說比起實際的核戰,核能發電廠這個不得不然的選擇,將是未來主要的核能災變的來源,是人類必須要留意面對的重大問題.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