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

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John Maynard Keynes)

         雖然同樣的是凱因斯的作品,相對於"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的大名,這本"凡爾塞和約的經濟後果"在本地聽過的人就不多了,甚至也沒有譯本,所以我讀的是簡體譯本.但原文在1919年出版時很快便連續6刷,除了英文版,且隨後就有了法文版,當時的銷量不錯,一方面是因為這本書的通俗可讀性較高,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經濟學知識觀點,只需要常識便能理解,其次是這本書的核心論點,與企圖跟當時的政治氛下普遍的戰勝國觀點大不相同,具有獨特性,異見性,這樣的吸引力自然較高.

         這本書預言了如果不立即改變和約內容,依照當時議定的凡爾賽和約去履行後,將對德國,義大利,東歐等地產生嚴重的經濟打擊,它們可能因此陷入各種經濟困境,並產生隨之迸發的社會亂象,而這類困境與問題若不是對這些國家發生毀滅性的作用,就是會引發當地的社會革命,不利國家穩定,自然不利於戰後的歐洲和平.有後人在這樣敘事的分析框架下稱凱因斯在本書預言了納粹,義大利法西斯興起與二戰的出現,東歐的大饑荒,雖然就作者有所保留的文本而言只是點出可能的亂象,且1919年的希特勒還只是個即將離開軍隊的下士而已,說凱因斯預言,納粹出現或二戰的發生未免過譽,但個人以為雖不中亦不遠,這本書做了很好的經濟分析示範.

         從我的觀點來看,"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其實是個不精確的產業分析,或投資計畫評估,通常這類的分析報告一定會有一部分是預測計算或列出未來的可能收入,支出,並就此產生一份財務可行性的支持,以便對於是否進入某領域投資,或從事某項需要產生未來現金流的活動的產生輔助決策的作用考量.沒錯,書名既然有''economic consequence",自然就必須有經濟的分析.但為何要分析呢?凡爾賽和約中除了那些對於戰敗國關於軍事,國防的限制管制外,最要緊的部分便是賠償.就戰勝國而言,賠償當然越高越好,越多越好,但是若你將戰債的賠償當成是一項償債,戰敗國顯然就像是一個病厭厭的患者,一個雖然還沒破產但是明顯已經左支右絀的欠款者,想要他還錢,怎麼也得有個還款計畫,而且應該是夠能夠長期執行下去還款計畫.也就是說如果戰爭是一場戰敗國對於戰勝國的借款,戰爭結束後,戰敗國要如何清償借款能夠讓雙方都心甘情願且有能力的接受執行,便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不可能是一分荒謬的高利貸,也不該是一份讓還款者沒有能力執行的還款方式,因為不論是利息數額過高,還是還款實務無法實踐,都會讓欠款者心生賴債的可能,可能一毛都不願再還,甚至會有更壞結果的可能,若不是債務人自殺,就是乾脆來毆打威脅或殺死債權人,這種現象到今天還是常常在社會新聞中的高利貸中看到,遑論是國際事務,戰爭所引發的債務.

        首先作者就去評估了幾個主要戰勝國的戰爭損失金額,包括了國家實體與經濟上的損失估計,也計入個人人均所得上應當賠償的部分,然後得出了一個德國約略賠償各國所需的總額,這個金額約略是100億美金,而凡爾塞和約要求德國賠償各國的戰損的金額是300億元美金左右.先不論這兩者的數額差異極大,凡爾塞和約中基本上還拿走了德國大部分用於海運的船隻,火車,貨車,甚至外國船隻還可進入德國的河道航行,限制了德國的關稅稅率,拿走了德國重要鐵礦,煤礦產區的領土亞爾薩斯,洛林,魯爾,再加上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德國政府與人民於海外的資產也全部遭協約國給收繳.這使得原先可以為德國經濟產生收入來源的重工業,鋼鐵,化工,國際貿易,海運,海外收入等主要經濟活動能力不是被腰斬,就是被斷供,也就是說德國根本失去了創造財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國要求德國每年償付的金額居然超過了凱因斯計算出的德國在被剝奪許多工業資源下所能創造的年收入的大部分,這使得德國因為償付賠償金,未來每年將沒有足夠的收入去支付它需要進口的糧食支出,這種缺額可能創造出因為缺糧而發生的社會弊端,與災難,所謂的饑寒起盜心,社會必然因此陷入動盪不穩定.而德國之下的奧地利,與東歐也遭逢同難,當國家收入來源大幅的下降,另一個相伴戰爭的問題是貨幣作用在印鈔通膨的影響下,各戰敗國必須用更多的錢進口原先需求的糧食與民生物資,雙重雪上加霜下,作者引用了古典經濟學上的憂慮,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經濟衰退,飢饉的產生是必然,除此之外,當人民必須更辛苦的處在一個經濟生存邊緣時,自然會心生不滿,而後會有怎樣的社會狀態,是法國大革命?還是民族主義的凝聚作用有機會被人利用發酵?歐洲仰賴美國的糧食外溢效應可能會因為如此被打破,接下來恐怕就是對於戰敗國社會紊亂後的外溢效應.當德國及其他戰敗國無法年年按時履行戰債付款時,同樣存在戰爭債務的戰勝國也會因會三方債務的關係而無法履約,間接也會受到流動性的傷害,致使原本就不佳的財政會因此更糟,甚至崩潰,貨幣系統也會遭受波及,這使得戰勝國的戰後社會,經濟發展同樣會因為德國與其他戰敗國無法履約而陷入困境,如此一來,整個歐洲體系與制度將面臨更大的衝擊與考驗,這無異於是個不穩定的因子,是有可能引發再次戰爭亂象的一個隱藏禍患.

        在經過經濟分析之後,凱因斯提出了從四個方向去討論和約可能引發的問題,分別是1.對合約進行修正.2.解決協約國內的債務.3.提供國際貸款,進行貨幣改革.4.處理中歐國家與俄國的關係.其中的前三項便是解決債務,與還款問題,第四項則是解決中歐東歐可能面臨的糧食缺乏問題.這其中最大的部分除了降低賠款金額外,就是建議戰勝國協約國各國之間內部取消彼此的債務,解鈴還須繫鈴人,英法各國不願降低德國的賠款金額,是因為他們多數都還欠著別的國家的借款,當下的主要債權人是美國,可惜威爾遜未能體會到這點,源頭不解,後面的問題自然也難進行,其中的法國是所有的戰勝國中索賠要求數額最高,也最不願意放手任何可見的利益,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法國在戰場陣亡人數之高,國家建設受創之深讓他們的報復心態高於其他國家外,最重要的,其實是高層對於德國的防備.在這本書裡有一章被列出來特別的在描述幾個凡爾賽和約與談者的人格特質,其中關於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的形容最多,作者極為讚賞此人,但也是他最堅持剝奪德國的經濟的大部分,初看時會以為是基於報復,後來才理解這是克里蒙梭基於恐懼的心理而有的見解,遠自拿破崙時期,法國與普魯士就經常的互爲交戰對手,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德國甚至因此統一,德國皇帝還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這對法國而言當然是奇恥大辱,一戰又是德國入侵法國,因此為了對於未來德國可能再度興起的防範,克里蒙梭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削弱德國的根本,讓它很難再度強大興起,所以剝奪礦場除卻重工業,割讓土地,削減關稅,等等措施都是為了讓德國無法成為軍事強權,債務的壓力更是可以逼迫德國短期內再無侵犯之心,當然他們甚至還有將德國分割成若干更小獨立國家的念頭,這樣便可以更根本鏟除這個對法國而言是覬覦者的野心國家,你能說克里蒙梭想錯了嗎?只是凱因斯想的恰與他是不同路徑,法國要的是自身的強大,與拒敵的可能,而凱因斯想的則是歐洲的體系建立與和平的維持,而在這個觀念下便有了第四項,恐懼於中歐,俄國可能發生的糧荒,因為那樣可能會產生新的政治動亂,或戰爭,革命,而解決之道便是將中歐與俄國拉進歐洲體系來,因為俄國是產糧大國,可以補充供應因為物價上漲人口增加而輸出減少到歐洲的美國糧食的缺口,而這樣做的結果又能同時把俄國拉進歐洲體系,對於和平將是有利的,但協約國當下竟然對俄國貿易進行封鎖,這便會讓該國的收入產生削弱,進而影響周邊的情勢,與俄國對於協約國的態度.只是這些建議最終多數都沒有被協約國的主要領導者視為是重要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而歷史最終果然選擇走上那條債務人耍賴的路,中東歐也果然發生大饑荒,餓死了數百萬人,然後更別說義大利與德國陷入了法西斯的統治.當然這些都是事後論,但與本書所隱約提出的那種可能的災難與人禍其實相當貼合,因此凡爾塞和約也被凱因斯稱為是一種"迦太基式的和平",一種透過奴役戰敗者來達成安定的和平方式. 

        由於德國無力持續支付賠款,法國於1923年佔領魯爾區以強制賠款,引發了國際危機,並導致1924年道威斯計畫的實施,那是一種新的付款方式,實際上是改透過國際貸款來幫助德國履行賠償承諾,儘管有貸款支持,但到1928年德國還是呼籲制定一項新的付款計劃,要求將德國的賠款總數額定在263億美金,並計劃預定於1988年之前完成所有賠付.1931年德國經濟全面崩潰,賠償計畫被暫停執行一年,甚至後來賠償金額更在1932年洛桑會議上被完全取消,接著的歷史自然就是納粹登場.二戰後西德同意支付德國一戰的賠款,在1953年"關於德國的外債協議"中達成了一項還清剩餘50%賠款的協議,最終所有賠款於2010年10月3日支付,德國將一戰賠款全部還清.這個結果與當年的凡爾賽和約原始條款相比,顯然可以說當年定案賠償金額的離譜性,而這還是二戰之後基於馬歇爾計劃下復興的德國才有能力做此創收的成果,顯見和平的追求未必一定要逼敵人入絕境,寬容共存也是一條可以思考的路徑.

        這本書其實蠻值得一看的,主要是作者的思路是從他祈願和平與美好生活的角度出發的,戰敗國當然需要承付它於戰爭期間所造成的傷害,只是那些究竟應該包括哪些東西,數額多少,其實是很難估算的,所以我一開始即說這是一本基於不精確的經濟分析所得出結論的書籍,但是大體的思維方向與預言,看法都在後來的歷史上有著類似的發展,這便能說明當時年輕的作者眼光還是有些能耐的.即使不看政治分析,單就財務經濟分析,這也是挺經典的一個案例.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