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門歪道: 近代哲學的驚世起源( Heretics! : The Wondrous Beginnings of Modern Philosophy, Steven Nadler & Ben Nadler)
書名"Heretics",就是異端的意思.同為"不馴的異端"作者Steven Nadler的作品,另加入插畫家Ben Nadler."不馴的異端"中以斯賓諾沙做為主角述其生平,這本書則是對十七世紀中包括笛卡爾,洛克,斯賓諾沙,洛克,布魯諾,伽利略.萊布尼茲,帕斯卡,牛頓,伏爾泰等一眾哲學家或理性主義者的生平與思想做簡潔的介紹.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是以圖畫書,漫畫的表達方式取代了使用大量文字來呈現.
從當下的觀點,十七世紀被人們稱為啟蒙時代,理性主義時代.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天主教神學權威制約知識與教條的中世紀,因為那個時期出現了許多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的人物,這些人物認為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他們相信世上存在一種能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普世原則,能對過去傳統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加以檢驗並改進,進而創造出新的觀念,以其下所構建的世界,似乎那個年代中,是時代氛圍引領創造出這些人物的,大家一湧而上朝找尋真理之路進發,但是真正的十七世紀可不是這樣的,因為打破或挑戰傳統,可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業,它涉及直接挑戰當時的權威,與權威所構建的權力,觀點,自然不可能不引起權威取締,主要是教會的力量,指斥這些新觀點的主張者為異端.
布魯諾捍衛日心說引發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不滿,被活活燒死在火刑柱上,便展現出了那個年代異端可能的下場.但對部分人來說,布魯諾的結局也許只是一個偶然,未必能令人有它想,但隨後年輕的伽利略經由觀察與實驗發現哥白尼和布魯諾無誤,地球就是一顆繞著太陽轉的行星,雖然他小心翼翼,但根本性的原則被挑戰令教宗惱羞成怒,加上用詞不當,使得教宗與教會以為伽利略為哥白尼的地動說辦護.這使得原先教宗資助進行科學實驗的伽利略被叫喚到羅馬審訊,隨後並被監禁,他的著作也遭到列為禁書的下場,但是從教宗金援科研可以看出其實教會未必是絕對古板不思變動的,但它畢竟是個由不同人組成的機構,從電影''教宗的承繼"裡也能看到這一點..
相比之下笛卡爾就聰明多了,或說投機多了.笛卡兒透過研究也支持哥白尼的主張,甚至跑去阿姆斯特丹對伽利略表示日心說沒錯,他思想走得更遠,站到了亞里斯多德的對立面,主張二元論.笛卡兒認為人可以使用數學或理性的方法來進行哲學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覺更可靠,認為數學,物理定律等知識都是透通過理性思考得知的,是無法通過感官認識的,這恰好與西方世界長期以來所尊崇的亞里斯多德所主張的一切思想來源於感覺的觀念大相徑庭,所謂的"我思故我在"清晰地表明了二元論觀點,我是一個思考的主體和我的身體不同,即使沒有身體,思想依然可以存在,而靈魂與肉體混在一起,是真正的統一體.因為相信理性,自然與當時的神權主張有所扞格,但是笛卡爾聰明之處在於他一方面主張自神然論,甚至無神論,但卻經常宣稱自己時虔信的天主教教徒,這使得他避開了可能如布魯諾,斯賓諾莎等人所遭受箝制對待.但也有人對於笛卡爾此舉表示不認同,那就是數學家帕斯卡,帕斯卡雖是一名數學家,但是關於哲學,宗教思想亦有研讀,相對於其他啟蒙時代的人物,帕斯卡在其中算是真正的宗教虔誠信者,他認為在無限的上帝面前,人們的偉大之處僅僅在於能夠體認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一如他的著作"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就只有如此而已,其間充滿著對人性的悲觀主義,也在另一個層面上表明帕斯卡對信仰的無限依賴,所以帕斯卡對於笛卡爾的兩種面孔其實深深不以為然,覺得他就是一名投機兩面人.
斯賓諾莎也算是二元論的反對者.他認為上帝或自然是同一回事,一個無限的必然存在的實體.又表示聖經跟文學作品一樣都是故事,但這樣的論點在當時封閉的神權社會裡真算上是大逆不道,所以他被先逐出猶太教會,後來出版的書籍又被羅馬教會列為禁書.他認為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幸福與否取決於運氣的好壞,神無能力預言,更不可能展現神蹟,預言與神蹟都與自然相違背,這幾乎是推翻了聖經文本的意義.由這些簡化的主張可以看出,這不但不見容於當時的教會觀點,也與笛卡爾的二元輪相悖,不過這種異端的主張也沒能說服微積分的發明者之一萊布尼茲,精通數學的他應該是理性主義者吧!.在與斯賓諾莎長談之後,他依舊對同一論有所懷疑,並不完全同意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認為實體只有一個,萊布尼茲對此不敢苟同,萊布尼茲認為實體是多數的,甚至應該是無限的,他認為宇宙間是可能存在多個世界,我們所處的世界可能只是眾多世界裡最好的一個(令人想到薛丁格的貓),既然世界有多個多種可能,那麼所謂的知識是不是也可能不會是唯一的?一個世界有一種絕對知識,那多重世界自然沒有固定的絕對知識?但這樣多重世界觀,多重知識觀認識論竟然沒有被教會追殺?這就要看他在這多重世界可能後面所衍生出的說法觀點了,"我們是不是不可能有一種不僅僅是可能,而是必然的知識呢?我們可以在甚麼意義下說有關世界的知識是真的,確定的呢?".萊布尼茲將此歸功於一神,世界的創造者,神在創造之前沒有已成的材料,沒有既成的有限處境,神是單憑其至善而創造這一個世界的,因此世界的確定性知識不可能是世界之內的動因,而是超越的形上因.
萊布尼茲稱這個世界存在上必要設定的形上因為神,所以世界的生成運作全賴於形上因,這不但與他的信仰相契合,也符合當時神權架構下的官方觀點,神催動了一切,自然是不會惹來麻煩.這一個世界之所以是如此就是因為這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世界,是至善的可能世界.因此必須理解神的至善意志,朝這一個方向邁進,可以基於過去籌劃自己的未來,這是人類分享的神性,道德的可能性.人可以透過開放可能性了解這個神創造的世界,而了解如何成為一個道德的人.由此可見萊布尼茲的思想其中多少同時包容了亞里斯多德以降單憑感官的經院哲學,與強調觀察經驗實證的物理學,數學等事物有所區別,兩種主張同時在一人身上展現,這是他與以上幾位略顯不同之處,他沒有陷入純信仰與純理性二者必然分野,敵對那樣執念裡.
這本書試圖以圖畫書,漫畫的形式來表達十七世紀理性主義者,或幾位異端生平與思維方式一般都會受讚揚或推廣,但我個人其實對於這種做法長期以來都有疑問,難道那些常人很難讀懂的東西用漫畫表示就能讓常人讀懂嗎?還是只是用來作為記憶,強調歸類記憶知識上很好用,但作為啟發思考與興趣其實並沒有太多作用?畢竟補習班那些以活潑形式或幾近演出的方式來教物理,數學的大有人在,似乎學得好跟學不好的還是差不多比例,也差不多是同樣的人.我以為許多時候漫畫表現知識的應用頂多就是為了方便記憶與書籍銷售量的面向,個人以為思考面向的考驗未必一定要讀原典,但是需要的是能夠以簡單直白表達的方式,甚至是口語化轉意的普通白話作品,但這才是真正困難的,因為本身能讀通原典又具備能以最直白口語或簡單白痴化描述能力的作者其實比想像中來的少,,甚至根本很難看到,所以哲學性的書籍經常被人認為是不講人話,更以為靠圖畫或漫畫就能釐清它,這恐怕是誤解了.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