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

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A Book Forged in Hell: Spinoza’s Scandalous Treatise and the Birth of the Secular Age,Steven Nadler)

        "不馴的異端"一如副標題所說,它寫的是關於斯賓諾莎此人的思想與生平大略.文本以斯賓諾莎的著作''神學政治論","倫理學","政治論"為基礎來敘述他的主張."神學政治論"在1674年被荷蘭列為禁書,而上述三本書與斯賓諾莎的書信集更在1679年被天主教會列在"禁書索引"中,斯賓諾莎於1677年過世,年僅44歲.

        雖然說斯賓諾莎所處的時代在現在被稱為理性主義萌發的時代,荷蘭又是當世數一數二的自由主義國度,但其實斯賓諾莎面對的真實環境與現代眼光預設的當時情景是有很大差異的.前文所寫的"禁書索引"是這本書翻譯上的用語,查維基百科,上面稱此是用羅馬教會"禁書目錄"這個詞,根據維基所述,禁書目錄上是被羅馬教廷列為異端,或是內容有害天主教信仰或道德的書籍,所以從天主教當時的觀點來看,斯賓諾莎作品的內容就是犯了他們的忌諱,書被列為異端,那麼人呢?.根據本書所描繪斯賓諾莎的生平,我們大體上能體會出一個處於嚴峻與寬鬆時代間隙夾縫中生存的思想者日常,斯賓諾莎的家族原先就是為了逃避西班牙強迫猶太人信仰天主教而移居到荷蘭的,儘管如此,斯賓諾莎本人對於猶太教也沒有太多虔誠的信仰,1656年阿姆斯特丹的猶太教會向當年23歲的斯賓諾莎發出譴責令,指控他為異教徒並逐出猶太教會,因此這人也成了異端,而這是猶太教會的觀點.

        人與書分別犯了天主教,猶太教的忌諱.那這是一個白目的人嗎? "神權政治論"雖然在1674年被荷蘭查禁,但其實從1670年開始便已經被荷蘭議會與政府監管,限制它的出版,其後書商就想了個便宜之計,將"神學政治論"與另外一本書合併在一起,然後以偽裝成另一本書的方式偷偷印刷販售,這才讓它多賣了幾年."神學政治論"打從一開始就是一本拉丁文的作品,這是因為斯賓諾莎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主張想法作品於當時的環境中可能會遭遇到某些批評,阻隢,而且這些阻擾未必是智識上的反對,更多的來自於政治力上的干擾,查禁,所以他使用了一個非官方常用文字書寫期能避開注目.這種預見的作法未必是斯賓諾莎有遠見,恐怕只是恐懼的結果.可能深受當時處於正在萌芽成長的理性主義感染的其他哲人們所面臨的共同艱困環境,目睹他人不幸遭遇後的一種自發的避禍行為.是當時因為主張不見容於教會,有性命之憂的人們不得不然的小心謹慎而已,被燒死的布魯諾,被監禁的伽利略,異端遭吊死,或遭焚火刑柱時有所聞,但一個懂得自我保護,因自認不擅於經商放棄了繼承自家的事業,追求的是智識上的前進,除了書寫思考外,世俗生活是以磨鏡片維生如此簡單的人.何以教會卻認為他是異端?!,實際上他並不反對信仰,更沒有直言抵觸或反對教義,原因只能從可能他對智識主張恰好不能與教會的主張相容.

        所謂的理性主義時代,就是有許多人開始思考一些有別於傳統以神學為基礎所構建的自然觀,世界觀,宇宙觀的時代.這些人思考的方式,價值衡量方式或者在今日得到讚賞,但是新的觀點會涉及與影響到舊有結構與結構下既得利益的權力時,自然會引發舊結構掌權者的反對,或取締."神學政治論"顧名思義是作者提出關於神學與政治的見解與觀點,斯賓諾莎於神學觀點的一個基礎,就是主張神與自然同力.這個說法用簡易的說法就是指大自然的一切現象就是神力的表現或創造,大自然是怎樣的,神力就是怎樣的,大自然等於神對我這種無宗教信仰的人來看,也許沒有什麼,但是從與斯賓諾莎同時期的虔信者或是宗教宣傳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了相當大的問題,因為它相當將神給去人格化,去神蹟化.人若等同於自然,那麼神就失去了超自然的力量,這就使得宗教典籍中所述那些關於超自然的現象,比如分開紅海,或是突然生出吃不完的東西,物件的現象無法去解釋或說明,在教會的眼中斯賓諾莎所主張的神無情感,無智識,又無法超越自然,這是他們不可能接受的,它既破壞的神的預言力也摧毀了神的神蹟性.

         在"神學政治論"中斯賓諾莎藉由對預言的分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知識事務應獨立於宗教事務之外,捍衛哲思自由不受政治和宗教領域的侵犯,因為他認為上帝根本沒有任何既定目的與情感,所以那些哲學與科學之思應該屬於順從於自然,也就是順從於上帝,所以符合自然之理的解釋,自然也就是上帝之力的展示.別看這種觀點依舊將神與上帝置於最高位階,在虔信傳統者的眼光這種說法就是辱神,降低了神的角色位階與作用,對信仰來說,斯賓諾莎認為人們只要遵循實踐自然之力所展現的善與各種美德,便是服從上帝的意志,便是虔誠的信徒,便算是信仰.他認為人不是因為恐懼果報,或是貪圖福報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的上帝之言.雖然預言確實指出了一條救贖之路,但按照斯賓諾莎的看法,這條路將通往世間的美德,幸福和福祉.因此先知們的教誨具有重要價值,但是教誨的受眾主要是針對一般大眾,不像受過哲學教育的人,他們無法走上更為艱難的智慧之路,先知們運用更容易讓人理解的故事以及豐富多彩的敘述,幫助一般人至少在表面上遵守正義和善行的要求,所以斯賓諾莎認為先知作品的目的是讓大眾服從,讓人們遵守正確的道德行為,雖然故事的說明有利於講道,但卻不利於哲學思考,因為無條件的服從有違智識的探索,有利於哲學思考的可能會與教會所宣傳的東西抵觸.斯賓諾莎對於預言的分析,對聖經起源的描述,以及詳述聖經的正確詮釋方式,區別真實宗教和純粹遵守儀式之間的區別的說法,都在教會管理者的眼中顯出背逆性,且存在著一種可能削弱教會對人們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控制的隱藏力量,這是教會深感憂慮的,簡單說,斯賓諾莎的神學觀點就是教導人們去相信神能導引人們的範圍在於不能超越自然力量所導引的範圍,而這是當時的宗教統治與政治統治者都上不能接受的觀點,但斯賓諾莎主張的目的其實只是要讓信仰與哲思分手,兩者互相平行存在,初始目的並不是要去貶抑神學或者宗教信仰.在斯賓諾莎看來無論上帝的意願是什麼,都必須符合永恆的自然必然性真理.上帝的意願就像其智慧一般是無法改變的永恆自然真理."上帝理解事物時,所牽涉的是上帝完美本質所蘊含的必然性,這與上帝對事物產生意願的必然性是相同的".因為任何真實的事物只有在上帝的旨意下才是真實的,因此如果一件事違背自然法則,那麼它也會違背上帝的旨意,這也代表,如果上帝創造了一個超自然的奇蹟事件,那麼祂就會自相矛盾."如果有人認為上帝的某些行為能夠違背自然法則,那麼他同時也必須認為上帝的那些行為違背了祂的本質,沒有比這種看法更荒謬的事了",斯賓諾莎這種對於奇蹟事件的看法恐怕更是觸怒的教會的虔信者,他無意間消滅的教會看中的上帝的神蹟能力.

        之所以如的原因是在於斯賓諾莎看出了神權,教會及其組織對於當時統治力,統治權力上的影響.對於那些主張有別於傳統神權建構世界觀,宇宙觀的而投入科學研究,哲學思考的新興知識份子與文人來說,統治力對他們的迫害往往是從宗教異端卻從統治權下手的,所以許多理性主義者打從心底對於神權與政權合一的統治結構有疑問,與恐懼,斯賓諾莎嚮往與期待的政治是民主式而非威權專制式的,而荷蘭當時的政治環境正處在這樣的一種糾結的時刻.政教合一的統治型態或是統治者看重教會的重要性一直是當時歐洲社會的主流,由理性主義所帶來的政治思想改革思潮主張打破專制,民主,甚至主張自由思想,這直接牴觸到了政教合一的權力結構,而高於治權的隱形宗教力量更是對於新思潮有相當直接的敵意感受."神權政治論"中提到所有人都必須在所有事情上服從至高無上的主權權力,且該權力不受法律約束,所有公民把自己的全部自衛力量轉讓給主權機構時,都必須明確認可或默認的協議.這裡的主權機構就是指國家,個體公民不能為自己保留任何權利,因為若主權權力有這樣的限制,則會造成國家主權的分割.換句話說可能造成每位公民各自為政最終導致國家因內訌而解體.簽訂社會契約的各方必須"完全服從主權國家的意志,我們公民的責任是毫無例外地執行主權國家的所有命令,就算這些命令並不合理也必須執行,若為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的理智會服從這樣的命令",簡言之,斯賓諾莎是同意傳統基於原始自然權利保護觀點而形成的國家說法,也同意社會契約觀點.但他的敘述似乎極度威權,好似個人在國家內必須放棄一切權利,斯賓諾莎因此很敏銳地意識到這樣的指責,所以他又說"讓自己完全服從他人的命令和意志所涉及的危險,不該引起嚴重的擔憂",一旦主權機構變得專制又自私自利,它的效力就會無可避免的減低,因為公民會開始反抗權威,並收回他們最初賦予它的權力.斯賓諾莎認為公民在社會契約下僅僅是將權力授予主權機構,但仍然在國家中保留他們的自然權利.".所以一個規模夠大的民主議會,幾乎不可能一致同意只圖利一位或幾位立法者情感或自私願望的法律提案,反之,只有理性的法律才有可能通過議會的審議過程".他指出"民主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愚蠢的欲望,使人們盡可能保持在理性的範疇內,這樣他們就可以生活在和平與和諧之中.".在民主國家中主權機構的正當性始終取決於人民的利益,民主的主權機構只會制定那些以全體人民福祉為目標且以理性為依歸的法律.這便是斯賓諾莎關於政治主張的一種簡單縮影,而施行這樣的政治目標的前提便是廣泛的個體自由的主張為基礎,以及讓世俗權力接管宗教權力.

          斯賓諾莎對表達自由的論述基礎是公民有權依照自己的意願表達想法.無論是什麼樣的法律禁止了言論與其他表達方式,公民們都會繼續表達他們所相信的話,因為他們有能力如此,頂多就是改成私底下表達而已."讓所有的人都按照一定規矩說話,這根本不可能,反之,愈是剝奪表達自由,人們就會愈頑強反抗".壓制自由的結果就是怨恨,這會削弱人民以主權為基礎所建立的團結,在斯賓諾莎的觀點中,不寬容的法律最終將導致憤怒,報復和暴亂.而試圖執行這種法律更將導致對國家的巨大危險.斯賓諾莎也從效益主義的角度論述支持表達自由,他認為,表達自由對知識進步與創造力成長而言都是必要的條件,畢竟,如果沒有開放的思想市場,科學,哲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發展就會受到抑制,從而在社會上造成科技,經濟甚至美學上的傷害,就這方面而言,斯賓諾莎認為只有那些擁有自由公正判斷能力的人才能在這些領域獲得成功.斯賓諾莎認為在運作良好的國家裡思想不應被定罪"對一個國家來說,還有什麼比高尚之人被當作惡棍放逐來得更不幸呢?就因為這些人的觀點與當局不一致且不想掩蓋事實,所以就必須遭受這樣的待遇?政府把高尚之人當作敵人處死,不是因為任何罪行或不當行為,而是因為他擁有獨立的思想.還有什麼比這更悲慘的事呢?".雖然斯賓諾莎對於主張煽動性言論的自由的某些限制,但是他立刻補充道所謂的煽動性言論是指那些" 立即具有廢除社會契約的效果,使每個人放棄應有的權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是指言論中暗示的行動,而非煽動本身,所以本書的作者稱斯賓諾莎對於自由的觀點可以說是寬容度超同時期的其他理性主義主張者.他以下這段話可為代表"一個國家最安全的做法,莫過於把虔誠和宗教僅僅看作是慈善和公正之心的展現.而主權機構的權威,無論是在宗教還是在世俗領域中,都應該只局限在人的行為上.換句話說,主權機構應該允許每個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感受雖然今日看來政教分離似乎是常態,但其實部分現代政治的發展型態吸收了中世紀宗教統治的精華,讓教條主義與蒙昧儀典成為核心,且一切宗教化的型態與展現完全的複製大約的狀態,那種政教合一讓思想齊一的宰制力與效力絲毫不亞於我所看到書籍所述斯賓諾莎所處的時代,只是現代政治的宗教性是潛藏在底層或核心,不能為外人一眼看穿或感受,而這是個有趣的當代現象.這本書集合了斯賓諾莎大多數書籍中重要的觀點,也融合與他同時期的其他理性主義者的主張,即他們之間的往來故事,與主張的異同處,算是一本了解斯賓諾莎觀點不錯的切入書籍,畢竟要直接去讀神學政治論或是倫理學是有困難的,畢竟太過嚴肅生硬便讓通俗的讀者望而生畏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