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預兆:剖析股債動態、熱錢走向,揭露未來十年必勝的投資組合( How to Listen When Markets Speak: Risks, Myths,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a Radically Reshaped Economy, Lawrence G. McDonald &. James Patrick Robinson)
這本"市場的預兆"先是分不清是該列在"投資技術"類或是"經濟觀點"類,後來想想兩者互為因果,列哪裡也就沒那麼重要了.那這本書說的是什麼主題呢?簡單說就說作者認為自1990年代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全球形成的大範圍通縮經濟環境經過了30年的發展.已經開始轉變為大範圍通脹的結構.在這種狀態下,過去是投資主流的成長股勢頭將轉弱,取而代之的將是價值股為基本的傳統能源股及因為新能源開發而發展向上的開採大宗物資礦業與稀土等產業,這是新的投資趨勢的轉變.
那為何會有這樣的經濟結構背景的完全轉折呢?接著就將作者的邏輯,思維與觀察路徑做簡單的融合敘述.作者認為自1990年代起大環因爲在鐵幕被打破後,由美國一國獨大所形成的全球單極狀態已經結束,而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的多極化世界.單極化的消失產生了一個新的經濟環境,與不同的國際局勢與關係.原先在單極狀態的世界裡,是由美國來決定全球的國際秩序,美軍的航母,戰機在全球巡察,同時控制主要爭端的邊界安全,強大的單極力量保障了某種單一的安全秩序,降低了貿易與航運的風險.同時美國開始在政策上讓一些友邦進行基礎製造業的發展,產生了許多以外貿為主體的進口替代國.這使得一些國家,主要是東亞國家進入了低階製造業的領域,靠著生產商品,外銷美國來創造自身國家與人民財富.這些新興貿易出口國的人民收入增加時,也讓國家賺取了大量的美元,形成外匯同時也因為財富大增而讓國內資產需求得到爆炸性成長,相對的,各國在對美國貿易上的獲利為了不影響本國貨幣升值阻礙貿易成長持續,只好將賺得的美元變成長期留存在美國的貨幣資產,通常是以轉購買美國公債的方式留下,因此各國都累積了大量的美元資產,加上當時的美國與產油國家達成協議,以美元做為購買原由主要的油元,及多重的美元需求,致使強勢的美元成為當時的貨幣現象,加上各國樂於維持弱勢本幣來創造出口,而因此去化幫助了美國的藉由寬鬆貨幣政策融通財政赤字的壓力,而東亞與東歐提供低廉的勞動力與便宜的製成品,使得全球大多數地區普遍呈現因為通縮的擴散,而有大量低廉便宜的資金來進追逐實體資產,甚至更進一步追逐非實體性,這些資金進入主要的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使得股市,房市興興向榮,這便是單極世界的一個長期走勢及其循環狀態.於是美國就成了這樣的一種經濟形貌,強勢美元,通縮,利率偏低,貨幣寬鬆,當國內遭遇流動性風險則以QE,即所謂的量化寬鬆來解決問題,雖然因此有著大量外貿赤字,且低階製造業幾乎全數消失,單也因此讓金融業發達,在科技發展下,科技股得以成爲主流.而這種長期低利環境下,企業評估成長的收益現金價值的折現值會被高估,因此成長股在股市評價上會被賦予較高的現在,與未來本益比,也就是說在通縮環境下,投資人願意用較高的價格來買股,因為低利所評估的未來價值會更高,於是在這種樂觀氛圍下,金融業有機會獲得大量低利資金去投資所謂的未來成長,這讓傳統固守利差的金融業思維有了形變,樂於追逐投資勝於放貸,因此形成了金融業在投資上獨大的現象,而科技業也只有那些能夠享受股權化利益的管理高層能夠幅提高收入,但這種金融興興向榮對比大量因製造業外移而失去工作機會的低階工人,形成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的分歧狀態,也就是說單極的世界裡,美國在外固然威風凜凜,但也因此產生國內的偏態,包括製造業幾乎消失,生產外包,只能做低階生產綫上工作的人大比率找不到工作,金融業獨大,低利讓靠投機投資為生的人能較一般人容易致富成功,在美元需求無虞下,聯準會能更大膽的以超寬鬆的政策來應對景氣,融通財政,國家債務快速累積,量化寬鬆至美元數量與美債同步浮濫.在資金狂潮下,先是大多數的成長股,主要集中在科技類,網路類的股票上被賦予了較高的價格期待,股價持續維持較其它類股更高的本益比,資金狂潮下一些新興的投機商品比如虛擬貨幣也被吹捧衝高,大量的資金進入此領域,與新起的被動金融商品ETF上,形成了兩大投機領域的飆升現象.
單極狀態改變之下會有甚麼轉變呢?改善外貿赤字,要提升自己的工業生產,讓製造業重回美國,首先便是原先的貿易優勢國要購買美國公債的錢將會開始減少,畢竟外貿盈餘會逐漸減少,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供給將無法持續獲得這些外國對美元需求的去化,發行的公債價格避走低,也就是利率將會走高,其次,美國工人的工資遠高於進口替代,其三是因為美國成了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不再需要外購石油,也就沒有美元成為唯一全球通用貨幣角色需要,美元的需要再次減少,加上美國在過往的30年單極歲月裡,經常性的以金融懲罰方式來修理不聽話的國家,致使一些主要國家未來必定降低對於美元持有的依賴,因為他們不想再被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給困擾,比如俄羅斯,中國,沙烏地,伊朗這些國家.不論是輸出能源大國,或是對美出超大國,他們必然會降低對於美元的過度需要.這些因素都使得聯準會美元寬鬆的政策將不再像過去那樣得到其它國家無條件或不得不的支持,因為需要,而形成強勢美元的必然因素.在需求減少下,一個需求弱勢的美元可能是未來非單極世界裡可以預期的存在,但是美國長年透過央行轉計貨幣的方式來掩護赤字預算的手段,必不可能在短期間取締美國公債,如此下來,為了去化過度發行的美國公債供給,必然需要尋找新的客戶,這只能寄情於美國國內自身的需求,而為了吸引國內投資人對於美國公債的需要,是必須要調整新發債券的利率,因此調高利率是必然的走向,甚至必須經常用調動此項利率的工具去進行調節,也就是說去單極化之下,勞動成本上升,終端產品價格因此提高,這些條件都形成通膨必然上升的推動力,加上國際能源的運輸,安全需要成本因為國際間的關係緊張就可能上升,加上非洲,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已經開始脫離貧窮,未來對於傳統能源的需要都會使得國際的能源價格會逐漸上漲,美國又因自身的生產價格成本提高而不得不讓環境變成了一個通膨為常態的狀態,利率必然會比過去為高,因此資金成本必然也跟著水漲船高,所以維持一個通鵬環境的升息環境是必然的,而利率會受制於美國國債債務規模太大,利息負擔過重,必然會同步採取金融抑制手段,讓利率水準或變動略低於通膨,這樣既可避免利率拉升太高產生過度的國家利息債務壓力,一方面可以藉由通膨來消除債務的負擔,但是抬高的利率對於金融業的投資數額必然是有所抑制的,畢竟如果購買公債就能有5%的利息收入,人們將不太可能再隨意亂冒險去投資一些不確定又價格被高估的成長股或是未來不確定性高,週期波動大的科技股.而在這種環境下,作者們認為最好的投資標的便是一些價格被低估的價值股.而當下最具隱藏價值又不為大眾所見的便是能源股,而這樣的判斷固然有著對於未來能源需要的評估做依據,作者推論於此的一個依據便是1990年單極世界形成以前的冷戰時期的狀態.而今一個新的冷戰又隱隱成形,一方面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原先運作的慣常模式,俄烏戰爭又令能源價格抬高,而美國又想重組製造業而開始對中國,後續也必然回對其它的東亞國家施以更嚴厲的貿易壁壘或懲罰,這些都可能抬高物價,而地緣政治風險的提高,也形成了軍事上對商業活動的嚇阻,因為潛在的國際安全不穩問題有助提升能源,特別是原油的價格上升的動力,加速能源價格上漲的隱憂.而對1980年代之前的高油價通膨環境的回憶便進入了作者們的心中,當時確實是另一個非單極的二元對抗環境,美元是油元結算的唯一,,美國當時能利用其需要,而這使得新的華盛頓共識的產生,那就是膨脹,貿易戰,製造業回流美國,並且以赤字來支應以上所需要的支出.
也就是說作者論述的邏輯就是在1990之後,由中國與東歐大量廉價勞動力與低價產品所提供的通縮力道主導了過去30年的全球經濟環境與各國的政策調整的基調.但這種通縮效應已經因為美國退下了單極帝國王位寶座後,進入了一種新的經濟環境.那就是未來將是通膨,弱勢美元,利率高企為主要的常態經濟環境,而作者認為這種新的通膨環境,特別是當物價指數高於3%以上的通膨環境下,價值股的成長性將高於成長股,因此2020後在這種新的大環境下,投資人可以將目光轉向價值股.而這種新環境下,最可以提供直觀獲利的價值股有兩大類,一是傳統的原油能源開發相關企業的企業,另一為綠色能源為主體所衍生的新的大宗物資開採相關的企業,這些大宗物資包括發電衍生的銅,鋁,,核電相關的鈾,風電攸關的鋼鐵,鐵,太陽能相關矽與相關其他稀土.這是此本書關於投資的重點之一,另外一個本書相關投資議題的重點在於波動率的影響.這個波動率的影響主要探討在ETF的被動式基金,以及這些年相當流行受追捧,但作者認爲實際上沒有太多用途用意義的虛擬貨幣領域.這是因為在過去通縮的環境下,低利創造了資金氾濫,這種被動式的基金會因為資金流入創造出結構占比上原先排名靠前的股票會因為價格上升而被動式買入更多而價格上升波動更多,因為被動式基金是由比率自動調整連動,所以波動會提高.因此當資金行情受到了高利,通膨的環境下,如果有任何的弱勢修正,反向地的走勢波動可能也會因為被動式基金的特色而產生劇烈的影響.同樣的狀態也顯示在虛擬貨幣的市場中,這兩大領域的商品都明顯的有價格自我強化的現像隱藏在它的構成結構中,一旦自我強化的作用被點燃觸發,這些商品的價格波動會升至極大,可能會觸發難難以想像的價格狀態,這是在新的通膨環境下,投資人必須要留心的一種可能的被動式結構上的負面效應,也就是隨著被動式資產波動率的提高,黑天鵝事件被誘發的機率將比想像的稍高一點,而這種ETF結構化商品以及虛擬貨幣數量可以說在21世紀成長的非常快速,但它對於市場可能的影響卻尚未經歷考驗,是否可能因為連動性引發高波動性事件觸發某種危機臨界便是這個作者在探討環境結構轉變下所附帶想到市場系統的弱點問題,特別是當所謂的ETF的主要構成企業股票都是成長股類型的企業時,一旦市場修正,是否可能引起更大的結構性下挫問題,值得去探索.
這本書的內容不少,探索的諸多問題稍嫌發散,我這裡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整簡化說出了整書論述的核心.基本上因為書的內容有部分需要對於金融商品的構成,金融風險計算有點基礎的人才能理解,比如本書用了選擇權中的希臘字母delta,beta,gamma,vega等指標的變動來解釋投資波動狀態的自我強化作用,不理解這些純粹金融商品內容的人可能閱讀到這些內容時會卡關,加上需要一些根本的經濟變化的時態理解,所以這雖是一本看起來通俗易懂的大眾讀物,但實際上它是屬於需要有比對普通金融常識稍微多一點理解的才適合來閱讀.當然,你也可以不用理解那些,直接看我開頭列出的兩個重點即可,至於這種對於整體經濟與金融環境變遷的預言到底對不對,要不要信..?個人以為或許有某部分價值股未來確實可能形成這樣的趨勢走向,但應該也不用過度以二分法的就此認為成長股不行,而只投資價值股,畢竟個別企業的環境與受到的影響還是會有若干差異的,也因此會有不同的走向可能.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