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閱讀文學

如何閱讀文學(How to Read Literature, Terry Eagleton)

            "如何閱讀文學"這類書籍究竟都是怎樣的人會找來讀?!

             因為自己過去基本不會找這樣的書來看,所以這本書一路放到今天.不看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看不懂,別看這應該是一本教人家如何欣賞,閱讀文學作品的書籍,就先入為主的以為它可能充滿大量的文藝腔或是文學理論以至於不是文學專業出身的人看不懂那些詰拗難懂的概念,但實則不然,通常看不懂的原因在於,這類書籍必然會講述很多關於寫作與創作的概念與表現手法的用意,與目的,而在說明這些手法的表現實踐或實際效果時,會採用大量過去已經出版發行的文學作品片段為範例說明,但這些作為範例的作品不管知名度高低,流行與否,一個很大的難題在於,對與作者閱讀文學數量與廣度完全不同級數的讀者而言,他們或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曾讀過書中範例中的多數作品,正是因為過去對文學作品閱讀量太少,以至於在閱讀用例子說明手法與目的時很難有代入共感.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大多數的非專業者可能從來沒有想過為何要讀這樣的書?他們或我們可能認為難道讀小說,詩歌,散文,劇本一定要有甚麼樣政治正確切入理解的方式與步驟?我依賴我自身當前所擁有的常識,知識,與感悟力,與受教認識來理解作品不行嗎?,因此自然未曾想過要找這類作品來閱讀.

            反之,可能一個熟悉本書中舉例所有作品片段內容,情節,且立刻能夠思考表示同意或反對作者切割出的文學表現上的意義與目的的讀者,往往過去也可能就是習慣於用這類方式來理解文學作品的人,是比較容易成為這類書籍的購買者或讀者.所以,先寫出不看這類書的原因,我們或者便能找到閱讀它的理由,就是也許我們過去所接受的知識,教育,或被傳授的認識裡其實都沒有真正的被教導甚麼是"文學",因此更別說是"如何閱讀文學",所以這是一個既現實又尷尬的的質疑,或是答案.我文學閱讀的多嗎?從讀本書的過程證明,相比之下實在有點少,表面看起來似乎累積了一些量,但那些初淺的數量與極淺的廣度,深度,相較於這本書中大量的各類文本例子就顯得十分的薄弱,無力,好像自己根本沒閱讀過文學作品.當然,人家寫這樣的書,肯定也知道讀者可能基礎的知識就是不足,自然也得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做出修正或是補充,我可以說這本書的寫法還不錯,當文本在舉例說明一些過去知名作品的範例時,它並不是憑空講解,假設讀者已經看過那些,它實際上會把原作品的片段,不論是小說,或是戲劇,或是詩歌的原文實在的複寫一次,再透過作者自身的口語化來解釋一次,因此即便有些部分可能讀者對原著依舊丈二金剛,但多數的時候可以只憑本書作者的解釋得到他想讓你知道的意思,這是本書的第一大特點..

            是的,這裡其實藏著一種整體結構弔詭的困惑.我國於1997年開始的教改,其中的一項政策變是廣設大學,這其中增加最多學生的便是文科生,但這種增加有些荒唐,除了毫無未來職業人口與研究人口數額需要調查為依據的增額外,更核心的缺失是根本上從上到下,大多數人默認為文科學習是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隨便甚麼人都能讀.所以因為讀不來,讀不懂數理化,就以為自己必然是文科生應該才是這個領域增額的真相,直到人們發現它未來收入不如數理化,這種現象才有挪動的跡象.同理,"笑話,我看不懂小說?!,讀不了詩歌,劇作!?".事實上,說沒學過這些就讀不懂固然太過直觀,武斷,但要說人們天生就能理解或感知文學的意思卻也有所欠缺,依據本書作者Eagleton的想法,要理解文學作品有兩個認識面層面,一個就是這個作品在寫甚麼?另一個層面就是作者是如何寫的?而我們持期以來對於文學作品的認識,大概就跟讀企業報告差不多,就是認識到第一層,它究竟寫些甚麼東西的層面上,往往知道它寫甚麼故事,或是表達哪種情感,就以自己讀懂了這件文學文本.但要理解一個文學作品還有另一個層面,那就是它是怎麼寫的?而要理解如何寫就,就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有許多其他部分需要去感悟,聯想,體會,猜測,觸類旁通或強加的連結,等等,以更種方式去擴大文本的連結可能,這些動作往往需要花時間,花功夫,簡單說起碼比起單純的知道它寫甚麼,需要更多慢讀與細讀的要求,而這便要求首先得花費更多時間好讓一個人去思考,聯想,或觸類旁通,或者沒太多能力與時間靠個人去體悟時,這就需要一些其他個人閱讀擴大的體驗,經驗,來指導,或借用參考.所以文科生也罷,文學閱讀也罷依舊是有一道門檻的,且可能未必低於數物化.

           全書共五章,從開頭,人物,敘事,詮釋和價值五個面向對不同的文學作品閱讀進行了指導和分析.首章便由對小說"咆嘯山莊"的討論切入,提醒讀者不可忽視文學作品的"修辭".隨後,作者對"印度之旅","馬克白',"聖經","白鯨記"等幾部文學作品中的開頭展開了詳細的說明,分析. 比如"印度之旅"開頭如何有效的挑起了讀者的好奇.利用"馬克白"的開頭講解差異和同一的混淆,這種手法暗示了麥克白的人生.此外藉由"聖經"開頭透過"In the beginning"這個字的運用講解了它是如何顛倒了通常事件的敘事次序.除了小說之外,作者亦詳細說明了濟慈的詩,以其文句中的文字表現"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說明如何表達出聲音質地的華美,,也透過猜測"等待果陀"劇本開場"Nothing to be done"可能是一種在含蓄地影射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意圖,這是因為列寧曾寫過一篇"What is to be done?'的文章,而作者透過對此比較,看出它可能是一種回應的企圖,也藉此導引出劇作的另一種希望背景思維.

         看過了開場或開頭的引領要件後,作者接著探討了"人物"這個主題,Eagleton在這章中表明了強調了文學人物和現實人物之間是有差異的,文學角色,人物只活在文本中.但現代主義的作品已經有一種逐漸地脫離這種傳統人物框架的走向,現代主義文學的作品呈現給讀者的常常是一個獨立,不牽涉任何社會中其他人的意識,價值,與行為操控,試圖在深刻的層次上揭示塑造只屬於角色人物個體自我的因素的特色人物,皆在人物之後,本書談的是關於"敘事",在此地有一個相當重要卻經常被混淆觀的觀念便是敘事並不同於情節,可以說敘事還包括環境,語意,空間,思想,對話,等等,是遠遠大於情節的,這使得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小說的創作方式早已遠遠的超過了情節堆積這樣的單純線性,甚至,有許多完全沒有情節,只有敘事的小說,在這個部落格過去300多本的文學作品中,早就看過不少完全沒有太多情節,只有不停地將不相關瑣碎敘事做不合常理的接續的小說作品,接這,作者旁徵博引,結合大量文學作品,分析了全知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和“特定人物視角”等幾種敘事方式.寫實小說的敘事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則不在乎這些,它們關心的是徹底暴露問題.

          後面的兩章是關於文學作品的"詮釋"與"價值".這是兩個既開放又有爭議的領域.文學作品究竟有沒有唯一解釋或詮釋的說法路徑?!一首詩歌或一篇小說究竟有沒有一個絕對認定在表達什麼或說什麼的正確答案?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讀者通常會去猜測或根據作者的描繪來自行摸索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小說的內容可能並不符合讀者現實生活的實際經驗與狀態,且可能文本只是為了幫助讀者建立某種觀看的方式故意為之,加上這種假借往往又受讀者自身的條件限制而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於是容易形成各說各話的局面,而有些作品是難以解讀,讀者甚至因此抗拒閱讀的,例如許多現代主義的小說可以說是當前閱讀的小眾領域.但其實所謂的寫實作品,也未必比其他的作品更貼近現實,只是相對符合某個時空中的讀者對現實的理解,也有可能因人之差異而有不同的認識.書中作者用一首童謠的詩歌舉例做了完全不同,甚至意義相反的解讀,由此過渡到對作家和寫作意圖的討論,他批判了大多數人假設或預設作者是解開作品的主要或唯一鑰匙之類的觀點,讀者其實可以在解釋存有自己的認識,但這並不代表讀者可以任意解讀,約定俗成的常識不可被忽略.接下來,本書大篇幅的用狄更斯的小說"遠大前程"為例來說明詮釋的不同認識與解法.進行了分析,甚至藉由孤兒這樣的形象從遠大前程聯想到哈利波特,得出了一些相當有趣的觀點.同樣的最後關於文學作品的價值衡量問題也面臨相似的困境,什麼是好的文學作品,作者於此並未提供一個定錨的答案,而是舉出了時代意義的變化可能是提供此問題的一個答案,一個當前時代意義消失的經典,或者出現新意義的古典小說,都會因此由盛轉衰乏人閱讀問津,或者從古墓裡被挖掘起來,連殭屍都可以有了新生命.

          這本書絕不是那種單純的文學分析,相反,它的語言平實而又並不枯燥乏味,部分觀點能提供讀者一些意料之外的概念.但即使如此,也不能以為單憑這樣的文本就以為獲得速成的捷徑,實際上我以爲這類閱讀還是需要花時間從一些簡明的文本進入再步步向前,應該很難有什麼瞬間達到目地的任意門才是.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