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毒梟烏托邦:解密逃出中情局掌握的亞洲販毒集團

 毒梟烏托邦:解密逃出中情局掌握的亞洲販毒集團(NARCOTOPIA : In Search of the Asian Drug Cartel That Survived the CIA,Patric Winn)

         "毒梟烏托邦"講的是關於緬甸佤邦著名毒梟的故事,作者原先所定採訪的最大目標是佤邦聯合軍的財務長魏學剛,不然若能訪到指揮官鮑有祥也行,趙尼來,鮑有祥雖事佤邦毒梟名義上的代表人物.但真正為人忌憚實力作派深不可測,曾是坤沙手下大將但後與其反目,具神秘感的財務長魏學剛才是真正的主角.受制於佤邦這個封閉國度高層間的警惕,防範,採訪自然無法如願,不過Winn意外訪問到一位沒有以上諸位名氣的佤邦前外交部長掃羅(Saw Lu)後,讓這本書有了一個不一樣的開端與結構,因此雖然作者根本未能與魏學剛搭上線,本書也無法以魏學剛為主角,但是透過掃羅讓這本書形成一個少見的緬甸民族主義觀點,而這個觀點是我們過去比較少知道的.

          名義上說,佤邦屬於緬甸,但實際上以軍政府統治為主體的緬甸,中央政府的力量與管轄範圍幾乎從未進入到佤邦,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國中之國,只是不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或是大多數的國家承認.但佤邦屬於封閉的山區內地,要自立成國沒有與外界的連結很難有經濟上的發展,因此一窮二白必然是能夠想像的景色,因此,以種植罌粟煉製鴉片,海洛英等毒品銷售到外界成了國家一個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作者原先是想以此為題去採訪魏學剛等神秘的毒梟國度領導人,但卻誤打誤撞,碰上了一個身份複雜多元的佤邦聯合軍的高級領袖前外交掃羅,從掃羅的口中拼湊出一個不會被美國人成承認的有趣歷史故事.

          佤邦原先就有種植罌粟,主要是源於1949年中國內戰中戰敗的國民黨部分軍人從雲南逃入緬甸,泰國等邊界,有的雖仍為正規軍,但也有部分落草為寇,他們藉此販售毒品的收入來換取槍支彈藥,而當時美國政府,特別是CIA還試圖利用此地為中國邊境地區特色,想辦法運用這些殘留的軍人找能尋騷擾甚至打進中國的計畫,因此利用毒品騷擾中國也是他們考量的策略中的一種,因此當時佤邦的毒品煉製,罌粟種植其實都有國民黨與與美國在其中支持的力量.直到1970年代這些流亡者,或者我們稱為孤軍的系統因為時代的演進而逐漸老去,或被當地政府收繳後沒落,罌粟種植與毒品煉製銷售才逐漸成為那些已經淪為地方軍隊,土匪勢力,豪強的主要收入手段,因此如果沒有掃羅,這本書將會是一本純粹在講毒梟首領生涯的故事,相對沒有可看性.

         這個掃羅,雖是佤邦聯合軍的高級領袖之一,但實際上他還有一個潛藏已久的身份,他是美國緝毒局派駐在佤邦內部潛伏的一名間諜.而在這個潛伏的身份更早以前,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緬甸軍政府派駐潛伏在佤邦的成員.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多重諜的角色.前面說過,佤邦對外被認為屬於緬甸領土,但實際上緬甸政府治權從未統治過這裡,掃羅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他基本上認為毒品有害人世,應該允以剷除,消滅,不使其為禍人間,加上當時的緬甸政府認為中國共產黨可能利用佤邦邊界地區來傳播與扶助緬共,這將不利於緬甸政權,而掃羅也是個反共者.因此他同意加入緬甸政府,潛入佤邦之地,最原先是希望藉由在當地開設學校,傳播現代教育,企圖利用開化明智來解決當地人種植罌粟,煉製毒品的問題.無奈當地人不受教,他始終無法達成成效,不得已他只好選擇離開.後來他加入了在泰緬邊境的流亡者軍閥集團,這些軍閥正是由前面所說國民黨流亡部隊解散後的組織,從這些軍閥那裡,他知道了美國的CIA,及他們對於毒品製作的態度.掃羅依舊在聯盟中傳播他的教育態度,但是後來緬共興起了佔據了佤邦,掃羅就只能暫時離開此地,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他開始協助緬甸軍政府監視佤人行動,後來因為投效緝毒局的線人身份被CIA洩漏給緬甸軍政府,軍政府恨他叛國試圖刑求要他說明,所幸在緝毒局與軍政府高層達成協議後釋放.直到1989年佤邦人起來驅逐緬共,軍閥集團的趙尼來等人重新控制了佤邦.雖然他個人與掃羅有些說不清的恩怨,但知道他的能力,他便找來掃羅來協助當地的對外工作,.不過這背後仍是有私心的想法的,掃羅明顯的反對種植罌粟,煉製海洛英,更看不上毒品收入成了佤邦的經濟命脈,他勸說趙尼來等人應該講佤邦轉型仿效普通國家,發展工業,根除並禁止毒品交易,生產.趙尼來等位於北佤邦的統治者私下並不排斥掃羅的建議,但是他們知道這樣實施並不容易,畢竟地處偏遠高山,各種發展條件限制,基礎設施,教育等都很落後,很難快速達成這樣的目標,加上他們必須忌憚南佤邦的實際統治者魏學剛,他才是佤邦毒品對外最大的門戶通路,手握佤邦真正的命脈,而他不可能接受取締毒品經濟的建議,所以北佤邦的領導者就在這種騎牆的態度下,一邊接受毒品經濟仍是主體,一方面想利用掃羅與美國緝毒局的關係看看是否能剷除魏學剛.

         這裡就要開始本書中的一關鍵秘辛,那就是掃羅與緝毒局的合作追捕毒梟並不能代表美國在緬甸的真正立場.儘管美國國內因為大量的海洛英流入增加了吸毒人口,犯罪率等有害於美國社會,按理說美國應該採取嚴厲的追捕毒梟政策才是,因此美國緝毒局與掃羅的合作,私下與緬甸軍政府有了三方的默契,他們經常試圖讓佤邦聯合軍提供一些毒品,宣稱是由軍政府查獲的,並公開焚毀宣示禁毒,因此掃羅,緬甸軍政府,與美國緝毒局三方的合作,拿捏了佤邦的高層,看似很成功.但實際上,緬甸軍政府自知以自己的軍事力量根本無法征服收復佤邦,所以他們藉由掃羅,與美國緝毒局,與佤邦聯合軍的領導者達成這類的公關事件的目的,主要還是看重此種動作能羈縻佤邦高層,致使他們不致有更大的武裝對抗活動.另外一面,其實有一個機構暗中並不滿緝毒局的掃毒政策,那就是美國的中情局,與國務院.早期CIA等機構非但不是站在緝毒的立場,還是推動佤邦罌粟產業的推手之一,畢竟當時美國還與國民黨的流亡部隊合作,想在邊境騷擾中國共產黨的統治,達成更大的政治,軍事目的,因此對於流亡者的毒品經濟採取放任,甚至協助的態度.流亡者與孤軍被收繳解散後,美國的國務院轉而將焦點放在緬甸的軍政府,因為這是一個極端貪腐,毫不民主,沒有人權,重要的是完全不受美國控制的一個國度,CIA與國務員官員列為最優先的目標是讓緬甸脫離軍事統治,走向民主,他們不願背負美國暗中支持軍政府的臭名,所以他們對於緝毒局與緬甸政府私下的往來,甚至協助其銷毀,查獲毒品的公關作為極度不滿,因此CIA私底下採取的是反制與破壞緝毒局行動,不但在自己大使館內部掛線偷聽緝毒局成員的行動訊息,還私下破壞這些行動,偽造設局,甚至故意洩漏緝毒局招來潛伏在佤邦的線人資訊給佤邦那些毒品經濟擁躉者的鷹派,掃羅的身份就是這樣的被他們得知.也就是在對於緬甸的政策上,美國CIA與緝毒局是兩個採取不同立場的單位,為了達成各自的目標,彼此之間雖非仇敵,卻互相拼命的阻攔對方的行動,隱藏自己的計畫與意圖,互扯後腿的情節在本書中可以說是佔據了大半內容.緝毒局最終密謀的各項計畫基本都在CIA的破壞下無一成功,相關的幹員全部被強制撤離緬甸.而掃羅終身的期許,讓佤邦成為一個無無罌粟無毒品的國度也始終沒有如願,最終於疫情期間過世.

         掃羅這個角色在本書中的一個焦點就是他是以佤人的身份自居,所以這裡多少有點民族自覺的意思在其中,他謀求的便是佤邦人民的未來幸福,與佤邦作為一個獨立的國中國的根基,所以他一直試圖想改變佤邦領導層的思維,他人生的兩個目標一事反共,一是反毒,而他的反共與反毒未必是有什麼特有的政治價值與目標,純粹只是在過往的生活裡,看到了陷入毒品經濟,與共黨統治佤邦時,所呈現出來的佤邦社會景象,實在與他所信仰宗教的期許大異其趣,背道而馳,且大多數的人在那其中得不到幸福,只有少數的權貴階級,及其家族人士方能成貴成富.他雖然曾協助緬甸軍政府,但其實沒有多少緬甸人的自我意識,可能只是利用了緬甸政府恰好也想羈縻佤邦政府的心態,大家有個暫時的共同目標,反之,掃羅幾乎終身都在為美國緝毒局當線人,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長期未能如願的真正因素是在一個他不可控的CIA與緝毒局之間的鬥爭結果.

         這本書其實就內容而言還算好看,特別是CIA與緝毒局幹員之間的諜對諜竟然都上演在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內,包括竊聽,做假文件,利用假身份互騙等,十分有趣.只是個人不太想去宣傳那些毒梟的過往與歷史,敘述的不多,但是書中對佤邦,撣國,包括坤沙與魏學剛之間的恩怨情仇似乎都像是能拍成電影的情節,有興趣的也可以聚焦在此.本書的作者以採訪的姿態出現在佤邦開始,他原先打算採訪的目標是魏學剛,但始終未能得其門而入,卻不料冒出一位世人都不太清楚卻能串連主要故事的人物掃羅,用掃羅傳教式的一生為主體,隱約敘述了佤無民族主義的擴張,搭上第二條美國中情局與緝毒局在緬甸的鬥爭前後事件,且配上了第三條緬甸,泰國邊境歷來的知名毒梟包括坤沙,魏學剛,李文煥等人的故事,三線交織呈現出滇緬中邊境製毒掃毒兩種力量的消長對峙,當然,今日當地的海洛英經濟早已讓位於新型的以甲基苯丙胺為基礎的速效藥丸,但毒品的氾濫只見到更廣更多更普及,因為新型毒品更方便,單價更便宜,遺毒自然更深遠,而這恐怕是當年緝毒局想都未曾想到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