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Victorious In Defe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iang Kai-Shek,1887-1975, Alexander V. Pantsov)
歷來關於蔣介石的傳記,評傳雖不說多如牛毛,但有關的各類著作委實不少,但通常敘述方式與標的明顯.與舊國府相關人士親近,或採取早期黨國觀點的書籍,毫無例外的都給予正面甚至過譽評價,這其中自然會刻意選擇性的忽略,或根本未曾真正採證史料,只是根據官方所設定的特種人設,在這個基礎下,去建構,甚至吹噓,於是形成了一種某些政黨主張者的完人定式.相對的隨著傳統威權體制的衰退,新的以批判觀點為主體的敘事成為主流.這新的流派基於批判的立場上,可以說是毫不留情,一方面他們有目的得揭露過去被刻意隱藏的蔣介石方方面面的曾經有過不當的行為,生活,思考,決策上的槽點,讓這個人更豐富完整的人生呈現在世人面前.但另一方面,積淤批判的角度,也有許多作品經常在沒有直接證據,或者歷史紀錄佐證下去自行過度揣測,想像,不當連結,使得蔣介石在某些方面成為了一個絕對毫無可取的混世魔王.
"失敗的勝利者",從這個副標,大體上能猜想作者Pantsov所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作者透過了散佈在全球各地圖書館的資料,蔣介石逐步對外開放公布的日記,以期本書自稱的從舊蘇聯的檔案中找到相關中華民國與蘇聯曾經的外交檔案,秘聞紀錄,與去過去蘇聯對外來往的紀錄檔案,等諸多資料,重寫蔣介石自1887年出生起至1975年逝世為止的關於他個人的全部但大略的事蹟,使經歷的事件紀錄,作者自稱希望能為蔣介石找到一個適切而客觀的歷史位置.
先不說蔣介石,這本書最讓我驚奇的是寫宋美齡,全書從頭到尾,這位所謂的高貴夫人,在這裡已將淪為一個混身充滿公主病的女人,從一出場到落幕謝世都沒有得到作者太多的正面評價,就像是一個每天裝扮得美美的,日日奢華浪費,感情紊亂,偶爾情感出軌,一不如意就要去國遠赴歐美逍遙度日,更看不上所謂的貧窮或一般的民眾,可以說,在本書中,她簡直是一個獨立活在幾億中國人生命之外,而黨國紀錄中曾經把她誇耀的爭取美元資助的訪美行程,在這裏變成了一場追尋情夫威爾基的私奔之旅,及其的不堪,甚至到連羅斯福總統及其夫人都厭惡的地步,根本與舊資料所傳達敘述的那個人是完全不同的.
至於主角蔣介石呢?這本書有一點把握上的特點,就是他並不把主角寫的過於愚笨,無知,對世界一無所知,與過去對岸許多貶抑蔣氏的書籍那般,當然這樣的好處也是同步化了避免愚蠢話整個所謂黨果體系上的所有人.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不但盡力地表現出主角其相關人士的智慧,或智力,眼光的優點,也同時表現出某些時候因為所知狹隘,偏見,目盲所引發的對於狀態,事件,緊急危難處置時的盲點,或者錯誤之處,同時,在埋下這樣的腔調中,作者更集中的表現出主角的性格問題,特色,或是這些性格所帶來的問題,尤其是俄羅斯,蘇聯的多年來往過程中的折衝,秘聞,與那種既希望連結,利用如列寧,史達林在國家對外發展上那種想要取利中國,又不想因此得罪它國,如德國,日本,美國時的矛盾心力,而自己又要慎防對方的貪念與野心,避免偷雞不著又蝕把米的心理,決策狀態,其實有一點表現出蔣介石並不真的那麼的愚蠢,甚至還有點精明的顯露.當然其中也有關於對於蘇態度的轉折,在本書中描寫得非常細緻.早年孫中山因為對蘇聯軍援的需要,而主張容共的政策,我們從本書中看到在早期的蔣介石這裡其實也不反對的,甚至開始時還與國民黨的左派往來較為親密,只是後來的一朝翻臉,卻也顯德決絕毫不容情,而從作者的筆法上,我們都曾中嗅到一點主角精明的味道,當然這種精明並不是什麼真的基於國家大政,人民福祉,而是建立在一種個人權力的絕對增長的目的下,顯然就算不算梟雄,只是一個幸運的軍閥之一,也不太可能單憑好運,沒有任何過人的算計就能成為一方之霸的可能,於是從這個角度,讀者可能開始會想這個人固然貪婪於權力,但絕對不是一個無知的莽夫,而是存在如商人般的投機,兼一些小聰明在期間運作的.而且作者並不吝於揭露蔣介石私德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其實傳統文化中長期以來累積的污穢,惡習,封建觀念,而這些觀念其實洽也正好影響了身在那個時代的主角的思維的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至死都沒能擺脫這些封建思想,這是在看主角上不可能不去觀察的部分,受制於個人的學識,眼見,見聞,與對於現代性的接納度都是影響其行為的重點,另外,藉由第三者留下的文字記錄,對話,書信,回憶錄,特別是那些曾經與主角往來的國外人士,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對於主角喜愛權力慾的戀棧,或是某種自信到自大卻但在外人眼中又略顯無知的掌控慾,這裡作者都不是以自己的主觀臆測,或是語言,而是透過了他者的紀錄與感受.所以在文字敘述上,可以說是一本大致排除了許多主觀意見盡量朝向客觀的書寫方式的歷史書了.
當然,在這個歷史教育內容簡易化且式微的年代,大多是年輕一代的可能也少了自行主動的去尋找多元觀點的歷史書籍閱讀的興趣與動力,以至於形成了另一種與黨國歷史教育下所創造的受眾差不多的狀態,就是雙方各被某種單一價值觀點的政治歷史觀給綁架了,畢竟對多數統治者而言,歷史教育即是政治教育的觀點始終未變.加上現代人尋求快速與便利,許多時候無暇於深刻且近一步的思考,於是乎,真正許多嚴謹書寫,有多元觀點的書籍,或者言有所據的歷史影片就讓位給那些以沒有根據,沒有考究,單憑個人立場立論說書式但方便立即簡單知曉記住的流行歷史影音,這種狀態恐怕也是所謂的客觀觀點歷史書籍逐漸消逝沒落,只淪為學術人追求的原因之一.
這本書除了蔣介石之外,基本上可以說涵蓋了整個中國民國歷史的絕大多數時刻,有許多與官方決策上層有關的內容,在過去在其他蔣介石傳記上也都有記錄,但是本書因為多了許多後來逐步揭露的文件,檔案,以至於也有許多不同以往的觀點敘述,還算頗值得參考,另外,作者寫這本書的意義在於為主角單人去魅,沒錯,主角固然是以獨裁者形象留存於世,但是,他其實也存在多面性,也存在功勳性,也有功績於國家的後來施政,並不是以一個絕對的獨裁者冠以其名,就能說明白的,它引人思考的是不是蔣介石真的是什麼人,而是會什麼我們總會陷入旁人有新創造的單一價值思維這樣的思考路徑陷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