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My village, My Country, 熊培雲)

               前面林村的故事,是以村書記角度看一個廈門附近村莊在近代的演進與發展.從經濟改革開放1985年的角度,它似乎是成功脫貧,走上新時代的道路,但是延長時間到2016年,再回首林村的成功,恐怕也在黑暗中看到不少隱藏的可能隱憂,或者是其實並不那麼成功的原來農村住民,只是因為個案的存活者偏差被忽略遺忘了.而"一個村莊裡的中國"則是以作者熊培雲的故鄉九江附近的小堡村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未來為基礎來談中國近代農村發展的歷史演進與可能問題.

              作者是一個長期居住在都市,甚至長期旅居國外的小堡村民.這產生了一種視角上的矛盾,文本的目標是著重在討論如何讓已經離散的鄉民村人回歸農村,但是實際上探討出的走向卻是不樂觀的,雖然我們能從書中深深感受到作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關懷,但是個人以為作者的為文方式與筆調,就對岸的寬容度而言是有點走在尺度的鋼索上,即使他明顯的會閃躲一些不必要的批判與詞彙,純粹就事論事,但顯然自由主義的立場在那邊的言論市場並不是很討喜的論點,加上偶爾會引用國外,如法國農村的案例,應該會讓當地一些具有"愛國"意識的人感到生氣吧.

              作者以自己曾經的小堡村經歷為出發點,講述了許多當地的個體故事,與集體事件,並逐步及與其他地區的村莊故事,後以此故事基礎展開他政策上上看法與論點,本書因此有相當的散文風格,卻也有一定的論說能力.書中引用的資料都他在鄉間查找到的史料,有出處憑據,算是非常嚴謹.而他所描述的中國農村現狀,應讓許多從農村出來的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現實的現狀看,應該也有貼合之處.

              書是以小堡村某個曬穀場旁的大樹被賣掉這件事出發,一株幾十年或上百年的村落古樹被城市來的人用幾千元買走,轉眼就以幾十萬的價格轉植在私人豪宅的庭院中.因此引來的一個疑問,這些樹究竟是誰的?誰能作主賣它?別看這個問題很小,其實它隱含的問題是,這個村子裡有私產嗎?文本隨即開始探以抒情的角度寫了許多清末以來農村發展的歷史,其中關於農民無田地這件事成了故事的焦點.因為當初的國民黨就是因為不敢也不願施行必須的減租,或平均地權的分地政策,而讓共產黨主張以耕者有其田為包裝的暴力打土豪,鬥地主的強搶田地分給貧農的模式受到了當時大多數農村民眾的支持,因此,關於分到私田,私產這件事,原是讓共黨獲得支持,獲取政權的一個要件,但是曾幾何時,竟然村中的大樹都能被村中的幾個高層官員說賣就賣?!因為此時此地,共產革命初期藉由打圖豪,鬥地主分給佃農貧戶的土地,早就因為後續的人民公社政策,大集體主張,又全部歸公去私有化,也就是共產到後來,農民又回到完全原先無田地的狀態,甚至比以前更慘,起碼以前還能夠有富農,中小農,地主,現在全部都充公了,沒有半個私人有田地,而這才是黃培雲以樹木被偷賣為起點論述的根本目標.他在諷刺,他在批判,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在討論一個大問題下的更根本問題,因為沒有私人田地,沒有土地所有權,所以人們便不可能全心投入到有效的種植上,公田種植只會產生無效能的懶惰與浪費,這樣的故事案例,在文本中一連講述了好幾個,這樣的證明也不斷出現在歷史上,作者講這些故事時都不會直接批判當前政策,或刻意的去諷刺執政只,但他的目的卻很明顯,共產黨的打土豪分田由歷史結果證明是空話一句,最終依舊讓大部分農村的土地全部公有化,而這正是當今中國農村蕭條的原因之一.因為公有化會去化私人的努力意願,人們看到努力與收入不是呈現有效相關,而是依據某種私人關係設定的工分,自然寧願多走關係,少些努力.其次,公有化造成產權的不清狀態,幾個農村幹部隨便可以去假借官方的名義盜賣集體資產,然後充作私人所有,這是貪腐的最好源頭,也是我讀"林村的故事"時,強烈懷疑的一點.

             書中介紹了許多小堡村的歷史事件,可以窺見農村的發展歷史.文本中關於民國時期的農村樣貌做了許多闡述,那時的農村主要由鄉紳地主把持,雖然有壓迫,但也有生機.抗日戰爭時期,軍隊的燒殺搶掠讓農村幾乎遭遇毀滅性打擊.國共內戰爆發,共產黨許諾均分土地給農民,國民黨則因為土地政策失敗而失去了農民的支持.黃培雲其實有暗示也算明示這次農民的選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很快就是農村公社化,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在農村公社化中,農民失去了剛得到的土地,在大躍進中,農民失去了僅有的口糧,幾千萬的人餓死.緊接著又是文化大革命,文鬥令無數人含冤入獄,武鬥讓許多人白白犧牲.

            作者敘述當前農村最大的相同狀態是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農村成了落後的代名詞,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當中的原因很多,如大量的農民到城市裡打工,造成農村空洞化.政府把資金都投入到城市的建設中,讓農村供養城市等等.黃培雲曾經在法國居住過一段時間,那裡農村跟中國的農村不同,法國農村成為了區別於城市的生活方式,許多喜歡農村生活或退休之後的人都會到農村居住,那裡的農村基礎設施齊備,文化活動豐富,生活節奏緩慢.反觀中國,因為改革開放首先在製造業上產生了有效的成果,許多農民因為無地,在農村靠工分而來的收入無法養家,便遷移到那些新開發的經濟特區轉當工人,以工資來給養整家人,但是因為收入無法讓全家人都移居,使得農村只能留下勞動力無法輸出的老人,婦人與小孩,作者戲謔稱之為386199(婦女節,兒童節,重陽節的合稱),這造成了許多家庭問題,如隔代教養,親情疏離.而其中更嚴重的是城鄉戶籍分離問題,這是作者認為當今中國農業,農村蕭條的主要原因之二.

             中國的戶籍流動都是依據政治需要來決定的.當城市人口爆炸,又無法提供太多工作機會時,政策便高喊知識青年下鄉學習,提倡所謂的插隊,為的就是避免太多預期的失業人口留在都市中可能產生的社會秩序問題,便免盲流作亂.反之,進入改革開放後,勞動力需求殷切,此時大批的農人轉借打工的名義來到城市,他們固然帶來生產力,也提升了各種民生方面需求的提高,而對城市集體的生活產生了許多壓力,如住房,糧食,空間的需要,因此為了限制不必要的移入人口,所以採用嚴格的城鄉戶籍固鎖的型態,限制農民將戶口遷移到都市.而偏偏都市與農村戶口在福利,考試,升學,就業上有著明顯的差距,農村戶籍者往往都是弱勢又被瓜分的一群.而農村又因為已經多數被空洞化,所以明知違法,許多農民依舊用各種方式轉往都市或至少到縣城生活,這讓農村更加的荒蕪,更加的無人化,或只剩下386199的現象.

             作者提出的主張是認為未來農村應該成為生活方式的選擇之一.因為都市生活壓力大,讓人浮躁,賺錢成了唯一目的,很多人都為此感到身心疲憊.在鄉村生活時,可以在那裡開個小店,種些田,或者從事自由職業或做嚮導或開農場.作者這樣的表示其實是看到電商,網店等行業興起後,許多人因此有了新的收入型態,與未必要生存在都市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這些人可以移居農村,而即使是不移居,利用他們較高的收入,可以去農村買第二間,甚至第三間房,當成假日休閒度假的所在,然後將平日的打掃工作交由生活在當地的婦女或居民,創造另一種就業方式,這樣便有機會擴張農村的生活價值與常駐吸引力.在城裡退休後的人也可以選擇回農村安享晚年,因為農村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生活節奏都更適合老年人生活.只是很多人在觀念上一時無法轉變開來,而這帶動一些行業如醫療,保健,長照,養老等的移動,或創新,加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基礎建設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馬路通到了各個村莊,從城市到農村也就是幾個小時的距離,大部分農村已經開通了網絡,可以確保自己不被世界所隔絕,農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有活力,更適合居住和發展.

             而為了要創造這樣適合移居的環境,作者認爲政府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向農村灌注,在農村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制度,給予農民更多的補貼,讓農村的公務員,教師與城市同工者有相同的待遇,如此才能縮小差距促進發展,及人員流動.所以他提出兩點攸關的建議,首先就是要解放城鄉戶籍的限制,讓所有人都能自由的流動戶籍,因為人能自由移動,各種狀態的人都能自行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的地方與型態,同時,如果鄉村戶籍的福利與城市戶籍無二,那麼可能就會有人開始考慮農村的低競爭壓力而選擇生活在農村.他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讓農民擺脫土地的束縛,讓喜歡農村生活的人可以在農村買地蓋房子.要大力促進農業的發展,讓農村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創業生活,就該提高當地的吸引力,同時要限制農地上的污染企業發展,現實中許多從已開發地區轉移到農村地方的企業都是污染非常嚴重的企業,這些企業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對村民的身體造成影響,也讓農村無法發展休閒農業和旅遊業.

               這本書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拉拉扯扯談的過去歷史故事太多,有的內容都已經偏離主題太遠,個人以為沒有必要放進來,而我所寫的大概是濃縮了全部的要點精華,從中找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很明顯的這是一本帶有嚴厲批判農業政策與現象的著作卻被歷史故事散文形式包裝成看似直白無害的社會觀察.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