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臺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 Why Taiwan? Geostrategic Rationales for China’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lan M. Wachman)
以中文來說,這書名有夠怪的,"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其實這本書是在問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基於什麼理由一定要"擁有"台灣?
我在這裡使用"擁有"這字眼會不會更奇怪?.有這種質疑沒錯,因為依照下意識的想法,本來是直接寫下"中國基於什麼理由一定要統一台灣?",但隨即發現在此使用"統一"這個字眼對本書來說並不精準,.因為作者在書中探索議題的一個起始疑問就是: 擁有哪些土地才能讓中國宣稱是"Territorial integrity",即領土完整,也就是我們下意識裡的字眼"完成統一".從文本中,發現作者的認知裡這兩個名詞之間的關係未必是立即等號.即中國宣稱統一達成,或達成收復故土,回歸領土完整,其實未必要領有台灣,特別是從那些堅持收復歷史固有疆域的假設前提來看.
看到我這樣的解釋,可能有人更迷糊了.我們經常聽對岸的宣傳,新聞發言人,島內的鐵桿統派常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la..bla"的口號,然後會面必然有一堆關於歷史,文化,傳統,血緣,諸多相關論述,所以兩岸必須要統一.但其實這類的說法,或所謂兩岸必須統一的論調是建立在一種訴諸感情,歷史,血緣等條件認同的調子上.而那些反對者,同樣也有相關著作論述,或是新聞宣傳,同樣也論述基於歷史,文化,等因素,通常還會順帶抹黑對岸一把,然後恰好得出兩岸不能相容,歷史連結不必延續,甚至有人基於法理論述,最終得出所謂的歷史未定論,來主張台灣應該脫離中國,獨立.這些主張彼此對立,是島內表面紛爭的一大主因.
這本"Why Taiwan?"則完全跳脫以上這些紛爭論述的架構,提出了一個對中國而言更為現實的其他理由,主張中國宣稱需要台灣,訴求兩岸統一,不是基於民族情感,歷史因素等訴求所追尋的最終目的,那只是表面的說法,Wachman指出中國必須擁有台灣,完成統一是基於追求中國國家生存與安全,中國民族再復興,甚至崛起稱霸的必要手段,為了這個因素必須要擁有台灣,所以Wachman提出一個過去被忽略的因素,主張中國必須要"擁有"台灣,不是基於歷史,文化,血緣,或者情感,而是基於"地緣戰略"的重要性,這就是兩岸必須統一的"地緣戰略派".
這派認為因為台灣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掐住了中國安全,與中國復興稱霸的出口要衝,使得中國絕對必須要"擁有"它,才能稱之為領土完整,在Wachman的論述裡,台灣所在的地理位置是中國海權發展重要門戶,有了台灣,就能將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合成為太平洋艦隊,突破第一島鏈,加深敵人來犯時的防禦縱深,創造更有力在核打擊下"第二擊"反擊能力,因此台灣既是中國本土安全的屏障,更是中國勢力向外擴張的要衝,基於這些理由中國已經愈發知道必需必然要擁有台灣,且值得花盡一切代價與可能,因此中國需要統一台灣不是基於歷史必然,而是基於地緣戰略必需,這就是本書的論述.但這種論述有什麼實質意義與影響呢?.
時值川普天天借關稅喊價來表演德州撲克,他的底牌是什麼,我們不知道,總之不會是一對A.也不知道我國高層是基於自己底牌太好,還是純粹bluff一把,竟也趁此時突然喊出"脫中入北".雖然狐疑,畢竟台灣島不能漂浮,如果能漂浮就漂離中國到2000公里外之地,此時喊"脫北入中"還有實踐的可能.不幸,以地位置來說,就是那該死的200公里,,對現代武器設備而言,跑是跑不掉的.但是,基於歷史,文化,血緣,等情感因素的反對,喊個脫中入北也沒什麼,加諸我國本來就屬打牌策略意識形態僵固又無籌碼在手,當它是口號就算了,且通常這種喊話也只是給自己人聽的,沒什麼國際意義.但是如果從地緣戰略的角度,這種聲明無疑是相當於高喊" 嘿,對岸的傻子,我要把整個島加入攻擊中國的敵人陣營了",而這可能就有危險了.
若對岸本質上是基於地緣戰略的理由來宣稱擁有台灣,你喊什麼台獨,華獨,維持現狀,還是要統一對方,都沒用,因為以上這些反對對岸統一主張的出路,對於那些主張基於情感,歷史因素而必須統一或獨立的人來說還有點對抗,與說服,講道理的意思,味道,但若對方根本是基於台灣是中國安全與地緣戰略上的必需,那麼中國一定是不會理會你的呼喊,因為不管你的主張是什麼,它唯一的主張就是"最終都要擁有你,台灣",是基於他們自己的安全與未來,對他們來說,擁有台灣方式的差別只在於是要採用武統,或和統的理路不同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我方高喊"脫中入北"聽在那些"地緣戰略派"的耳裡,有沒有可能恰好給予他們一個更積極進攻的藉口,或者引發此派主張者去思考:若此時不立即武統,難道要等到台灣真的進行"脫中入北"才來施行武統?那屆時將對中國的安全與未來是更危險的狀態?!,對"地緣戰略派"來說,採用和統是一種降低成本的手段,談談民族情感,歷史過往,血緣相連云云就能達成效果,何樂而不為.但是,若此派感到和統無望,基於地緣戰略的理由,有沒有可能會觸發他們思考應該提前採用武統,而此時就是必要的時刻?!.
看到此處,可能有人會條件反射,"怎麼這麼霸道?!,不給統,還不行嗎?",是呀,就是霸道.但川普不就正在表演霸道嗎?!你能反對,或者你有反對嗎?反對有效嗎?顯然,霸權的霸道是有效的,能獲利的,從1990年代以來的單極世界,美國正一路示範給其他國家看.難道中國在眼裡會沒有看見?不想仿效?!美國能做的,中國不能做?對霸道有二元標準的其實通常是讀者自己.既然必須擁有台灣是"地緣戰略派"終極關鍵主張,那麼一但"地理戰略派"主導對岸的統一決策,台灣未來選擇這條路上,除了武統,與和統,應該是很難實踐第三條選擇路徑了,200公里很難有其他選擇,除了方式,就只剩時間.台灣其他的選擇路徑看在"地緣戰略派"眼中只是刺激他們加速採用劇烈手段的毛刺而已.但依據現況,Wachman也很清楚的提出了一個自問,"地緣戰略派"是北京高層,中國軍方當前的主流思想嗎?如果不是,那麼那些主張強烈武統者便不是北京兩岸統一方式決策的要角,或者至少暫時沒有對統一方式有過大的影響力,反之,若地緣戰略派成了主體,或者北京未來的主政者都是源自此一派思想者,台灣的命運恐怕就此寫定了,不管5天到500年都要擁有你,你跑不掉,除非中國自行內部戰亂分裂出現,而這也就是許多本土文章或外國陰謀者喜歡寫"中國崩潰論"的根本原因,因為只有中國崩潰,武統台灣與雙極世界便很難發生.那"地緣戰略派"的主張是近年才興起的嗎?.
作者Wachman從歷史脈絡觀察,中國歷代政權對台灣這個地方的關注程度,其實與當時的戰略需求密切相關,只是中國並未將戰略視為是要點,因此沒有一開始就發現它的重要性,甚至長期只當它是化外之地.而這種戰略識見的短淺,與當時中國統治者的世界觀,統治關有關,中國只在意固守"中"之地,欠缺真正擴大空間的思想與思考,對世界地理所知狹隘,這限制了歷來統治者的視野.清朝在初期對台灣的態度就頗為猶豫,曾有"得一小島不足為中國加廣"之語,反映出其初期並未將台灣視為核心疆域.直到鄭成功據台反清復明襲擾不停,清廷才轉而積極出兵征服,並將台灣納入版圖,但也始終未盡全力,混混噩噩近200年,番線的畫設可見統治者真正的價值觀所在,他們不願多管化外之民,直到對政權穩定與國土安全的顧慮發生了危機,地緣戰略因素才促使清廷重視台灣的地位.法國與日本的軍事入侵事,使得清廷意識到台灣作為東南海域門戶的關鍵戰略價值,才終於設立為行省,成為所謂真正疆域的一部分.而這是Wachman認為中國國家首次發現台灣對外戰略所擁有的地緣優勢,因此必須加強防務,建設,避免落入它國之手的首次觀念建立,儘管清朝於甲午戰爭後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這一歷史轉折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後來中國民族主義者對台灣"失土"的悲情敘事.也就是和統派採用的元素條件.同樣的,作者駁斥了國民黨,共產黨長期一貫宣稱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的主張,Wachman拿出自民國時期以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的言論與文字記錄,證明在當時,在他們這些人的眼中,並不把台灣視為與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地,而只是一個敵國的殖民地,最多是支持台灣未來可以自治,脫離殖民狀態,也不視台灣是重要戰略要點,這些主張大抵也與他們當時的見識有關,欠缺國家地緣戰略觀念.國民政府在二戰後收回台灣,表面上以"戰勝國"的名義行使主權,但實則台灣的戰略價值浮現於全球地緣政治舞台被蔣介石與毛澤東看見,並從此視為重要土地,是因為國共內戰,與隨後韓戰的出現.它成為美國冷戰對抗共產陣營的重要堡壘,扼住了中國的海岸線,使得中國勢力無法外擴,在當時,中國海權弱勢下,難以突破美國軍方達成攻台,後來又造成美國軍方藉此地偶爾滲進突襲中國內地,讓中國開始真正開始注意到地緣戰略因素的重要,冷戰格局形成,台灣成了東亞反共防線的一環,其地理位置的戰略價值使得美國在政治上不願輕易放棄台灣這一區域.
共產黨政權對台政策的戰略考量也非始終一致,毛澤東早年雖提出"解放台灣".但在韓戰爆發,美軍進駐台海後,中共實際上擱置了武力解決的可能,轉而聚焦於國內事務,直至21世紀,中國軍力增強,對外戰略視野擴張,台灣才再度被置於突破海上封鎖,建構"藍水海軍"的地緣戰略軸線上.因此,從清廷的守土之需,到現代中國欲突破第一島鏈,建立遠洋戰略能力,台灣的地位始終在歷史脈絡中與中國對外安全觀的轉變相互交織.這說明所謂"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敘述,實則是經過歷史不斷轉換與重構的戰略性詮釋,而非恆定的民族本能,因為其中真正重要的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而非歷史固有疆域的假設,Wachman以藏南,外蒙,外興安嶺等地,說明中國經常對外所說的對固有疆域的堅持云云,其實未必堅若磐石,而是可以拿上談判桌上的一種資源,因此,若唯有台灣是不可分割的疆域,絕對不是因為歷史疆域不可失的因素,而是它扼守的戰略要點,是中國安全與出入發展絕對不可以丟失之地.
中共從一開始以民族情感與歷史敘事主導的軟性疆域主張,逐漸轉變為以"安全縱深","島鏈突圍","中美博弈焦點"為核心的硬性地緣戰略主張,這不僅是認知上的調整,更是國家實力提升下的政策重構,而這種情況的改變並非是毫無徵兆與條理的.Wachman明確指出,1990年的"沙漠風暴"戰爭讓中國軍方極度震撼.美軍透過衛星,精準制導武器,資訊作戰與快速部署的表現,使解放軍深刻體認到自己在科技與指揮系統上的落後,尤其是在海空軍方面的劣勢更顯突出.這場戰爭直接引發了中國軍方內部對"資訊化作戰","遠程打擊能力"與"聯合作戰體系"的重新思考.之後才出現強調"非對稱作戰",發展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軍事改革.加諸1995年,李登輝以出訪康乃爾,引爆台海危機,北京認為這是邁向台獨的重要一步,決定發射導彈示警.然而,美軍隨即派遣兩艘航母戰鬥群進入台海區域,但彼此解放軍無能為力,只能被迫收手.這場危機在中國軍方內部被視"地緣戰略上屈辱的記憶",象徵美國在西太平洋有壓倒性優勢,而台灣又恰好位居第一島鏈樞紐.Wachman 在書中強調,這次危機促使中國開始從"歷史疆域觀"的浪漫民族論述,轉向更務實的地緣戰略思維.中國高層開始重視"台灣若落入美國之手,將成為箝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支點",這種論述後來也成為解放軍戰略文獻中常見的語言.1990年代中後期,讓中國體認到自身在資訊保密與軍事科技自主上的巨大風險.同時,李登輝一方面強調"一中各表",另一方面卻逐步鋪陳"特殊國與國關係",使中共領導層逐漸警覺.台灣的領導者即使在話語上維持模糊,實質上卻不斷在向實質獨立邁進.這段經驗讓中國高層學到兩點,其一 : 不再相信台灣的政治模糊術語.這也導致後來中國在胡錦濤,尤其是習近平時期,對於台灣的任何"模糊表述"都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其二 : 發展足以箝制美海軍進入第一島鏈的海空軍,與二炮部隊實力.在台海危機30年後的今天,雖然美航母,甚至五眼聯盟的軍事船艦偶爾能波瀾不興的通過台海,但我們知道,整個美軍的防禦線是收縮的,是畏懼的,比起30年的毫不猶豫,可差多了.中國海權擴張也能繞澳洲航行,表達某種意思,因為此處已經是第三島鏈,通過竟然毫無困難.
Wachman在書中指出,雖然歷史疆域派以台灣自古屬中國為核心的主張仍佔據對內宣傳主軸,但在實際軍事與政策制定圈內,"地緣戰略派"的話語權正在上升.特別是在 1996年危機後,中共軍方與戰略學者如朱成虎,羅援等人開始強調台灣是中國"國家安全防禦縱深"的一部分,而非單純民族情感的延伸.到了 2000 年代後期,中共內部智庫,軍事學院開始大量出版涉及"第一島鏈","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戰略文章.雖無法因此確認地緣戰略派已壓倒性主導,但他們的觀點確實已深入軍方與國安系統的核心思維.這也解釋了為何"和平統一"的語言逐漸被"加快統一步伐"的語氣所取代.
未來若"地緣戰略派"真的成為中國政壇與軍方主流,以台灣當前的政壇狀態,必然只會選擇面對武統,因為從官員的口中大概能得知他們不願被和統.而統治者選擇面對武統沒有不行,但你要有相應的措施與規劃,比如全民人人5年到10年的義務役期,施以真正的戰鬥訓練,或年度軍費支出需達GDP的10%以上,發展先進武器,甚至是研發核武,才茲以對抗.但我看到的是,好不容易抓了一個逃兵明星,結果是讓他去軍中表演"滿滿的大平台",然後發配到替代役.也就是顯然統治者在選擇,與作為之間的落差,已經毫無相關邏輯可言.或者該這麼說,台灣將面對武統這件事,還是將印象停留在1995年,將觀念停留在歷史疆域關的矛盾反駁上,卻沒想過,人家要統一你,擁有你,是基於他安全與出路上的必須,也就是台灣要面對被統一,甚至是被武統,是毫無選擇其他可逃避路徑的可能,你就只能面對.
如果對岸地緣戰略派主張已滲入決策核心,則台灣的任何政治表述與外交動作,其象徵意義與安全風險,也可能被中國詮釋為戰略挑戰,而不再是"分歧看法"的正常現象.這種觀點轉變,或許比任何飛彈部署,軍艦演習都來得更具深層意義.既然台灣的官方高層選擇去模糊化,選擇強硬,不再使用李登輝那種兩面手法來假意繼續欺騙,那就該有強硬語氣下的軍事強硬準備,否則只是令人感覺在玩遊戲而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