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5807209.jpg

誰殺了韋勒貝克(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Michel Houellebecq)

   這本中文譯本取名為"誰殺了韋勒貝克"的法文小說原書名"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直譯應該是"地圖與領土".不過改成這樣的中文書名也能接受,因為作者韋勒貝克把自己寫進了小說成了一個故事人物,本色出演,在這本小說中這名法國作家被殺了,連頭都被切下,警方自然要追查兇手,所以"誰殺了韋勒貝克"並不會突兀,可能與"迪圖與領土"反應了小說的企圖的用意差不多,.

   看了以上的簡述會誤以為這是本刑偵或兇案故事,其實並不是,韋勒貝克被殺固然需要偵查兇嫌,但其實韋勒貝克的死亡是一種表徵或代表,代表某一種人,某一種精神的消逝,那位作家被殺死了,即表示那種精神被殺死了.所以,表面上是作家被殺需要追查兇手,內涵的意圖是某種精神意義被殺了,那麼究竟是什麼殺了這種精神意義,這方是小說進階的企圖.個人必須說,這本小說是近期我看過以通俗直白文字不玩過度技法的小說作品中最佳的一本,平順,簡單,情節不複雜,人物關係單純,但作者寫出了個體的孤獨與社會關係的疏離,物質與物慾控制了一切人類行為,但小說卻不訴求利用窮,苦,魯蛇之路,韋勒貝克反其道用一群成功者,穩拿來寫孤獨疏離,且烘托在熱鬧,繁華,高貴的超級富人,藝術家,媒體高層,作家的宴會,狂歡的生活裡.毫不流俗,且沒有賣弄,唯一令人覺得困擾的就是用了大量的知名藝文人物或頂級藝術家的音樂,小說,戲劇,或影視作品來呈現者小說裡的人物特質與生活內容,難免令人有裝B賣弄知識之嫌,但我以為其實那只是一種象徵手法,象徵這一群藝文成功人士的交際圈內的所使用的語言溝通模式,因此儘管我對那些有名的藝文人士一個都不知道,卻不認為這會妨害閱讀,因為我都當那些藝文名藝術名是為了顯出小說角色的特質來搭配用的而已.

   傑德.馬丹少年時期即開始習畫,他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師,也自童年時期即對繪畫藝術深感興趣,後因為生活需要才改學設計與建築,經歷一段時間的工作歷練自行創業開設了建築設計公司,隨著接案逐步增加,財富逐漸累積擺脫了物質窘迫的困惱.因此對於兒子的習畫,他是絕對的全力支持,多少有彌補自己年少遺憾的移情作用.不過傑德習畫一段時間感捯疲乏,在家中發現了祖父留下的攝影器材,轉而對攝影有了興趣.畢業後,開始以攝影為業.但是單純的人像攝影,或是出版品的相片配置季乏味無聊,又不能滿足傑德的藝術渴望,使得他的生活處在一種規律單調的循環裡.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米其林出版的法國各地區的地圖時,突然興起了將這些地圖拍成照片搭上地圖所在地區風景特色的創作構想,當他著手執行後,恰好有個藝術學院的聯展,他受邀參加.展出開幕當天有個女子盯住他的作品欣賞引起他的好奇.這名叫歐勒佳的女孩任職於米其林,她十分欣賞這些攝影作品,力邀傑德在米其林舉辦一次個展"米其林系列".傑德的個展大獲好評,各種藝評佳評如潮,使得傑德的攝影作品價格水漲船高,一張照片即能賣個幾萬歐元,金錢獲得滿足後,傑德也收穫了歐勒佳的愛情,兩人共度了一段好時光.歐勒佳因為執行能力佳獲米其林拔擢升官,回到她的出身地俄國擔任高管.傑德沒有阻攔,兩人因此分手.此後傑德對於攝影突然失掉了熱情,重拾畫筆以人物畫為主軸展開"市井小民群像系列",經過了七年的創作,他一共畫了64幅人像,打拚舉辦一次個展,但畫廊的主持人建議他最好能夠找個文人幫他寫一篇展出介紹,於是他們經過商議便找上了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當時韋勒貝克隱居在愛爾蘭,傑德親赴邀請,兩人便逐漸的熟稔起來,對於寫稿邀約,韋勒貝克同意並議好稿費.但是傑德後來發現他從來沒有畫過一位作家,於是應允韋勒貝克除了約定的稿費外,還將送他一幅韋勒貝克的畫像,第65幅人物畫."市井小民群像系列"再度受到好評,傑德的名聲在消失近十年後重回藝術家的視野,這65幅畫作價格水漲船高,超過了3000萬歐元,平均一幅畫價格就超過50萬,傑德成了有錢人,雖然贏得了名聲與金錢,但這段時間內,傑德父親罹癌癌末獨自一人去了蘇黎世執行安樂死,歐勒佳雖然從俄國調回巴黎任職並與傑德重逢,但兩人已回不到過去,而傑德此時又對人物像繪畫逐漸失去興趣.韋勒貝克則從愛爾蘭遷回了他位在法國中部的老家居住,但有一天被發現被殺死在家中,他的頭被割下.這起凶案引起了警方與大眾的注目.由於韋勒貝克是個孤僻,幾乎沒有朋友的人,所以警方始終找不到查案的突破口.,直到他們在葬禮上發現了韋勒貝克,經由韋勒貝克告知才發現原該收藏在韋勒貝克家中的畫像不見了,從失竊藝品的交易中來查是可能的突破口,幾年後,一個竊賊因為超速可疑被警察逮住了,在他的車上發現了許多價值不斐禁止進口的稀有昆蟲,更進一步地查出竊賊是在竊取一個坎城整型醫生家中得到了這些,警方找上這位醫生,卻發現他被竊賊毆打早已氣絕,但在醫生的地下室發現了失竊的"韋勒貝克"畫像,此時這幅畫的市場價格已經高達1200萬歐元,這畫作在韋勒貝克的遺囑交代要還給原畫者.傑德帶著畫作離開巴黎回到了祖父的老宅,並在當地買了大批的鄰近土地,但此時他已經放棄畫筆,又重新拿起相機,此時他的創作改以拍攝鄰近地區的植物與自然環境的定格變化照片,在這個小鎮他居住了十多年,發現了一些特別的變化,主要是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越來越多城市人移來小鎮居住,這些新來的人改變了小鎮的風暴,傑得以攝影大浪紀錄這些變化,主要是一些傳統產製造工藝與工廠的衰敗,而最終他也走上父親的老路年老罹癌病逝,孤獨地離開人間..

   沒看錯,以上便是這整本小說的所謂"故事",並沒有太過曲折離奇的劇情,也沒有吸引人的各種情色,因此即使是韋勒貝克被殺被割下了頭,警方的追緝不過虛應故事,靠的是運氣.因此可能會有人覺得警方這段是多餘的.但其實,這位即將退休的警官賈斯南,與本書的主角傑德,傑德的父親,韋勒貝克乃至藝評經紀弗朗士,瑪莉蓮,歐勒佳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人.這位警官臨退休之際被象徵性的擢升為副局長.對一個從警30年的來說不能說不謂成功.這也是本書的角色裡唯一的公職,其他的人不是藝術家就是純商人,且都是在自身領域裡名字有信用能引人尊敬,且得到許多同業認同讚賞的成功人士.這在成功特質上是一樣,帶他們也同時是他們生活裡的唯一個體.每一個人都致力或忙碌於工作,不論這種工作是在許多人前展現主持,或說是一個人在斗室裡伏案創作,只要到了工作之外,他們就是一個孤獨又無所適從的個體.因為除了建立在現代物質與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的工業身分關係外,這些人都展現出極其笨拙的情感與人際互動模式,這造就了一種在熱鬧喧嘩,歌舞亭榭,酒酣食美,尊貴品味的熱烈煙火狂歡中的疏離個體,若沒了物質做為引介,不要說相愛的關係,連繼續聊天的談資也就付之闕如.

   傑德與父親的關係便是一例,除了每年的聖誕節的循例吃飯外,幾乎不見面,見了面也不知該談些甚麼,談來談去也是新建的工作,父親談建案,兒子講那趴社活動,一直要了父親過世,傑德賣了父親巴黎的老宅在整理中才發現他爸爸對於藝術的喜愛與曾經的設計圖稿,這種父子關係疏離到而甚至父親要去安樂死,兒子是到執行完畢才想到要去蘇黎士看看結果.傑德的藝術人生儘管孤寂,一生愛過兩個女人,但兩段感情皆無疾而終.他不爭取,也不奢望,更不畏懼孤獨.他不癡纏於所謂幸福的命題,但這樣的他卻會對家里的熱水器的聲響傾注更多的關心!這樣的比較實在相當的諷刺,因為這難道不是在表現現代人臣服於物質生活大於精神生活的一種的真實反射嗎?!但是傑德卻沒有發現他的人生有著鮮明的路徑,在每一次創作,成名,放棄,都和他生活中體驗到的情感密不可分.當美麗的歐勒佳離開他的生活時,他的地圖系列也隨之告終.而後,偶爾萌生出給咖啡館店主畫人像的念頭,便開始十多年的"市井小民群像系列",也因為這系列繪畫創作,他得以結識著名小說家韋勒貝克.相同的這也是小說裡的韋勒貝克的自我虛投射,小說中的韋勒貝克終日頹廢懶散,早上起床了還穿著睡衣準備寫作,憔悴,孤絕,無助,在酒精,即時食品的堆積下過著如冬眠的熊.他的孤獨特特性可以顯示在小說裡除了傑德外,他完全沒有與其他的角色有任何互動.而他兩的互動究竟是真的藝術同好情誼,還只是為了工作,實在是很難的切割清楚,但要是沒有工作牽線,兩人壓根就不會相識.傑德與歐勒佳,與警官或與畫廊的擁有者皆是因利而開展的結合.但是這種結合卻不是那種市儈的,我們從行文中可以發現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友善,與人平和相處,並沒有顯出過於計算利潤,貪婪的面色,美一個人都呈現出表現自身專業而因此獲得金錢上的報酬.因此小說不在談金錢使人罪惡這種老掉牙的題目,而是想透露出現代人關係建立的物質層面影響越來越重,似乎沒有了這層關係,所有人類的傳統的因為親屬或是居住生活等建立癌的關係都要不再存在了.傑德晚年扳回了祖父的故居,根本沒有任何相鄰打招呼,他也理解這裡原居民的疑惑與問題,直到外來的移入人口漸增,才終於有人主動地與他招呼,但這還是基於金錢物質生活的關係才顯出的友善,而如同前面一樣,作者並不是在罵金錢骯髒,而是在顯出這種關係的荒誕,所以才有傑德的一番感悟,"即使人們都認為資本主義在這個世紀可能快要進行不下去了,但是那些左派依舊是令人看不上的該遺棄的東西",我們可以從中理解作者的意圖.書中出現了大量對現代產品,汽車,相機,食品等詳盡的描繪說明,這是要說明商品一切功能和裝飾,都在不斷地被生產然後再淘汰中循環.在此,作者無疑是要指向整個西方工業文明時代的崩壞.由產品構成的世界,是在創作和崩壞間迅速翻滾.同樣,無論愛情,衰老還是藝術,其崩壞都像產品上市到下市,都有一段光鮮的階段,而在崩壞爆發之前,一切落敗都在暗中悄然進展,而通常人們並不能立即看出來.傑德為韋勒貝克所做的人物畫像,價值1200萬歐元,最終導致維勒貝克被殺害.這不只是為了金錢的犯罪,因為多年後,警察發現作案者是個癖好怪異的收藏家,只是把畫藏在地下室.這不禁讓人去思考金錢究竟能產生或替代人性與情感到何種程度?.

   個人以為這是一本極度貼近現代人生活的小說,儘管它沒有深談情,親情.友情,僅管它是藉由一些藝術創作的成功人士來展現,但是當我們在現實社會裡看到了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其實或者真的就如作者想呈現的情況一樣,是由物質,金錢,資本驅動或做為橋樑來架構的,地圖在遠方而領土在眼前,我們卻經常得以為虛幻的遠方是關鍵而忽略的眼前的領地.就表現來說小說確實值得一讀.它表現出的的疏離與孤獨勘成為一本佳作,只是看情節故事的人難免就要失望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