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1).jpg

先進製造:美國的創新政策(Advanced Manufacturing: The New American Innovation Policies,William B. Bonvillian)

    接著兩本是關於美國產業發展起落與政策的書籍."先進製造"談的是關於美國傳統製造業的創新,目的就與川普上任後所做的事情一樣,將製造業生產基地從海外拉回美國,本地企業鴻海,台積電等非傳統產業業者也被迫去美國設廠能反映這一現象.另一本書還沒拿到手,"美國陷阱",說的是美國如何透過非商業手段吞併一家法國公司,以達到打擊競爭對手的目的,情況與過去我國企業友達高階經理人被叫去美國坐牢,近日廣明光電被美國法院以反托拉斯法裁定天價賠償,不得已必須和解等案例,情況完全如出一轍.這兩本書表面是談過往與個案,真正的隱藏目標卻是要顯示製造業發展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美國應該重新振作重回這塊領域的領導者.而我們也能從這兩本書中學習到先進國家的實質作法做為參考.

   新世紀的前10年對美國制造業來說並不輕鬆,它提供的就業機會人數下降了1/3,且不論制產出,投資與生產率皆同步下滑,它加大了美國貿易逆差.在需求方面,多數的生產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信息,資源,知識來部署新模式和新技術,以至於以跟完全無法與外國低成本對手競爭.在供給方面,大型企業在金融模式的驅動下並不願意為供應鏈中的小企業提供支持.使得製造業生態系統日益薄弱,小公司越來越遠離產出核心,這期間美國約有6萬家工廠關閉直接導致失業高升社會動蕩,.所以若要解決經濟不平等創造就業機會等問題,就需要立即改進,而改進的關鍵是驅動製造業進入強力創新,唯有創新方有助於逆轉停滯的生產率,提高效率,提高該製造業應對外國低工資和低生產製造業者的競爭力,這便是本書"先進製造"論述的目標,也是美國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

   建立新的生產範式改革製造業在歷史上曾出現早期美國建國後的規模化生產與二戰後日本優質製造業的出現兩個例子.這兩個生產範式皆源於技術進步,並轉化為新的生產流程和商業模式.因此基於技術進步或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他國競爭其實是有先例可循.而當前一系列與生產相關的重要技術正在浮現,這些技術有機會創造新的生產範式,從而極大改變複雜高價值商品的生產方式.這正是先進制造業的核心理念,而這些技術進步也會伴隨出現新的流程和商業模式.工業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創新"不是簡單通過學習來實現的,往往是靠"做中學"產生的.生產和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創新落地,才是創新的關鍵部分.創新流程本身也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經驗教訓,只有 經過多年的專業實踐,研究,測試才能實現重大突破,僅靠研發是不夠的,只有在經歷了無休止的工程和工程再造,測試與論證,才能實現創新在制造業的規模化應用.創新需要以上兩個條件.批量生產本身就是一個考驗,它不僅僅顯示了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性,而且顯示了相關生產流程和商業模式改進的重要性.19世紀前半美國透過槍枝造部件開發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並在其中顯示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正是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提供的長期和耐心的資本扶持下,才最終開發出能生產可互換部件的機床與隨後的其他機器零部件,從過去的美國自身的經驗裡發現私人部門很難承擔"創新"面臨的長期風險.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半導體技術聯盟努力恢復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而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整合了業者, 政府和大學合作的方式分擔了部分成本.這是美國政府參與製造業協作曾走過的路徑,這些嘗試都源於技術挑戰,並組織項目助其實現.以上的這些過往為美國當前重振先進製造業提供了經驗.戰結束後,美國製造業領先地位已經確立,主宰了世界生產,所以美國政府便以為製造業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強大的研發體系,延續戰爭期間由領先的軍工製造所衍生的新的產業體系.因此戰後建立的美國創新體系從未專注於生產創新,而是側重於一系列其他技術挑戰.以至於讓德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圍繞製造業組織了創新體系.而將製造業江山拱手讓人,並因此有了逐步具的貿易逆差.

   美國未能更好的組織製造業創新體系付出了代價.,建設先進製造業的的目標在2010年至2015年大衰退的期間開始出現.最初出現了一系列倡導新政策的文章.美國政府首次將創新政策應用於製造業,在美國總統的直接領導下,白宮制定了一項基於創新的戰略,試圖重振美國的製造業.美國總統提名了一個由製造業公司執行長和大學校長組成的特別工作組,即先進制造業合作夥伴(簡稱AMP) 小組,它仿效德國的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組建先進制造研究所,開發一系列先進制造業技術範式.在2012年發布AMP1.0報告,政府開始實施該計劃.並於2014年的第二份報告AMP 2.0補充了製造業創新政策建議,倡導圍繞先進製造技術和流程的公私合作技術戰略,促進政府研發機構與新建制造研究所的交流,建立共享學習和最佳實踐網路以及新的員工培訓模式.創新政策當然不是製造業復甦所需的唯一政策,但它是一個核心節點,也是一種重要的新理念.2015年的美國國家工程院報告提供了更寬的視角;先進製造業將融合服務和生產建立新的經濟價值模型,成為未來經濟的核心.最終,國會通過了製造業法規,批準了製造研究所和先進制造業項目.這些報告中提出需要政府參與來幫助克服一系列的結構性障礙.包括

  (1)資本和勞動力技能獲得渠道暢.

  (2)信息不透明..

  (3) 技術鎖定.

   企業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可以改善其競爭態勢的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日益下降.在許多生產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的同時,許多進化幸存者仍然缺乏通過創新獲得領先地位所需的資金和專有技術.經濟學和製造業需要新製造業創新政策的部分原因在於歷史上主導美國國內政策制定的經濟學對於制造業存在許多錯誤認知.這些誤區包括某些經濟學觀點認為製造業下滑將被其他經濟收益所抵消.國家失去製造業工作並不是因為製造業的落後,而是整體生產率改善的結果.誤以為製造業為中心經濟將自然而然地被服務經濟所取代,誤以為低工資,低成本的海外生產者必然會取代國內的高成本生產商,誤以為即使生產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創新能力依然存在.不幸的是,結果證明,這些觀點無一正確.這一切都源於對於製造業創新功能的忽略,而創新不同於生產.

   雖然增長經濟學讓我們理解了技術創新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但基於測量的新古典經濟學在處理圍繞技術創新的複雜系統時存在很大困難,"技術很重要,但是是外生的".新增長理論的經濟學家試圖將創新重新放回"內生經濟"模型中,但是這個理論並不完整.使得經濟學家迄今還不能對創新體系進行建模,更遑論作為其中組成部分的製造業.,因此無法真實地反映諸如製造業等特定經濟部門的重要性. 

   但是實體經濟的發展無法等待經濟學概念迎頭趕上,創新政策的新興領域試圖彌補這個差距,理解製造業的影響,防止美國制造業的衰落.如上所述,基於AMP 的建議,美國政府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創新方案;利用新的製造研究所在一系列生產領域創造新的生產範式,使各行業和各種規模公司的供應鏈都能夠共享.這個方案的目標是提高生產效率,使得美國能夠生產高價值產品,能夠與亞洲低成本和低工資的生產商競爭.這些研究所將美國的創新優勢應用於上述從未成為創新體系焦點的生產.新的生產範式旨在實現變革,就像規模化生產和高質量制造背後的技術和工藝曾經實行變革並實現製造業領先地位一樣.上述的 AMP 研究證明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由於小型製造商越來越脫離此前的支持網絡,這些研究所的目標是恢複生產生態系統,通過跨供應鏈的合作來推動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的應用.從分布式生產切斷生產與創新鏈接分隔多地所帶來的問題中汲取了教訓,製造研究所試圖重新將兩者聯繫起來,將創新融入生產系統.由於製造業下滑損害了勞動力就業,這些研究所計劃實施新的教育計劃,以培養先進製造業所需的勞動力技能,為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現在看來,在這些製造研究所起步的前五年,必須繼續分攤成本.無法在短期內修複美國創新體系中這樣一個明顯的構性問題.如果這些製造研究所想要獲得長期發展,它們的技術就不能僅關註國家層面,而是要在區域經濟中能應用.為了維持製造研究所運轉和促進技術落地,需要得到州政府和小公司持續不斷的支持.但當前的優先事項應該是讓研究所吸取歷史經驗,建立研究所網絡,把政府研究項目與製造研究所連接起來. 

    政府繼續支持強大的美國製造業,作者以為美國需要仿效德國的學徒制,製造研究所的工作之一是針對它們正在開發的技術提供所需的勞動力教育和培訓,這將成為美國的新培訓提供系統,需要連接大學以進行課程開發,連接社區學院進行課程交付,連接在線和混合學習方案以最大化成效,連接現有行 業、州和聯邦培訓項目以獲取支持.雖然大多製造研究所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滯後,更加專注於其主要的技術開發任務,但也有一些製造研究所正在努力開發創新系統.這些製造研究所的領導人認為,勞動力和工程培訓是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傳播模式,這是先進製造得以實施和規模化的關鍵方式.先進的製造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屬於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需要師傳徒受.因此培訓是技術傳播,這是先進製造業必須承擔的關鍵任務.

   另一個製造業復甦的核心問題有關未來生產.美國的創業系統越來越傾向於通過風險投資支持創建創業公司,以支持其新技術的發展.早期該融資系統圍繞著計算和半導體領域的硬體技術,頗有成效,但近年來,它顯著地轉向了軟件.這個領域對於資本或基礎設施要求較低,不需要生產,成功或失敗的速度很快.除了生物技術以及諸如媒體和娛樂等服務行業之外,軟件現在主宰了風險投資行業.該行業現在完全不支持需要製造業的技術,因為製造業的回收需要更長期和更高風險的投資,與當前風險資本的時間表和風險組合不符.這意味著下一代創新制造技術和產品可能無法在美國生產,這對美國創新和生產的長期未來具有重大影響.投資於就業水平較低的軟件和生物技術等行業,將大大限制其就業創造潛力.這種新興的"失業創新"體系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社會穩定.工作的未來和長期經濟停滯大約每四分之一個世紀,就會出現自動化將大規模系統性消滅工作機會的威脅.因此近年,IT革命以及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技術工作崗位的普遍消失成為必然.在過去,一旦出現提高生產率的自動化,就會湧現更多工作消失.但成長歷史會就此終結嗎?迄今為止,似乎沒有更多證據支持技術創新將降低就業的觀點.但是未來的工作問題可能與所謂的長期停滯的經濟狀 況關係更為密切,這是一個GDP和生產率低增長的時期,無法提供的高質量就業機會來改善經濟不平等,也就是說定義當前的經濟問題就是結構性問題還是週期性問題本身就是困難的,只有定義清楚了,才有機會找對路徑.

   當前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混亂不會消失.2000年至2010年間, 美國製造業消失了580萬個工作機會, 從1730萬個下降到1150萬個,.1999年到2011年,從中國進口的增長造成了約240 萬個就業機會的喪失.在對700個城市化地區的研究中,受中國商品競爭影響最大的前1/4地區的工人人均收入損失為549 美元,而聯邦政府提供的援助只有58美元.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經歷了2000年代的大衰退後是就業和收入下降的“失去的十年”, 估計其影響將延續到2020年代;而製造業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部門.過去製造業是受過高中教育的男性中產階級的重要就業途徑,尤其是白人男性.然而,1996年至2014年期間,白人男性高中畢業生的人均收入下降了9%,白人男性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則增長了22%.2014年,白人男性高中畢業生的年收入僅為36787美元,而大學畢業生則為94601 美元.從這些資料我們難看出在2016年激烈的總統選舉中,重振製造業成為重要話題並非偶然.當製造業衰退是傳播社會失望情緒,導致社會動蕩的重要因素時,它就會成為美國政治與選舉角力的重點,也是美國全球戰略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其實不太幸運的,生物科技,軟體,服務業三項恰好是我國政府近年力主的幾大產業,而其發展現象正好跟本書作者所稱的結果如出一轍,無法大幅創造就業機會,無規模性,且不具下個世代的領導力與創造性,充其量只是滿足了虛增放水的大學文憑求職者的需求,以及滿足了炒作地皮與房價者的能力而已,結果呈現淪為炒股,低薪低成就,資產泡沫的一種縣況,只是似乎沒有人發現這點.而這個觀察結果其實在我沒看這本書之前就已經約略形成,只是沒想到有人與我看法一致.以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