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9607798.jpg

無敵艦隊(The Armada,Garrett Mattingly)

   一場戰爭的發生或有偶然性.但更多時候是必然的,不過必然通常也不是因為一個單一的事件或元素造成的,瞬間的事件與元素往往只是導火線,但導火線並不疑已產生爆炸,勢必需要先用時間累積許多恩怨仇恨,或慾望利益的對抗,這種積累往往是長時間醞釀發酵或多次刺激而來,才會讓點燃的導火線引燃上火藥,因此能有爆炸的威力."無敵艦隊'的征討是一次戰役,它是一場更大戰事中的一場戰役,我們看這本書能了解戰役的發展與戰場情況,但是,可能同時更需要了解這場戰役背後的大戰事背景及其由來.

  這本書英文版書名為"The Armada",但國際版書名卻是"Defeat Of The Spanish Armada".不知甚麼原因竟把"被擊敗"的意思給拿掉了.於是"被擊敗的西班牙艦隊"就成了"艦隊",然後簡體中文版卻選擇了符合我們一般人對此艦隊的印象"Grandey Felicísima Armada 或 Armada Invencible",即"無敵艦隊"之意為書名.這支"無敵艦隊"史實上是以慘敗告終.且關於艦隊的實戰只是1585到1606年間持續多年英西戰爭的一部分,英西戰爭結束後雙方簽訂協議,戰爭對兩國的財政都有負面的影響,但也因此加強他們各自對外發展所需的武裝力量.中文歷來慣以"無敵"形容此艦隊,其實從戰果看只能算是歷史的眼淚,或是西班牙的眼淚.

  如果專看戰術調度,戰場變化描述,或是層峰決策過程與決策的心態行為,這算一本挺不錯的敘述史.但對16世紀當時歷史不了的人,可能只會迷陷在戰事當下人物與情節描述中,會有不知道不理解為什麼要有這一場海戰的可能.因為本書的敘述一開始就沒出有戰事出現,沒有炮艦,或戰場.它竟是以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被砍頭處決的場景開始,隨著這消息傳到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後宛如滴入靜池中的一滴水所形成一連串的反應與事件漣漪.這樣的開頭雖然有趣,但對英國歷史不熟的人應該一開始就陷入閱讀困境,對這場處決,隨後的宮廷對抗,過往流亡的情節術續只能接受卻連貫不起來.

    所幸我們前年曾看過Hilary Mantel的兩本布克獎獲獎小說"狼廰","血季"說的正是這段恩怨的原始開端,加上當時順便看了狄更斯的英國史.所以能夠在這本"無敵艦隊"之外來勾畫大略.從英國與西班牙的角度分別敘述,這是本書完全沒有的. 我們知道"狼廳""血季"說的是亨利八世的繼承問題.他的皇后凱薩琳因為只誕下瑪麗公主外並沒有生下男性繼承人,所以他想與皇后離婚,另娶安妮.博林,但羅馬的天主教廷不同意他在沒有正當理由下離婚.但後來安妮懷孕,為了不讓小孩沒有名分,亨利一不作二不休乾脆直接宣布英國國教脫離羅馬天主教,由他自己擔任英國國教的最高領導人,自己宣布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並與博林結婚.英國的天主教從此開始受到打壓,英國與教會開始交惡.但安妮博林後來也只生下一位伊莉莎白公主,且因為行為不檢,遭亨利厭惡,他又看上另一位女孩珍.西摩.於是揣摩上意的大臣們構陷安妮叛國,她被處死,珍尚未皇后誕下了王子愛德華.亨利死後,愛德華繼位是為愛德華六世,他上任後宣布盎格魯宗為英國國教.自此英國新教與羅馬天主漸行漸遠,且當時歐洲咒興起一股宗教改革熱,馬丁路德帶領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北歐,荷蘭等地都有對抗天主教的新教宗派出現.愛德華六世去世後,原指定表姪女簡.格雷繼任,但隨即遭到瑪麗公主的推翻,她繼任為女王瑪麗一世(不同於前面所說被處決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是她的表姪女,).

    愛德華六世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讓姊姊瑪麗公主繼任,是因為瑪麗是舊教的信仰者,他擔心天主教勢力在英國復僻.但最終歷史真的如此發展,她上任後燒死了300多位宗教異議人士,人稱"血腥瑪麗".大舉鎮壓新教.後為了子嗣與天主教的勢力發展,她不顧反對與西班牙王儲腓力結婚,後來腓力繼位為西班牙國王.這段婚姻埋下了一個西班牙後來挑戰英國王權的藉口,因為婚姻腓力二世取得了英國蘭國王的封號,而1555年羅馬教會又承認瑪莉一世為愛爾蘭的君主地位.等到瑪莉一世過世,她也沒有子嗣,於是他的妹妹伊莉莎白公主繼認為伊莉莎白一世,就是這本'無敵艦隊"時期的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她信仰新教,所以她上任後廢除了許多瑪莉時期的嚴苛規定,新教又重回國教地位.而伊莉莎一生未曾結婚,她死後的繼位任人選問題頗為困難,主要的順位繼任者便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但她也是位天主教徒,她後來嫁給法國王儲後來成為法國國王的佛朗索瓦二世,成了法國的皇后.國王死後,她又回到蘇格蘭,但因統治殘暴被貴族趕出蘇格蘭,並讓她的兒子詹姆士繼任為蘇格蘭國王,瑪麗一世流落到英格蘭被伊莉莎白一世收留並軟禁了20年,直到1587年2月18日即這本"無敵艦隊'一開始她被處絕的場景時結束了生命.zo6

   對腓力二世來說,當他的皇后英格蘭瑪麗一世過世後,自認有英格蘭國王頭銜的他才應該是英格蘭的王位繼任者.但因為伊莉莎白曾協助瑪麗平亂有功,即使瑪麗與腓力不願意她繼任,但伊莉莎白最終還是坐上了英格蘭女王的寶座,腓力後來還曾追求過伊莉莎白但被拒,而預計伊莉莎白的第一繼承順位的人選便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她被處決之後,腓力二世更加覺得英格蘭王位應該是他的,同時,天主教廷也不承認信奉新教的伊莉莎白的繼任權力.這就埋下的衝突的因子之一.腓力二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兒子,查理五世退位後,他繼承了哈布斯堡家族除了德意志,奧地利之外所有領地,包括西班牙,尼德蘭,西西里與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蘭及全部西屬美洲和非洲殖民地.腓力二世可以說是西班牙國力達到最顛峰的時期,加上此時神聖羅馬帝國控制的羅馬教廷,西班牙可以說時當時與教廷關係最密切的天主教國家.但此時也是宗教革命興起的年代,喀爾文宗,路德宗,湖格諾等新教教派興起.宗教革命與當時西歐各國將興起的民族主義力量結合成一股反對教廷與統治者的力量.西班牙在尼德蘭施行中央集權,且徵詩高稅賦,造成當地人民不滿,將上當地興起的幾個新教教派,於是在奧蘭治親王的帶領下對西班牙展開反叛的活動,公開宣告"無代表不納稅"的自治主張.雙方展開了軍事力量的對抗.而基於對於新教的支持,伊莉莎白一世也派出部隊支持尼德蘭的反抗運動,這場反抗運動持續了許久從1568到1648之間,俗稱八十年戰爭,其後方有了荷蘭共和國的出現,而英西戰爭恰好處在期間.在這兩場大戰事的同一時間內還有另一場戰爭,就是法國的宗教戰爭.1562到1598之間.這場戰爭的持續期間很久,但是世斷斷續續的,而涉及這場宗教戰爭的有三方,曾經這三方的領導者名字恰好都叫"亨利",所以也被稱為是三亨利之戰.這場宗教戰爭的起源原是為了宗教寬容,因為法國原是天主教國家,攝政在1860年宣布開放對胡格諾等新叫教派採取寬容,但這引起了守舊派的不滿,他們試圖架空王權,鎮壓信叫勢力,於是個例發生各種暴亂,到了1587年時,形成了三股勢力,國王亨利三世,洛林家族的後裔吉斯公爵亨利,與坡旁家族納瓦拉王鶻國王亨利,這三位亨利的對抗.亨利三世雖是信奉天主教,但他痛恨神聖同盟,也願意採取寬容政策,這引起吉斯公爵亨利的不滿,他的背後有西班牙領到的神聖同盟撐腰,而納瓦拉國王亨利則是胡格諾的信仰者,他的背後有伊莉莎白一世出錢所組織的雇傭兵來協志支持他的武力.而腓力二世除了要維護自己在倪德蘭的勢力而出兵鎮壓當地的革命與前來支援新教的英國正面衝突外,他在法國的宗教戰爭中也援助天主聯盟,更甚一步他還支援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反抗伊莉莎白.因此在繼承問題之後,我們能看到二個因素,就是宗教的對抗,讓伊莉莎白與腓力二世必定交鋒.

   如果前述的兩個因素上有歷史包袱,或是權力爭奪古老的理由.第三個因素則是最現實的.因為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讓西班牙從中南美等殖民地送回的財富數額減少,甚至英國政府與海盜之間默許默認的合作行為,讓西班牙的船隻經常受到劫掠,這讓腓力更不能忍受.英國在西班牙大陸美洲及大西洋的私掠行為嚴重影響西班牙的王室收入.英國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是由約翰.霍金斯爵士於1562年發起,他獲得伊莉莎白的支持,無視於西班牙政府的控訴指霍金斯在加勒比地區西屬殖民地的貿易實已構成走私.1568年9月,一支由霍金斯與弗蘭西斯.德雷克領導的奴隸買賣遠征隊遭到西班牙突擊,造成數艘船艦於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沉船,即聖胡安戰役.這場交戰使英西二國關係迅速惡化,翌年英國便扣押了數艘西班牙派遣至荷蘭支援軍隊的珍寶艦隊.德雷克與霍金斯則加強私掠以突破西班牙在大西洋貿易的壟斷.而德雷克正是本書一開始在1587年首支從英格蘭出發,直抵西班牙港口加迪斯法起攻擊試圖破壞西班牙艦隊集結的英國艦隊領袖,因此在前幾年仍被認為是海盜的他,此靠已是英格蘭女王特命的建艦隊指揮官,其實更坐實了西班牙的控訴,但這並非重點,而是兩國在海外殖民的利益衝突真實的搬上了檯面.

   於是英西戰爭在1585年爆發,德雷克駛往西印度群島,在聖多明哥,卡塔赫納,佛羅里達州的聖奧古斯丁進行劫掠,英格蘭投入八十年戰爭,站在早先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的荷蘭新教聯邦一方.腓力二世決議入侵英國.而伊莉莎白因為處決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觸怒了羅馬的天主教會,因此天主教會不承認她的英格蘭王權,教會欲將權力交予腓力二世,教皇庇護五世(中文簡體版稱為西克斯圖斯五世)將伊莉莎白逐出天主教會.而腓力二世入侵英國的計畫主有幾條路線,位置皆在英格蘭東南的海岸線上,可由攻克荷蘭聯邦後從佛蘭德沿岸從那邊渡海至英格蘭,或是支援法國的天主教穩定整權後,從多佛那邊登陸英格蘭,但不管從以上哪一條路線,只要想登陸就必須依靠一支強大的艦隊在登陸對岸時給予強力的火砲支援,而這就是'無敵艦隊"最初產生的由來.本書的開端在瑪麗一世被處死後不久,德雷克於1587年4月奉命率艦隊進入西班牙沿岸,他在加迪斯港口炸毀30多艘西班牙船艦,就是為了阻止組織無敵艦隊所需的補給後勤與部隊集結,並拖慢西班牙艦隊成軍的速度,隨後讀者便可藉由主權的,宗教的,殖民利益三個因素所產生的尼德蘭,法國的戰事,英格蘭西班牙殖民劫掠的衝突在匯聚在1588年交集,而形成這場艦隊間的海戰對抗,如果還能找到第四個因子,那應該也是從'宗教"這個因素而來,即某些人根據聖經的啟示書預言1588是末日年代,將會有特殊的事件,如國家覆滅,或是創造榮耀的可能,而產生了一種不能明言的迷信,末日代表的另一個救世主的興起,而這究竟是應驗在腓力或伊莉莎白則各有其讖語的預言擁護者,而這讓我們能帶著一點神祕主義進入本書戰場核心的敘述史.包括英軍支援尼德蘭聯邦對西班牙陸軍的牽制,法國三亨利之間爾虞我詐彼此對抗又縱放的三角關係,與在大西祥上應西兩國艦隊的角力,共三大主要戰場,而整個背景就是書裡沒有寫出的以上諸多歷史背景因素所形成的.

    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須留心的正是我在前面所列的戰爭因素,因為那些都是後設,是一般歷史學研究者或愛好者的習慣性思維分析路徑,這樣的梳理設定在這書裡雖然是存在的,只不過這種設定傾向於隱性.實際上Garrett Mattingly是用一種顯性的方式來表現當時的決策思維,特別是主要決策者如何來看或決策要進行這一場戰爭.我們所說的宗教的,王權的,利益的等因素,這些用語多少都有點現代性的學術味.那作者如何呈現個別決策者的觀點呢?.比如從腓力的角度,他這位哈布斯堡血緣的承繼者,擁有北到低地國尼德蘭,東到義大利的西西里,拿坡里諸邦國,英格蘭在播後對尼德蘭,法國,等地新教與議會政體的支援,不但是入侵了西班牙領地,對腓力來說更是對於西班牙對他王權的侵犯,而英格蘭默許的商人或海盜在大西洋的劫掠,直接影響的就是讓西班牙的債務越來越吃緊,西班牙經過了伊莎貝拉斐迪南雙皇的大力擴張後,極度渴求資金,因此雖然他們殖民中南美成效卓著,從運回的金銀與商品能資助王廷與國家財政,但隨著戰爭,與對外開拓的資金需求越來越高,雙皇後期起西班牙從中南美運回的金銀其實早一步就先抵押給銀行,所以只要這些金銀貨物被劫,西班牙就有還不上帳的可能,對腓力來說,王權固然重要,但是財政的危機其實如影隨形的壓迫著他,所以對他而言英格蘭的海上開拓就是威脅.

   全書選擇以蘇格蘭瑪莉一世受刑作為開篇,其意在表明從全局視角來審視這場戰役的宏大背景.福瑟林格的刑斧落下的那一刻,打破了天主教與新教間綁面和解實則隱藏衝突的最後一線防線,大戰變得不可避免.法國的三亨利之戰中的巴黎攻防是伴隨無敵艦隊自里斯本出發同時發生的超級端戲劇性的事件,與蘇格蘭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的糾葛類似,法國的這場鬥爭也因為種種原因與國際關係纏繞在一起. 胡格諾派的領袖納瓦拉國王亨利,法國天主教勢力的領袖吉斯公爵亨利,還有瓦盧瓦王朝末代君主亨利三世,他們既爭王權也爭宗教主張.國王亨利三世雖然擁有合法王權,卻是最孱弱的一方.吉斯的亨利背後有西班牙國王和羅馬教皇的支持,腓力就是利用他來牽制法國的動向,但他覬覦王位的憑據,只是把家族世系上溯至查理大帝那種權威權力的想像,部過他的宣傳做得好,巴黎之爭辯是他與國王亨利的精彩演出.而納瓦拉的亨利背後有英格蘭伊莉莎白的支持,加上他擁有一支相對強大堅定的武裝力量.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亨利三世無嗣,而納瓦拉的亨利擁有王位繼承人身份.就在吉斯的亨利成功攻占巴黎之時,無敵艦隊也揚帆起航,一時間,天主教的事業似乎就要在陸海之上雙雙結出果實.但1588年的這場戰役卻見證了天主教優勢局面只是表面.當無敵艦隊於8月鎩羽後,吉斯的亨利被亨利三世派人謀殺於十五年前他策動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的同一座城堡之中.隨後胡格諾派也在陸地上完成了面對天主教同盟的反敗為勝.這本書的作者敘述停在了亨利三世的遇刺上,但法國的宗教戰爭其實遠沒有終結.當時獲勝的亨利三世在未來同樣被刺死後,納瓦拉的亨利雖既位為亨利四世.但為調和國內宗教衝突,他自身又從信仰胡格諾派回歸天主教徒,而後頒布南特敕令,給予胡格諾派宗教自由,儘管為了國內安穩已經如此妥協了,但他還是在1610年遭一名狂熱天主教徒刺死.因此宗教與王位交錯的糾葛戰鬥下,三亨利其實誰也不是真正的勝利者.因此我們在這書描述三亨利的幾次交戰包括納瓦拉亨利與吉斯亨利的庫特拉之戰,吉斯亨利與亨利三世的巴黎街壘日,都顯出相對的戲劇性,他們彼此各懷異心,卻又表面和諧,明明是欲置對方於死地,可真的到要下屠刀的那一刻,卻又往往有意無意地露出一點縫隙讓對方能脫難,這是因為雖然他們因為王權宗教權力的爭奪必須引入外國的力量支援,但它們心裡也清楚,這些外國力量並非真的無條件的要協助自己,他們各有盤算,腓力想牽制法國,讓其無暇在西英開戰時插手干擾,英國則想破壞神聖同盟.但這些都是領導者私心所想,未必曾公諸於眾或留下文字紀錄,同樣的思維,尼德蘭聯省議會雖然與英格蘭合作,它固然要對抗腓力,可實際上也擔心英國藉機對其領土的覬覦與掌控,因此在無敵艦隊抵達加萊下錨地時,它們仍然先等待英國的艦隊育部對是否已經出現再決定自身部隊的下一步動作,而英格蘭艦隊沒看到對方的軍艦出現,也同樣不動,顯見雙方自合作之外的私下盤算.

   而這種顯性的個體思維描述又彰顯出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對於一件歷史事件多元的說法並存,作者對過往作品描述無敵艦隊這段歷史中某些關鍵的場面或行動決策的方向上有不一樣的敘述或說法時,是傾向採取把它們都並陳寫出來,頂多是區分何謂主流的看法何為異音,而不是採取絕對主觀態度讓某些敘述成為定論.而這也是我們看多對抗對立團體之間形成的各種小劇場,個人私心的計算,貪婪,與團體利益衝突時形成相對有趣的畫面,或轉折,甚至許多未曾見諸文字的場面,都在Mattingly的筆下形成了這部作品..

   說來奇特,這部內容龐大的作品,這隻有名的艦隊,英西雙方的交戰,自無敵艦隊離開里斯本之後,真正涉及雙方海上衝突交戰的時間就是1588年7月29到8月9日而已.雖然戰事零星交火,最終在無敵艦隊在加萊與敦克爾克之間等待西屬尼德蘭的渡海部隊時從後追擊的英國艦隊運用火攻沖散,隨後兵敗如山倒,一路向北狂逃,最重繞過英格蘭的北方從愛爾蘭的西岸轉而返回西班牙,但在戰火下已有不少戰艦遭到擊沉,剩下的船隻因為糧食不足,飲水遭汙染,疫病熱病發作,不得已許多船艦在愛爾蘭與英格蘭西部靠岸想謀取飲水食物的補給,卻在搶灘時死亡或遭陸地上的愛爾蘭人殺害.最終能夠回到西班牙的船隻大概只剩50多艘已經不到出發時的三分分之一.這裡有幾點須釐清,一是通常簡約的歷史教材會說無敵艦隊覆亡後也造成西班牙海上勢力與國力的衰退,但其實這樣說並不準確,甚至不對,畢竟英西戰爭在這無敵艦隊之後仍持續了14年,最終是因為伊莉莎白的過世而終結.其次,這場海戰雖然英軍在艦砲的火力,與船隻的速度都在西班牙之上,但是當時的火炮準確度都不高,真正主導影響戰事結果的有四因素,一是西班牙的準備不足,陣前換將,關於後勤的食物飲水皆處理得不夠妥當,至出海後遭致許多航行中的病號損耗,連飲用水桶都能長滿青苔以致無法飲用,二是溝通不良,其實從頭到尾西屬尼德蘭的渡海將領都沒有準備足夠的船隻,以至於他們的士兵與五期根本無法到達指定的位置與無敵艦隊會合,三是運氣不佳,無敵艦隊自里斯本出港後,連遭風暴,使得它們必須近岸避風,道道再次集結時已經浪費了時間,同時糧食飲水也跟著損耗不足以為持久戰,甚至最後連砲彈的預估也錯誤,至最終與英軍開戰時為了保持砲彈,而讓英軍在較遠的位置就展開射擊,失去先機又受制砲彈數量必須保守接戰,最爭只能敗陣逃走.

    雖然無敵艦隊只是英西戰爭的一部分,但它還是有一些意義.首先,它是當時世界曾經出現的最大海戰,同一個世紀的主要海權之爭是在地中海,我們從看過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說的正是這個.英西海戰意味著大西洋的海權成了未來爭奪的主流.其次是它意味著藉由宗教凝聚人民力量時代逐漸遠去,我們已經看到以民族國家意識凝聚人民力量的方式出現,而到英西戰爭其後的三十年戰爭結束,這種現象就成了世界的主流.這作品雖然不小,但廢話不多,能讓讀者始終停留在故事的進行中,穿梭在幾個展場,又跨越多個時空,是本值得一看的作品,但是,正如一開始所說,需要讀者自身對當時的歷史環境的背景有點了解.因為這書本書沒有額外對這些背景解釋,怕不熟的人可能會因為不知道英法西皇位繼承的恩怨所產生的各種勢力對抗與連結.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