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27).jpg

財報詭計:識破財報三表中的會計舞弊與騙局(Financial Shenanigans, Fourth Edition: How to Detect Accounting Gimmicks and Fraud in Financial Reports, Howard M. Schilit & Jeremy Perler & Yoni Engelhart)

    這本"財報詭計"是2011年的"魔術與騙局"的新版.事實上新書是原文書名"Financial Shenanigans"的第四版.不知甚麼原因中文新版的出版社換了一家.但因為新版有增加新的內容,所以就再看讀一次,主要是放在新內容上.

    財報詭計主要是透過玩弄會計來達到目的.會計三張主要的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就是這本書舊版所寫玩弄財務詭計的三大來源.財務詭計第一種手法是虛增收入,低報費用來增加利潤,財務詭計第二種手法虛增現金流入來掩蓋其他的財務負項如負債過高,槓桿太大等實況,財務詭計的第三種手法是透過隱藏細項與改變紀錄時間來中和或改變關鍵指標的數據,以達欺人的目的.而這本新書新增了財務詭計的第四種手法,就是透過企業併購來掩蓋母公司財報原先在收入,損益,現金流,關鍵數據不佳的事實,因為併購企業,或是佔股某公司達控制權的狀態,依據會計原則須編制合併報表,如此便給了有心人玩弄財務詭計的機會.

    我不清楚今日的大學狀況,在我唸書的年代裡,會計系的大一"初會"應該至少會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會被"當",而且是個穩定的狀態,每屆每校都如此.且我唸的學校還規定有擋修,就是"初會"沒過的人不能修"中會",而中會大概又會讓另外的三分之一或一半的人被當.於是"初會"沒過的人注定必須要到大三才能修"中會",只是這樣一來就慘了,因為大三還有"高會"與"成會"在等著.如果說會計系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就是它是少數你在大學裡能找到幾乎每周或隔周都有考試的系,那些會計題目光靠小聰明或智商高可不太有用,它就是繁瑣需要細心還要不斷的刷題練習分錄與三張報表的編製.於是到了大三就會出現一批不得已必須考試作弊的人,一周要連考,中會,高會,成會,本來就不容易.某天晚我一個資質平庸又不算努力的同學來找我,他剛考完中會,在考試現場發現有人作弊,重點是他看到監考的助教似乎也知道卻沒任何作為,於是他抱怨作弊的人妨害了他.他可不想再被當,雖然他自承不努力可至少不削作弊,但為何連監考的人都不作為呢?當然打小報告這種事,男生不適宜也不習慣去做,何況我們跟作弊的那票人關係本來就不太好並不想跟他們衝突,所幸會計系是個男生很少的系,自有很多女同學去檢舉.但從這件事那時我就有了一個約略模糊的想法,難道"現實中"適合從事會計的最終只有兩類人,一種是願意作弊的人,一種是看到作弊也不檢舉的人,除非作弊的人妨礙了他的利益,她才可能檢舉.換成世俗語言,第一類是願意配合做假帳的人,第二種是查核到有問題的財報也不說,甚至願意幫問題財報背書的人,如果不屬於這兩類人可能不適合在那種環背景環境下工作,而這種"現實"體認在出社會後得到完全的應證,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發現這些財報或會計詭計能夠成功不在於技巧,而在"關係",而關係涉及到較複雜的人心與"代理人"問題,簡化成通用語言就是"會計服務的對象究竟是哪些人?",這個真相可能與一般認知的有偏差,以至於它終究只能走偏.這也是我一向不反對放空,甚至也不認為專營放空的基金是壞事絕對壞人的原因,叫它們禿鷹其實挺無聊,最多吃剩肉而已,因為很多人以為正面的事底下全是作假與詭計,那些人才是靠著財報詭計在資本市場大賺特賺的人,近年主要的手法便是這財務詭計的第四種,靠併購會計詭計牟利.

    不論是前版的三種詭計方式,還是新增的第四種利用"併購會計",除了運用會計技巧在財報上,這些詭計能夠形成或是得逞的最主要原因其實是靠"關係"..要知道財報作假往往是一小票人私下作為.而即使是併購這樣的大事,非企業核心人物那怕是高層往往只知其所以卻不知其所以然,對非核心人物而言往往只看到併購的一般常態性理論上的優點,很難看清是否有人在其中玩弄甚麼詭計,但核心人物的目的通常是藉由另一張財務報表來達到掩蓋某些數據的目的,就會計來說,併購或是對另一家企業股權有絕對掌控權時,必須編制合併報表.學校裡的"高會"主要就是在學這部分內容:合併報表,兩張報表或多張報表合併時會涉及許多的新規則來重新計算某些科目的合併數據,因為規則越多就越給有心人可趁之機,但這些都非核心要件,技巧可學亦可破,真正無法防堵財務詭計一再出現的根本在於"關係"難以釐清,代理人並不清楚究竟是為誰工作提供服務?企業裡的會計是為了高管或董事工作嗎?會計師事務所的查帳員到會計師是為了被審計被查核單位工作嗎?搞不清楚這些,自然一開始就是建立不穩固的基礎上.既然弄不清這些,加上會計服務是個買方市場,最終就是剩下為了雇員自己的利益而工作這一條思路,而只要大家的利益都被照顧到,自然那些即使知道內情真相的人也只選擇閉口不言,且這種關係引發的不確定不僅在財報上,實際上企業與企業間的股權結構,甚至隨著金融商品普及,資產管理業興盛,現在世界已經多了許多因為股權投資而以基金型態入股企業的狀態,而企業透過這種持有基金業者股權卻間接介入關聯公司經營的手法實在是不勝枚舉,關係這件事情已經變得比我們想得要複雜太多了,一筆資金究竟是股是債可能很難從表面的會計科目看得出來,這便是當今會計花樣的變法的真實現象,你看到的關係不是真關係,而是有隱藏在表外的其他細節不為人知..

    理論上為了維護企業制度與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應該有一套"核查與制衡"的系統用於預防,發現和懲罰不當行為.而與三權立法的政府體系相似,三張財務報表彼此之間有有溝通核查,與制衡的作用.若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當其中一張有可能涉嫌使用財務詭計的時候,我們通常能從其它報表中可以識別出信號.因此,投資者通常可以通過觀察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不同尋常的變動,從而間接將盈余操縱詭計識別出來.使用類似的方法來辨認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上的某些變化,也可以幫助投資者發現現金流量詭計,組織結構上有漏洞或者監管不力的公司為詭計的發生提供了絕佳的溫床.但還是那個問題,"關係"由監督導向傳成了利益導向,這些制度可能就會成為廢物.我們理解投資者應當關注一家公司的治理和監管狀況,應當問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如高管之間是否存在適當的核查與制衡關係,以消滅可能的錯誤行為.董事會中的外部成員是否能夠在保護投資者免受貪婪的,誤導性的,不能勝任的管理層帶來的危害中扮演合格的角色?審計者是否有足夠的獨立性,知識和決心來保護投資者免受害?公司是否不恰當地採取了迂回的步驟來避免監管審查?建立核查和制衡關係的管理層在那些好的公司裡會在高管間形成一種可以相互批評和提出意見的文化.而在不健康康的公司中,一個獨裁者就能對他人為所欲為,如果這個獨裁者想要編製一些誤導人的財務報表,投資者將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因為在一個充斥著恐懼和脅迫與追求個人利益的公司文化下,誰敢去阻攔這位專斷者呢?對於投資者來說,在高管之間存在足夠的核查和制衡關係以防止壞的行為發生是至關重要的.那些缺乏核查和制衡關係的公司,投資者肯定希望公司高管團隊中的成員是堅強,自信並且高尚的,當公司高層有不當行為的時候,他們會去阻止這些行為並將其報告給公司董事會和會計師,但財務詭計的發生往往就是由於公司內部缺乏這樣的核查與制衡關係,加上特別的人際關係,因此災難往旺就從此而生.如家族企業由親友占據關鍵高管職位的組織結構更容易被控制.那種強力獨斷專行的家族長,加上一些毫無主見的共謀和一群不知為誰工的順從代理人,這將極大提升了公司作惡財務詭計的可能.

    基本上這一本比前一版"騙局與魔術"本多了3章的內容,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講述由併購所發生的一些財務詭計案例,但個人以為今日商業環境資本結構的複雜度其實比書中所說要更複雜得多,我們也可以找到更多現實血腥的屠殺案,不過根本仍是關係的界定恐怕難以釐清,這種財務詭計恐破只會多不會少,即使有更先進的查核方式恐怕仍然會一再發生.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