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John Darwin)
老人的老家是在竹苗的丘陵區,那裡的某些傳統民居,住宅的後方緊貼山丘,前面則是開闊地,全是農田,老人記憶中年幼時的兩件事,一個是美國飛機來時,家裡的大人會帶著小孩走進後面的山丘,往山的深處躲避,第二是家裡總是把部分收穫下來的米藏在衣櫃裡,他說因為日本人會來搜,所以需要藏起來.老人沒受過什麼教育.不懂那些歷史的演繹推論,他說的就是生活中經驗過的事.
未竟的帝國說的就是大英帝國的擴張史,但是作者John Darwin沒有採用通史的方式,不是依時間的流轉來寫這些過程,事實上書也不是單純的在做史料記載,Darwin放棄以時間別,放棄以地區別,作為敘述基礎,而是採取殖民行為過程來劃分,從接觸,佔有,定居,統治方式,對被殖民地區武力施行統治的程度,相對的貿易與交通,文化影響等各層面來訴說這個大英帝國的興起,強盛到衰退,也就是書不是單純的擴張史,它寫的是擴張到衰退的過程中,各殖民地與英國關係的各種層面.正如書中所說帝國史的切入角度往往單一,從帝國官員以行動確立其支配地位和原住民受壓迫經驗的面向來呈現,但Darwin 表示這只是帝國史的局部,統治要能遂行需要其它的面向,除了前面所說外,它的第二個面向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雙方最終都倚類某種政治協議,有時甚至被稱為通敵政治的合作方式,與入主的外族合作,使得當地的精英得以保住自身社會特權,助他們掌握將他們的地區與帝國統治緊緊相繫的縱向連結.至於帝國的第三個面向則是經濟性,商業性的,帝國是為了讓統治者獲益而存在的.在母國的利益分配偏坦有權有勢者,在殖民社會,也創造出贏家與輸家,能從新貿易關係中獲益者和被冷落一旁無法翻身者,對於殖民地居民來說,這一經濟面向頗為重要,至於第四個面向則表現在思想上,在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係上,有許多層面取決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如何看待那些層面,願意在政治上或經濟上與外來者合作,反映了對可能可走的路和那些路大概會有的代價的某種判斷,經過深思熟慮或直覺性判斷.基本上未竟的帝國這本書就是在這四個面向為基礎下展開鋪陳.
除了上述四種面向外,在某些觀點上大英帝國投射出一種道德性,文化性權威,此權威沉默地向帝國子民訴說英國的價值觀,建置,信念,習慣,制度,也是他們評判這些所應依據的標準,且通常是其他所有這類文化概念所欠缺的,更深層的意義則是殖民地政權或英國關聯未帶來壓迫或剝奪自由,反倒解脫束縛,賦予權力帶來進步,反對殖民地政權或反對英國關聯,不只令人厭煩,更是落後愚蠢.以上的這種自負的文化觀雖然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也極度遭人詬病,但是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切入點,舊式一如所有的帝國,英國人憑藉利用關聯來打造帝國.人員,貨物,觀念短距離或長距離的移動,乃是形塑人類史的最大力量,或許更是歷史變遷的有利推手,而這一大移動大多是在統治者或國家的控制之外,或在統治者或國家的反對之下而發生,它的影響就是在地區內,地區與地區間,乃至在全球範圍中創造出新的關聯形態,新的貿易關聯,新的宗教觀念,新的移居者族群不斷的鬆動屹立許久的社會.英國人能夠創造世界帝國,就在於他們比其他國家更充分利用全球關聯所帶來的機會,且他們掌握這些關聯要素運用的時間也比其他國家更好,雖然大航路的發現與開拓是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人則是率先掌握商業機構來引導控制海路亞洲商品對歐洲的供應.但是英國所在的位置與風系恰在歐洲與美洲航路與北歐與地中海航路的十字路口,因此它比起其他國家更能充當貿易活動的運轉中心,其次在英國的內戰之後,發展出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有充足的財力與強大的軍力在與其他國家競爭時,能保障自身利益,其三倫敦已經開始扮演為歐洲的資訊交換中心與大西洋貿易.歐陸貿易事務的金融中心,使得他們在與歐洲其他國家競爭時更具優勢,但是利用擴大歐洲的全球關聯上,英國所具有的最大優勢或許是極強的適應力,英國帝國主義的特色乃在方法,想法,目標上特別不拘一格,英國人腦海裡所想像的帝國有好幾種,與其所追求的與附屬民族,子民的關係也有好幾種,他們所追求的利益也非常多樣,且不同的利益之間有時還相衝突,他們能訴諸世上不同地方形形色色的夥伴,盟友,當地合作者的私利或支持來遂行自己的意圖,因此所謂的英國關聯往往是一組數種英國關聯,不喜歡英國帝國主義某一面的人通常能找到它較開明,較人性或較為尊敬當地的另一面.
正因這種多元性的關聯,大英帝國的建造並不是在一個中心思想,或一個強人或強勢的政治思想下,而是多元且雜亂的,政府政策或英國政府的決定,只是推動這過程的力量 之一,甚至政府的力量還是次要的,到十八世紀末,英國的海外帝國已經逐漸分為四個幾乎各不相同的次帝國,首先第一種是由移居者或種植園主治理的自治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大多不受敦政府所控制,對移居者來說,殖民地就是殖民地,問責政府的產生是憲政難題,但是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移居社會的白人領地所強調的是英國社會的共同特質,而非與英國不同之處.第二種次帝國就是印度.因為印度使得英國在十九世紀多數時間都是亞洲霸主,因為沒有其他歐洲國家擁有如此龐大單一的海外領土,同時又能帶來驚人的利益,有了印度,英國就能掌控從波斯灣到南中國海這片遼闊地區,且這些海外開支主要也能從印度納稅人的錢來支應,對於英帝國軍力的貢獻,因為這種支應的重要性,所以印度無法如白人殖民地那班自治.第三類的帝國是由一群小領地或較無價值的領地構成,香港,馬爾它,新加坡,或是一批熱帶殖民地,如錫蘭,馬來西亞等種植殖民地,在這個帝國中,當地出生的白人後代要求享有部份行政權但多數遭到駁回,英國政府是尋找當地代理人統治的模式來經營這些區域.最後一種則是一種看似無形的帝國,這種帝國不靠行政長官或軍力吞併或君權之助而存在,而是依賴商人與銀行家,領事與外交官員的影響力,如埃及,阿根廷,烏拉圭,或中國的通商口案,英國以非正式方是統治這些地方,成敗是取決於當地人合作的程度與對手的強弱.
事實上與其說是由政府政策,還不如說大英帝國最出形成的發軔是從投機,商業,貿易這些經濟需求而起的,且由民間,私人做為領先政府開拓與探險的角色..這最初只是一個私人事業帝國,政府的角色充其量只限在發予特許狀,給予公司或地主商業壟斷權與司法權.因此,英帝國的擴張成為橫跨全球的強權,一開始便有賴於商業發展的順遂,它早就形成一體性商業經濟體的形態發展,然後這種發展又得得工業化的加持,隨著工業革命在英國的擴張與發展的範圍,速度大過其它地方,英國海外帝國的商業出身塑造了整個帝國性格,1815年前的重商主義,其後的自由貿易觀念興起,都即時的且實在的影響了英帝國發展的方向與規模,但不論怎麼變動,貿易利益乃至於國家利益一直都是背後運轉的關鍵因素,因此,當商業利潤的取得有賴於將對手的貿易帝國拒於門外,那麼需要海上武力來執行這種壟斷就有其必要了..
這種英國關聯的發散組成了英大帝國,但這種關聯的探討從東方主義的觀點來看難免陷入是西方現代化自負與岐視偏見的藉口,無非是認為帝國的擴張是一種提供被殖民地邁向現代化的道路,脫離傳統落後的機會,但Darwin表示東單憑方主義來解釋英國擴張的文化衝擊是不夠的,因為東方主義忽略了時間與改變的重要性,事實上,英國人對非西方民族,文化的看法,已經有多次改變,有時甚至完全翻轉先前所認定的正統,且東方主義把文化帝國主義的影響者是為受害者,Darwin反對這種單調的直觀法則.他指出真實的情況更為複雜,混亂,衝擊這一點最顯著的特點,乃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雙方都具有極矛盾的愛恨情續,任何殖民的一方都有頌揚帝國強大,拓植使命和其據認為帶來的進步成就者,但也有始終對此心存懷疑,鄙視,不安與批判者,相對的就被殖民的一方,許多人基於許多理由滿腔仇恨,堅定不移的痛恨外族入侵,但也會有人趁機尋求群體機會,精神承諾,個人解放,他們討好,服務,管理,利用文化入侵,以實現他們的外族証治主子所未能查覺到的目標,甚至會有些歷史的孤兒,其安全,認同,乃至族群特性與文化入侵牢牢榜在一起,於是乎就產生一個在許多地方都還難以解決的的一個大問哉? 你認為自己是誰?!,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