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1101.jpg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BULLSHIT JOBS,David Graeber)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竟然宣稱有40%的工作都是"狗屁工作",對於人類的發展無意義,無幫助,而那些從事有助於社會發展工作的人卻得不到相應的收入,這種現象他認為必須改革.書有趣有二,皆從文本而來,一是書寫的正面,即找出哪些工作是狗屎,它無意義在何處.另一面則是透過反面找出趣味,就是質疑作者書寫的想法與探索層面的問題,而我著重在後者.

     我在看這書時,家裡的老人突然喊我幫他弄無線音箱,不明原因沒聲音.老人家晨間會到附近的學校做保健操,這保健操就像以前在學校集體跳操會有人喊口令,為了方便,將整段口令錄下來,只要放錄音跟著做即可.從早期的錄音機錄音帶時代,一路做下來,到今天連當初做操的團隊都解散了,還是堅持下去,但是隨著錄音機的沒落,錄音帶面臨淘汰,經過幾次捲帶卡帶毀損的經歷後,我們好不容易說服老人用手機加上藍芽音箱的方式來播放.即使我們將藍芽連線設定好了,但偶爾還是因為某些原因,比如不經意觸摸,或是現場有其他藍芽裝置的突入,而造成原本每日開機即自動完成連線的功能被打亂.智慧型手機的操作對老人來說簡直繁複到像天書,放不出聲音時,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別要說要搞懂甚麼藍芽,WIFI,LTE連線的不同,只能教一次忘一次,但我不會覺得這樣重複教學沒效率沒意義.因為,我知道不是所有人能在每個時間都能學會看似大多數人會的事,有些人就是學不會.

    我要說的好簡單,意義這個東西就是依個人需要來定義,個人憑甚麼來定義集體認知的意義,一個人憑甚麼定義哪些工作是狗屎?更別提用這個意義論斷其他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當然作者也知道我們會如此質疑,所以本書的前言便提前破梗,承認他定義方式此舉的可疑性.但他很聰明宣稱此意義的定義為是來自於他曾經接觸的受訪大眾,朋友而得出的結論,有了某些個體的說詞保障,人們或許就難以在此糾結.

    "BULLSHIT JOBS"本來還算單純的書名,不過中文書名非要牽涉到"勞動價值"這個對我來說有點引起警覺的名詞倒是挺好的.職業電競選手算運動員嗎?那職業棋士呢?把運動當工作對人類有意義嗎?那職業德州撲克手呢?管他的,人家又沒妨礙到我,也沒違反法律,我為什麼要去定義在意他的工作有沒有"我的意義"?

     但是作者在意"工作意義"這件事,很多人也在意,且這不是單一現象.我們從閱讀中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人看見社會中某些人用勞力辛勤工作,領了低薪,就說這是"血汗"工作,壓榨人,應該必須檢討.反果來,本書作者看到許多人工作清閒卻還可以領教高的薪資收入,或是工作內容沒有他宣稱的"對人類社會意義","存在的必要性",便說這叫"狗屁工作".對這兩種人來說,只要世間的現象不如他的定義,世界"其他人的意義"就變得沒有意義!

     以上的這兩種人可不是隨便任何一類人,他們便是我們經常看見的主張信仰基進主義,馬克思主義,前進主義,甚至是無政府主義..blabla...等一堆的左派的社會學者,或媒體人,出版人,文化人.但我並不是在批評這些人與他們主張的這些議題,而是要釐清本書的思維的根本源頭,其實根本不單是"狗屎工作"這麼簡單的一個現象.作者這種工作價值,意義的思維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於對"資本主義"的反對,對市場經濟的反感,對於個人主義的痛恨.也就是"狗屎工作"的討論其實就是對於資本主義的反對所形成了一種新的命題面向,曾表面上看有新話題性,很新鮮,但實際上仍不脫那些過去的反資本主義社會學者的主張範疇與論調,比如過去我們讀過的著重在資本社會消費現象的Zygmunt Bauman,著重於資本主義市場與文化間現象討論的Pierre Bourdieu,他們所談的都是基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下的各類異化現象,這一本"BULLSHIT JOBS"其實也是一樣,只不過作者Graeber換了一個標的對象,從討論工作與勞動這個角度切入談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產業與工作異化社會現象,所以他有這些觀察與說法並不意外,這是基於個人的信仰與研究,觀察發想,雖然涉及到意識形態,但個人以為還好,不算太偏頗,但也沒有全然是事實的可能,畢竟我雖然主張自由主義看重資本主義的重要性,卻也不認為它是完美的,有問題值得探索並無不可,但中文的"勞動價值"說法就令我覺得有點恐怖了,直覺上聯想到馬克思,以至於我才會產生反面聯想的趣味.

     "狗屎工作"的定義在本書的角色絕對攸關,Graeber稱他是以接觸,受訪的朋友們自身對"工作型態"於人生的虛無性,對世界發展的無謂性,於工作流程無意義性等感受來定義,表面上是由工作者自身定義,但說穿了,其實就是"自由心證",單憑個體的感覺.但我自己閱讀本書文本卻歸納出此書所稱"狗屎工作"的共同特性,我以為作者宣稱的"對社會無創造,對世界無貢獻,對個人無意義"的工作只是一種託辭,這裡的"狗屎工作"主要指的是兩種,一種是作者認為對於創新世界進步無幫助卻能領高薪的工作,比如金融業裡的各類顧問,業務,高階的稽核監督,另一種是雖然不領高薪卻是於銜接人類合作,企業發展與生產流程上無必要意義的虛無性連接型工作,比如助理,各類提供單純質化服務的個人工作皆是.而我們們可以從他以為的有意義的工作,如護士,農夫,製造業裏的工人等三種結合推論.只是要他認為符合一個他理想中社會經濟型態下會有的工作項目就是有意義的好工作,只要是他理想經濟社會中不該出現的生活型態衍生出的工作,就是"狗屎工作",特別是當這個"狗屎工作"的收入又遠遠超過他認為有意的工作時,他便宣稱這是不對的現象,這是該取締的工作型態.

     而他喜歡哪種型態的經濟社會,不知道,只知道是一種以集體目標為導向的經濟社會,但我們卻能明顯知道起碼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從他對於凱因斯預言工作時數將減少的現象,卻因為出現了現代大幅性娛樂性需要的經濟社會,而改變縮時工作的夢想,便看得出他對這種由娛樂性生活所興起新型態的生活樣貌,與新型態工作類別產生的不滿,與拒絕,他只是沒有明顯的連結到Bourdieu,Bauman等人所做的資本主義社會異化樣貌做討論,所以一般讀者便不可能以此為破口切入.但有一點卻是真實的,作者對他認為沒有意義的"狗屎工作"真正的不滿是,它們沒有人生意義無助於世界卻能領高薪,反之,她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卻只能領低薪,這種差距讓他不滿,同時,他對於那些在工作流程中從事無所謂,無意義工作者經常的在拉長的工時中偷懶,進行無效率動作,或是根本在上網遊玩感到不滿,忒別是當相比於他認為從事有意義工作且工時高的又領低薪的人來說,這兩票"狗屎工作"者簡直是在剝削他欣賞那些工作者的勞動剩餘價值.

     社群軟體也好,線上遊戲也罷,甚至未來原宇宙,這些新型態的生活所帶起來的新產業,新的工作類型,正是作者不能接受的,因為那些全是虛無的,對於人世沒有意義,是由資本主義主導發展下世界由全球化更進一步的到全球網路化的更異化的現象.他以為世界正是因為去做這些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追求過多虛無,才讓人不能脫離高工時的魔咒,同時依舊陷入低薪.而世界向這方面發展,他認為這是資本家與政客兩大權力者的共同陰謀所造成.因為政治人物擔心,人們一旦不工作,或是低工時就能滿足生活所需,就會有餘暇與心力去思索某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對當權政客產生麻煩,所以為了去除促成這些多餘思維的機會,一定要讓大多數的人民忙到無法思考,這樣也就沒時間找麻煩,甚至推翻他的統治.而資本家之所以願意配合,是因為為如此方能將大部分的生產者剩餘囊括在自己手裡,何樂而不為?因此,世界朝向這種資本主義娛樂化,虛無化的發展是一種有計畫的陰謀.

     如果將以上反面的說法回復為正面,就是Graeber認為現代"狗屁工作"的急遽增加已經完全的走路歧途,凱因斯在上世紀的預言,21世紀社會的高水準機器自動化可以取代大部分毫無價值的工作,人們一周只需要工作15個小時,但當前現實卻非如此,展現的不是自動化實現的優越性帶來工時減少,反而人們隱藏對於自動化的恐懼,且陷入這類"狗屁工作"的泥淖, Graeber認為這種工作雖是一種有償就業,但卻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工作,連員工自己都不能為其工作的存在而感驕傲,只是基於就業的前提,不得不假裝熱愛工作,一旦這些工作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不但不會對世界有太影響,社會反而運轉的更好.他將狗屁工作歸納為五類:1. 幫閒: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上級覺得自己很重要,如接待員,行政助理,園丁,門衛. 2. 打手:他們是雇主積極的打手,鞏固權貴利益的附庸,例如公司律師,推銷員,公關.3. 補漏人:處理本來可以完全避免的問題,比如工作程序問題修補人.4. 打勾人:專門寫書面文件,做些放空砲的報告,如績效分析師,內部宣傳員. 5. 任務大師:不必要的上級,他們管理那些不需要管理就能運作的人,沒事也要給人找點事做的人,例如中層管理人員.

     作者認為以上這些類型的工作大幅增加,但傳統的農業,製造業和礦業的職位需求人數卻大幅下降,正是關鍵,在座者的觀念裡現代經濟中出現的大量的工作,如金融,法律,諮詢,人力資源和公共關係多數都屬於多餘的"狗屁工作",這些工作需要的增長不是出於經濟需要,而是為了滿足"管理封建主義"(Managerial feudalism)現代雇主類似於古代的莊園主需要安排很多的類奴隸的下屬提他們殷勤服務,以顯示自己身份的重要,保持社會競爭地位和權力,因此,在作者看來,現代的薪酬關係只不過是封建社會主人與僕關係的翻版而已.Graeber其實是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現代工作制的來源,現代工作制與奴隸制的本質是相通的,受雇者的時間不屬於自己,而屬於僱傭他的人.

      前面提到Graeber認為現代創造出大量的的狗屁工作是出於政治目的,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擁有閒暇的人是可怕的,人一旦閒下來,就會思考人存在的意義,這讓統治階級更加恐懼,不如讓這些人忙於工作,沒有那麼多時間反抗.但其實我以為Graeber真是想代入關心的問題其實是收入不對稱的問題, Graeber在本書中最重要的潛台詞就是,他認為那些不適作狗屁工作的傳統工作者對社會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收入卻遠遠比不上從事"狗屁工作"的人,比如護士.清潔工,幼教老師,社工等從事"關懷工作"的人,他認為這些人非常辛勤貢獻大,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其實當讀到作者將道德元素納入工作型態的評價中時,自然會讓我開始警醒,果然不論如何包裝,那種賦予某種事物,工作擁有良善道德輸出的就必須與收入相對稱,反之則不該,於是在作者筆下萬惡的金融業成了不該領高薪的,用有高收入的人,而他認為的那些對社會有注意貢獻的人則應該要讓他們基於"這種貢獻"領取合理的收入.但這種道德正義,社會貢獻與收入的關係究竟有甚麼科學與經濟關係合理性則不是作者關心的,因為他早已說明前面的那批"狗屁工作"虛妄,無意義,無用於世界,最好能被取締,但偏偏這個世界現下的發展又不可能,於是他提出要施行無條件的最低基本收入制度,在他想法裡人們一旦有了能維繫最低生活水準的收入,可能就會減少去從事那些"狗屁工作"的可能,從而把寶貴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工作,這裡的"工作",可能是前述那些有意義的有償工作,也可能是無償的休閒,興趣.但真的有這麼簡單便能轉換嗎?我個人其實是質疑的.

       對我而言,此書的核心論述推導與過往共產國家曾經發生的階級鬥爭的手段類似,它宣稱一個較高的道德標準能夠區隔從事何種工作的人對世界是有用的,而不在這個標準裡的工作者,是無意義,無貢獻於人類的.而就這麼恰好,他以為有益於人類社會發展那類的工作收入目前卻是較低的,而他不以為然的"狗屎工作"卻剛好普遍領著高薪.然後他宣稱這是一種勞動價值與報酬的不匹配,不過就是一種"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偷渡到"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的轉換,而這個"需"如何定義,便任由作者自行尋找與解釋.這便是全書的核心.若要用不那麼陰謀論的觀點,就是作者不滿意於非金融業,或某些傳統產業工作者的低薪狀態或大量失業的狀態,而他想藉由提出最低收入法來彌補而已,其實全書唯一的重心只在於此而已.至於"狗屁工作"云云,不過是作者創造"需"的定義被排除在外的部分..

       所以本書唯一要知道就是"最低收入法"的推動而已,其他都是作者自身價值觀點的論述,用最簡單的直覺去想,憑甚麼作者有資格與能力來替全世界的人分辨甚麼工作有意義,甚麼工作沒意義,他誰呀,神嗎?!而且如果他是神,對於現代生活的娛樂性全面介入主導並改變了從生活到產業型態,工作型態的現象只能感慨,憤怒,批評,卻無法改變,這又算甚麼呢!顯然他所謂的意義根本與現世的發展是相反的方向,他只能繼續看著直播裡一口氣吃30個披薩或喝1斤白酒的酒囊飯袋賺取他認為沒有意義工作的收入超過那些原先從事有意義工作但失業領取基本收入的人.因為人們真的想的不是基本收入,而是比高還要更高的收入,不論從事甚麼工作,有沒有所謂的意義,基本不便的就是資本主義下產生的異化已經完全的入侵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物質需求心理.這也是Bourdieu,Bauman等人較為高明的地方,它們知道這種異化現象在一個個體中是多與少的差別,而不是有跟沒有的差別,所以他們便不會以類階級切割的方式去談問題,要解決的現象,不是某個人,若是從後者思維,難免最終就是對立,暴力與革命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