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jpg

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Patrick Radden Keefe)

    這是本非虛構作品,內容是關於愛爾蘭共和軍對抗英國的手段由武裝戰鬥轉向議會和平路線中的這段歷史."Say nothing"則指的是要求共和軍中知道那些當年在貝爾法斯特武裝革命期間"被消失的人"下落的人,不要說出當年的真相.因此這些愛爾蘭共和軍戰士,主要是執行清除抓耙仔任務的人後來都曾參與"貝爾法斯特口述史研究計畫"說出了他們在共和軍武裝革命年代所犯下的事,但關於那些突然失蹤的人的下落與遭遇,則依舊沒有完全交代清楚,只能藉拼湊某些隻言片語來還原當年究竟可能發生了甚麼,而本書便試圖藉一名婦女的失蹤做為打開一切的窗口.

    1972年貝爾法斯特市中一名有著10個小孩的婦人珍.麥康維爾遭闖入家中的共和軍戰士帶走,從此消失無蹤,直到31年後,才被人海邊的沙灘中挖出遺骸.麥康維爾失蹤事件只是一個引子,透過這個案例揭露了與她相同在北愛爾蘭獨立運動與英國武裝衝突對抗的年代裡,莫名失蹤的北愛爾蘭的人民,經由這些失蹤人口故事的敘述,大體上能夠知道當年的許多秘辛,並一窺當前北愛爾蘭看似和平表象下的一些陰霾,甚至是可以理解到目前都很難解決,甚至可以說是無解的民族邊界現象.

    從行政上來說北愛爾蘭隸屬英國,但區域內的天主教徒長期以來一直主張要與南方的愛爾蘭合併統一,脫離英國,這種期望在英國政府與當地佔半數的新教徒反對下,自然不可能實現,於是北愛爾蘭共和軍順勢而起,希望用武裝暴動的方式能夠達成目的,因此,北愛爾蘭始終是個不穩定的地區,特別是首府貝爾法斯特,新教天主教居住生活界線劃分明顯,城市風貌宛然某種種族隔離制,至今依然如此,且經常有搶案,槍案,爆炸等暴亂事件,不同政治主張的人非但勢不兩立,且經常相互攻擊.由於共和軍沒有治權,所以被認定是必須取締的非法組織常遭軍警突擊殺戮,使得共和軍對於當地英軍與警察恨之入骨.軍事上共和軍在當地採用以城鎮隱匿的游擊戰或暗殺來對抗軍警,因此並不容易被逮.於是英軍發展出了以收買戰士或天主教平民來做為內應的策略,吸收願意提供情報給英國的戰士為線民,因此順利破獲了許多游擊隊組織,斬首了許多人狂徒,這本"甚麼都別說"裡失蹤的戰士或平民,如麥康維爾,都是被愛爾蘭共和軍認定是已被英軍吸收成為"抓耙仔"的人,因此必須祕密的將他們全部"幹掉","消滅",以防有變,也就是這些失蹤的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平民或是共和軍成員絕大多是都是被自己人殺掉的.

     而動手執行家法清理抓耙仔任務的人,大部分源自共和軍無名隊,其中最著名的成員是一對姓普萊斯的姊妹,桃樂絲與瑪麗安.這本書的故事大略就是以她姊妹倆為主軸,敘述它們如何循著家族的傳統加入共和軍,如何執行這些清理門戶的過程,如何去到倫敦試圖引爆汽車炸彈後被捕,長期入監,絕食抗議,經歷數年的牢獄生活之後,如何地回歸社會,脫離了武裝行動的啟發.透過桃樂絲對於過往執行暴力殺戮不當的自悔與思考,點出了共和軍高層傑瑞.亞當斯,與布蘭登.休斯間原本穩固的革命情誼如何的變質,後又對武裝革命各有何不同的路線思考,從同心抗敵到分手的歷程,其中也點出了政治權力春藥引人思維變動或價值取向改變的可笑過程與結果.透過革命行動的質變,點出北愛爾蘭由戰到和的歷程,故事精采之虞,同時也提供我們在本故事線中幾個重要的思考.

      革命組織中高層間的權力鬥爭先放到一邊,首先,這本書從頭到尾有一個極端諷刺的情景,應該可能並沒有被人視為是重點.那些負責動手執行清除抓耙仔任務的人,比如桃樂絲,瑪麗安姊妹,休斯,麥金泰爾等人後來陸續被逮並長期的遭到監禁,出獄後若不是窮居在家,便是生活困頓謀生不易,除此之外,他們一個個莫不是患上了憂鬱症,便是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要知道這些人曾經都是革命信仰極為虔誠的武裝戰士,殺人不眨眼,竟是他們染上了PTSD,相對的"什麼都別說"裡關於那些被炸亡,炸傷,炸殘的人,他們的親屬對於失去親愛家人後的反應,心情,與其後的生活細節則是相對付之闕如,很可能因此就失去了家庭的經濟支柱,或是成了孤獨飄零的孤兒,他們才是應該得到PTSD的人吧?.

      之所以會有前段敘述裡的現象,或說錯覺,是因為本書採取的重心不在於革命戰士與普通平民間的信仰差異.而在於愛爾蘭共和軍中信仰思維的差距,因為其中有人悟到了"暴力"無用論,那就是後來成為新芬黨主席的傑瑞.亞當斯.經過了數十年的較量,愛爾蘭共和軍始終不能夠驅逐英國人離境,也無法實現與南方合併的願望,還因為時時的戰鬥使得市井蕭條,人民生活困頓,後來在一場入獄九名戰士包括桑茲(Bobby sands)等人絕食死亡事件裡,加上亞當斯自身遭到槍擊後,藉由絕食期間桑茲參選當選議員的結果,讓英國政府施行了某些退讓政策,亞當斯悟到走議會路線可能會比"武裝"路線更能達成目標.於是乎,這本書的論述重心就成了亞當斯這個後來改走議會路線的人與當初與他一起手持槍械戰士間思想分道揚鑣下的路線差距所形成的結果.本來應該是被視為暴徒的那幾個人,今天在視亞當斯為貪慕金錢權力的革命叛徒的視角下,成為了另一種"好人".

    因為整本書的論述都顯示出從桃樂絲,休斯,到麥金泰爾等人全部都不否認當年曾因為革命需要殺掉炸死了許多人,甚至可能包括無辜的平民,但這一切都是聽從當時領導者的指令而施行,而他們共同的領導人只有一人,那就是傑瑞.亞當斯,但如今亞當斯不但否認曾經對他們下令進行武裝清除活動,撇情了自己在武裝革命曾經犯下的罪,甚至還當選議員加入議會與英國人協議勾搭,成了新芬黨的主席,金錢與權力在手,這令他們覺得不服氣,覺得被騙,且被背叛,雙方如今地位與權勢的差距也教他們心有不甘,因此這書的論述裡隱含了亞當斯成了"壞人",而遭受困頓平窮生活,或是身患PTSD的他們全部成了"受害人"這樣的調性,實在是本書凸顯出的一大諷刺.

     但是,亞當斯錯了嗎?從他個人的角度,自然不是問題.但從北愛爾蘭人的角度呢?此時問題就來了,甚麼是北愛爾蘭人的角度?是桃樂絲,瑪麗安,休斯?還是麥康維爾與跟他一樣消失的莫洛伊,林斯基?或是其他在此書裡沒有名字沒有現身的絕大多數北愛蘭人?我們剛看過王明坷老師的"毒藥貓理論",很顯然的這些被突然被消失的部分確實是英國的線人,抓耙仔,但是也有幾位根本就是毒藥貓理論的受害人,在"北愛爾蘭"這個邊界地帶,這是一種絕對會出現的現象,他們成了毒藥貓,至少也被口語傳播成為有害的人,這裡的邊界指得是英國與愛爾蘭的邊界,如果非得將這兩種人視為是兩個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對對對立,互相仇視隔離的區塊的話,那北愛蘭就是雙方邊界交接那個混合的區域,是一個不可能簡單畫線區隔一切的地方,這是因為在此不可能找到一個絕對"純化"的個體,人人身上都是"混血"的,這裡的混血可能是民族的混血,宗教的混血,文化的混血,教育的混血,甚至於法規的混血,也就是一開頭所說的"邊界現象".要在一個根本不可能純化區隔的地方,執行單一的純化信仰,唯一能行的手段,就是消滅一切不純的東西,事物,武裝革命做的就是"純化"的運動手段,當然,英國人也有相對應的純化對抗手段,於是乎,北愛爾蘭的情況就是前面所述市井蕭條,動則暴亂,直到亞當斯思想轉變,新芬黨議會路線,與1998年簽署的耶穌受難節協議,共和派與保皇派才首度共進,邁入暫時的和平,至今雖偶有武裝攻擊事件,但比較1970年代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唯這種純化思想仍見於貝爾法斯特的街頭,鐵絲網或是區隔劃分天主教,新教的生活區塊明顯各自獨立,互不干擾,雖是和平,卻也是隱藏的危機,因此議會路線可以包容"混血",卻也不能解決純化,然則,亞當斯錯了嗎?.

      其次是"集體遺忘"(Collective danial),愛爾蘭共和軍這個團體不論是集體創傷也好,還是集體幹下了違背人類倫理道德的重罪也罷,幾乎各個都試圖以美好的謊言,甚至虛構的故事,編造當年所犯下罪行的事故的前後內容,與經過.但是即使經過了本書作者的探究追尋,當年的真相依舊不得而知,有的只是個別個體所述在自身美好的信仰風景下所說的一切,但究竟背後的真相是甚麼?說出來又有甚麼影響?恐怕除了犯下那些罪行的個人外,對其他人應該是不會有太剁負面的傷害,反而可以提供警醒,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集體遺忘"似乎是這個世界上,集體犯下違背人類罪後必然採取的手段,特別是那些動輒以武裝暴力加諸弱勢貧民與國民身上的專制,獨裁,或假式民主的威權統治者的手段,與其爪牙.寬恕似乎對他們無用,因為他們可能從不認為自己有罪,但既然無罪,又何必羞於將真相說出,可見得這個世界還是有某種的微正義價值在人類思維的底層運作,即使無善心者也難免會自慚形穢,"甚麼都別說"也就表示是這說了些甚麼!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曾寫道:自古以來, 對大部分人而言,所謂"人類"從不包含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我們稱之為人的對象,通常是指與我們來自同一個部落,同一個語系,甚至是同一個村莊". 北愛爾蘭問題爆發期間,一個名為「那……呢?」(whataboutery) 的社會現象逐漸成形.凡是有人提到珍·麥康維爾的案件,就會有人反問"那血腥星期日事件呢?".結果,又會有人質問"那血腥星期五事件呢?"依此類推,此對話便會出現下列提問:那巴利墨非屠殺案呢?那恩尼斯吉林爆炸事件呢?那麥格克酒吧爆炸攻擊呢?那……呢?那……呢?那……呢?".以上這段敘述摘自書末的某段,個人以為頗為適合當作閱讀本書的第三個意外之言,這種狀態並不罕見,現在世界討論某些扞格衝突的政治,或社會問題不下時,便會出現這種爭論的場景,大多數人們要的就只是符合自己信仰價值的那種答案,至於真正的答案或是真正的大眾願望,根本就不是爭論者想要爭取,希冀,或是願意聽從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