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1.jpg

【牛津通識】腐敗(Corrup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Leslie Holmes)

      這本"貪腐"是拿來墊檔的,墊檔時刻剛好外頭抓了個局長,也算蹭熱度.雖然待看的書排序還有許多,但有幾本就想在年底這個時間看的書正在寄送途中,等書空檔順手挑了本薄的來填時間,就選到這本"腐敗".

      原文的"腐敗"是牛津通識讀本系列的第426號,於2015年出版的,中文版自然要更晚,繁體版是香港的出版社出的,.根據維基百科顯示牛津通識讀本系列至2022年5月底為止共出版了697本各種單一主題的書籍.系列中每一本都對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簡潔而精煉的介紹,所有讀本都由該主題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約為100–150頁,並包括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雖然其中難免包括作者們的個人見解,但原則上尚稱中立和完整.這些主題由藝術,醫學,社會科學,法律,科學與數學幾個大項含括,單一主題從社會學,邏輯學,數學,哲學,等概括性單項,到分科更細的馬克思,笛卡爾,自由主義,馬基維利,甘地,榮格,動物權利,後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甚至到西班牙內戰,當代藝術,機器人學,密碼學,潮汐,拓樸,火山,空戰,營銷,仲裁,甚至連"英國電影""法國電影"這種都能成為單一本的主題,對於想多元閱讀者這系列算是一個不錯的選項,而其中有中文化的繁簡版加起來約只有100本左右,畢竟出版社還是得考慮銷售額.本地目前有"日出"出版的關於宇宙學中的重力,行星,黑洞,光各主題,少量幾本人文主題的,與"左岸"出版的20世紀的主義們等5本.

     "腐敗"這個主題其實是困難的.原因很清楚明白,究竟是甚麼行為可以稱之為"腐敗"本身就難以有定論,連聯合國的反腐敗公約都沒有就此定義.根據Holmes引用了許多不同學者的看法,文化可以說是操控人們認知"腐敗"這件事的重要背後因素.貪腐廣義的說法是"為獲取私利而欄用公職權力".早期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則將其定義為"為獲取私利而濫用受託的權力",兩者的差別是國際透明組織的定義裡甚至將非公職權力也加進了其中,但因為私人部門的測量太難,後來也因此放棄對其定義.話說文化影響了人們對於"腐敗"的感覺,首先就在於"受託的權力"或"公職權力"的公與私該如何區分,公共關係與私人關係間的區隔在某些地方根本是難以劃分的,作者很清楚知道了東亞地區的文化狀態,這種私人請託關係與公務請託關係往往畫不出分際的地方,在這裏被定義為人情義理的部分在其他地方如西歐,北歐,可能就列進了"疑似貪腐"的區塊裡,因此這種文化背景首先操作了人的心理認知.

      而這種認知首先能夠干擾的便是測量時的精確度.因為彼此對於"腐敗"的認知在心裡的定義與感受已經並不相同,因此呢國際間該如何評估貪腐?哪國的貪腐比較嚴重呢?雖然國際透明組織有進行清廉指數(CPI,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與行賄指數(Bribe Payers Index)的統計與排名,但基本上它們皆是依據有在與該當地進行商業貿易,或是投資的外國人的問券調查而成.而這種問券調查首先的影響因素就是被調查者的文化背景,與所在國的文化背景,比如那些會跑去北歐國家從事商業活動的外國人,與跑去印度,非洲等地的商人,自身所有的文化影響,個體對於貪腐的認定,可能本身就已經是不同的,加上所在地的商業環境的腐敗認知度不疼,可能遭此影響而連帶改變了受調者的認知.因此,這類國際間的貪腐或清廉指標往往形成一種令人懷疑,甚至是可笑的結果.比如說2013年對岸的CPI指數排在66名,未免也太前面了,當年我國的腐敗晴雨表指數(GPB,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竟然落到68名與非洲,烏克蘭等貪腐嚴重地區幾乎等列,而過了幾年這些指數排名還能上竄下跳,變動得太厲害,顯然是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的,畢竟文化與法律,政治變動不大下,這種跳上又跳下的情形純粹就是統計上的荒謬,這這是因為"腐敗"全憑受試者個人的感受而成.

       另外一種造成腐敗難以衡量的原因在於"腐敗質變".腐敗最初的形式以經濟方面的不當行為為主體,最原始的形式俗稱"賄絡".但現在直接的塞錢送禮的影視畫面可能被會認為是愚笨的,經濟上可能改為替對方於海外置產,或是海外人頭帳戶,甚至我國發生幫官員的小孩付留學生活費也是一種間接的付款型態.但這都只是型變中小兒科,今日貪腐最常見的形式是以社會方面的不當行為為大宗了,常見的如任人唯親,任用親信佔位,而於我國變化形態最強的腐敗型態就是"社會交換".比如官員以政府標案指定的方式交換某些媒體與個人對於自己的宣傳或是進行有利的個體新聞包裝.這裡面並沒有"法律"上可以被指為經濟類的腐敗,但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形成的不當社會行為所創造的"腐敗",甚至於今日還有更厲害的老師替靠作弊仍無法達標得的官員學生開綠燈,送他輕易地取得學位,可以交換未來自身的仕途方面,這便是一種可能雖未涉及不當經濟行為,但已屬不當社會行為的"腐敗",這種腐敗在本書中的描述裡確實是成立的.

       清除解決腐敗問題的關鍵唯有一途:政治意願.就是統治者願意真心這麼做,否則講一堆計畫方式,最終還不識打高空而已.即使本書列出了胡蘿蔔與棒子,法律,文化,性別,國際組織,公司企業等各方面的許多配合做法,但根本解決問題之道在於政治領導人必需真正投入,真正的有打擊及腐敗的意願,配上可行的行動能力才有效.相比之下,北歐社會的清廉度在歷來的評比上總是列在前端,作者認為這是長期形成的商業交易與社會型態的文化結果,但他認為真正值得於今日重視在"反腐敗"上做得較佳,符合上面所述擁有政治意願,且實施反腐敗最成功的地區就是新加坡與香港,相比之下兩岸的狀態則反而相對屬於落後的,這其實是蠻值得探索的一種表現,雖然說富裕與民主度能提升解決腐敗問題的效度,但似乎也未必是必然的定論,本書也得出相似的結論,那些從政治制度,傳統文化,經濟條件等各種方面分析的過程都只能得到一個約略的相關性,比如女性地位越高,民主制度越強,經濟條件越好,環保管控更佳似乎都能影響當地對於腐敗觀念的認知而易於實施防範腐敗有成,但竟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且有一種腐敗的階層位移與規模位移現象值得留心.

      那些糟糕的極度貧窮又腐敗的地區或國家,往往極低階的公職人員就進行收賄與腐敗行為是常態,而且是一種公開的"肉食性"腐敗,就是索賄者主動來要錢.然而那些富裕國家的腐敗行為,早已轉型,低階的公務人員往往貪不到錢.而是被高階的公職人員以"出賣國家"的型態大量大批的以公共建設之名從事腐敗,而且這種行為往往是一種"草食性"腐敗,就是索賄與賄絡者可能是雙向的在彼此尋找,各蒙其利,不像肉食性腐敗可能有的強迫行為,雙方明顯的不對等,草食性腐敗是雙方對等合作愉快的超大型腐敗為常態,因此,它也許更能得出漂亮的表面CPI,但實際上比起那些嚴重腐敗的地區並不遑多讓,個人以為本地應該就是這種型態明顯的一個例子,大型公共工程的規格與能源產業的未來政策都能恰好的某些特定的企業機構滿足,而且只有特定的"他"能滿足,這實在並不合理.在分析腐敗時有一個常被引用的公式,即 羅伯特·克利特加德的等式C=M+D-A,其中C 代表腐敗(corruption),M代表壟斷 (monopoly),D代表自由裁量權 (discretion),A代表問責 (accountability),據此看法,官員的自由 裁量權越大,腐敗就越多,除非對這些官員有嚴格的問責機制,否則根本不可能改善腐敗,M+D其實就是表現了威權的強度,因此獨裁國家自然腐敗狀態較盛,但是民主的威權國家也有同樣的問題,因此就需要能夠問責的力量A相抗衡,那就是司法,立法,與媒體能力,而一個收編媒體,司法為統治者權力的一部分的地區,又怎麼可能因為單純的民主制度而改善了它的腐敗問題,這是實際上由簡單的公式得出的結論.

        關於腐敗的成因,從文化,經濟,政治,制度,甚至是從社會與心理面來解釋,本書都提供了許多的看法,也引用了不少人的研究結果來提供我們參考,對於國家與全球範圍還訥做些甚麼來防止腐敗也有更多細微的論述,雖然是有點瑣碎與繁雜,但還是提供了某些值得深思的部分,就一本小書來說,應該還算是物有所值.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