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jpg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Anthony Reid)

         這雖是一本不錯的東南亞史,但是因為特殊的寫法,可能未必於對當地歷史與地理毫無基礎的人.它選擇將前現代以前的都市型態或部落型態的"國家"如吳哥,蒲哥,扶南,林邑,室利佛逝,占婆,阿瑜陀耶當成整個東南亞史的部分,只將其視為是一個地方城市文明或是集合生活地,並以此角色展現他們在歷史中的功能作用,與發展演進過程,而不以當前所謂的"國家"的角色當它們成是某個現代民族國家早期起源的一部分,或視其為是所謂的"國家",從而帶出了本書中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當今所稱之為"東南亞"的地區,或所謂的"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東南亞民族國家諸國的概念都是20世紀以後,甚至是二戰以後才興起發展成實體的,因此這本東南亞史既不是以個別國家民族國家史的角度來書寫,甚至刻意避開這種符合中心化國家觀點的書寫方式,自然也就避免了為了政治正確中心化的目標而將一些在過往可能在統治權上未必關聯的如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強硬的套進大印尼史框下中的現代現象,因此本書既不是國別史,也不是通史,它是以東南亞做為一個整體來書寫它隨著時間演進在歷史上展現的角色,作用,功能,與樣貌.

         表面上本書採取的是簡單的依時序的進展來書寫歷史,但實際因應東南亞當地前現代"無文字史"的特殊時空背景.它的書寫開始於一段以"去中心化"為主題的形式,這裡的去中心化指的是一個沒有現代觀點所謂的"國家"或"民族"為中心觀點的歷史,不同於我們今日書寫馬來西亞史,印尼史,泰國史,這些國別史是基於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假設為中心,以此為主題發展出一段歷史書寫.這本Reid所撰述的東南亞史因為從東南亞前現代的早期以前,最遠可追溯到西元1000年前,當時的東南亞地區並不存在今日被稱為民族國家的那種"國家",而是以分佈於廣大東南亞地區背山海相互隔離的"城市"或"部落"為主體的"國家"開始書寫它的歷史,而那些古老的城市或部落"國家"因為規模建置不似今日的民族國家的嚴謹與內涵,以今日的觀點其實可能非但稱不上是一個"國家",加上當時根本沒有留下詳盡明確的在地"文字歷史",有的可能只是基於傳說,或是透過當時的從北方來的中國所記錄的朝貢與貿易紀錄留下的隻字片段史觀點,以至對此地歷史完全沒有基礎,或沒有古東南亞歷史常識或舊地理觀念的人可能一開始會陷入不知道書中前現代某時某地的"城市"或"部落"意義究竟代表現代甚麼"國家",或"民族",既找不到對應,實際上對應也不太有意義的窘境,而這許多完全沒有聽過的古老部落與都市名稱占滿了東南亞前現代史會令讀者不知所措,比如滿者伯夷,吉蔑,蒲甘,能夠直接提供讀者與現代連結的觀念部分通常都在19世紀末以後出現,所以這是本書並不適合拿來做為初始閱讀讀本的理由.

          但是這種去中心化歷史的書寫方式有它的優點.首先可見的優點便是反映事實.這個事實就是當時的東南亞,確實不存在現代國家的"國家",甚至連類似中國古代宋,元,明朝那樣的國家的"國家"形制在東南亞可能也不曾出現過,在作者的觀點裡有的就是那種鬆散的城市或部落"國家",即使有的是類似專制王權的統治者,但又不能完全比照於中國,朝鮮那樣的絕對王權國家.既然沒有"特定民族文明"需要被照顧或特意書寫,這本東南亞史就從"生活","生存"這個人類存活的最基本要求開始,首先便是人所處的所在環境與其所需的生活物件如糧食,安全考亮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呈現,Reid將前現代以前的東南亞看成是由許多獨立分布在山海交錯相互隔離的部落或城市所組成,因為地形封阻的因素,每個部落或城市會因自所在的環境而發展出屬於自身需求的生活方式與型態.而後形成了兩種主要型態,一種是沿著河流出海口低地所形成的城市文明,一種則是位處大島中央或是北方地區的河流源頭所形成的高地部落文明.這是形成當前東南亞國家主要都市所在位置的最根本原因,而這些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周遭環境等就是前現代以前創造這個城市文明與功能的主要因素.前現代以前的時間相當漫長,這裡缺乏主要的在地記錄,一方面是當地沒有發展出一套長期存在維持的書寫系統,單靠口語,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些地方文明不論是部落或是城市因為還沒有發展出足以掌控大片範圍的統治權與文明,自然也就沒有在政治上需要留下紀錄的需求,也就沒偶所謂的"歷史文字紀錄",比如像中國由統治者所修治的官史或私人的著述目的的需求.因此,我們今日所得於對當地的早期歷史有粗淺的理解,許多是來自於北方的宋,元,明以來與當地貿易往來的紀錄而成,許多的角度與立論在作者看來是有問題的,比如中國視之為來貢的東南亞"國家",可能在當時並不是真的"國家",而只是一些貿易城市的集合體代表而已,也就是說它是一種"中心化"的觀點,而這正是作者認為當時不存在的一種狀態.

            而貿易這項舉動,正是當地的城市與部落文明之間最初展開交往的理由,這依舊是源於生活,生存的需要,所謂的互通有無,貿易的名詞可能是西方來的,但它的概念則是各地都差不多,互通有無的需要一方面可以基於以金錢為基礎,但是難免交換上有所謂的力有未逮的一方,於是與貿易同時存在的便是"劫掠","侵占".這便有了安全與防禦的問題.河口的城市與山地的文明各自依地理所在特色發展,又互通有無,彼此間還加上了攻伐與防禦的需要,各自都逐漸發展吸納人群的加入,而形成了較大的城市或部落體,這些各自的部落體城市體各自形成了自我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並透過貿易的往來而產生了各種知識與商品的交流,如器物製造衍生的銅器文明,貨幣需求與製造,再由生活及於生命,在商業需求,農業種植外迎來了相鄰地主要是北方的佛教,伊斯蘭教,加上當地自己發展的靈性濕婆文明,這造就了東南亞地區在前現代以前的主要生活型態.生活物質,貿易的需要,搭上了宗教力量的爭奪,形成了這裡的城市特殊環境,信仰多元與商業的往來之間關係成了當地的主要文明特色Reid在本書勾畫東南亞的歷史時,有三個重要面向需要做為留心的重點,首先便是去國家化的一面,因為地形破碎加上生存需要,這裡無法養成一種形成大一統國家的因素,其次是女性主導社會,主要是由女性來從事商業交易,契約簽訂的活動,這是它前現代以來即有的一種形制,第三則是它形成創造了一種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了生活生存需要,過多的原則與堅持是有害的,而這形成了當地民風的幾個特點,第一是對所謂的國家權力並不特別尊重,第二則是一個母系或女性為主的社會,第三則是特別包容接納各種文明,包括宗教信仰的異國文化.

            但是這種古老的前現代以前發展出的文明,最終還是被一種新的力量與需要打破.那就是大航海新航路的發現,西方殖民者的到來,與西發利亞體系套入.這三者從好的說便是我謂的國際化,從壞的說便是東南亞從此淪為世界上主要強權國家的禁臠,成為被壓迫被掠奪者.資源的需要本來就是西方貿易者來此的最初理由,只是從原先貿易需要最後變調為完全的佔領掠奪殖民,當自然資源抽取不敷所需,便開始了種植園,開始了奴隸化.這裡的問題是正是因為沒有所謂的中心化,東南亞各城市與部落間的文明本來就是鬆散自由的,在強勢者壓迫下,與教育下,並不能夠自行脫離外人設置的藩籬障礙包括人身,與思想,除了少數當地的統治者貴族或是與西方殖民合作的富裕商人外,其他人只能在這體系下艱困生活,或是依舊在叢林中過著原始的生活.正是由貿易轉為殖民,使得原先星羅散佈比之間沒有共同感應與情感的城市或部落因為殖民者的勢力劃分,而變成了"一塊",殖民者統治者一塊可以形成中心化的地區,比如原先無關的爪哇城市萬丹,巴蘭班根,錦石,淡目,變成了"爪哇",島上的人忽然變成了歷史上有相互關係的人,加上西發利亞體系定義的擴張,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疆域與統治權概念便在東南亞地區依照它們各自的在此劃分的區塊重複切割,由此這種中心化民族國家的概念正式的進入到了東南亞.在這個簡單的描述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今日世上所謂的東南亞國家,東南亞民族國家,所謂的印尼人,馬來西亞人,都不是所謂的"歷史",它不過是人類由散居逐漸地轉為集合體居住後一種政治劃分的產物.

           中心化有它的優點,產生一套不論是真實或是虛幻的目標讓人共同去追求,在政治力下有助個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受教,經貿,信仰.許多個體可議在中心化的保障下往有前景的方向發展,中心化可以透過團隊之力協助解救受困的個體.中心化當然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對於不處在中心的人不夠寬容,對不願信仰中心的人將予以壓迫甚至剿滅,中心化更大的問題是一旦中心是腐朽的,那全境必然都是爛的,20世紀南東南亞國家發展的問題便是早期因為對遠離中心的人不寬容,對不願信仰中心的人採取屠殺手段,以至於這地區裡現有的民族國家的殺戮歷史太難堪,甚至有人為的特意創造讓某些人遠離中心,讓其不能得到平等的對待與福祉,以致人民有陰影,到現在仍然有許多少數民族被屠戮的事件與新聞可見一班.而另一個問題是當地的中心化政府似乎一直以來都是腐朽的,以至於當地不少國家始終還是爛在下層,問題始終未曾被解決.

           這本書內容非常多,因為不是民族國家史的書寫方式,所以基本上看不太到所謂的"歷史故事",而是充滿著大量的"觀點"與"分析",這些觀點雖然值得深思,但也會顯得太枯燥,且它的書寫有點是基於讀者對於當地的歷史多少有點粗淺的認識的角度,所以,雖然個人以為這是本不錯的書籍,卻不適合拿來當真的東南亞史的初入讀本,我這一篇也採用了提高視角看文本核心意識的角度:"中心化"的出現,也就不再重複那些文本內容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