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戰爭:極權中國與民主陣營的終極經濟衝突(Ultimate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Democratic Countires: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朱敬一,羅昌發,李柏青,林建志)
這本書被譯為"價值戰爭",但個人閱讀後以為"戰爭"一詞名符其實,但它究竟是什麼樣的戰爭,我是抱持價值之外同時存在其他可能的,而這必然得由讀者的知識,立場,與理解觀自行決定.
書的內容大體是在呼應川普宣稱在當前WTO的架構與法規下,中國長期對美國施展不公平貿易的控訴,中國因為這種不公平貿易的狀態而得利.為了要取締這種因不公平而單邊獲利一面倒的狀態,作者們試圖說明這種不公平制度有利中國的貿易與經濟發展產生的緣由,與狀態,可能的影響,結果,及未來發展,他們並提出一種解決這種不公平貿易的方式,那就是設立一個新的平行對比於WTO的機構:E-WTO組織,集合若干不同於中國極權制度的眾多民主國家為成員組成新貿易仲裁機構,發展出有利於公平且主張真正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國家的國際貿易規則,透過WTO與E-WTO的對比與競爭,以便能改變現行WTO下不公平規則與不公平競爭的貿易與經濟環境.
以上用了許多次的"不公平",在作者等人的研究結論上宣稱,WTO之所以能夠發展出有利中國經濟與外貿的不公平制度與法規的根本因素在於中國的極權統治,以黨領政主導一切政經施令的體制.所以呢,對抗這種因為極權所產生的不公平貿易制度與國際組織最好的方式,就是集合民主國家來成立新的全球貿易組織與原來的組織競爭,新組織將發展出有利民主國家講求公平,追求自由經濟與完全市場制度下的貿易環境,使得全球貿易利益能歸於合乎自由經濟體制下的成本與效率要求,排除極權國家政治考量優先的思維,達到共存共榮,而非現行著度下獨利中國的形制.因此,這場新組織與舊組織對抗的就是"民主"與"極權"兩種不同價值國家間的戰爭.是的,就個人感受來說,從嚴謹面講,這又是一本基於中國威脅論的角度出發寫出的研究作品.以下我將分兩部分說明這個推論,先是敘述作者們的邏輯觀與推論,爾後,我將用上一階的角度重新詮釋作者們推論後的潛台詞,來釐清何以這本書的新組織設立目的,不單是基於"價值戰爭",而是存在著可能基於利益的戰爭,因此本書所謂的重歸自由貿易,完全市場經濟的新組織提倡議,從某些角度來看不過就是一種變形的"重商主義"思維的延伸罷了.
為何極權能夠創造國家競爭之間的貿易與經濟上的不公平呢?依作者們的主張,簡化來說就是現代市場與貿易運行的基礎在於個人與個體企業為主體,自由市場經濟或是國際貿易的競爭都是以此為利益基礎展開競爭,因此在競爭過程中的主要考量便是比較利益與能力上的問題,而這些大體上都屬於個人與個體的範疇,這種個體性的利益與思維主導的經濟模式與政治上講求個體為權力基礎的民主政治體制是相輔相成的.企業的股東,投資人,是企業經營獲利的最終得利者,為了個人的利益與理想,這與民主制度中的基本運作是相通的,在個人與個體利益之外,並沒有太多其他方面的考量.但是作者認為中國的極權制度下,企業經營的謀利未必是第一考量,因為大多數的企業都從屬於國家或共產黨的領導,同時經常是直接由國家參股投資而成,因此企業的經營除了獲取經濟利益外,必然還存在著在對中國國家戰略上服務的目的與責任,而這種目的與責任必然會導致某些經營上目標重心的改變,特別是對外競爭上,可能會因為政策上需要攏絡某些國家或當地政府,政要,而做出犧牲經營利益換取中國國家利益的可能.或是因為國家要求經由中國政府給予企業補貼或直接金援,產生了不對稱的資金力量,讓其能夠在世界上與其他國家純粹由私人有限資金成立的企業競爭,從而達到控制主宰該產業的領到地位的戰略要求,而這些都不是當初WTO讓中國入會的主要目的,因此,作者們認為雖然中國企業表面上符合了WTO規定的現代經濟股份制個體制市場經竟追求的要求,但那只是表面上,骨子裡頭中國企業大多都是由國家或共產黨在背後主導一切的事業單位兼政治工具,而這導致了實際上的不公平競爭來源,源源不絕的國家資金,加上政策與政治目標的支持,必然能夠用較低的成本與他國家的企業競爭,以至其他國家的企業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競爭的狀態,而這正是本書所要取締的目標.特別因為中國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計畫目標,希望未來能在10個高科技產業取得領先地位,包括了電訊,機器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軌道與交通設備,綠色能源,電動車,奈米材料,與醫藥,作者們擔心若持續原有WTO不公平的架構下任其發展,中國必將會囊括這些高科技領域的全部經濟利益,同時達成其後的政治目標,這有違公平貿易的本質,更對世界的政治局勢有害.因為高科技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性,如果中國因為不公平的制度成了許多產業的龍頭與領導者,其他國家就更沒有機會在此領域發展,爾後勢必要因為經濟問題臣服於中國的政治要求與領導,當然後面所延伸的政治推論是我個人閱讀後理解為這是本書書寫的真正潛台詞.
自1990年代的關貿協定開始,到1993年正式定名WTO,世貿組織的成立就是為了規範貿易而存在的,雖然他號稱是會員協商同意制,但實際上幾個發達經濟體的密室決定往往才是這個機構運作的核心動能.中國遲至2001年才加入,因此我們至少可以說出一個基本道理,就是中國必然是需要符合所有原本WTO規範好的會員資格的一切準則,與標準才會獲准入會的,否則必然是經過幾個主要的發達經濟體考量後願意讓它加入的,原因自然是有利于這些發達經濟體他們自身的經濟與政治利益追求.這些利益無非有三,自1970年代開始西方與中國重新有了接觸,利用當時的國際局勢需要,一則是聯中或切斷中俄關係,以便能夠在冷戰中領先戰勝蘇聯,二則是中國是否可能因為朝向西方而有所變化,藉此變化謀求質變如中國的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的需要,三則是中國大量人口所隱藏的消費市場,但不論這些國家利益考量是什麼,這些都只能是當時那些發達經濟體自身的夢想與願望,是不能拿上檯面說清楚講明白的願望,他們答應中國入會,並沒有將這些願望要求寫成協議目標要求中國未來必須達成達成,或是提供,而中國更從未表示它加入世貿就代表未來中國會施行民主制,因為對中國來說,世貿組織就是一個協調處理國際貿易事務紛爭的機構,如果有政治目標,必然共產黨也要利用WTO擴張自身的地位與影響力,甚至擴張自己的極權制度於他國,只是同西方的利益夢想一樣,是不能公諸檯面,形成文字的.所以我根本無法理解何以本書一開始就談經濟能否促進民主的題目,世貿一定是在滿足大多數會員國,與幾個核心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利益要求前提下才讓中國入會,中國也是基於自身的利益才申請加入,既然世貿當初沒有規定獨裁專制政體不能入會,允許了中國入會,又怎麼可能現在回過頭去探討世貿成員國民主制度施行的必需性,然後又以對方的以黨領政領商所帶來的經營優勢為題發展出一篇不公平貿易的應對之策,要知道,在中國經濟沒有快速發展與崛起之前,中國表面上就是符合WTO的大多數規定,除非你能針對某些項目真正的違背條約的幾條幾款來說嘴,否則很容易這樣的書寫指控最終淪為是一場誅心論而已,
而誅心的目的也不在於那是因為價值的差異,或因為制度的不同,一切的原因不過是因為現在全球貿易的大部分的利益已不歸於那些發達經濟體,而歸於中國.甚至於因為經濟利益龐大到中國藉機謀取了許多技術的突破與領先,遑論它是巧取,豪奪,還是自行發展,經濟體量與地位的躍升,科技技術的抬頭與超前,使得在政治地位與軍事上地位也同步的改善,中國成了原先發達經濟體的假想對手,因此,本書雖名為"價值戰爭",但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場"利益戰爭",那些發達經濟體未曾想過自己當年只是基於某些利益的考量而讓利中國,給予它許多優惠,令其發展,不料昔日弱國今日成為有能力反噬自己主宰自身市場的操控者.這令他們後悔,利益喪失更叫他們痛心,但是以當前架構,他們很難在WTO找到反制的工具,又不願示弱低聲要求中國讓利,加上WTO的會員國又不是人人都能這些發達經濟體因為中國的崛起而經濟受害,事實上有許多會員國還因為中國的發達得利,他們應該也不會願意或同意所謂的中國發達後所帶來的全球不公平貿易論,而那些國家也可能都是民主國家,並不是作者一廂情願地以為民主國家成立一個E-WTO就能讓他們加入的,畢竟如果新的機構只是讓全球經貿利益由中國轉移到美國,或幾個主要經濟發達體外,它自身並不能因此獲利,或是獲利減少,誰又會傻傻的只是因為有民主體制的政府就該棄舊換新?!這不是夢想,這是現實考量,何況原有的主張只是一種基於"中國2025"計劃的為禍端的恐懼,但對比它實際發展又如何,這顯然也只是一種臆測.
從文本中"國家安全"這個名詞的出現量可推知關於此新組織倡議的來源之一,.究竟哪些WTO會員國需要因為中國的經貿獲利成長崛起並因此斬獲不論是技術轉讓,巧取,偷竊,還是自行研發出的新科技技術與軟體市佔,而擔憂未來他們會被那些高科技工具綁架入侵而擔憂自身的國家安全?要知道那於網路電子數位方式的入侵,竊取,或後門等威脅是來自於微信,QQ,阿里巴巴,還是Facebook,Youtube的風險與機率都差不多,如果查閱已顯出被抓獲的案例,顯然美國企業更多一些,當然或者中國正因為其封閉性而沒有被外界查獲,但非法入侵切探之事一樣不低.如果說國家在背後支持便要因此懷疑該企業可能存有政治目的,那麼除了美國,其他的國家都有這樣動機的可能,必如沒有國家的扶持,三星與台積電最終都不會成功,難道他們背後也有政治算計與目的?.甚至實際上全球除了美國之外,恐怕不太可直找出一個國家存在私人企業能夠獨自靠自己不靠國家協助或不貼而發展出橫跨全球的超大規模的狀態,最好的說明就是全球前100大企業除卻美國外,無一家他國家入榜企業能在沒有國家資金與能源支持下而能單獨成立成功的,台積電迄今仍享受台灣的水,電,與租稅優惠可見一般,更何況它成立初期要是沒有政府資金恐怕早就倒閉了,也就是說在未來可見的科技獨角獸企業,除了美國企業外,不太會有其他國家的私人企業能在沒有國家支援扶持的狀態下能入榜,而卻這是長期以來人們的誤解與偏見,私人獨創能橫越跨國與全球領域的公司,除美國外,別無他者,也就是當前在美國之外產生不了能夠誕生大型企業滋養的創業環境,因此自由市場經濟能夠在高科技領域創新成功,基本上只有在美國出現過成功的案例而已,其他地方目前也只能找到零星的中小型案例,所以以國家安全因為跨國軟體,電子商務為外國控制之名除了美國外,別無其他可能,至少目前環境下應該是如此.所以國家安全之名不過是川普與台灣本地的人用在對抗中國時的一種常見政治話術的延伸而已.
也就是說,個人雖基本上不排斥這本書所用的數位經濟發展下的規模報酬遞增性與中國網路封性兩者加乘作用下所造成的各類交易與商業上的不對等現象,因此你可以說基於對抗這種未曾想的不對等來展開各種可能的謀求改善活動.但是本書很明顯的只是延續川普封鎖,報復與對抗中國的思維而附和興起的倡議,旨在使中國遠離國際社會,遠離主流市場,他的目的基本是政治性的.一個簡單的觀察就是當這些瑣碎不公平的利益被從中國拿走,誰會接收呢?是那些WTO當前的所有會員國,還是回歸那些原本就霸佔著世界秩序主導的發達經濟體國家?所以我說除了包裝上的價值戰爭,骨子裡頭,這本書是基於利益而起的書寫,被一個所謂不公平貿易問題解掩蓋其他企圖的政治作品,跟經濟的關係倒是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讀者可以自行想一想,所謂的民主會員組成的E-WTO究竟是為了對抗?還是為了協商處理,如果是為了後者,那何必多此一舉,原來的組織結構中就該有這種功能與目的,為何不在那裡進行呢?!很清楚不是嘛!
若本書一開始就誠實說是基於對抗中國才寫了"價值戰爭",也許個人就會有另一種想法了,現在卻包裝成是為了消除"不公平貿易與經濟發展",因為它有害國家安全,而這只會令人聯想到川普的語言中美國的利益,安全,與需要,而非其他國家與人民的共同需要,無論如何就變成純政治思維,而把經濟事務等放到了另外一個覺不重要的位置上,這是個人以為相對可惜的,就像住大安區的人主張廢掉聯考改採個人資格審查制一樣,身份決定了一切,但這樣還是WTO要的國際貿易事務嗎.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