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德國走向失敗的那一年(1941:The Year Germany Lost the War,Andrew Nagorski )
雖然說二戰的結局今日早已清晰,在歐洲戰場以閃電戰出擊勢如破竹的德國最終戰敗,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它在何時以何種狀態出現,便是這本"1941"要敘述的主題.
簡單說,德國戰敗的原因在於它打了一場自身經濟,資源,人口,工業生產量能完全不可能長期擔負的戰爭.請留心這裡的"長期"一詞.這個長期明顯不是德國最高指揮部一開始的計畫,戰爭是被迫變為長期的.畢竟戰爭消耗的就是資源,是役男,是戰略生產力,不論主動或被動發起戰爭者一開始的期望必然是速戰速決,基本上很少有國家能長期的處於戰事消耗中而不物潰民疺的.德國一開始必然的計畫也是走向短期決勝.這本"1941"講述了英,美,蘇,德四個主要大國,在1940~1941年國際外交局勢中的選擇與外交折衝過程,這些最終左右了戰爭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後來的冷戰格局,且使得1941年成為決定二戰勝敗最重要的一年,因為那些外交上合縱連橫的結果讓德國最終不得不陷入多面對敵的長期戰況裡.這些外交結盟的選擇有的來自盲目自信的主觀判斷,有的自來對客觀現實的順應,只是在1941年當下涉入這些折衝,戰事過程中的人多數並不會知道自己正在為終戰畫下一條必然的路徑.
1941年以前的戰況,德國已經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在迅速征服了丹麥和挪威後南下突襲比利時,荷蘭,法國.法國投降,英軍敦克爾克大撤退.與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結盟.此時德軍開始轟炸英國,而蘇聯在兩國簽訂的條約下向德國出售農產,能源物資,美國仍在孤立主義下保持中立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無疑是佔滿優勢,但正是因爲前期如此順利迅速的打的多數歐洲國家投降就範,使得希特勒的對自我與他者的認識有了變形,簡單說就是膨脹的過度自信,認爲自己可以不懼任何它國的武力,但他下令進軍攻打蘇聯,不但使得德軍進入一條消耗資源的大坑,還讓蘇聯轉向與英國結盟,而海上的U型潛艇屢屢攻擊美國補給英國的商貨輪船,又給了美國越發往英國靠攏的機會,而後美蘇的加入,使得德國必得在更大範圍的戰場上面對更多部隊,加速了資源,與兵力的消耗,最終只好陷在一個必需持久的消耗資源的垃圾戰爭上,看著自身陷入困境,不得不一敗塗地.
1941年德國已佔領了巴黎,在非洲進行了一系列攻勢,也於六月開始進攻蘇聯,使得德國的戰線空前的擴大.其實希特勒並不完全無知,他並不是基於自大才要進軍蘇聯,進軍的目的是為了現代戰爭需要消耗的石油,蘇聯巴庫地區有這樣的藏量,由於邱吉爾的強硬對抗和對英國空戰的失利,使得希特勒開始轉為焦慮,他本來認為以高壓的攻勢可以迅速迫使英國投降,或讓英國成為同盟,但實現的落空使他感到壓力.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德軍的主要高級將領對於攻打蘇聯是存有疑慮的,道理也不難懂,ㄧ則東西兩線開戰不利德國,其二以蘇聯幅員之廣,縱深之擴,德軍是沒有能耐在這種範圍內分散兵力,但是前期戰事的順利加上希特勒個人的意志貫徹,只要是勸戒進軍蘇聯的將領一律被希特勒疏遠冷藏.所謂的"巴巴羅薩計畫"初期確實順利,但這其實存在蘇聯自身的不利因素才造成的,因為史達林曾採取大規模的階級整肅運動,基層士兵其實並不真心聽令,一旦與德軍遭遇,立即棄械投降者眾,數百萬士兵被俘都不是因為戰敗,而是更害怕自己主子史達林的政策,但德國又基於希特勒視俄羅斯人與猶太人極為劣等的鄙視,對俘虜採取全數消滅政政策,等於讓原先可能怯戰的蘇聯士兵不得以只好奮勇抵抗德軍.因此戰事不能在蘇聯隆冬前有明顯的結果,遂陷入膠著對峙,而這是對德軍最不利的狀態.隨著美國對英國的援助不斷擴大鞥,西線戰場的毫無進展.因此可以說宣布對蘇作戰就是德國失敗的開始,而包圍莫斯科,但史達林決定固城堅守則是戰爭發生轉變的關鍵.它拖爛了德國.
史達林在瘋狂程度上簡直與希特勒如出一轍,雙方若聯手其實足以對整個世界構成巨大威脅.按照希特勒對奪取世界格局的構想,斯拉夫就是個劣等民族,蘇聯的領土是流著奶和蜜的必奪之地.如果這兩個人都是理性的決策者,那麼必然不會那麼快就撕破臉.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下,他們完全可以選擇先聯手攻打所有他們想奪取的國家,然後慢慢瓜分,就像當時他們瓜分波蘭那樣.問題就在於他倆皆非理性之人,希特勒拒絕相信任何德國現行的實力不足以攻下蘇聯的報告或研究.無視坦克武器裝備落後多少年都一意孤行要正面硬上,斯大林近乎頑固地堅信德國絕對不敢打過來.甚至直到德軍兵臨城下還覺得是手下人騙他的假消息.戰爭爆發後這邊希特勒分散兵力去攻打烏克蘭首府基輔而不是集中全力攻向莫斯科,而那邊的斯大林什麼都沒有準備,而且一個大清洗把幾乎所有能用的將領都搶在德國之前消滅了個乾淨.可笑的是面對德軍的進犯烏克蘭人甚至都不太想反抗,本來德軍完全可以爭取到他們作為盟友從而佔據有利地位,但在希特勒的種族論之下對蘇聯平民的殘暴對待,最終將斯拉夫人徹底推到了納粹德國的對立面.希特勒敗給了蘇聯的轉折在於希特勒隨著時間推移越發剛愎自用,而斯大林在受挫之後終於回歸了現實理性,選擇了相信他身邊的人做的決策,並且接受了英美的援助,結成了新的同盟,儘管只是ㄧ種表面的結盟,加上日本出兵珍珠港,減低了蘇聯東面的風險.當然史達林硬如鐵石的對抗態度,即使兵臨城下也要執行閱兵的堅持也重新喚起蘇聯人們的抗德心理.
在1941年之前,德軍可以說勢如破竹幾乎踏平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希特勒攻不下的一塊飛地,因此最壞的設想是即使英國不投降德國,最好也能是德國的盟國.希特勒一開始並不想與英國為敵,一直未曾放棄他臆想中與英國的所謂和平提議.在他的計畫中法國是必須被打倒的對手,而英國尚且還可以爭取,不幸的主戰的邱吉爾成了首相,他對那種綏靖主義一向不認同,正是因為歐洲各國容忍放任才讓希特勒德國形成如此的規模.但當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被證明無力領導戰時國家時,英國選擇了邱吉爾,儘管邱吉爾曾經在一戰中有錯誤決策,但他有關希特勒的警告及需要為重大軍事鬥爭做好準備的判斷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邱吉爾一邊穩住國內的民心,一邊積極向美國尋求援助,爭取更多的盟友站在自己一方.英國成了歐洲大陸反對希特勒的核心,波蘭,法國,捷克等國的流亡者聚集到了倫敦,而美國與蘇聯的加入更無疑可以說是在以邱吉爾為首下一連串英國外交官多方穿梭斡旋的結果.
幾十年前南北戰爭留下的慘痛回憶讓多數美國人激烈反對介入歐洲紛爭的想法,他們並不想要再來一場會讓他們失去親人的戰爭.因此即使知曉納粹在歐洲的暴行,他們最多也只願意還以"租借法案"的形式協助英法.直到 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才算是正式入主戰場.在本書中所呈現的美國是一個意見長期分裂的國度,孤立主義在美國是有相當多的政治人物支持的.其中親德主義的飛行員林白與甘迺迪家族是本書常舉出代表人物.儘管羅斯福知道納粹威脅嚴重,他也不得不對內部的聲音予以重視,並不敢隨意妄動.直到珍珠港事件才真的再無顧忌.
本書主要的戰場描寫不多,主要是這四個國家外交人員穿梭合縱連橫的過程,與主要領導人決策判斷的思想價值及其變動過程,因為大多數當時的歷史事件演進在教科書或自己過去的閱讀中都已經知道,所以內文雖多讀來卻輕鬆,倒是那各國外交人物過去理解的不多,反而成了閱讀本書的主要標的,這是稍微有些不同之處.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