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之子

地之子(臺靜農)

        "地之子"這個短篇小說集子入眼的第一特點便是書名,14篇的短篇中並沒有任何一篇是取此為名,與過去我讀過的短篇集子選篇名為書名的做法不太一樣,顯然這個書名應該有明顯寓意,是揉雜了整個集子後訂出的主題,要理解這個主題,便要去思考誰是地之子?閱讀的過程中,大致會從場景先猜測或推論這裡的地之子指涉農民,集子中各篇故事背景通常是攸關農村,土地,但單以農民來看卻似乎略顯狹隘,故事裡頭固然有逃荒佃戶,小地主,卻也有商販,更夫,讀書人,或是女婢,長工,走穴者,且所處環境清一色遠離塵囂,市集,往往是封閉的小鎮,或村落,擴大的解釋來看地之子就是依附土地討生活的底層人.

         "地之子"包括14篇短篇小說"我的鄰居","天二哥","紅燈","棄嬰","新墳","燭焰","苦杯","兒子","拜堂","吳老爹","為彼祈求","蚯蚓們","負傷者","白薔薇".因為寫的是底層人物,生活自然不容於富裕金錢,相反的,應該說這些篇章中的主角經常的都被貧窮蕭索所困,甚至於這14篇基本上都想極力呈現底層人物為生活逼仄的窘態.加上大半篇章成於1926~27年間,時代氛圍環境現世更形成了這種窮困所構築的集體面貌.窮困間表露出那些外頭風起雲湧運動之外,受困在依然被封建習俗包圍禁錮小鎮,農村生活中的小人物的言語,行為,習俗,互動關係等日常俗事往來中.

          看一些評論者說臺靜農師法魯迅,但我個人感受是兩人不同.魯尖刻,他的代表大多表現時人笑中藏淚,苦中作樂的痴愚性,藏有批判自不待言.但是"地之子"中首先就沒有批判味,更多的是呈現,讓讀者自己感受.粗淺感受是村人的"愚",深入的觸摸則是底層人的"困".看"拜堂",哥哥去世不滿一年,小叔搞上了嫂子,還有了四個月身孕,急忙找上了兩個村婦牽親證婚,竟要在半夜子時拜堂,不能放炮公諸於眾,連睡在隔屋的父親也要隱瞞不讓知曉,只在向前夫磕頭時有了那麼點驚心,畢竟是農村,鬼魂什麼的嚇人也是信的,次日,父親得知,只恨了當初是小兒子不聽話沒將寡婦嫂子賣了換錢做個小生意,現下只能只能以即使當初賣了媳婦得的錢數也不足以為小兒子娶妻安慰自己"肥水不落外人田", 這一篇典型的集子代表,文本中作者絲毫沒有利用第三者的角色添加任何評論式的看法,其中的幾個人物,從汪二,汪大嫂,田大娘,趙二嫂,吳三,到說出"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小金,都是鄉民,都沒有一人展現出現代性,絲毫沒有所謂的現代思想,批判什麼都談不上,作者要呈現的就是一個當下簡單的村人思維,另一面則是"困"性,即是在當時外面世界呼喊各種革新,新思想新觀念下,這個村子裡頭的人既受困於窘迫,又制於傳統,哪裡有透露出一點變動的可能,苟且度日便是王道了,想想未來可能依舊如此過下去,這才是展現的意圖.另一篇"燭焰"也是與包辦婚姻有關,但是卻是講沖喜,吳家的兒子病重,想讓有婚約的媳婦過門沖喜,無奈換不了,結了婚,兒子還是過世了.親家早先在急促聲中嫁了女兒,本來就有所疑慮,新娘上轎前要祭祖,香案上點起紅燭,卻不料左邊燭火竟然自動黯淡謝了,兆頭不佳瞬間埋沒眾人思緒,命運悲慘的新嫁娘翠兒在文本中竟然未曾發過一語,讀者看到的都是旁人的思緒,言行,這種人間的酸楚,主角竟然毫不能置喙一詞,甚至要背負著剋夫的名聲,似乎這並非屬於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必須由外人定義."負傷者"則是妻子被他人佔了,還得當成沒事,乾脆就賣了,典妻鬻妻,原因全因為沒錢,竟成鄉人風俗毫不見怪.以上這幾篇都在用畫面,情節,環境,狀態呈現出遠離正興起的城市開明風潮,停留在鄉間土地上的傳統,及這些傳統在現代世界所展現出的詭異卻正常的演出.

        其上有土味,也有生死味,那種突然降臨的人間意外,"天二哥","紅燈","棄嬰".都是徒然遭了禍,死者早逝,惹得生者悲苦,不過文本都是以封建迷信來帶動這些生者的狀態,作者一如其他篇所在並不置批判與價值,而是讓生者瘋魔化,讓鄉土生死,泥土氣息自然從村徑,墳堆,或深林,破屋中飄散出來,雖然他未必刻意強調勞作之苦,但從"為彼所求","蚯蚓們"都是因為荒年,顆粒難收,不得已遠離家鄉逃荒,或是生意無以為繼後代敗光家產,家中人包括傭僕不得已離散流浪他鄉的故事,離開原鄉故土,終于不幸,但死亡也可能是一種脫離方式,未必比活著更苦,也許是作者意在言外的意圖.

        這個集子唯一讓我覺得困惑的是用字,許多篇居然一時讀不下來,沒有立刻明白,原因是作者使用的白話文與今日用語多有根本上的差異,些許還保留著地域性用語,比如文本中的"哈"相等於今日"還"就是個令人困惑處,出現頻率也不低,其他諸如許多文字倒裝方式也與今日不同,乍看不明白.但是,因為沒有太多第三者的價值用語,作者的眼光純粹就以文本畫面的呈現,所以看出這些鄉土故事裡帶著強烈的灰暗,這可能真的是作者對於當時現世感受的呈現.這種灰暗普遍影響了底層人士的心理,即是離開了當地,也似乎不能丟棄.集子中有一篇"苦杯",講的是一個年輕男學生與同課女學生彼此暗生情愫,但是賄於自身的眼界,交際,難表情意,總是言不及意,待想表達,又突見女學生與其他少年男子往來,醋意下竟寫了封表意兼自責之信,所幸這女子開明回函告知該少年男子是其兄長,兩人才算打破隔膜進入交往.這篇看似與全集其他差異最大,毫無關係.但思索一下篇名''苦杯"與文本之比之下,我這樣理解,集子裡面描繪一切的酸苦與淒冷其實都是內在自生的某種疑惑,或基於短視,或基於無見識,或者根本無知,因此若能試著踏出向外探索的那一步,則許多的當下苦楚都能找到可解的答案,甚至理解那可能不過只是種誤解或暫時現象而已,這是地之子的生活困境,也是作者感受周圍環境所表達的一個註解.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