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Billionaire's Apprentice :

The Billionaire's Apprentice: The Rise of The Indian-American Elite and The Fall of The Galleon Hedge Fund(Anita Raghavan)

         一個神秘人於於2008年9月23日下午3點54分撥通電話打進了總部於紐約的投資機構帆船集團(Galleon Group)創辦人Raj Rajaratnam的辦公室,不到一分鐘,只見Rajaratnam對著他辦公室附近的交易員交代"給我買進高盛!",在離收盤不到4分鐘的時間內,交易員為帆船集團共買進21萬股高盛股票,過了一個月後的10月24日,Rajaratnam在接獲同樣一位發話人的來電後指示交易員,立即放空高盛股票,這一來一往,帆船集團共獲利3000萬美元.對資產規模超過70億美金的金融投資集團來說,3000萬只能說是個小數目,但是對於當時正在竊聽Rajaratnam電話的美國聯邦檢察官與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來說,他們可是釣到了大魚.帆船集團是個操作避險基金的金融機構,旗下經營了數檔避險基金,Rajaratnam除了是創辦人外,也身兼操盤人.這名打電話的神秘人名字是Rabat K. Gupta,他是高盛證券董事會的成員,同時也身兼寶僑(P & G),美國航空(American Airplane)的董事,更從1993年到2004年擔任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msey & Company)的執行長,董事主席,是擔任該職位的第一位非美國出生的人士.

         這本''The Billionaire's Apprentice"說的正是帆船集團所涉及的股市內線交易案.我還記得2008年的那個9月,全球金融市場殺瘋了,連台股也是,每天開盤不是跳空,就是直接跳水,或是跳高後下殺,就在Gupta撥通電話的前一星期,跟高盛一樣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才剛剛被迫宣布破產.為了抵抗價格下挫可能引發的問題,加強自身的防禦能力,高盛才臨時決定於9月23開董事會討論一件機密案,就是準備接受巴菲特提出的50億美金投資入股的計畫,Gupta在會後向Rajaratnam洩漏了這則機密,等高盛於下午5點依據董事決議發布新聞稿揭露此項事件時,帆船集團早就利用了那幾分鐘的時間建好了倉位,至於10月24日的董事會則是高盛當時的執行長Lloyd C. Blankfein要給董事會預告該年第四季可能將發生虧損美股2元的狀況,在高盛經營史上幾乎未曾見過的現象訊息,此項訊息也在會後被Gupta洩漏給Rajaratnam.接到這些訊息後操作順利洋洋得意的Rajaratnam不知道的是自2003年起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與聯邦檢察官就盯上了他,還開始對他進行電話監聽.

         從2003年開始就被盯上了,但是直到2008年底,執法機構才正式上門拘提傳喚Rajaratnam,這顯示的是股市內線交易案立案確證非常困難.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以檢方與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如何的抽絲剝繭,找不到能定罪的確著實證前積極作為的故事,而在講述這樣的調查故事略嫌單調下,作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件事件的涉案人Rajaratnam,Gupta,Anil Kumar還有調查這件事的主要檢察官Bharara,全部都來自於南亞,除了Rajaratnam來自斯里蘭卡,其他的主要大小人物幾乎全來自於印度,而且都屬於作者定義為雙重幸運圈的人物,作者所稱的雙重幸運圈是指這些人基本是在印度民主獨立之後出生,躲掉了民主初期社會混亂,並接受了政府開始推行基礎到高等教育的這一批人,他們也在美國民權運動之後,社會種族歧視稍歇的階段來到美國讀書,或工作,透過所謂的哈特賽勒移民法(Hart-Celler Immigration Act)進入美國,並成為美國公民的一群人,這本書有相當大的一部份內容是描寫這些人的生平,要知道如沒有所謂的內線交易涉嫌犯罪,這批南亞人士可以說是身處美國精英統治集團的圈內人,那些經歷即便拿去一般經管財經刊物去報導吹噓也不會太誇張,各個都算是成功人士.

        這裡並不打算詳述關於這個內線案的調查內容,也不打算討論美國移民的精英狀態,因為離我們太遠.倒是對於內線交易有更多的感慨,在我的認知裡,內線交易幾乎是天天都在發生的事,只是不太有人有興趣去實查,加上查證有其根本上的困難,很難成案,也極難定罪,但也可能是反過來,因為從來不曾認真查緝,所以才造成有心者有恃無恐.自2003年Rajaratnam就被盯上了,這代表他被起訴定罪的案件並不是他唯一做過疑似透過取得內線訊息來獲利的案子,甚至可能是他有同樣的行為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才被檢調真憑實據的查獲的一次而已.對於類似帆船集團或是一些資產管理公司來說,關於投資標的研究行為中有一種現實中模稜兩可的誤區或盲點,就是許多以投資研究為名的公司預測或研究探訪,實際上並非什麼憑空想像或真是採行某種調研的結果,實際上,它就是一種讓機構投資者可以堂而皇之與可能的投資標中營運的關鍵人士結交的藉口,而且不論西方還是台灣,似乎毫無例外,在這本書的例子還算是客氣的,Rajaratnam只是透過意圖攏絡或賄賂標的企業能提早接觸尚未公開的生產,營運或財務數據的員工,或為標的企業提供第三方服務能接觸關鍵數據者,透過他們提供的關鍵數據或資訊來提前佈局,從書中我們看到美國許多企業中的管理者還算是有基本節操,並不會隨便毫無意識的就將一些機密的訊息或數據外流,但是隨時隨處都有刺探者的現象卻是不假,相比之下,國內這方面就差太多了,法人機構與投資標的終能接觸關鍵數據與訊息者間的交往相對密切的多,甚至許多標的企業的主要管理者或上層常常就是以財務操作自家的股票來藉機牟利,因此如能與對自家企業股票有買入或持有,操作意願的機構沆瀣一氣共謀利益往往是十分歡迎,根本就不太會考慮法律與社會觀感問題.加上國內對內線交易的查察可以說相對寬鬆,能夠成案的真的不多,我的理解是幾乎每天都能在一些內部人士申報轉的案子中找到十分可疑的基於提前知道某些訊息而賣出轉讓持股的現象,且似乎已行之多年,監管機構基本上都沒有太過嚴查的情況下,這樣疑似內線交易的行為似乎早就成了常態.相比之下,另一種勾串的嚴重更深,就是資產管理公司俗稱基金公司的操盤人與上市公司高管與股東合力勾串炒作股票,這些年被抓獲的案子與實際發生的數量與金額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畢竟對當局來說,股市股價是向上往往比是否有涉嫌不正當交易更為要緊,所以裝作沒那種內線交易,大家相安無事,又能讓資本主賺錢,何必要去自尋麻煩增加困擾才是主要思維.

       本書的內容不少,帆船集團也在2009年因為這件內線醜聞解散清算了,雖然這個機構規模不小,但是與金融市場幾兆的規模相較,還不是船過水無痕,加上它也不可能是最後一個涉入內線交易的機構,因此雖然文本的敘事尚稱可以,有精彩之處,幾個印度人的成長經歷也有一些值得閱讀的地方,但相對2008年金融風暴下遭遇衝擊的超大型金融機構的故事而言,就顯得有點平凡了.不過,個人以為金融風暴往往是要需要某個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發酵醞釀後才會累積相當的能量,看似影響很大,但並不是常態事件,內線交易與之相比,看似破壞力較小,卻幾乎是個天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只是大多的案件相比下金額都太小,小到主管機構都懶得去監管,以至於長期累積之下,這種不公平交易的破壞力為人忽視,但可能實際累積被偷取的金額規模可能也會不小於金融風暴吧.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