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印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印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China’s India War: Collision Cours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Bertil Lintner ) +印度對華戰爭( INDIA'S CHINA WAR,Neville Maxwell )+中印涉藏關係史 :以麥克馬洪線問題為中心(The McMahon Line: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Tibet 1904 to 1914,Alastair Lamb)

        雖然列了三本書,但主要是讀第一本"中國的印度戰爭".本書實際上未必值得一讀,但卻頗具有當下國際情勢中出版品議題走向的代表性,這種代表性明顯是在一種相對偏聽的立場上建立起來,特別是本書,因為它有一個舊時的參照品,也就是後面兩本"印度對華戰爭",'"中英涉藏關係史"兩書既定觀點下,對照下可以讓讀者看見在立場影響下遙控推論的南轅北轍.

        那這本書寫什麼呢?.它主要是寫中國與印度之間因為國界線未定或未曾清楚釐清而因此產生兩國間歷來的邊界爭鬥或軍事衝突問題,如果只單看這本書,很容易就被它具備傾向性的論點與筆法帶起飛,認爲中印雙方邊界歷來的種種衝突問題應該歸咎於中方與中國的野心,企圖,或禍心,但是在這本書出現前,透過與西方國家對於中印邊界問題歸屬研討的兩本主要歷史研究作品的對比,就是後面列出的這兩本"印度對華戰爭",''中英涉藏關係史".我們能看見後兩本書論述所持的論點恰好與''中國的印度戰爭"相反,認為是西方殖民者與帝國主義所創造的歷史遺留問題才導致後來這一切衝突的根本.

        中印兩國之間的邊界線因為受到戰亂,內部自身的政治動亂,與自身疆域與內部異議族群劃分等問題的困擾在20世紀的中葉以前根本是團亂麻,分不清的,雙方直到共產黨一統中國,印度國大黨也主導了獨立後的印度政權,兩個新政權才開始有了真正的餘力將目光著重在國家安全維護與邊界疆域的釐清上,此後之前不明白或含糊不清的疆界就被雙方政府看成是寸土必爭的要務.而中印邊界之間領土裡面主要爭議部分包括兩國國土接攘的東線,即我們所常聽見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問題,即以喜馬拉雅山分水嶺為界劃分中印國界線,另一處則是位於西線阿賽克欽-拉達克線問題.麥克馬洪線在當年議定時即未獲國民政府認可,今天的中國原則上也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甚至認為喜馬拉雅山麓以南到布拉馬普河間的平原帶,即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為中國屬地藏南,而印度雖已接受西線中國佔優勢自己無發插足的事實,但雙方其實並未真正對此曾達成協議,只是一種默認暫時狀態.而這些暫時狀態正是中印兩國這幾年不斷發生邊際衝突的根本原因,雙方都想打破這種暫時性認定,想創造一個更有利於自己的邊界線,於是便有這樣那樣的衝突在邊界發生.

       從本書作者Lintner的角度來看,他堅持印度主張的麥克馬洪線做為實質界線的主張是唯一符合歷史發展延續下來的狀態.因此在這個認定基礎上,他指出中國當前任何超越此線的領土要求皆是不合理的,是一種基於侵略意圖的擴張行為,該受到制裁與譴責.而Maxwell與Lamb兩本書籍的主張恰好相反,他們明顯的對於中國持有藏南與西線段暫時邊界線上的立場與合理性是較支持的,而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定狀態產生,個人看出這裡面其實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三本書所處國際局勢時空的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引導思維,由強權間的結盟需要創造出不同的氛圍,便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或其他非研究上的考量,當然,也有可能是Maxwell與Lamb是基於自己的探索研究結果推論而得.並沒有我想的如此狹隘.

       Maxwell與Lamb的書皆成於上個世紀60~70年代,冷戰的高張時期,中蘇雙方關係因為蘇修紛爭與邊界問題轉為緊張,西方此時想到藉機拉攏中國,而當時的印度意圖施行社會主義的理想,正逐漸發展與蘇聯交好,所以西方發表一個傾向中國邊界利益的論述是相當有利於與雙方發展突破關係.反之,Lintner當下成就的本書,國際情勢發展狀態正好相反,中國被認為可能新起稱霸威脅西方,在此情況下,西方需要拉攏中國周邊國家為己用,欲與印度保持連結行動遏制中國,提出偏袒印度的說法,自然更合乎當前西方的需要.當然這種陰謀論的對比純屬個人臆測,不太有參考價值,不過,近年這類基於中國霸權論,中國威脅論而衍生的相關出版品近年大量的出籠,以國內出版商高層普遍可見的立來看場,這種基調的書籍不論是商業上還是政治論述上都符合他們私人的利益,所以這種反中國基調的出版品可以說是充滿在書店的架上,這是現勢,無可厚非,但對於想釐清歷史過程演進各種層面看法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希望有多元角度不同的出版品可以相互對比參照為佳.

       回到本文開頭所述的論點:這書或者並不值得一讀.因為這本書就是全面站在印度的立場來評價與書寫關於中印邊界問題及地區相關的歷史演進的,就是站在反對之前的Maxwell與Lamb的論點上,且在反對的路上走得相當遙遠.要理解真實歷史的解釋除了詳讀多樣資料外,也有相當程度需依賴讀者排除自身既定偏狹的立場,因此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與其一條道走到黑的偏聽,不如把這三個人的論述都一併理解後再來判斷,因此個人不對何者為對再多言,反而要引出本書之所以是偏聽的有問題之處.這書最大的問題便是在作者歷史解讀上標準不一,定義模糊,甚至任意曲解,因而造成對兩造雙方不公平的論述.

       首先是麥克馬洪線的問題,歷史上這條國界線及其他相關邊界線的劃定是經由過去的西藏噶倫政府與英國印度殖民政府議定協約而來,問題是如今邊界兩地的政權,一個是獨立後的印度,一個是打敗西藏噶倫政府的新中國,兩邊都已不是當年議定協約的政權,因而就產生了對此和約認定態度上的不同..作者以當年西藏是個獨立國家,得告英國承認,所以當年它與英國殖民政府簽訂的協定就是符合國際法理過程的結果,所以那之後續繼的政權就只能依據以前的和約行事,自不待言.但從新中國的立場,認定過去的西藏是個藩屬,不認他的獨立地位,認為沒有得到宗主國允許而私自簽訂和約是無效的,加上該條國界線一開始就沒到前面國民政府的認可,所以共黨中國始終不認為麥克馬洪線的合理性,反而推考歷史,拙溯因為清末曾經遠征麥克馬洪線以南成功佔領藏南地區的歷史,來認定藏南就是中國的傳統疆域.這裡的癥結點是作者自認當時的西藏是獨立國家?獨立國家與他國議定的合約是有效的,但中國則認為西藏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認定西藏噶倫政府與他國簽約無效.故從民國到現代北京政府都不承認這麥克馬洪線,我在此不直接評論,反而要從本書另外看到的一個有趣異點來論.

      除了劃界外,讀者能從本書文本中另外看到關於西藏,錫金,不丹,尼泊爾這中印之間週邊的四個區塊或國家政權在這場邊界爭奪中曾經有過的歷史角色,與他們各自在19世紀到今天政權演變的歷史描述.這本書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以任意性態度而非一制性原則來看這些周邊政權,其實,錫金,不丹,與西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統屬或是神權,政權上的攸關性,比如雖然他們都是藏傳佛教,但是根本上彼此間既是相似合作,卻也是競爭關係,甚至根本都是近似的政體結構狀態,從本書所述的歷史上看,這幾個所謂佛教的國家政權居然經常發生暗殺政變,推翻政權,並不是我們以為的純粹純樸之地,但可能也與當地處在印度東北的民族紛亂衝突區有關.隨著歷史的演進,西藏受制於中國,而錫金則慢慢的被印度統屬,最終也被印度吞併,不丹受制於印度地理上的轄制而被印度威脅,以作者的角度如國這三個區塊都算是獨立國家,何以中國佔領西藏讓噶倫政府逃離就是一種不義,強權威脅,是一種侵略,但作者居然都不會用同一套居心不良的侵略性意圖描述來寫印度政府對於錫金的吞滅,對於不丹的箝制覬覦,這算不算是嚴重的雙重標準?相同的行為對於中國的描述就是另一回事.如果西藏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被中國吞併,那麼錫金何嘗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被印度吞併,不丹個受印度威脅的國家,怎麼完全沒有相同的負面語彙的描寫與批判,還把印度吞併錫金視為理所應當,顯然這就是一個基於作者認定標準答案下的各自表述,差異頗大.從追溯觀點的角度,這本書其實是站在十九世界西方殖民帝國時期意圖瓜分中國區域勢力的某種概念的延伸,英俄日等強權在清末爭奪瓜分中國領域時期,普遍把蒙藏疆等地都視為非屬中國的領土,這些中國邊區的地塊與當地的部族正是適合於西方國家利用來以獨立自治的名義從中國切割出來,透過這些新的獨立政權的代理人來遂行帝國殖民者自身的利益滿足與勢力擴張,因此這些地塊上在中國眼中認定某些只是部落民族的自治領地與藩屬國,被那些殖民國家視為是獨立國家,但是若以相同的眼光,抬高西藏,貶抑錫金,不丹的自主性受控於印度的差異上,顯然是衝滿著帝國主義價值眼光的自我認定差異,毫無一致性的標準,以至於中國反成了入侵西藏的帝國主義,而印度承接錫金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從這裡我可以看出本書中關於在國家定義觀,歷史定義觀,是非價值觀等層面上都已經擺上了一設定好的答案,也就是把標準的西方霸權認定條件作為唯一的標準,這使得本書看起來無論寫了什麼內容,最終都要服務於作者觀念認定的結論.而缺少了真正對於歷史過往,國際紛爭探索回顧真相的作用與意義,而且很明顯想要藉此把相同的觀點擴及到南海的十段線論的中國自認的傳統領域的講法也提上來討論批判,因此大約我們就能看出本書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中印邊界線的紛爭解釋與討論,而是想要以中印邊界之爭舉例來證明西方認定中國近年必將擴張霸權侵害世界為真,並非單純的臆測.但除卻這些偏頗的認定後,可能讀者並不能夠真的看出在這個問題上有什麼特殊的新觀點.

        2023年3月14日美國參議院決議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而阿魯納恰爾邦為印度領土.這決議極其荒謬,中印邊界之爭關美國會何事?即使印度以前的殖民國也是英國不是美國,就算此事是國際紛爭也有聯合國,美國國會根本沒立場討論一條與己無涉的國境線,這就是本書成就當下的國際強權局勢及其所需的歷史重塑需要的呈現,本書只算是順應潮流的出版品罷了.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商或許在編輯過程中已經發現了這個嚴重問題,所以於書末附上一篇由中研院服研究員吳啟訥老師的''我讀中國的印度戰爭",這篇文章分成五點來分析批評本書所存在偏誤之處,可以說是全書中最值得去閱讀的部分.除此之外,有興趣的人可以把後面所列的Maxwell與Lamb的舊書也一併參考了,這兩書雖稍嫌繁瑣枯燥,純歷史述敘,但相對之下,是對理解相關議題比較嚴謹的作品.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