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光州!光州!——決定韓國命運,光州民主化運動全記錄(Gwangju uprising: the rebellion for democracy in South Korea, 黃晳暎 & 李在儀 & 田龍浩 & 光州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
如書名,這本書主題就是韓國的光州事件.而且文本是記事體,是以時間,且具體到日,寫的就是1980年5月18日到5月27日,在這10日間發生在光州市區,及周邊全羅南道地區的血腥鎮壓與屠殺過程.由於是以每日為一章,或分兩章來寫,所以這本書對於光州鎮暴屠殺事件寫的可以說是非常具細彌遺,包含了非常多當年參與光州民主運動的民主人士,從政界的人物,到,宗教領袖,大學教授,學生,到街頭小人物的名號,事蹟,曾有過的行為,舉措,參與的過程,都寫得非常詳細,具體的事件有幾十甚至超過百件.可以說如果看過電影"首爾之春","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又恰好讀過韓江"少年來了"的人一定非常有感,它可以說很完整的將韓國歷史中民主發展的這一段的相關事件全部融合起來了,對於了解韓國民主發展的歷史應該能提供相當的幫助.
我們知道"首爾之春"講的就是著名的雙十二政變事件,也就是全斗煥走向權力巔峰的起點之路.沒錯,雖然書籍說的是光州事件,但實際上這個故事並不能單純將其視為只是全斗煥掌權後下令為了權力所發動的鎮壓民主鎮暴,或屠殺,它故事的源頭正與韓國的政壇,與民主發展息息相關.
1979年10月26日,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因為政見不合,突然暗殺了長期實行獨裁統治的朴正熙總統.雖然隨後金載圭立即被逮捕.不過此時朴正熙18年的統治突然結束,卻留下了一種奇異的權力真空,引發了政治和社會不穩定.依照當時的韓國憲法照程序,總統出缺由總理崔圭夏出任代總統,他宣布自10月27日凌晨4時起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實施戒嚴.戒嚴期間,各政府機關,重要團體和新聞機構進行軍管,禁止國會之外的任何政治活動,嚴禁各種罷工,集會,遊行示威並實施宵禁,學校停課等措施應對變局.崔圭夏代總統同時任命參謀總長鄭昇和兼任戒嚴司令,但是實際上崔圭夏對於當時的政府沒有真正的控制權,且一浪接一浪的民主抗爭行動,工人及學生的遊行示威活動不但席捲全國,軍方的高級將領也顯得十分不安.1979年12月12日,保安司令兼戒嚴司令部搜查本部長全斗煥趁機發動政變,他逮捕鄭昇和取得了最高的軍權,這便是俗稱的雙十二政變,總統雖然依舊是崔圭夏,但政府實際在背後操控最高權力的統治者實際上已換成全斗煥,此時不滿的學生發起示威遊行,要求撤銷戒嚴令同時恢復國家的民主制度.
1980年3月政府結束了學校停課的命令,新學年開始,因民主活動而被開除的教授和學生回到了大學,許多大學在當時成立了學生會,積極發動遊行抗議,他們佈滿全斗煥及軍方人士控制的政府,支持民主化,同時呼籲政府應該恢復保障人權,勞工權利和新聞自由等民主主張.這些抗議活動在1980年5月15日於首爾舉行的反對戒嚴的示威活動中達到高潮,有10萬名抗議者參加,其他地區的大學也紛紛響應.特別時屬南部地區全羅南道的光州,當地大學中所謂的覺醒青年主張可以說是非常的激烈,這引發了新權力承接者全斗煥的不安.於是在1980年5月17日,全斗煥宣佈擴大全國戒嚴規模,並禁止了所有的政治活動,國會活動,包括對國家元首的批判,並利用這一時刻逮補包括金大中,金泳三等反對黨政治人物,且再度令大學強制停課,但當時的光州學生,與居民對這些新禁令不滿的情緒更加高張,持續舉行大規模的示威行動,於是全斗煥下令派軍隊進入光州以暴力鎮壓,隨後造成數百人死亡,幾千人受傷,這段封鎖消息鎮壓光州地區民主運動,抓捕監禁民主人士,並讓許多反政府人士包括無辜者喪命的鎮暴活動便是我們一般俗稱的光州事件.事件持續期間為1980年5月18日到27日.事件期間,有數百人遭到屠殺,隨後全斗煥政府在光州大肆抓捕了約4000多人,其後在不民主的審判下讓許多人遭到監禁,刑求,而同年12月全斗煥在嚴格控制的選舉下當選為總統,開始了他的獨裁權力之路.
所以說要理解光州事件,便不能只看韓國軍隊在那10天的鎮暴,屠殺過程,必須從朴正熙的政權性質,到全斗煥奪權後的權力體制來看,都是一脈相傳的獨裁性質.光州事件可以說是韓國民主人士與年輕一代的學生追求民主體制運動過程中的一部分,且是重要部分.而想要知道那10天究竟發生什麼事,政府如何對抗光州的民主運動,必須要看這本書,這是看前面所說的兩部電影與韓江小說,是不可能了解全貌的,且會有誤解的.
雖然不宜在此透露過多細節,但是我還是要將一些不同於影視,小說的關鍵點點出來.首先,戒嚴軍不是愚笨的,且高層相當的工於心計.光州這場民主運動的本質雖是追求民主開放,但是從獨裁者的角度,為了他們自身的方便與權力的延續,戒嚴軍的高層找到了一個非常高明,且到今日還廣為被運用的一種手段方式,就是宣稱光州民眾所組織的市民軍,非但不是在維護民主,實際上他們是在等待北韓共軍的進攻,來個相互配呼應以推翻韓國政府,全斗煥等軍方人士宣稱光州事件就是一場由共黨支持的叛亂活動,那些民主人士不是共產黨的臥底,就是配合共黨的內應.其二,這確實是一場媒體封鎖的戰爭.韓國國內的媒體對此光州事件在進行期間全部遭到禁言,不論是紙媒,還是電子媒體一律不能對此報導,必須宣稱光州當地是小股的共黨叛亂活動,政府當局已然清除,不能提及任何鎮壓,殺害民眾的事件.雖然"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內容是來顯示外國媒體在此事件報導上的突破,沒錯,當事德國記者在期間兩度進出韓國,將這一事件新聞帶上國際,但透過本書,我們知道其實並不如電影所說的德國記者,包括美國的許多媒體其實都有在當地採訪,並將消息帶出,鬥士至於韓國媒體完全不報,所以國外的新聞報導也不可能回傳到韓國,韓國當地其他地區對此事件依舊是被封鎖的.其三,韓國戒嚴軍的高層可能是有意的讓底層軍士官兵殺戮,根據本書所書,在光州市民軍還未取得武器之前,在戒嚴軍高層尚未宣告要進行進一步行動之前,戒嚴軍似乎故意'提前誤發實彈"給只是應該採取鎮暴行動,只用警棍,催淚槍的軍士兵,讓他們自主採取實彈對民眾射擊,造成實質的傷亡.其四,戒嚴軍相當聰明的在7月21日宣告暫時撤退離開光州市區,讓市民軍以為他們暫時獲勝而放鬆,實際上是為了封鎖當地人的進出,避免鎮暴殺害民眾的真相被傳到其他地方,然後藉此調動更多部隊進行下一步的全面進攻,即後來被稱為"尚武忠勇作戰"的最後進攻清除計劃.其五,在市民軍方面,從一開始就是鬆散的組織,內部成員固然有許多民主人士,抱持理想的學生,但實際上已被軍方滲透混入不少內奸,所有的行動都被提前掌控.因此從一開始,可能就注定不會成功.最後一點,這場民主運動的消亡,戒嚴軍倚靠的最大支柱,是美國,也就是說,這場韓國軍方鎮壓屠殺民眾的事件,是在美國政府提前應允下得以被施行的,這是因為在冷戰期間,對於美國來說,最大的利益就是維繫與蘇聯的對抗,即使像全斗煥這樣的不民主獨裁政權,只要他能維繫南韓與北韓當時的對抗之態,沒有削弱美國勢力的可能,美國就會支持他去殺戮,而不是先去支持韓國民主運動,讓韓國動盪,甚至可能因此被北韓趁虛而入.也就是說基於美國政府最大利益的考量下,美國對於光州屠殺事件的發生,是提前知道且應允的,這是本書所透露的最關鍵秘辛.
由於此書的細節部分甚多,多是描述單一住民,學生,商販,農民,工人,婦人,小孩,甚至幼童被殺害的過程,可能對於部分人來說不是太愉快的閱讀經驗,這是個人提醒在先的,當然也有許多人是不喜歡閱讀大事件中太細節,或太個體的案例過程,而這一本恰好放很多心力與內容去考證,去描述,是它的優點,可能也是某些人眼中的缺點,這就看讀者自己喜歡哪一種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