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The Second year of JIANFENG:An Alernative History of Nes China,陳冠中)
蔣經國,字建豐,1978年首次出任總統,因此建豐二年是直指1979年,而採用古代皇帝紀元的方式當書名,多少有暗喻專制的意思.為什麼要用建豐二年,而不是建豐元年,建豐三年?因為當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島內民主發展的關鍵事件,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
以上簡單的說明看來,以為這是本禁忌書籍,但用腳底板想也知道不可能,現在哪還有甚麼禁忌?,不過這是從我們的角度,這本書在對岸是禁書.書完全沒有直接指名任何一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或是以共產黨為目標進行批評,但它還是被禁了.建豐二年是一本架.空歷史小說.架空歷史小說並非歷史小說,相反的,架空歷史寫的就是虛構的歷史故事.但為什麼虛構的歷史小說,又隱指蔣經國專制會被中國禁呢?因為這本小說非但不是批評蔣經國與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反而是一種緬懷與推崇.當然光憑如此是不足以被禁的.
妙就妙在作者陳冠中架空了歷史,他假設1949年的國共戰爭是國民黨戰勝,共產黨高層不是被逮就是逃到俄羅斯,成功逃出者隨後卻又被史達林流放到克里米亞半島.而後中華民國以南京為首都展開新的架空歷史.但所謂新的架空歷史就是完全複製真實世界裡台灣在1949到1979年的歷史.蔣介石在南京一樣五連任總統,國民黨一黨專政,一樣以黨領政領軍,以各類特務機構或黑機關來監控其他政黨或人民,政治上是專制獨裁軍事控制.一樣的進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一樣的以發展經濟為現實要務,設立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發展輕工業進口替代,鼓勵出口,經濟方面有大幅成長並重視自由市場價值.蔣介石一樣培養他的兒子蔣經國繼承他的位子,國民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在陳冠中架空的歷史裡就是蔣介石贏得國共內戰後,把中國治理的跟台灣過去政治與經濟發展結果完全一樣.經濟高速成長,但民主制度受到壓制.簡單說作者並不完全否定這種"開明專制'的統治方式,雖然沒有民主,但起碼在經濟發展有成果,技術官僚大幅增加,人民教育水準提高.政治自由上雖有限制,但是能夠維持基本國家法治與經濟的運行.小說內容光是如此應該也不足以被禁.
重點來了,真實世界裡台灣在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應該算是台灣民主重要的里程碑.這本架空歷史小說是以1979年12月10日位在北平的美麗台客情食堂召開的民主人士集會開始.小說裡這場集會的邀請發起人是叫胡平.胡平是甚麼人?恰好現實世界裡有一位叫胡平的人在1979年投入北京西單民主牆運動,這位胡平後來到美國唸書,投入到中國之春,北京之春等雜誌的編務,是一個反對北京共黨政權的異議人士.一個叫美麗的台籍女士因為跟著先生到北平唸書所以開了家台菜餐館,而一個叫胡平的人召集了中國各地的民主人士要到這家台菜館吃台菜並集會討論國民黨與蔣經國專制統治的問題.這豈不是暗喻台灣的民主口味被湖平等吃下並延續的意思.所以表面上是批評國民黨與蔣經國,實際上罵的卻是另一批人.你說這書能不引起敏感嗎?最近連鏘鏘三人行這種軟性微突破的電視節目都被叫停下課了,何況這本簡直都已經是明示暗喻分不清的架空小說,在1979年共產黨在經濟發展的成績上遠遠落後於國民黨,但國民黨還要被民主風潮所襲擊而必須有所改動甚至下台一鞠躬.那麼今日的共產黨即使經濟改革成績空前是否也該來那麼一場屬於他們的美麗島事件?
這本小說是以個人小傳的方式來構成.七篇七個人的小傳.分別是東蓀,立人,慶豐,浩雲,平晉,樹森與歐梵,麥師奶與麥阿斗.除了最後一組麥師奶與麥阿斗是虛構人物外.其他在現實世界裡都真有其人.從美麗台客風情食堂開始,這本小說有一個基調,就是它以鼓吹台灣制度與經歷在中國複製為根本,不論是經濟上或是政治上皆同.事實上中國正是部分的複製了台灣的經濟經驗才有今日的發展.而這本小說便想從政治切入.它一面的以張東蓀與孫立人的過往來痛陳蔣介石到蔣經國在政治治理上的獨裁殘忍與狹隘心態,卻也藉著蔣慶豐與平措晉旺來歌頌國民黨曾經的經濟發展與少數民族自治上的成績,至於董浩雲篇則暗示著經濟發展中個人企業經營與官方資本的曖昧性,間接指出著政商勾結的黑影.至於鄭樹森與李歐梵篇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奇想表面上是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強大後所帶來的文化全球效應.至於麥師奶與麥阿斗則是這本小說中唯一虛構的人物,找不到同名的歷史對應者,也是小說裡唯二的小人物,意味著小人物的生活需求,小人物對於歷史印象感知都是片段畫面的連結,並不能如麥阿斗的電影特效從子彈發射後一路到抵達目標完全連續部漏掉任何一閃即逝的片段.也意味著普通人對歷史了解的殘缺不堪的真實性,而歷史的這些發展與他們的悲歡離合關係未必在他們所能見到的鏡頭裡.
這小說的遊戲是架空歷史,目標也很明確,是本有點意思的小玩意.但若論到內容,個人以為大量拼貼的歷史文獻語調似乎降低它的創作性.比如立人那篇,絕大多數的關於孫立人生平的敘述內容與我以前看過介紹孫立人將軍的傳記書籍內容幾乎一致.建豐那篇更是如此.是以這本小說它的企圖比它的實踐要更超越一點.但這樣就稍微流於網路"酸"性文章,小說的結局也與台灣歷史事件完全一致.看起來是個開放的結果,因為被抓捕之後可能如台灣入後的發展也可能再生出另一個六四,因為時代隨時在變,或許再晚個幾年,作者不會完全這樣以台灣為尊來寫吧.書開頭王德威寫的不知算是序文或介紹文裡寫得好,他說這慶豐二年12月10日代表陳冠中小說對台灣的禮敬,因為台灣的民主人士早已改換身分在朝執政,而中國的民主人士或被關,被殺,被流亡放海外.不過王德威也客氣的指出這些年台灣當代文壇似乎馴順了些,缺少大開大闔之作.還暗指唯一值得稱讚作品是外來的.我個人以為時代的荒謬是本地作家現在雖然能夠大膽自由無顧忌地寫出1967年代的獨裁專制與各類恐怖悲慘事件,卻反而不能或不敢對於2007年出現的新世紀貪汙總統與此前此後所出現的各種不合民主怪現象,或對荒謬的法律判決提出質疑或創作,甚至反而正是這些怪現象的來源.王德威沒有直指的話,應該就是本地民主在倒退,此外就是創作者或許沒有全面依附政黨,但他們懼怕政治,政黨,而這些政黨還是些所謂的民主政黨,所以才更顯時代的荒謬.作者陳冠中是香港人,他可能以為本地的民主已經足夠當指標了,但是我們在其中的人體會到的可能又與他完全不同.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