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13).jpg

白癡(Идиот,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白癡"的分量約等於"罪與罰""地下室手記"與"死屋手記"三本之合,包括厚度與內容皆是.700多頁本來就需花點時間,加上這本的寫法在寫實中又常常有意外之言.而這種意外之言又不是建構在文字內,而是作者試圖在場景,行為,氛圍與人權集體互動中的個體樣貌所呈現的肢體,情緒,情感乃至意識的描寫中展現出來的,讀者需得開一下腦洞自行聯想,不然覺得這是篇結構鬆散又拖沓的小說故事並不令人意外,個人以為這是一本難讀懂的小說,只能就個人能理解的部分來寫.

    故事挺簡單的,一位在瑞士治療癲癇病的落魄俄國貴族後代米希金王子意外的繼承了一筆財產因此回到俄國,在回國火車上他認識了一位也要回國繼承家產的商人之子羅格辛,並聽到了關於羅格辛追求美女娜塔莎所做瘋狂事蹟.回到聖彼得堡後米西金去拜訪了他的同族人葉芃秦娜,她是葉芃秦將軍的夫人,是位退休的貴族,透過了受人敬重頗有威望將軍的關係,米西金這位過去被人看不起略帶傻氣的落魄前貴族,開始進入了聖彼德堡與莫斯科等地的貴族社交圈,整本小說就在寫這個社交圈中人彼此的交往互動,許多情節看來癡愚呆笨又現實的令人不知該如何解釋,最終羅格辛殺了娜塔莎,米西金成了白癡.

    儘管有簡單的情節,但個人以為這是一本不能簡單看懂的小說.這是指一個人若沒有對背景理解或是看過作者其他作品曾經的表述,直接看這本小說基本是在浪費時間,肯定有不知道自己在看甚麼的想法,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特別厲害的人能夠立即勘破.先從作者所處的時空,19世紀中期的俄國,一個舊社會舊經濟制度正面臨挑戰,西歐的科學與物質文明入侵的年代,與這種開明對立的其實俄國一直有著集權的傳統,這使得俄國的統治者曾經試圖藉由宗教之名進行更進一步的統治.統治者實則長期藉助的上帝與教會的力量保障他統治力的鞏固.而這種神教,政教彼此攏絡依賴各取所需的型態,面對著新的開明,科學,物質,金融,經濟等新觀念的入侵而逐漸有不守之勢.創造一個有虔誠信仰思想保守的是社會既有利於集權統治,有利於教會地位提升.但若信仰崩解?那是怎麼怎樣的一種社會狀態?!這類似的議題,我們在"罪與罰","地下室手記"中約略見過一部分.也就是當世界不再"被認為"是按照神旨的意思來運作,改以"被認為"由科學所主張的自然律來運行時,會是如何?"地下室手記"的第一篇即是這種表現,一切的事物特別是連宗教都成了無意義,無目的,取而代之是一種機械論式的世界觀.所有發生的事情全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在信仰領域中有沒有意義是過往人類衡量生命值不值得繼續下去的一種指標,如果一切的事都沒了意義,那我們如何衡量我們是否繼續活下去?那不就基本與其他無信仰的生物一般,只求肉體生命的持續而已.

     在這裡作者他試圖構建一種狀態,即舊社會消逝的價值與影響力在新的風氣與社會形態下呈現了何種的樣貌,呈現宗教或道德教義式微的真實狀態與實況.我們並不知道作者自身是否是虔信者或道德主義者,不能判斷他是否是要支持這些傳統宗教價值或道德信條,但我們知道他要呈現這些價值失落的實況.而這種失落分成兩個層面,一種是這舊式的價值,信仰,或意義本身不再被人為是值得相信的,因為新的價值出現使得原本的意義成了沒有意義的東西,因為一切成了沒有意義,也就沒有人可以憑藉這些已經沒意義的東西為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另一種則是那些舊式的價值,信仰,與意義基本上依舊仍有意義,仍被人相信,但在某些情況下之下它失落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自然也就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那麼原來的信仰者該如何呢?或是會變得如何呢?第一種很容易看出,現實主義即是,第二種則是不易與第一種分離,但它是這故事相對重要隱喻的一個部分.亦即如過人們信仰這些價值,意義,鳳池為存活的理由,但是當這些意義價值突然間成了質問的核心,那信者者將會如何?

     上面我將三個看來無意義的字"被認為"給標示起來.其實它正是"信仰"的意思.至於信仰的是甚麼在當代而言或者並不重要,但是在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處的時代中,卻是一個重要關竅.或至少對他與那一代的閱讀者而言很重要.它代表的是一種更高的追求,必須留心的是或許對當代人而言這種所謂"更高"的追求沒有意義,或是表明它是別人的事.但對堅守舊價值又迎接新思維的人,這種衝突便存在,且重要.但循著故事的進展,我們必須一直進行到500多頁罹患肺病不久人世的伊波萊"剖白"段落講述了他對基督信仰信念的可疑與不解處,正式突破了這一層隱而未見的內含.伊波萊是一個重病者,經常的臥病在床,以至於並不能實際的執行許多事,這讓他更加重視對於自我的思考與審視,但他這種審視卻不是對於思想或行為有太多助益,他一方面認為那些不珍惜自己幸運的貴族冷嘲熱諷,可回過頭來卻又看不起不如自己的路邊凍死者與飢者.雖然他自認命運不佳遭受重病卻也願意幫助路邊遺失錢包的醫生找到新作,可這樣的他卻又經常虛偽的以各種假掰的東做來彰顯自己引起他人注意,作者想藉由這個場景表現對於弱者的同情如何在眾人的訕笑與冷漠中被澆熄,也想透露伊波萊偶爾表現出的虛偽,作者透過了這個角色,從原先無賴假裝繼承者身分的騙錢行為,後來又裝模作樣的對道德普遍性的質疑,卻又表現出自身超越他人的前瞻性思想性優約性的假裝自殺,為了就是呈現出一個完全沒有絕對價值信仰,一切都是相對與模糊的比對,而這一切正是價值與信仰毀棄的一種呈現個案的表現,而它對應的是一種理型.

    所謂的理型就是指存在一種最高的價值或目標,在談論這最高價值具體是甚麼之前,先要談到如何理解最高價值.有最高價值,當然就有較低的價值,最高價值是使得較低價值為價值的其中一個條件,即較低價值的實現需要能夠引向最高價值的實現,最高價值被設作成一種典範理型,在宗教意義或信仰的解釋裡實現最高價值才是人生的大方向和終極目標.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斷流變,所有事物都在變動,而世界只是一些欺人的表象,不是理型的表現,相對於宗教中的理型,我們身處流變世界價值是較低應該透過理性逐步邁向理型世界.在小說理,這個理型的代表就是米西金王子,當然米希金王子最終成了白癡,也大體諭示了小說作者對於信仰價值遭到否定質疑的最終結果,特別是對於那些仍信仰理型者,在外在世界的人看來,就是白癡,就他們自身而言,失掉了信仰價值衡量的基礎,除了瘋癲,就是成了無意識的生物而已.由此可以推知,結局所反射的著作者對於這一思維面對現實的態度,即毫無抵抗的崩潰,小說表現了對於世界的悲觀觀點,對於最高價值理型的質疑態度,即這個世界沒有出路,是糟糕的,是不值得經受與肯定的,但我們必須知道,這是作者藉由米希金的角色來呈現我們前面說過的"被認為"這樣的動作後果,那些信仰被認為這個世界的運作是透過神旨,信仰最高價值,信仰理型的人身處普遍性的信仰被認為這個世界當由自然律,物質,金錢所運作觀點的社會眾人時,他可能的遭遇與結果.這樣的悲劇角色並不表示作者否定理型,否定最高價值,而是要提出一種問題,若一個人知道如此"被認為"可能有的可疑悲劇下,理型信仰者當如何面對?以當時所見,作者悲觀地看待這一時代的眼淚,它最終將創造出一群沒有思想毫無差異的白痴社會.

    小說中的其他角色皆在呈現一個普遍性認為理型不存在者組成社會的各種怪異現象.大致上理型或道德主義者原先預設了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往往與一種目的相關聯,當這種意義喪失了,目的自然隨之消失,比如當善有善報在真實現實理並不實現,人們自然就可能放棄從善的可能.而現實可能是善有惡報,可能更進一步的質疑這樣的人生信仰.而最終連帶著會認為整格世界都在崩塌.這就是我們所說這理的討論不在對錯,善惡這種簡單的分野,而是對於一個信任信仰崩潰的探索.

    米希金被塑造成單純且略嫌笨拙,小說裡的"白癡".看似意外地闖入一個早已設定好的社交圈中.剛開始的優雅,高貴逐漸地被一場又一場的飲宴或聚會揭露了真面目.這個白癡最終無法在他人世界存活.他表現出對於每個人的愛,溫和討喜,是個善良與愛的典型,但卻沒有人真正理解他,世界把他這個神奇的人和其他一般人隔開,表面上人們都喜歡他,但最終卻拒他而捨棄他.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以致於米希金無法避免要被整個世界,包括他愛的與愛他的人離棄.這是因為白癡的想法和別人不同,不是比較沒有邏輯,也非比較孩子氣,並非如此.這溫和的白癡否認其他人的整個生活,思想,感覺,整個世界和現實.對他而言,真實是是模糊的.他看到想要的是個全新的現實.其中的差異不在其他人重視權力,金錢,家族,國家這一類的價值而他不重視,也不表示他代表精神而他們代表物質的二分法.對米希金而言物質金錢是存在的,他承認這些東西的意義與價值,雖然他覺得這些東西沒那麼重要,但他的理想與觀點並非禁慾.反財富金錢重精神的道德聖人.對於天性和精神兩方的正當性,對於兩邊互相影響的必要性,米希金完全能和別人達成理解與無衝突.米希金和他人的差別在於,他看來癡傻又是癲癇患者,但在屢次的遭遇中卻顯又出非常聰明,極度敏銳,加上偶爾出現的洞見令他對他有一種期待,甚至有人以為他有神奇力量,能感受一切,能理解一切.但者種能認可世上一切,正面負面,好壞善惡都能有所釋然安然的米希金,所有的想法及其反面想法都被當成真的.但這麼不現實的人終究沒有值續下去,他無法解救病伊波萊,也不能讓將軍脫離自殺,至於他的憐憫與情愛於娜塔莎與艾格蕾雅之間的游移不定,或說他根本無法如普善者或虔信者宣稱的以為可以同時讓人同蒙救贖,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分割一片愛給兩個人,於是造成了娜塔莎的被害,與艾格蕾雅的出走.最終形成不性的悲劇.而發覺此種理型的主張與行為種並不能實踐在現實生活理,米希金王子自然只能成了無意識的人,也就是沒有任何想法的另類,遭到眾人唾棄或是避之唯恐不及.

    在小說裡有個隱藏的暗示,雖然其他的角色看似活在對物質高度追求的唯物主義者,毫無良心,道德,信仰.而米希金卻不似於以上條件的思想與信仰理型,但實際上,米希金若不是一開始即意外的繼承了一筆龐大的遺產,他能如此自在生活毫無物質憂慮的被人看成是宗教,信仰,高度精神的理型嗎?顯然作者對於金錢掌控未來社會生活,個人地位,精神思維等方面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面向不可逆已然清楚,這是一種時代悲哀,卻也是不得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不論米希金是否成因為自覺害死了娜塔莎與艾格蕾雅的悲劇造成對自己價值系統懷疑甚至到崩潰因而成了白癡.他對於物質的影響觀察已然覺察未來必是信仰虛無化的時代.

   劇情結構鬆散,大量的描述行進間的動作,卻經常看來是無意義無助劇情理解的動作攪亂了讀者集中精神閱讀的可能,經常會被拉出到劇情之外,又可能因此不知現在寫這些場景或人物行為的目的究竟是甚麼,這造成小說顯出分量巨大但卻發散龐雜找不到重心之感,因此若有看不出看不懂的地方,恐怕也是沒有辦法,這是個人基本素養欠缺的硬傷,怪不得別人.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