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15).jpg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這個中文書名略不同於它英文書名的原意:應對艱困時代的好經濟學,不過,個人以為中書名是經過編輯思考過的,因此不會覺得有太多問題,畢竟究竟何謂"好的經濟學"實在人言人殊.因此雖然中文書名如此取有失作者原意,但可能比較不易因為引起誤會而失焦.

    就像若問我要如何讓收入分配更均等,我可能無法提供一個標準答案.但若問我如何讓吉尼係數(衡量不均等得一種指標)降低,我卻有一個無聊方式,那就是讓GDP衰退.沒錯這是個無聊的方法,收入衰退時還會要擔心分配不均嗎?但,仔細回想近幾年看過討埨收入不均等不正義的經濟書籍,不論它們採用或提出的建議是甚麼,其實多數的方式中都隱藏了我提出的無聊方式的內涵在其中,就是讓GDP衰退或是完全不看這塊,多數避談或故意忽略這一塊.反正讀者只要看到正義或均等就行了,這本當然存在這個問題.簡單說,書名中的"艱困時代"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大環境的艱困,總體經濟面,就是經濟成長陷入低度成長甚至衰退,另一種是個人的艱困,就是陷入貧窮,而好的經濟學自然是作者提出如何來應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先說書籍的結論,就經濟成長來來說,兩位作者認為根本就找尋不到或確認不了一個真正能提升經濟成長的方式,即使是當前眾口一致的"創新"也沒有必然的保證,因此他們主張與其聚焦於無法控管的經濟成長,不如將重點轉到經濟成長無法持續下去時可能受害者的問題上,即既然不能確保技術提升來創造成長,就該改良政府政策來蓋善問題,而就解決個體貧窮困境的方式,及協助窮人脫貧上,雖然有許多種不同方式,本書最推崇的是"全民基本收入法"(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當然光靠給現金不足以解決問題,所以還由其他相關的配套措施旨在提高窮困失業者的兂言語自信,而非間單的靠"乞丐式"給予來改良窮困者的困境.

    我寫以上的例子不在反駁或反對,而在先點出這本書的創作者背景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可能因為他們的研究領域不在個人喜好或信仰的範圍而排斥它.Banerjii,Duflo這兩位作者研究領域在發展經濟學,窮人經濟,貧富不均是他們關心的重點,而我竟然要從可能不符合他們價值的觀點來寫對這書的心得,雖然GDP與吉尼係數的相關性被當成因果解釋,而吉尼係數的相對性又被視作完全代表均等衡量的指標,我們以為經濟學上的必然性正是這本書所要探索的,"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表面上是對於艱困時期的經濟政策各種可能面向的探討與分析,但從係向來看它更深入更重要的目標是重塑經濟學的應用內涵與過往被人忽略的一些面向與細節,所以我暫時拋開我個人的喜好,聚焦在這本書的本質與作者的意圖上,到後面我才回提出我個人以為的書中某些觀點盲點度.

    書是從"移民","全球貿易"談起,到"經濟成長","暖化","人工智慧"等可能產生引發的經濟問題為構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則提出作者們以為的解決之道,這兩部分的分法是我個人以為的,不是書籍真的分法.第一部分佔幅頗大,他們談個別的相關議題.就這部分來說可以有兩個標題,一個叫"反川普經濟學",作者試圖在川普所提出的反移民,發動貿易戰,提高關稅等等措施上發表反對的意見與看法.另一個標題就是"修正傳統經濟學",這意思是說作者雖認為移民並不會傷害被移入國家原有人民的薪資水準與就業率,貿易有助經濟成長,但是它們個別細目的主張也不如傳統機濟學者以為的那樣無障礙與有效率..

    作者運用了許多篇幅來談貿易或移民為何不會對於美國的勞動階級的工作機會發生絕對的危脅,主要當然都是指著反川普經濟觀點的論述.但我以為這部分不是把反川普當成重點,它的重點在重新釐清這些傳統經濟學觀點的依舊有用性,並不如政治人物所宣稱的誰是移民或全球貿易的受害者,當然這些外部因素確實會影響到紹數人的生活根本,因此針對這部分作者們也提出了它們的看法,而這些正是這本書真正的重點,在於提出一種個人"身分","品味","喜好"受到外部影響而僵化或僵固的狀態.就經濟思想而言可能從未考量過,但就經濟行為而言,這些僵固性或固化會形成一種"黏性",這樣的黏性是造成經濟政策或市場功能在現實世界中無法達到理論者所預想到的完全效率與效能.比如移民者的條件並不如政治人物所宣稱的皆是勞動階級,可能根本就與宣稱會受害者完全不同階級,又比如在比較利益之下一個國家地區的某種產業住漸衰退消亡,造成工廠外移,當地原來的住民因此失業,工廠或許可以移到外地或外國來繼續求生,但留在當地的失業者可能因維年紀,因為經濟條件因此無法轉移到他處尋求相對應類似職務的工作,也可能因為親族力量而法離開,或者因為移居他處的成本無法負擔,以至於他們不可能鉉則移到其他地方找尋更搞的工作,而在當地因為原來產業的完全移出以致於也不可能捯到與原來薪資程度相同的工作,又無法取得轉業所需職業訓練,因此可能會長期的陷入困境,這就是現實面會發生蛋理論面往往嚕略的"粘性"問題.人們自身的條件使得他根本不可能脫離困境.

   這種"黏性"特色在書中到處可見,因此從受貿易影響而遭致失業者的移動,到吉師因為比較利益而失掉優勢的產業聚落可能因為資源,人力,位置等條件以至於不可能轉型成為另一種或其他種產業聚落,又比如明知全球暖化將會對環境的未來產生影響,但相比個人的財務,企業的生存或國家的經濟等生命生存或政治因素而不可能輕鬆轉型或改善生產環境.這些都是造成未來全球經濟可能發生困境的各種原因的底層為為人所知的真正因素,而這些一班也不會寫在理論刑的探討書籍中.正是這些國家或個體的黏性以至於讓未來的經濟蒙上一層可見的陰影,相對的個體更可能因為自身的條件或是伴隨著聚落的衰落而一併掉入深淵.作者舉了許多各地的例子來表現以上的種種可能,目的並不在單純的替受困者者藉口理由,而是要讓大多數人明白一件事就是有時陷入困境並不是因為個人的惰性,或是被單純指責成為無能力的魯蛇即可解釋的,而是有許多其他相關的問題一併伴隨著一個環境變數的改變而產生連鎖效應.因此讀者們至少在遇到那些陷入貧困者時可以多些寬容與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成敗的結果來推論窮困者身上必然存在失敗者的條件而鄙夷.因為或許移民者或貿易並不如川普所言會完全搶走美國勞工的工作,但受貿易與外移者影響者仍是存在的,更何況,未來可能有一項可能真的會搶走多數勞工,創造較大失業率可能的人工智慧的運用,加上如何推動對於經濟持續成長,或如過去那樣高成長的條件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因此可議預判未來陷入困境的人可能會增加,因此這本書的後段都在對此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作者在解決受困者的問題上,最熱衷的應該就是"全民基本收入法".這方式就是無條件的轉移一筆收入給所有民眾,作者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所有人特別是受困者享有一種物質生活所需的收入,可以讓他們在無太多壓力與憂慮之下來過正常生活,這樣才有機會持續的尋找工作,直到自謀生活..當然這種方式唯一不可能執行的就是財務面,基本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負擔吧.因此也不需要太多批評,連作者自己都知道此點.因而在此點之外,他們還提出了丹麥式的"彈性保障"模式,讓公司可以依據需求裁員,但是由政府補貼失業者俾提供他職業訓練,爭取在最短期內重回職場,或者由政府提供補貼給企業讓員工守住工作機會,第四種方式則是設立一些公共利益的工作機會如托育,養老,社區服務等給失業者,第五種模式則是提供補助給需要隨工作機會或企業轉移遷移遷徙到他地謀職者,方便它們能繼續的保有它的工作,但不論是採用如何的協助方式,這本書強調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人性尊嚴,合理,不讓受助者產生有自我可憐乞討式的心理狀太,因為尊嚴與面子或許才是許多人陷入困境的另一種背景條件,只是它從來不會在任何理論性的書籍中表現出來..

   從以上解決受困者的方式的各種條件方法中,其實已經隱含了本書的另一個未言明的基調.那就是政府的功能.那五種解決方式,都需要政府出面,可以說是凱因斯主義的延續.談到政府,自然會老生常談的聚焦在效率,與操守問題.我們在此不重複,即使作者們也花了篇幅討論了貪腐,與政府官員或執行者的消極態度,甚至書有明顯的批判川普政府的荒謬,但書終究仍認為解決貧困者問題的主要掌控者仍在政府.這方面他們似乎是樂觀的,即使已那麼多的案例並不愉快,但這就是兩位發展經濟學者的基調,要讓貧窮者運用自身脫困的難度太高,可能真的只有外力推動協助才有可能讓他們離開困境.當然要政府辦事,要全民基本收入,或種種補助措施,第一個需要的就是錢,是"財源".兩位作者提出的自然是增稅,而且主張課徵"財富稅",就是除了輸入所得稅之外,個人的累積財富也要依居依定稅率課徵什一稅,其實這個主張並不特別,我們之前看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所提的年度定率繳納的土地稅也是完全同樣的概念.所以這理問題就來了,這些福利主義所徵稅造成的結果,真的會如他們所想的是徵到最有錢那10%的人,還是最終仍舊是中位數附近的中產階級攬下了大多數的稅額?我個人為是後者,因為連作者都知道是課不到那10%人的稅,因為他們最懂得移轉財富來避稅,所以作者們又主張要設立能調查海外資產的機構或採用電子技術讓他們跑不掉,但回到現實,這能做嗎?顯然答案並不樂觀而且又回到我一開始即說的吉尼係數下降與所得分配的相關性,但真因果性如何呢,恐怕也值得研究.

    基本上這本書所談的內容簡單,雖然需要一些基本經濟雄素養,但應該不是問題.只是論述分布有些散亂,讀者可能找不到重點,我所在用的二部分分法也是個人所見,真的書籍章節間的相關性還是要靠讀者個別去推敲聯想,有興趣的找來看即可.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