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611882.jpg

貨幣的非國家化:對多元貨幣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這本書原文是1976年出版,已經是海耶克晚期的作品.本來對於軍隊或者貨幣的私有化討論就只是學術議題而已,應該沒甚麼人會認真考慮它們實踐的可能,畢竟這些東西要市場化,首先就得挑戰國家權力,即使是自由主義者也沒那麼單純無知的要求施這些,因為那定貿然與王權君威槓上,且多數自由主義者並不主張無政府主義,所以這本原來也沒列在計畫想看的書裏頭,只是前段時間看"赤字迷思"那本時提到的現代貨幣理論中對於貨幣數量毫無節制印鈔的絕對控制權,令人想起了市面正熱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對峙,而從概念上來說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這些可能跳脫國家絕對控制權的"新產物"就可能是這個"貨幣的非國家化"的一種實踐.我說"新產物"而不說"新貨幣",正是因為它竟然還沒有被主要國家"取締",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它尚未威脅到國家權力,且予某些權力者洗錢轉移資產的方便之門,對它們而言目前尚有利用價值,二是應該有某些國家願意讓數字貨幣發展,想藉此挑戰國際金融的美元王權,而這些理由都是當下不能明言的,只能偷偷鼓勵或暗中試點的.所以我一直只當它是投機性商品.只是沒料到在那些狂熱推銷比特幣的從業者行銷文中,竟然看到了他們拿這本"貨幣的非國家化'來當成推廣的說詞,覺得十分好玩與荒謬,便抽空看一下,這本書很薄,150多頁而已,只是這本沒有繁體版.

   其實本書"序言"開頭引用了亞當斯密的話,"我相信,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不公的.他們欺騙臣民,把貨幣最初所含金屬的真實份量,次第削減'.隨後便接著海耶克的主文"對於解決一個從經濟學專業角度看可能是最簡單的難題,即終結通貨膨脹,尋求一種政治上的可行方案,我已不抱任何希望",這個開頭看似沒有太多意思,但其實是作者思考"貨幣的非國家化"的起點,就是圍繞著通膨與貨幣價值的穩定來的.他並不為了私有化而私有化,更不是什麼無政府主義的支持者,那些打著海耶克名義來推銷比特幣的人可挳根本沒想過要解決甚麼通貨膨脹問題,畢竟對他們而言這不是義務,更沒有權力,它們要的只是利益.因此,思考本質的不同,便是其中的差異.而我們在此將以海耶克的主張為重心,解決通貨膨脹只是一種現象,它的核心觀點就是一種創造出一種具備穩定價值的貨幣,而這種目標在國家或官方發行的貨幣已經不可能達成,因此才有了市場化與非國家化的思考出發.

   其實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並不是近年來第一批挑戰貨幣非國家化的產物,有一個合法又知名的貨幣,"歐元",它就是一個"非國家化的貨幣',但與海耶克的私有化與市場化想法不同,歐元是個"超國家貨幣",本質上還是以政權力量作支撐的.在海耶克撰寫本書的1970年代尚未有歐盟,當時仍只是歐洲共同市場,東歐還在鐵幕.即使已有歐盟與單一貨幣的倡議,能否施行尚未在定之天.但是海耶克卻並沒有將歐元這種超國境單一貨幣的選項當成是種答案,他以為只要是官方權力支撐的最終仍是淪為引述亞當斯密在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只會被掠奪,只會造成通膨,只能產生大幅的景氣波動,蕭條與成長劇烈搖擺.他以這樣一個假設開始,如果英鎊,法郎,克朗,馬克等各國貨幣,都能取消國境限制,在歐洲各國使用,那結果會如何?撇去那些使用不便的交易成本問題,作者只專注一件事,那就是如果眾多貨幣能在同一國境內競爭,那麼價值最易被政府灌水最不具價值穩定,國家最不守財政與貨幣紀律的貨幣一定會被民眾棄用.因為民眾不會守著一個可能超額貶值,價值不穩定的貨幣.而海耶克也清楚的寫明像歐元那樣超國境單一貨幣先天的障礙就是為了綁住貨幣價值,那些政府遵守紀律的國境內民眾,有可能會被那些不遵守紀律的政府給拖垮,而為了挽救不守紀律政府境內的民眾,維持貨幣價值的原則將會被打破,如此便失去了超國境的意義,又回到了那個貨幣價值隨意灌水,通膨,景氣大幅波動的舊態.而這在30多年後的歐債危機中的歐元情況希臘,西班牙等政府作為,與後來的大量QE已經完全的驗證了海耶克的看法.那麼既然有如此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海耶克自提了一個轉換,如果將不同國家貨幣的國境使用限制取消打破可以創造"良幣逐劣幣"的效果,讓維持價值的貨幣生存,那麼可否更進一步將這些不同國家政府發行的貨幣換成由私人發行來競爭?這樣做是否能保持與打破國境相同的效果,又沒有主權貨幣的弊病?這便是"貨幣的非國家化"想探索的.

   這本書中共有25章,但是篇章間的關係不清,比較鬆散,基本上海耶克先講述了傳統法幣遇到的問題,包括在國內經濟與國際貿易上可能遭遇的問題就每一個面向提出他的看法,接著會提出這種私有制或市場制貨幣能夠在這些文題上提供那些解決的可能性.在此我們不做整理,而是將結構打破從海耶克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來談這些問題.那就是透過"競爭"來讓具備價值穩定的貨幣脫穎而出,藉民間選出的貨幣來取代強制性規定的貨幣.政府法幣的"價值不穩定",或如前面所說根本都是藉機從中上下取利,使得貨幣價值逐次貶低.海耶克的說法想要解決當前的貨幣問題恢復市場效率的一個最基礎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打破這種現象,"如果我們要維護某種能夠正常運的場經濟秩序(及與其伴生的個人自由),沒有任何東西比拆散貨幣與財政政策之間可怕的婚姻關係更緊迫的了,長期以來,兩者就在偷情,只是在凱因恩斯主義經濟學獲勝之時,才正式獲得神聖的認可".為了脫離蕭條的困境,當政府沒有資金或額外收入來對應支出時,便短暫的妥協利用了貨幣增額發行來提供財政支出融通,而偏偏當時的收入不及支出形成了赤字,而實際的支出又往往比預算更多,這使得利用貨幣政策來解決蕭條與失業問題成了不歸路,短期的效用讓他們吃上了田頭,以至於貨幣的數量成了不可控,貨幣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可能維持穩定,價值長期的衰退,這是它的本質,因此自1930年大蕭條以來,每次陷入精氣衰退與金融風暴這就成了必然的手段,在海耶克眼中貨幣政策就是景氣衰退蕭條大幅波動的主因,而貨幣數量的濫發注定了政權貨幣的價值消散之路.海耶克毫不客氣指出這種表面上是救急貨幣政策,其實是一種偏袒政商關係戶的有利政策,對於全民則未必,因為貨幣政策的資金,往往會先進入那些與政權關係良好的人或切葉守中,即使是在民主政體也不例外,這是其一,其次是過度的財政支出造成吸收了量的的稅,這顯示大鍋樹的資源將由國家處置,這是"集權"的一種行為,而由誰來進行資源分配最終形成了資料配置的扭曲,與少數菁英的極權可能.過度的支出赤字形成失衡的預算與國家財政的困境.而民眾因為持有價之不穩定的貨幣,對於未來的商業交易,生活消費,或是儲蓄投資等行為將充滿不確定,生活的規劃與保障缺乏安全感,當會煌晃不安.但因為它是國家或區域內唯一的貨幣,儘管有這麼多問題,任何不滿的民眾也只能選擇接受它,使用它,但是如果有一個能夠維持價值的貨幣與其競爭,或提供給民眾另一種選擇,民眾會如何選擇呢?,

   依海耶克的觀念該如何創造一個價值穩定的貨幣?就是發行機構,比如某銀行先設定一個錨,這個錨是由一籃子商品構成,新發行的貨幣就是鎖定這個錨,發行單位只要隨著籃中商品價格的變化調整貨幣的流通量,讓它的購買力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水準即可.這個觀點其實我們以前也看過,在張五常所寫的"貨幣戰略論"中,他對於港幣在1997後的處境與位階有這樣的提議,就是脫鉤嶼美元的聯繫,而採一籃子貨幣或一籃子商品的方式,想來也是從海耶克這裡得來的概念,一籃子中尋找的商品或貨幣的選擇勢必與當地的經濟環境需求相關,如此方有可能擺脫再度成為廉價貨幣的可能,重蹈法幣下場.而過境內的任何一家銀行都可以自己的實力與上述的標準選擇成為貨幣發行銀行,每一個銀行使用籃中的商品或貨幣可能並不相同,而彼此間就是透過"維持貨幣購買力"的競爭來爭取生存下去的機會,因為那些容易成為廉價貨幣,選擇增額濫發的貨幣必然會被民眾棄用,而換成那些願意維持購買力的貨幣.這樣的這樣的競爭最終會產生若干種可的貨幣,或是只剩一種最能滿足民眾需求的貨幣能存活,而法幣可以繼續存在或是取締,因為屆時國境限制也將被打破,某一種自由貨幣可能會盛行在某個區域中,或在幾個國家間使用.而購買力穩定的貨幣出現後,央行的功能與權責將被大幅削減,而多種貨幣的存在造了沒有"貨幣數量"這種概念,也間接地讓貨幣政策這種行為消失,再也不需為了赤字融通過度的發行貨幣,更進一步的連匯率戰爭的概念都被打破,因為不存在單一的國家法幣,自然也沒有法幣間匯率的操控與調節問題.因為採用了幣值穩定的貨幣,再也不會因為短期的需要調整貨幣數量搶救失業與蕭條,使得大幅波動的景氣循環趨於和緩,貨幣政策用不上,也不必為了調整失業與蕭條而大幅地做出財政支出決策,所以能回歸平衡預算,給以紀律的財政,加上有紀律的貨幣,這些才是海耶克提倡貨幣的非國家化的主因,絕對不是甚麼無政府主義烏托邦的需要.誠然在這些調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 知道它是用"競爭"來替代"國家威權"達到這個目的,這是自由主義的根本,就經濟上就是防止國家過度的吸收的民間收入然後在強調集體需求的目的下最終卻將這些吸來的資源轉移到與政治人物關係密切的商人或特定集團中,而造成另一種由集權變為極權的狀態.

   這是一本嘗試在思想打開的情況下異想天開之作,作者當然清楚要實際執行的機會太低,挑戰國家權力基本是無解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知道1980年代的貨幣購買力到今天還剩下多少?這期間全球經過幾次大的景氣循環問題,金融風暴問題,財政紀律問題,匯率外債問題,不都是全部與當前這種無錨的法幣制度息息相關,與凱因斯的"長期我們都死了"的概念相關.因為這這些短期風險與災難的解決,正是攸關政治人物能否連任的依據,只要解決問題,他們將仕途延續,反之則下台,但解決了短期,卻衍生了長期的經濟災難.貨幣購買力喪失,長期的通貨膨脹,即使沒有,也會將資源調整到不適合的地方,比如過度的貨幣政策所創造的房地產榮景,但其他內需產業卻全數低靡甚至消失,需求與供給根本不相配是.書籍中描述所寫的現代貨幣論的缺點與可能的現象,結果,完完全全的從1976到今天都實現了,而呈現出一幅我們知道人類的經濟政策明明正在吃慢性毒藥,卻依然不得不一直服用下去的窘況,明明知道鈔票濫印,卻還一直印,豈不荒謬,但這就是凱因斯主張必然的一種結果,但是凱因斯觀念因已經今日各國國家政策的習慣,根本就沒有改變的可能.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