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101.jpg

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wo Cheers for Anarchism: 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and Play,James C. Scott)

    個體應該自發的開始進行某些可容忍違法的行為,展開公民不服從,政治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看似不經意,沒有明顯與他人商定,卻形成了某種默認的協同行動,以抗議執政的野蠻,威權.因為議會制度的特性在於它的穩定性,而不在促成重大改革的能力,當代議與選舉已經很難引發重大改變,而富有階層在媒體,文化領域又享有特殊地位從而有了政治影響力,並控制了所有發聲管道,而原本可以充當發動進步改革的工會與社運團體,知識分子與進步主義主張者全遭收編成了執政者隨附鷹犬.如此使得下層階級沒有代言者,沒有發聲管道,沒有權力改變不公現象與生活狀態時.執行無結構,無秩序的以這種默認偕同的公民不服從行動來與既有的法律與政權對抗,當公共秩序遭到破壞與擾亂時,對民主制度下的政治變革可能還機會產生最後一點變革的影響作用.如若連此也無法改變,人民可以或必然將會採取最後的手段,就是用血腥暴力與革命將這個政府推翻.

    本書簡短真實的心得就是以上這些.以下開始雖才是本書論述的核心,但對我個來說重要性反不如上述,但我這種想法應該是符合作者期待的.這本書核心的觀念其實只有一個.就是Scott反對與質疑一件事:就是人類以為,或認為這世界出現的所有事件與現象,人類行為都是可解釋,與可發現存在因果關係的.因為這種錯覺讓人類產生過度的信心,便以為自己有能力解釋一切,看穿一切,並未一切的現象寫下程序與因果,進而在這樣的思維下理解為人類能夠透過這些進程理解進而操控大部分的事件,狀態,與現象,甚至結果,包括自然界的與人類社會內的多數事務,以至於形成了一種追求秩序與紀律的現代國家統治法則.

     我知道這書談的是"Anarchism",即無政府主義.但為何我卻未以無政府主義當核心,其實這與文本有關.在閱讀"國家的視角"時便發覺其實Scott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政府主義,他質疑的主要是由科學理性帶入政治後所引起的單調,刻板僵固,虛空的秩序,與紀律的機械性思維,破壞了有機的,多元的,隨機的,藝術性的人類心靈思維,破壞了這個世界原本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的機會.他既不反對小農耕作,也不反對小商販售,並非典型的去政治,去資本的機械式無政府主義."國家的視角"基本的論述已然如此,"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則是更進一步,除了重複講述極端現代主義下國家視角的弊病外,主要是引進了另一個帶進過度極端現代主義與理性科學重大影響的東西:市場主義.換成作者的說法即是新自由主義,或效率主義帶來的問題弊病,它排除了質化的政治性,排除了隨機性,排除了有機性,與排除了真實的效能性,讓社會構築的大多數建設從硬體到軟體,從基建到文教全部陷入功利思維覆蓋下的效率主張,而這種效率主義又以隱身的方式潛伏顛覆了政治,使得理性主義表面上去除了社會多數問題的政治性,實際上是用另一種效率政治僵固了它,使它看似失去了政治性,實則是一個讓國家與社會進入獨裁主義,威權社會的因素.

      也就是說主張極端現代主義的民族國家政治,與主張效率至上,量化衡量的現代市場思維兩種力量形塑了當代社會的一切.從官方秩序與民間秩序的對比差異,從個體自發性與集體理性秩序形塑的人類行為,與情感思想,到小資產階級對比無產階級與富人階級,與效率,量化在教育制度,人才培選上所引發的差別,作者無所不在的質疑了國家與市場帶來的僵固,單調,片面,單一,空洞,簡化,與無聊的社會現況,對比的是他推崇的小農,小資,傳統質化教育的多元社會的差別,也是他對於無政府主義真正有效的核心所在,不在教條主義,形式邏輯,或是因果推導,而在實際的有效性,多元性,地方適應性,個體存活狀態.避免讓多數個體現如可能的粗暴利維坦的壓制,甚至是控制.

     作者的出發立意是好的,從自由主義者角度出發當然也必拒利維坦.因此他以個體自發性為主體,強調地方差異,個體不同,或是反對所有齊一式的制度規劃都有可觀之處.但是,不得不說作者有極端化甚至醜化科學理性與秩序觀點所構築社會制度裡的表現問題.比如在寫靠SAT選擇學生,與靠SCI引用數選師的方法上確實存在盲點與弊病,但是作者推崇的方式不就本來是引發不公探所質疑的部分,階級固化與職業世襲在那個方法上一樣得不道解決,甚至更嚴重.而批評應試教育是狗搖尾巴卻也能用以批評靠傳統經驗能得出一樣的結果.且當作者在質疑菁英選擇方式的問題時卻顯出,他行文中並不反對菁英存在,且支持菁英被選擇為未來的統領者.而這種等級差異又是國家制度,即使是最小型國家型態:部落都要面臨的問題,誰能當統治者?只要進入"有政府主義",必然就有一票少數的統治階級,不論擬採用何種選擇方式,永遠會有一些不服氣的人來挑戰你所提出的方式,而唯一能避開於此的便是完全的"無政府狀態".但這樣也就陷入了絕對的混亂,無序,無效狀態,而這會是作者樂見與需要的嗎?不知道!但另一種思路就是,不得已仍要採取一種標準選擇菁英統治,但是要限制的權力範圍,避免利維坦,也就是我一開始所提的唯一主要的心得,亦即本書的開篇以無序或挑戰統治者秩序來引發動態變動的可能,如此方能有更多創新,創意,多元的社會型態與樣貌.

    說來諷刺,開頭這種不服從的行為觀念,本來應該是文中所寫的"工會,社運團體,知識分子,進步主義主張者"長期信仰奉為圭臬,並終身施行不墜的,畢竟我也看了一些這類書籍,知道他們主張的一些核心.但今日卻要我這個自由主義者來提倡默認協同違法的公民不服從,本來就是諷刺好笑,多虧James C. Scott的這本書"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本來有政府,有議會,有代表,有代言者存在,下層階級的主張,困難起碼有個討價還價與商量的對象,如今連這個對象向被收編了也放棄了原有了主張,民主制度成了與獨裁者統政府無異的狀態,專斷獨行.自由主義者也好,無政府主義者也罷,雖然兩者主張有異,但他們都長期警戒著利維坦的力量,特別是當這頭巨獸力量發展超級龐大又獨斷自用不理他人言時,正是兩種主張者憂慮它的所在:常規化的治理與制度化的常規反對兩者都失效,只剩獨裁者的指令有效.而要讓這種個體不服從行為產生功效,就必需讓20%社會財富收入頂層之後的那30%到35%的人對另一半的窮人感到害怕即可,而不是要讓他們去忌妒那最頂的20%.馬丁路德.金恩說過暴動就是不被傾聽者的語言,大規模自發的,無組織的混亂,反抗,始終是窮人最強力的政治底牌.

    原本工會,政黨乃至激進的社會運動的任務是將難以控制的抗議和憤怒納入制度軌道.可以說它們的功能就是把憤怒,失望和痛苦轉譯成統一,連貫的政治計劃,以作為政策制定和立法的基礎.它們在難以管束的大眾和釐定規則的精英之間發揮了緩衝帶的作用.這也就默認了它們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職責,就得有能力打造原則上可被立法機構直接受理的政治訴求,且應在此過程中約束.控制騷動的民眾,保證自己能合格地在政策制定者跟前代表民眾.政策制定者與這種機構進行協商的意願建立選民的信任,從而可以控制它們聲稱代表的選民.所以可以不誇張的說,這種組織化的利益團體寄生於它們聲稱代表的自發反抗者的利益.當統治精英努力控制騷亂的民眾,疏導他們回到正常的政治軌道時,那些代表性機構的影響力之源正是民眾的反抗,但現在這些機構反抗的意願與功能完全喪失了,被統治者收編成鷹犬了.因此當有禮貌的抗議已經無功用時,就只好採取無禮,失序的抗議形式了,這便是開頭所說"不服從"才是個人對於本書的最大心得,畢竟完全的無政府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