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jpg

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楊照)

     這是一本說明介紹馬克思思想與"資本論"內容意義的書籍.文本寫的白話簡單,解釋清晰,加上旁徵觸及的自19世紀以降的社會學,經濟學,哲學,歷史學等相關領域內主要倡議者或思想家的主張與,思想,言簡意賅,解釋白話清晰,是近年難得一件的作品,值得一看.可惜現代人多不看厚重書籍,不然作者或許可考慮翻譯新版加上自身註解的"資本論".

     因為很早於就對於剩餘價值的解釋法否定,所以其實我看到第66~67頁都已經有點看不下去,那頁上作者在舉例解釋資價值分配問題.但這本書值得即使你是否定資本論的人也繼續看下去,因為後面有許多各類觀點內容統合與解析的部分,值得一看..所以千萬不要先抱著反對資本論的態度來看本書,純粹以作為理解者的立場來看比較好,儘管有很多不同意,但至少能把書看完吧.這樣對理解馬克思與資本論有所助益,當然,理解並不等同於贊同.(以下是大致的想法,但於此並不重要.若有a,b,c三生產元素,加起來花費成本是D,組合生產後產品價值賣D1,所以剩餘價值是D1-D,因此後續應該按照(a,b,c)組合的貢獻比例來分配,大約就是剩餘價值及其分配的概念縮影,資本論這裡隱含了一個假設就是a,b,c組合的貢獻是依照其貨幣價值平均的數學現象去計算的,意思是10塊錢的資本投入貢獻應等於10塊錢的勞動投入貢獻,甚至於勞力貢獻應該大於資本貢獻.我是一個生活在20~21世紀學會計的人,會計科目上有一些很少用科目的如無形資產,商譽,由此衍生的想法是,我所看到的是商品D1的價值,應該等同於由(a,b,c)組合的n次方來產生,當n>1時,D1才會大於D,也才有剩餘價值,而當n<1時,D1必然小於D,此時只有虧損.n在此處的意思就是經營能力,風險,創新,就是那些少見的科目同概念,我就隨便取它叫"經營的化學作用".這個概念有點近似cobb-douglas生產函數轉變而來.其中反映幾件事,首先是生產未必必然有剩餘價值,其次是開辦經營的成功率多少?創業失敗率與失業率如何比?其三就是元素的報酬分配該如何衡量其貢獻?如果所有的要素都依貨幣投入價值來分配貢獻,那使否意味勞力=資本?,如果是這樣的,那些稀少的科目便可以取締了!因為不再需要資本了,而且人類只要拼命的生小孩,便能創造持續的剩餘價值:當然這是玩笑話.簡言之,生產未必有剩餘價值,若有剩餘價值,絕大部分必是源於"經營的化學作用",至於化學作用中勞動該分配多少,可以再討論,但絕非如馬克思所說的全由勞動創造.)

     當然,這些疑惑阻礙閱讀是起源於我根本不同意剩餘價值的說法,即其後續衍生馬克思的分配概念,作者在書裡引用了殷海光翻譯的名詞"意底牢結",說這是馬克斯思想的意識形態,便由此點生出資本論著作.但對此不同意的人其實根本不可能看下去,而我正是在這種狀態下看完本書.殷海光先生因為不同意黑格爾的正反合邏輯概念,余英時先生不同意歷史唯物辯證觀,他們都同時反對共產主義,或許他們未必真的讀過資本論全文,但是從意底牢結的角度看,可能因此自然就有那樣的看法,所以在此必須先把自己的反對意識給壓抑,才可能讀完本書.而本書作者楊照提出兩種閱讀讀法,其實也是從心態起,一種是看資本主義如何由洪水猛獸逐漸轉為溫和,一種是從馬克思提出的期望能否提供個人在生活上,生命上的啟發與想法.因為作者是從經濟,社會理論,哲學,文化四個面向來分析講述馬克思思想與資本論,這邊就試著從這四個面向來講述體會與解釋為何值得閱讀本書.

      從經濟面來看,雖然個人對於剩餘價值說實在不能接受,但並不意味作者在此的經濟分析沒有意義,甚至可以說,在G1->W->G2的分析過程中,作者說明了資本主義的貨幣本質,人類脫離了子自身為目的,改以追求金錢貨幣為目的.就是一切的資本可以化成某種形式的債的狀態出現,而有債便有利息,要讓資本持續不斷增長的要件在於,一方面需要G2>G1,另一方面要投資報酬要高於借款的利息,只有如此G1->W->G2的循環才能一路下去.首先的問題是其中一個無法直接看見的難點,在於時間與回收度,因為從G1成為G2所需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這造在經濟起與落之間埋下內在不穩定的因子,同時回收的G2未必能大於G1,而要讓G2大於G1最簡便的路徑有就是有足夠低的成本,以及足夠高價格,當價格無法持續,債所附帶的利息本質便會發揮作用.對資本主義來說這是它制度上先天的弱點,需要不斷成長的價格,或是持續低廉的成本,價格成長的關鍵在於效率與創新.但有沒有持續不斷的能夠改善人類生活大躍進的創新出現?這自然是否定的,年代式如蒸氣,石化,電力,電腦等翻天覆地型的創新已屬僅見,其他則是規模較小的創新,帶動的任何成長最終都會因為進入成熟期而趨緩,價格自然也就難以為繼.此時壓低成本亦可見到相對應的較小的效果,勞動成本的保護被重視後,大多是地區就只能借助超低的利率,問題是利率近零了之後呢?有兩種社會或世界普遍現象值得注意,一種是像我們之前閱讀的Peter Andreas Thiel那樣的人,絕對的創新成長主義者的出現,追求超越或排除任何障礙式的創新成長,於是才有了極端的各種主張,如極端的種族主義,與否認或質疑暖化論,衍生的現象便是煽動仇恨與強調對立.另一種社會現象則是更隱而微的,而且與第一種現象恰好對立.如果價格的成長終究要毀壞,那所有依賴於資本主義為基礎成長所發展出來的福利概念模式,年金,健保之類的,最終也將崩潰,因為G2將小於G1,這也是我以為北歐那種模式不可能持久的原因,世上沒有用不完的天然資源,沒有能夠一直壓低的工資,更沒有持續增長創新連續.多數會計學書籍的最後都會附上從幾頁到幾十頁的年金現值表或是複利終值表,難道從沒人懷疑根本找不到讓我們讓我們今天繳交的健保或年金化成政策承諾的未來福利數字的那個利率?福利只是一種寅吃卯糧的假象而已?最終將崩潰,若不想崩潰就是中間一路毀約改變承諾,不是加保費就是降低未來的福利收入,很明顯的所有德政府走的不就是後面這條路!.從馬克思的G->W->G,看出資本主義的內在性,相對的也能夠得出一些平常根本不重視的東西.

      從社會理論與歷史學觀點來看,這本書發揮相當大的引領作用.雖然這本書副標叫"資本論及其創造的世界".但是這部分不只是包含馬克思的主張而已,作者在這裡寫的其實是為何馬克思會寫出資本論這樣的書籍的時間與空間背景因素及其發展.除了述及他個人的出身,經歷,見聞外,也寫出了在馬克思生活的那個年代19世紀的上半葉的整個世界的生活狀態,經濟狀態,生活狀態,思想狀態的大致情境.及它如何從封建社會經過工業革命後轉型成另一個新型態的社會,而這個新的社會中有甚麼樣的特色與觀察重心.從個體來說,新的工業環境下,許多的個體開始轉變他們的身分成為工人,工人在這種新環境中原先是存有怎樣的意識,這意識有何害處,會如何影響社會及個人,到在馬克思的主張下他認為工人應該是怎樣的意識,他主張工人需要在自我的階級意識與消費者意識之間做取捨,這種取捨的目的與優點何在,而這些內容都是為了突出以工人自身為目的的生活個體性來取代他認認為工人過去只是被視為是某種生產要素,單純的原子式的呆板單一的角色的宿命.其次作者在這章節很埋下了一個重要的區塊,就是講述了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與馬克思思想與主張形成的前後關係,那就是孔德及其社會學的介紹,引入了科學與公也兩個元素,這兩個元素便是前面所說的這個新的社會社會型態驅動力的根本.而馬克思由此思考,這個新的社會型態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後的社會型態嗎?便由此推演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可能最終發展與狀態,比如階級對立,剝削,而在這種發展下工人會有怎樣的生活狀態,遭遇與結果,因此他提出了他認為社會的最終型態應該就是社會主義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下一切的階級性將被取銷彌平,每個人的生活都將以自身為最終目的,而不是再以金錢為目的.作者藉由對19世紀社會學形成的背景,住要得創建人物孔德,韋伯以及黑格爾的哲學發展,來組建馬克思推導出資本主義崩潰,共產主義承繼後的新視界,如何打破階級的對立與統治,進入無產階級專政的世界的過程.閱讀這一章相當重要的前提在於打破僵固的認識.此處有相當多人們已經認知的共產社會常用名詞其實是透過當代實際的共產政權的新聞,書籍,傳媒傳達過來的,早就已經形成了某種我們先入為主的障礙,作者於此大力的最白話的方式寫出了馬克思原始主張的本意及其背景,比如"無產階級專政"的意思就跟大眾想的完全不一樣,或是近乎有點不切實際的你的報酬是"友誼","學問"來描寫未來共產主義世界,但他的這些論述是有將馬克思主張原意還原的用意的,這裡或許值得人們花點時間來重新理解一番.

        從人道探索與哲學關懷裡,讀者能夠獲得相當重要的兩部分,一是哲學思想中對於"我"這個主體思想的演變,及其延伸在馬克思主張裡的重要意義,其二便是由"我"衍生的宗教意義.而這裡的"我"其實才是馬克思所有主張的根本緣起.要知道沒有一個人會無聊到提出一些隨意打破長期常規運作的主張,馬克思是一名哲學家,或說是一名約通歷史的哲學家.哲學家的根本探索就是我是誰?在哪裡?做甚麼?這種以人或"我"為中心的主題思考.馬克思承繼的便是黑格爾的正反合的邏輯辯證法,黑格爾探索哲學的最終得出了一個精神本體論,但是這種精神本體論在後世的眼光裡仍有其問題,就是精神探索完畢之後,人就解脫了嗎?實際上並不是,人依舊會遭遇痛苦,困惑,所有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因此人類社會的實際做法,是找到一個投射,將自身所有的一切都都投射其上,這樣便能將痛庫苦隨之移轉.這個投射物便是宗教,這便是費爾巴哈的投射理論.但是馬克思於此看出了問題,他指出人類創造了宗教是為了擺脫束縛與苦痛,結果現實卻是反過來的,因為宗教雖然不會節制人類,但是替代宗教的教會卻會,因此它形成了另一種束縛與壓制,變成了一種"異化",人類成了自己創造物的奴隸,他以為人類最重要的能力是去創造,創造是一種抒發,表現,線反而成了一種異化且反向的壓抑,這是有問題的,我們將自己客體化成了上帝,上帝反過來掌控了我們的主體,讓我們失去了自我的權力,所以馬克思以為人要奪回權力,就應該讓客體消失,所以共產主義裡不該有宗教,不會有上帝,而馬克思所談的客體,是一種主體對於自身的投射,所以稱為投射理論,因此只要有這種功能性的表徵,以客體佔有主體權力的狀態,都能稱之為是某種"宗教".因此基督教是宗教,隨之擴展的在馬克思的觀念中以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宗教",且這種宗教也具有"異化"的能耐,讓勞動者相信資本主義這個主宰幾權力的"宗教"的一切令命與宣言,書裡引用了康德的"無上命令",即與前面所談的意底牢結相同的概念,來形容資本主義宣稱的各種現象皆如同教會藉由上帝之名所行的那些不合公平正義之事一般,因此必須要打破,所以馬克思宣稱"一切宗教皆是精神鴉片",必須取締,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目的,都應該以自己為目的生活.我的質疑是這意思是代表每個人都該當自己是自己的神嗎?.

       這種"異化"的現象應該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最無力拓展其思維的大敵,作者這在本書的關於文化的章節講述了該如何面對處理資本主義組織與文化結構的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意見,但是實情是困難的.我們前面看過一系列韓炳哲哲學的書籍,最後一本讀的是"娛樂何為",裡面大意是說未來的一切事物,思想只有能幻化成資本主義下娛樂性質或有利於人類娛樂狀態的維持才有可能被人重視,或視為理所當然,其他的一切將被消逝,當然它的運作背景是資本主義的倦怠社會,透明社會,他者的消施,愛慾之死,所以當時寫下其實作者還沒想好它要如何處理這個全景娛樂的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狀態.要推翻"資本主義娛樂"的"無上命令"該如何做?年輕人不喜歡高房價低工資,這可以利用,但他們也脫離不開資本主義所構建的娛樂宗教這個神,是的正如作者所言,資本主義已經從當初的兇猛野獸轉為溫和,這是歷史實證發展過程中遭遇各種蕭條,經濟風暴下所做的自我調整,讓它不再那麼粗暴,但是也有更深的意底牢結,就是意識型態以另一種樣貌出現,它的本質就未必如表面這新喜可愛無害了,而這是馬克思主義者不太可能去推翻改變的.因為他者的消逝讓人看不見差異,人類確實活在一種"自我",只是那種"自我"並不是作者在本書裡所描寫的馬克思的那種"自我",馬克思主張的自我的主權在自己,但是"娛樂何為""倦怠社會"下,"自我"的主權在哪裡就不好說了.

        個人以為這是一本值得花時間去閱讀的書籍,你同意或不同意馬克思主張或是作者的解讀方式其實不重要,這本書所解釋的內容固然可以讓人更加的理解馬克思及"資本論"中的主張,觀點,想法.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各類社會學,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上重要觀點與解釋方式絕對的值得去看一遍,這是咀嚼後的產物,不是拼貼的組合,可以說歷來國內社科作品中難得的一本.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